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以及風冷軸承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以及風冷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座、軸承架以及與其底部相連的環繞泵軸的封油桶,軸承座中心設有泵軸及圍繞泵軸的軸頸;軸承架上安置有軸承蓋,軸承設于軸頸與軸承架和軸承座之間,其中軸頸上端從軸承蓋伸出,該軸承蓋上方設有一風扇架,該風扇架套裝在泵軸上,并固定于軸頸頂端;在該風扇架上圍繞泵軸設有一用于產生軸向氣流扇葉;軸承架為一中空的柱狀殼體,其設有一底面,并且,在軸承座的側壁、底面均設有一個或者多個散熱片;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軸承結構本身不易漏油;結構簡單緊湊,所占用體積小;直接在軸承上方產生氣流,并設有散熱片輔助,制冷效果良好,實用性強,易于推廣。
【專利說明】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以及風冷軸承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軸承制冷結構,具體涉及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以及風冷軸承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正常的油潤滑下運行的立式長軸泵,其軸承溫度要求保持在一個不至于過高的范圍內;這種軸承結構摩擦產生熱量的散熱只能通過自身的散熱和潤滑油的循環傳熱來完成。
[0003]在因介質溫度本身較高以致傳遞到軸承內圈部位溫度很高的情況下,現有的軸承結構是在軸承座的外圍加設水冷夾套結構,以流動的冷態水即水冷的方式來冷卻軸承座,以完成軸承熱量向外的傳遞,保證軸承溫度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這種外加水冷夾套的結構需要不斷的外接循環冷卻水,不僅增加了操作步驟,且后期維護比較麻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以及風冷軸承結構,通過在軸承構件上設置風扇來實現軸承冷卻,克服了現有水冷方式需要不斷外接冷卻水且操作維護不方便的缺點,從而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0005]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座、設于該軸承座上的軸承架以及封油桶,軸承座中心處設有一泵軸及一圍繞泵軸的軸頸;軸承架上安置有軸承蓋,軸承設于軸頸與軸承架和軸承座之間,其中:
[0007]軸頸頂端從軸承蓋伸出,該軸承蓋上方設有一風扇架,該風扇架通過螺紋套裝在泵軸上,并固定于軸頸頂端;在該風扇架上圍繞泵軸設有一扇葉,該扇葉隨風扇架、軸頸、泵軸一同轉動并產生軸向氣流;
[0008]軸承座為一中空的柱狀殼體,封油桶設置在該軸承座底部,并環繞設置在泵軸上;
[0009]軸承座還設有一底面,并且,在軸承座的側壁、底面均設有一個或者多個散熱片。
[0010]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軸承座側壁、底面的散熱片分別圍繞該側壁、底面呈環狀均勻分布,且散熱片與其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0011 ]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扇葉的外圍固定設置有一風扇罩,該風扇罩與軸承座之間形成一通風口。
[0012]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3]I)在軸承座上方的泵軸上安裝一風扇,風扇隨泵軸一同旋轉,產生軸向氣流;
[0014]2)在風扇外部設置一用于調整氣流方向以及起保護作用的風扇罩;
[0015]3)在風扇罩與軸承座之間設置一供氣流通過的通風口 ;
[0016]4)在軸承座的側壁以及底部設置若干用于散熱的散熱片。[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軸承結構本身不易漏油;結構簡單緊湊,所占用體積小;直接在軸承上方產生氣流,并設有散熱片輔助,制冷效果良好,實用性強,易于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在具體實施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在具體實施時軸承座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在具體實施時軸承座的仰視圖。
[0022]圖4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在具體實施時軸承座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24]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風冷軸承結構包括軸承座100、軸承架200、軸承蓋300、泵軸50以及軸頸510,其中,泵軸50設于軸承座100中心處,該軸承座100為一中空的圓柱狀殼體,其與軸承架200、軸頸510及軸承540、550形成一封閉油腔110,用于容納供冷卻和潤滑的油,軸承座100下端設有一底面120,該底面120設有放油口及用于外接測溫裝置的接口,另在其側壁設有進油口用于外接恒油位計,用于自動調節油腔110內的油位的指示刻度35 ;另外,軸承座100上設有一環形的支撐凸臺130用于安置下推力軸承550,用于承受軸向載荷。
[0025]軸頸510套設于泵軸50上,并安置于軸承座100內;軸頸510與泵軸50之間還設有用于阻擋油的封油桶51,在本實施例中,封油桶51采用無縫鋼管制成。軸承座100的底面120與封油桶51的下臺階面53配合并固定,該底面120與下臺階面53之間還設有O型密封圈52。
[0026]軸承架200固定設置于軸承座100上方,該軸承架200環繞泵軸50設置,徑向軸承540設于軸承架200與軸頸510之間,用于承載徑向力。
[0027]軸承蓋300設于軸承架200上方,該軸承蓋300、軸承架200通過一螺栓201固定在軸承座100上;泵軸50連同套設于泵軸50外部的軸頸510從軸承蓋300中心處伸出,軸承蓋300設有環形的毛氈圈301,該毛氈圈301具體設于與軸頸510的配合面之間,以防止油漏出軸承蓋300以及外部灰塵等進入軸承座100內部。
[0028]風扇架520設于軸承蓋300上方的軸頸510頂端,該風扇架520通過螺紋旋緊于泵軸50上,并通過螺栓523固定于軸頸510頂端的端面上;扇葉521通過螺栓522固定于風扇架520上,扇葉521、風扇架520可隨著軸頸510和泵軸50 —同轉動,并產生軸向的空氣對流,從而產生循環的氣流帶走軸承座100內的熱量。
[0029]風扇罩530為一圓筒結構,其罩設在扇葉521外圍,用于確保扇葉521產生的氣流向下流動,同時保護部件安全;該風扇罩530與軸承座100之間配合形成通風口 30,氣流從該通風口 30流出并帶走熱量。
[0030]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軸承座100的側壁設有若干散熱片102,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散熱片102垂直于軸承座100的側壁,并在圓周方向均勻分布;軸承座100的底面120也設有散熱片101,這些散熱片101與底面120垂直,并在圓周方向上均勻分布;散熱片101、102均用于配合扇葉521,幫助軸承座100散熱。
[0031]在本發明工作時,在泵機啟動前,先在油腔110中注入潤滑油至指示刻度35,此時下推力軸承550的1/2浸沒在潤滑油中;此時泵機啟動,泵軸50高速旋轉,軸頸510將油腔110中的潤滑油甩至上部的徑向軸承540,實現對徑向軸承540的飛濺潤滑;扇葉521隨著軸頸510、泵軸50旋轉,并產生向下的軸向氣流,帶走徑向軸承540、下推力軸承550的熱量,溫度較高的氣流隨后從通風口 30對流出去。
[0032]由于本實用新采用在軸承蓋300上方直接安裝扇葉521,扇葉521可直接隨泵軸50旋轉,有效地利用了軸承的現有結構,結構緊湊,占用體積小;直接在軸承上方產生氣流,且還有幫助散熱的散熱片101、102,制冷效果良好,易于推廣。
[0033]再者,由于采取無縫鋼管制作封油桶51以及在其下臺階面53與軸承座100的底面120之間還設有O型密封圈52可有效防止潤滑油泄露。
[0034]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座、設于該軸承座上的軸承架以及封油桶,所述軸承座中心處設有一泵軸及一圍繞所述泵軸的軸頸;所述軸承架上安置有軸承蓋,所述軸承設于軸頸與軸承架和軸承座之間,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頸頂端從軸承蓋伸出,該軸承蓋上方設有一風扇架,該風扇架通過螺紋套裝在泵軸上,并固定于軸頸頂端;在該風扇架上圍繞泵軸設有一扇葉,該扇葉隨風扇架、軸頸、泵軸一同轉動并產生軸向氣流; 所述軸承座為一中空的柱狀殼體,所述封油桶設置在該軸承座底部,并環繞設置在泵軸上; 所述軸承座還設有一底面,并且,在軸承座的側壁、底面均設有一個或者多個散熱片。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側壁、底面的散熱片分別圍繞該側壁、底面呈環狀均勻分布,且散熱片與其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風冷軸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扇葉的外圍固定設置有一風扇罩,該風扇罩與所述軸承座之間形成一通風口。
4.一種降低軸承座溫度的簡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在所述軸承座上方的泵軸上安裝一風扇,所述風扇隨所述泵軸一同旋轉,產生軸向氣流; 2)在所述風扇外部設置一用于調整氣流方向以及起保護作用的風扇罩; 3)在所述風扇罩與軸承座之間設置一供氣流通過的通風口; 4)在所述軸承座的側壁以及底部設置若干用于散熱的散熱片。
【文檔編號】F04D29/046GK104033423SQ201310067991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4日
【發明者】盧熙寧, 施亮, 羅磊 申請人:上海凱泉泵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