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的動力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
背景技術:
塑料制品成型機用的油缸可通過并不限于以下例舉的專利見諸,ZL01244534. 7(移模機構)、ZL01244535. 5 (結構改進的開合模油缸)、ZL200420027711. X (塑料中空成型機的合模鎖緊機構)、ZL200920035666. 5 (中空塑料成型機的合模鎖緊機構)、ZL201020157649. I (開、合模機構)、ZL201020157674. X (中空塑料制品成型機的磁力合模油缸)和ZL201120312034.6 (抱肘式開合模機構)等等。而塑料制品成型機如注塑機和吹·塑機,等等。通常情況下,為了提高塑料制品的制造效率,往往要求油缸的動作速度與之相適應,但是,油缸的缸柱運動速度愈快,則油缸的慣性沖擊也愈大,甚至出現撞缸現象。以前述的移模機構(ZL01244534. 7)和結構改進的開合模油缸(ZL01244535. 5)為例,若要獲得快速的移模、開合模效果,那么無疑取決于油缸動作的敏捷程度,否則無法達到高效率生產塑料制品的目的。因此油缸的緩沖問題長期以來困擾于業界,并且期望解決。本申請人進行了文獻檢索,檢取有以下兩篇代表性的專利文獻一是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125902Y推薦的“油缸緩沖裝置”;二是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號CN1854535A提供的“一種液壓柱塞油缸緩沖裝置”。上述CN2011259025Y是在油缸的油缸腔內壁設置一凸起,并且將該凸起對應于油缸的進回油口的部位,當活塞(專利稱柱塞)下行到凸起位置時,活塞與油缸之間的間隙變小,并且在活塞繼續下降時,將進回油口關閉,使回油阻力逐漸增大,活塞的下降速度逐漸變慢。當活塞下行到接近油缸底部時,因進回油口被完全封閉,活塞下降(下行)速度趨于零,從而能避免活塞末端與油缸相撞(具體中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2頁最后兩段)。上述CN1854535A是在油缸的缸腔底部設置一緩沖柱,并且在活塞(專利稱柱塞)朝向緩沖柱的一端開設一與緩沖柱容配的緩沖油腔,當活塞下行時,緩沖柱進入緩沖油腔,緩沖油腔中的壓力油從緩沖柱與緩沖油腔的配合間隙溢出,直至由進回油口引出(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4頁最后一段)。上述兩項專利方案均具有對柱塞(習慣稱油缸柱)良好的緩沖作用,雖然結構不同,但客觀上發揮了異曲同工之效。然而這兩項專利方案存在以下通弊一是由于無法對緩沖程度進行合理調節,因此適用性差,因為作為塑料制品成型機械,隨著塑料制品的形狀、尺寸乃至用途的不同,相應的模具也不同,于是在更換模具后即模具發生變化后,如果緩沖力保持不變,那么對柱塞的緩沖作用難以發揮。道理十分簡單,模具大,質量重,其慣性相對大,在緩沖過程中,柱塞末端的出油量應相應增大,反之同例;二是由于柱塞容易損壞,因此影響油缸的作用壽命,以CN201125902Y為例,柱塞在上、下運動的過程中會與凸起之間產生摩擦,易使柱塞和/或凸起致損,失去應有的緩沖作用,以CN1854535A為例,緩沖柱與緩沖油腔的腔壁存在摩擦之虞;三是由于結構相對復雜,例如均需對油缸內部進行改良,因此制造較為煩瑣。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長期而有益的探索,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對油缸柱的緩沖速度實施調節而藉以體現使用過程中的靈活性、有利于避免油缸柱產生摩擦而藉以保護油缸和有益于簡化結構而藉以保障制造及裝配方便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包括具有尾座并且在尾座上構成有緩沖油腔的油缸缸體和設置在油缸缸體的油腔內的油缸柱,其中在油缸柱朝向所述尾座的一端端部擴設有一直徑大于油缸柱直徑的油缸柱活塞頭, 在油缸柱活塞頭上設置有用于使油缸柱活塞頭與油腔的內壁密封配合的并且將油腔分隔為前腔室和后腔室的活塞頭密封圈,而在尾座的側部開設有一與所述后腔室相通的進出油孔,進出油孔與所述緩沖油腔相通,而緩沖油腔與所述后腔室相通,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缸柱活塞頭朝向所述緩沖油腔一側的表面并且居于該一側的表面的中央位置構成有一緩沖柱,該緩沖柱與所述的緩沖油腔相對應,當所述的油缸柱向所述油腔外伸展時,緩沖柱退出緩沖油腔,而當油缸柱向油腔內回縮時,緩沖柱進入緩沖油腔內,在所述尾座上并且位于尾座的同一側開設有一出油孔和一回油孔,出油孔與所述后腔室相通,而回油孔與所述緩沖油腔相通,在尾座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出油孔和回油孔的位置設置有一用于將出油孔與回油孔彼此導通的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同時與出油孔以及回油孔相通,藉由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對出油孔進入回油孔的壓力油流量大小進行控制。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緩沖柱的直徑自所述油缸柱活塞頭朝向所述尾座的方向逐漸窄縮而構成為圓錐臺體的形狀。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包括閥體和閥桿,閥體與所述尾座固定,并且同時對應于所述的出油孔和回油孔,在該閥體上開設有一第一油道和一第二油道,第一油道的一端與所述的出油孔相通,另一端與第二油道的一端相通,而第二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的回油孔相通,閥桿以螺紋配設在閥體上,該閥桿的一端在途經第一油道后探入到第二油道內,并且在該閥桿的所述一端端部構成有一用于控制第一、第二油道之間的間隙大小的閥門,而閥桿另一端伸展到閥體外并且固定有一調節手輪。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尾座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出油孔與所述第一油道之間的部位嵌設有第一密封圈;而在尾座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回油孔與所述第二油道之間的部位嵌設有一第二密封圈。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當油缸柱向油缸缸體的油腔內回縮時,后腔室內的壓力油快速從進出油孔引出,當緩沖柱進入緩沖油腔時,將后腔室與緩沖油腔阻斷,后腔室內的壓力油以小流量的狀態經出油孔進入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經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通過回油孔進入緩沖油腔,由進出油孔泄出,從而達到對油缸柱的緩沖作用,不會出現撞擊尾座的現象;在油缸柱運動的過程中,緩沖柱不存在與油缸缸體之間的摩擦現象,不會損及油缸缸體;結構簡單并且易于制造和安裝。
圖I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圖I所示的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敬請參見圖1,給出了具有尾座11的油缸缸體1,申請人雖然在圖I中僅僅示出了油缸缸體的尾座11,但是并不會對油缸缸體I還存在有前座產生困惑,因為依據公知常識,油缸缸體I是通過一組固定桿15而嚴格地限定在尾座11與前座之間的。油缸缸體I的缸 腔構成內油腔12,該油腔12內設置上下移動(以圖示位置狀態為例)的油缸柱2。前述的尾座11構成有一緩沖油腔111,并且在尾座11的側部開設有一進出油孔112,進出油孔112供配設進出油接頭(圖中未示出),進出油接頭經管路與油泵或類似的液壓油裝置連接。在前述的油缸柱2朝向尾座11的一端端部擴設有一直徑比油缸柱2的直徑大的油缸柱活塞頭21,在油缸柱活塞頭21的壁體上設置有一組活塞頭密封圈211,由該一組活塞頭密封圈211使油缸柱活塞頭21與油腔12的內壁形成密封,并且由活塞頭密封圈211配合油缸柱活塞頭21而使前述的油腔12分隔成前腔室121和后腔室122,后腔室122與前述的緩沖油腔111相通。更具體地講,前述的進出油孔112與緩沖油腔111相通,而緩沖油腔111與后腔室122相通。請繼續見圖1,作為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在前述的油缸柱活塞頭21朝向緩沖油腔111的一側的表面并且居于該一側表面的中央位置構成有一緩沖柱212,具體而言,緩沖柱212與油缸柱活塞頭21 —體制作,同樣,油缸柱活塞頭21與油缸柱2 —體成形。由圖所示,緩沖柱212與緩沖油腔111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緩沖柱212的直徑自油缸柱活塞頭21朝向尾座11的方向逐漸窄縮而構成為圓錐臺的形狀。當油缸柱2向油腔12外伸展時,即朝著背離緩沖油腔111的方向位移時,則緩沖柱212退出緩沖油腔111,反之,當油缸柱2向油缸缸體I的油腔12內回縮時,即朝著緩沖油腔111的方向位移時,緩沖柱212探入緩沖油腔111內。在前述的尾座11上并且位于尾座11的同一側分別開設有一出油孔113和一回油孔114,出油孔113與后腔室122相通,而回油孔114則與緩沖油腔111相通。為了使出、回油孔113、114之間導通并且實現壓力油流量可調控,因此在尾座11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出、回油孔113、114的位置固定有一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既與出油孔113相通,又與回油孔114相通,藉由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對出油孔113進入回油孔114的壓力油的流量大小實施調節。請參見圖2并且繼續結合圖1,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的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一閥體31和一閥桿32,閥體31用螺釘313與尾座11固定,并且同時對應于前述的出、回油孔113、114部位。在閥體31上開設有一第一油道311和一第二油道312,第一油道311的一端與出油孔113相對應并且相通,第一油道311的另一端與第二油道312的一端相通,而第二油道312的另一端與前述的回油孔114相對應并且相通。閥桿32以螺紋配合的方式配設在閥體31上,該閥桿32的一端即圖2所示狀態的左端在途經第一油道311后探出到第二油道312內,具體而言探入到第一、第二油道311、312的交界部位,并且構成有一用于控制第一、第二油道311、312之間的間隙大小的閥門321,閥桿32的另一端即圖示位置狀態的右端伸展到閥體31外并且固定有一調節手輪322。優選地,在尾座11上并且在對應于出油孔113與第一油道311之間的部位嵌設有一第一密封圈13,以及在尾座11上并且在對應于回油孔114與第二油道312之間的部位嵌設有一第二密封圈14。藉由第一、第二密封圈13、14起到防止壓力油從閥體31與尾座11之間的配合間隙處滲出。當油缸柱2朝著尾座11的方向運動時,即油缸柱2向油缸缸體I的油腔12內回縮時,油腔12的后腔室122內的壓力油快速進入尾座11的緩沖油腔111并且由進出油孔112引出。在該過程中,當緩沖柱212進入緩沖油腔111內時,則由緩沖柱212將后腔室122與緩沖油腔111之間的通路阻斷,此時,后腔室122內的壓力油只能以小流量但大壓力的方 式或稱狀態從出油孔113進入閥體31的第一油道311,進入第一油道311內的壓力油經第二油道312進入回油孔114,由回油孔114引入緩沖油腔111,進而由進出油孔112引出(泄出),從而體現對油缸柱2的緩沖作用。第一、第二油道311、312之間的液壓油即壓力油的流量大小通過對調節手輪322的調節實現,具體地講,順時針或逆時針操作調節手輪322,可控制流量的增大或減小,以便適應對大小不同的慣性沖擊的緩沖。例如當塑料制品成型機的模具大且質量重時,則將第一、第二油道311、312之間的通道間隙調得相對大一點,反之同例。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除了可以應用于任何結構形式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外,還可用于其它類似的凡需使用油缸的設備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包括具有尾座(11)并且在尾座(11)上構成有緩沖油腔(111)的油缸缸體(I)和設置在油缸缸體(I)的油腔(12)內的油缸柱(2),其中在油缸柱(2)朝向所述尾座(11)的一端端部擴設有一直徑大于油缸柱(2)直徑的油缸柱活塞頭(21),在油缸柱活塞頭(21)上設置有用于使油缸柱活塞頭(21)與油腔(12)的內壁密封配合的并且將油腔(12)分隔為前腔室(121)和后腔室(122)的活塞頭密封圈(211),而在尾座(11)的側部開設有一與所述后腔室(122)相通的進出油孔(112),進出油孔(112)與所述緩沖油腔(111)相通,而緩沖油腔(111)與所述后腔室(122)相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缸柱活塞頭(21)朝向所述緩沖油腔(111) 一側的表面并且居于該一側的表面的中央位置構成有一緩沖柱(212),該緩沖柱(212)與所述的緩沖油腔(111)相對應,當所述的油缸柱⑵向所述油腔(12)外伸展時,緩沖柱(212)退出緩沖油腔(111),而當油缸柱⑵向油腔(12)內回縮時,緩沖柱(212)進入緩沖油腔(111)內,在所述尾座(11)上并且位于尾座(11)的同一側開設有一出油孔(113)和一回油孔(114),出油孔(113)與所述后腔室(122)相通,而回油孔(114)與所述緩沖油腔(111)相通,在尾座(11)的外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出油孔(113)和回油孔(114)的位置設置有一用于將出油孔(113)與回油孔(114)彼此導通的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同時與出油孔(113)以及回油孔(114)相通,藉由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3)對出油孔(113)進入回油孔(114)的壓力油流量大小進行控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柱(212)的直徑自所述油缸柱活塞頭(21)朝向所述尾座(11)的方向逐漸窄縮而構成為圓錐臺體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⑶包括閥體(31)和閥桿(32),閥體(31)與所述尾座(11)固定,并且同時對應于所述的出油孔(113)和回油孔(114),在該閥體(31)上開設有一第一油道(311)和一第二油道(312),第一油道(311)的一端與所述的出油孔(113)相通,另一端與第二油道(312)的一端相通,而第二油道(312)的另一端與所述的回油孔(114)相通,閥桿(32)以螺紋配設在閥體(31)上,該閥桿(32)的一端在途經第一油道(311)后探入到第二油道(312)內,并且在該閥桿(32)的所述一端端部構成有一用于控制第一、第二油道(311、312)之間的間隙大小的閥門(321),而閥桿(32)另一端伸展到閥體(31)外并且固定有一調節手輪(32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尾座(11)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出油孔(113)與所述第一油道(311)之間的部位嵌設有第一密封圈(13);而在尾座(11)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回油孔(114)與所述第二油道(312)之間的部位嵌設有一第二密封圈(14)。
全文摘要
一種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用的緩沖油缸結構,屬于塑料制品成型機械的動力源技術領域。包括具有尾座并且在尾座上構成有緩沖油腔的油缸缸體和設置在油缸缸體的油腔內的油缸柱,在油缸柱的一端擴設有油缸柱活塞頭,在油缸柱活塞頭上設置活塞頭密封圈,在尾座的側部開設進出油孔,特點在油缸柱活塞頭朝向緩沖油腔一側的表面構成有緩沖柱,在尾座上開設出油孔和回油孔,在尾座的外壁上設置有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同時與出油孔以及回油孔相通,藉由該壓力油流量調節機構對出油孔進入回油孔的壓力油流量大小進行控制。優點不會出現撞擊尾座的現象;不會損及油缸缸體;結構簡單并且易于制造和安裝。
文檔編號F15B15/14GK102852903SQ2012103337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明者吳國春, 劉俊 申請人: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