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泵,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
背景技術:
現有的液下工程泵包括泵體、軸套、襯套、葉輪、后泵蓋、軸、護軸管、軸承箱、聯軸器和電機支架,泵體和后泵蓋、護軸管的連接采用的是8個M12X45不銹鋼雙頭螺栓內絲緊固連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輕微震動便易造成泵體內螺絲松動,導致泵體移位,造成葉輪摩擦,震裂碳化硅軸套和襯套、出液管損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種采用緊固的連接結構的新型液下工程泵,解決泵在工作過程中振動造成螺栓松動引起的中心偏移、葉輪摩擦、軸套襯套破裂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包括有后泵蓋、泵體、襯套、葉輪、護軸管、軸套和護套蓋,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上的相應位置設置有通孔;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以設置于通孔內的螺桿進行固定;所述螺桿一端設置有螺帽,另一端依次連接有墊片和螺母。所述墊片套設于螺桿上。所述螺母與螺桿是螺紋連接。所述通孔至少有三個。所述螺桿為備緊鈦螺桿;所述墊片為聚丙烯埋頭墊片;所述螺母為鈦螺母。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從根本上解決了泵體偏移造成的葉輪磨損、 碳化硅軸套和襯套震裂、出液管損壞等現象,單臺泵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便于泵體堵塞清理,減少維修工勞動強度;3、由于泵體連接故障問題不再發生,泵體消耗明顯減少。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液下工程泵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液下工程泵的連接結構剖面示意圖。其中,1為后泵蓋,2為泵體,3為螺桿,4為墊片,5為螺母,6為襯套,7為葉輪,8為護軸管,9為軸套,10為護套蓋,11為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有多種實施方式,實施例中只是用來表示實施過程及部分最終產品,
3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方式。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包括有后泵蓋1、泵體2、襯套6、葉輪7、護軸管8、軸套9和護套蓋10,泵體2、后泵蓋1和護軸管8上的相應位置設置有通孔11 ;泵體2、 后泵蓋1和護軸管8以設置于通孔11內的備緊鈦螺桿3進行固定;備緊鈦螺桿3 —端設置有螺帽,另一端依次連接有聚丙烯埋頭墊片4和鈦螺母5 ;聚丙烯埋頭墊片4套設于備緊鈦螺桿3上;鈦螺母5與備緊鈦螺桿3是螺紋連接;通孔11有三個。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包括有后泵蓋、泵體、襯套、葉輪、護軸管、軸套和護套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上的相應位置設置有通孔;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以設置于通孔內的螺桿進行固定;所述螺桿一端設置有螺帽,另一端依次連接有墊片和螺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墊片套設于螺桿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與螺桿是螺紋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至少有三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為備緊鈦螺桿;所述墊片為聚丙烯埋頭墊片;所述螺母為鈦螺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液下工程泵,包括有后泵蓋、泵體、襯套、葉輪、護軸管、軸套和護套蓋,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上的相應位置設置有通孔;所述泵體、后泵蓋和護軸管以設置于通孔內的螺桿進行固定;所述螺桿一端設置有螺帽,另一端依次連接有墊片和螺母。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液下工程泵從根本上解決了泵體偏移造成的葉輪磨損、碳化硅軸套和襯套震裂、出液管損壞等現象,單臺泵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便于泵體堵塞清理,減少維修工勞動強度;3、由于泵體連接故障問題不再發生,泵體消耗明顯減少。
文檔編號F04D29/42GK202194863SQ20112029335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2日
發明者劉甲志, 李嶺, 溫少波, 王新光, 魯小平 申請人:新疆新鑫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阜康冶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