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葉片泵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89073閱讀:275來源:國知局
葉片泵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葉片泵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在jp-a-2013-50067中公開的葉片泵包括在高排放壓力側上的主排放端口和在低排放壓力側上的次排放端口,在高排放壓力側上的排放壓力較高,在低排放壓力側上的排放壓力較低。在這種葉片泵中,兩個弧形高壓油引入端口將高壓力腔室的高排放壓力油引入到轉子的周向方向上的葉片凹槽的一部分的底部側空間,這兩個弧形高壓油引入端口繞內板的中心孔設置從而在內板的同一條直徑上朝向彼此。環形背壓凹槽設置于外板的表面中,外板鄰近轉子的另一表面并且經由內板的高壓油引入端口與轉子的全部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和高壓力腔室連通。內板的高壓油引入端口、連通凹槽和外板的背壓凹槽被設置成在轉子旋轉方向上的任何旋轉位置與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連通。因此,在轉子旋轉期間,從排放端口排放的高排放壓力油經由內板的高壓油引入端口并且然后經由與高壓油引入端口連通的轉子的葉片凹槽的一部分的底部側空間而供應到外板的環形背壓凹槽。在高排放壓力油供應到外板的環形背壓凹槽的同時,高排放壓力油引入到與背壓凹槽連通的轉子的全部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并且由引入到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的高排放壓力油的壓力將葉片頂端推靠在凸輪環的內周向凸輪表面并且與凸輪環的內周向凸輪表面接觸。

jp-a-2011-196302公開了一種葉片泵,其包括切換閥,切換閥在完全排放位置與半排放位置之間切換,在完全排放位置,工作流體在主要區域和次要區域中吸入和排放,在半排放位置,僅在主要區域中吸入和排放工作流體。切換閥切換引入到次要區域中葉片的工作流體的壓力使得在半排放位置,葉片向轉子收縮并且朝著遠離凸輪環的內周向凸輪表面的方向移動。



技術實現要素:

如在jp-a-2013-50067中公開的葉片泵一樣,在背壓凹槽設置為與轉子的所有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中心側空間)連通并且高排放壓力油(工作流體)經由背壓凹槽被供應給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情況下,排放油容易供應給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相比之下,在背壓凹槽的體積較小情況下,例如,背壓凹槽在周向(旋轉方向)上被分成多個區段,不能給葉片凹槽的底部側空間(中心側空間)供應足夠量的排放油(工作流體),這是一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將工作流體準確供應至葉片凹槽的中心側空間的葉片泵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葉片泵裝置,包括:多個葉片;轉子,其包括葉片凹槽,葉片凹槽從轉子的外周向表面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使得葉片被支承為能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移動并且由于從旋轉軸接收的旋轉力而旋轉;凸輪環,其包括朝向轉子的外周向表面的內周向表面并且設置成包圍轉子;一側構件,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設置于凸輪環的一端部側上以覆蓋凸輪環的開口;以及,另一側構件,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設置于凸輪環的另一端部側上以覆蓋凸輪環的開口。所述一側構件包括:一側第一通孔,工作流體通過所述一側第一通孔從泵腔室排放出去;一側第二通孔,從所述一側第一通孔排放出去的所述工作流體通過所述一側第二通孔被引導至中心側空間,所述中心側空間是定位在旋轉中心側的葉片凹槽的空間;以及一側凹槽,其朝向多個中心側空間當中的、與和所述一側第二通孔連通的中心側空間不同的中心側空間。所述另一側構件包括:另一側第一凹部,其面向所述一側第二通孔;另一側第二凹部,其面向所述一側凹槽;以及另一側第三凹部,所述另一側第一凹部和所述另一側第二凹部通過所述另一側第三凹部彼此連接,并且所述另一側第三凹部具有小于所述另一側第二凹部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葉片泵裝置,包括:多個葉片;轉子,其包括葉片凹槽,葉片凹槽從轉子的外周向表面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使得葉片被支承為能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移動并且由于從旋轉軸接收的旋轉力而旋轉;凸輪環,其包括朝向轉子的外周向表面的內周向表面并且設置成包圍轉子;一側構件,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設置于凸輪環的一端部側上以覆蓋凸輪環的開口;以及,另一側構件,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設置于凸輪環的另一端部側上以覆蓋凸輪環的開口。所述另一側構件包括:一側第一通孔,工作流體通過所述另一側第一通孔從泵腔室排放出去;另一側第二通孔,從所述另一側第一通孔排放出去的所述工作流體通過所述另一側第二通孔被引導至中心側空間,所述中心側空間是定位在旋轉中心側的葉片凹槽的空間;以及另一側凹槽,其朝向多個中心側空間當中的、與和所述另一側第二通孔連通的中心側空間不同的中心側空間。所述一側構件包括:一側第一凹部,其面向所述另一側第二通孔;一側第二凹部,其面向所述另一側凹槽;以及一側第三凹部,所述一側第一凹部和所述一側第二凹部通過所述一側第三凹部彼此連接,并且所述一側第三凹部具有小于所述一側第二凹部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能夠將工作流體準確供應至葉片凹槽的中心側空間的葉片泵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一實施例中的葉片泵的外部視圖。

圖2是示出從殼覆蓋物側觀看的葉片泵的構造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3是示出從殼側觀看的葉片泵的構造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4是示出葉片泵的高壓油的流動路徑的截面圖。

圖5是示出葉片泵的低壓油的流動路徑的截面圖。

圖6a是示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轉子、葉片和凸輪環的視圖。

圖6b是示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轉子、葉片和凸輪環的視圖。

圖7是示出在每個旋轉角位置從旋轉中心到凸輪環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之間距離的曲線圖。

圖8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內板的視圖。

圖8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內板的視圖。

圖9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外板的視圖。

圖9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外板的視圖。

圖10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殼的視圖。

圖11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殼覆蓋物的視圖。

圖12是示出高壓油流動的視圖。

圖13是示出低壓油流動的視圖。

圖14a和圖14b是示出在內板高壓側凹部與內板低壓側凹部之間關系,在內板高壓側通孔與內板低壓側凹部之間關系的視圖。

圖15是示出在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大小的視圖。

圖16a和圖16b是示出在外板高壓側凹部與外板低壓側通孔之間關系,在外板低壓側凹部與外板高壓側凹部之間關系的視圖。

圖17a和圖17b是示出在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的大小的上限值的視圖。

圖18是示出在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高壓側排放端口與低壓側吸入端口之間關系的視圖。

圖19a至圖19d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凹部等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

圖20a至圖20c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凹部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

圖21a是示出較低壓油到達柱狀凹槽的過程的流程圖。

圖21b是示出高壓油到達柱狀凹槽的過程的流程圖。

圖22a是示出在對比示例的構造下低壓油到達柱狀凹槽的過程的流程圖。

圖22b是示出在對比示例的構造下高壓油到達柱狀凹槽的過程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是在實施例中的葉片泵裝置1(下文中簡稱為“葉片泵1”)的外部視圖。

圖2是示出從殼覆蓋物120側觀看的葉片泵1的構造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3是示出從殼110側觀看的葉片泵1的構造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4是示出葉片泵1的高壓油的流動路徑的截面圖。圖4是沿圖6a中的線iv-iv截取的截面視圖。

圖5是示出葉片泵1的低壓油的流動路徑的截面圖。圖5是沿圖6a中的線v-v截取的截面視圖。

葉片泵1是由車輛的引擎動力來驅動的泵,并且向諸如液壓無級變速器和液壓動力轉向設備等設備供應油,比如工作流體。

在該實施例中,葉片泵1將從一個吸入端口116吸入的油壓增加到兩個不同壓力,并且從高壓側排放端口117排放具有在兩個壓力之間的高壓油,和從低壓側排放端口118排放低壓油。更具體而言,在該實施例中,葉片泵1增加了泵腔室內的油壓,油是從吸入端口116吸入并且然后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吸入到泵腔室內(參考圖4),并且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參考圖4)并且然后從高壓側排放端口117向外排放加壓油。此外,葉片泵1增加了泵腔室內的油壓,油是從吸入端口116吸入并且然后從低壓側吸入端口3(參考圖5)吸入到泵腔室內,并且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參考圖5)并且然后從低壓側排放口118向外排放加壓油。高壓側吸入端口2、低壓側吸入端口3、高壓側排放端口4和低壓側排放端口5是朝向泵腔室的葉片泵1的一部分。

在本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其中吸入了在兩種不同壓力之間高壓油的泵腔室的體積小于其中吸入了兩種不同壓力之間低壓油的泵腔室的體積。即,高壓側排放端口117排放少量的高壓油,并且低壓側排放端口118排放大量低壓油。

葉片泵1包括:旋轉軸10,其由于從車輛的引擎或馬達接收的驅動力而旋轉;轉子20,其隨著旋轉軸10旋轉;多個葉片30,其分別組裝到轉子20中形成的凹槽內;以及,凸輪環40,其包圍轉子20和葉片30的外圓周。

葉片泵1包括:內板50,其是一側構件的示例并且比凸輪環40更靠近旋轉軸10的一個端部側設置;以及,外板60,其是另一側構件的示例并且比凸輪環40更靠近旋轉軸10的另一端部側設置。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泵單元70包括轉子20、10個葉片30、凸輪環40、內板50以及外板60。泵單元70增大被吸入泵腔室中的油的壓力,并且排放加壓油。

葉片泵1包括外殼100,其容納:轉子20、多個葉片30、凸輪環40、內板50以及外板60。外殼100包括底部圓柱形殼110和覆蓋殼110的開口的殼覆蓋物120。

旋轉軸10的構造

旋轉軸10由設置于殼110中的殼軸承111(將在下文中描述)和設置于殼覆殼物120中的殼覆殼物軸承121(將在下文中描述)可旋轉地支承。花鍵11形成于旋轉軸10的外周向表面上,并且旋轉軸10經由花鍵11連接到轉子20。在該實施例中,旋轉軸10從設置于葉片泵1外的驅動源例如車輛的引擎接收動力,使得旋轉軸10旋轉并且經由花鍵11來驅動轉子20的旋轉。

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旋轉軸10(轉子20)被構造成在順時針旋轉方向上旋轉,如圖2所示。

<轉子20的構造>

圖6a是示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轉子20、葉片30和凸輪環40的視圖。圖6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轉子20、葉片30和凸輪環40的視圖。

轉子20基本上是圓柱形構件。花鍵21形成于轉子20的內周向表面上,并且裝配于旋轉軸10的花鍵11上。容納葉片30的多個(在該實施例中是10個)葉片凹槽23形成于轉子20的外周向部分中使得多個葉片凹槽23從最外部周向表面22朝向旋轉中心凹進并且在周向方向上(在徑向上)彼此等距間隔開。凹部24形成于轉子20的外周向部分中使得凹部24從最外部周向表面22朝向旋轉中心凹進并且設置于兩個相鄰葉片凹槽23之間。

葉片凹槽23中每一個是在在轉子20的最外部周向表面22和旋轉軸10的旋轉軸線方向中的兩個端表面中開放的凹槽。如圖6a和圖6b所示,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葉片凹槽23的外周向部分側具有矩形形狀,其中,徑向旋轉方向與矩形形狀的縱向方向重合,并且靠近旋轉中心的葉片凹槽23的一部分具有大于矩形形狀的側向方向上的矩形形狀長度的直徑。即,葉片凹槽23包括長方體凹槽231和柱狀凹槽232,長方體凹槽231在外周向部分側上形成為長方體形狀,柱狀凹槽232為中心側空間的示例,其形成為柱狀形狀并且定位成靠近旋轉中心。

<葉片30的構造>

葉片30為長方體形構件,并且葉片30分別組裝到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內。在徑向旋轉方向上轉子30的長度比葉片凹槽23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更短,并且葉片30的寬度比葉片凹槽23的寬度更窄。葉片30容納在葉片凹槽23中使得葉片30能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移動。

<凸輪環40的構造>

凸輪環40具有基本上圓柱形構件,并且包括: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內端表面43,其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朝向內板50定位的端表面;以及,外端表面44,其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朝向外板60定位的端表面。

如圖6a和圖6b所示,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具有基本上圓形形狀,其中從旋轉中心到整個圓周上的任何點的距離(除了圓周的一部分之外)基本上相同。

圖7是示出在每個旋轉角位置從旋轉中心到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的距離的曲線圖。

如圖7所示,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形成為具有兩個突起,突起離旋轉中心c(參考圖6)的距離(換言之,葉片30從葉片凹槽23的突起量)與其它旋轉角位置的距離不同。即,在其中圖6a中的正豎直軸線假定定位于零度的情況下,離旋轉中心c的距離被設定為使得通過在逆時針方向上在大約20度與大約90度之間的范圍內逐漸增加該距離和在大約90度與大約160度之間的范圍內逐漸減小該距離而形成第一突起42a;以及通過在大約200度與大約270度之間的范圍內逐漸增加該距離和在大約270度與大約340度之間的范圍內逐漸減小該距離而形成第二突起42b。如圖7所示,在該實施例的凸輪環40中,在每個旋轉角位置離旋轉中心c的距離被設置成使得第一突起42a的突起量大于第二突起42b的突起量。此外,在每個旋轉角位置離旋轉中心c的距離被設置成使得第二突起42b的基部比第一突起42a的基部更平滑。即,在每個旋轉角位置,從旋轉中心c到第二突起42b的基部的距離變化小于在每個旋轉角位置從旋轉中心c到第一突起42a的基部的距離變化。從旋轉中心c到除了突起之外的部分的距離被設置為最小值。最小值被設置為略微大于從旋轉中心c到轉子20的最外周向表面22的距離。

如圖6a所示,凸輪環40包括內凹部430,內凹部430由從內端表面43凹進的多個凹部組成。如圖6b所示,凸輪環40包括外凹部440,外凹部440由從外端表面44凹進的多個凹部組成。

如圖6a所示,內凹部430包括: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其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其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其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以及,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其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高壓側吸入凹部431與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并且高壓側排放凹部433與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在內端表面43的整個區域上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此外,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從內端表面43在周向方向上以預定角度凹進。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從內端表面43的預定區域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內端表面43的預定區域定位于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與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之間。此外,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從內端表面43在周向方向上以預定角度凹進。

如圖6b所示,外凹部440包括:高壓側吸入凹部441,其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低壓側吸入凹部442,其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高壓側排放凹部443,其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以及,低壓側排放凹部444,其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高壓側吸入凹部441與低壓側吸入凹部442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并且高壓側排放凹部443與低壓側排放凹部444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高壓側吸入凹部441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42在外端表面44的整個區域上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此外,高壓側吸入凹部441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42從外端表面44在周向方向上以預定角度凹進。高壓側排放凹部443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44從外端表面44的預定區域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凹進,內端表面的預定區域定位于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與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之間。此外,高壓側排放凹部443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44從外端表面44在周向方向上以預定角度凹進。

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和高壓側吸入凹部441設置于相同位置,并且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42設置于相同位置。在其中圖6a的正豎直軸線假定為定位于零度的情況下,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和低壓側吸入凹部442設置在逆時針方向上大約20度與大約90度之間的范圍內,并且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和高壓側吸入凹部441設置在大約200度與大約270度之間的范圍內。

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和高壓側排放凹部443設置于相同位置,并且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44設置于相同位置。在其中圖6a的正豎直軸線假定為定位于零度的情況下,低壓側排放凹部434和低壓側排放凹部444設置在逆時針方向上大約130度與大約175度之間的范圍內,并且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和高壓側排放凹部443設置在大約310度與大約355度之間的范圍內。

兩個高壓側排放通孔45被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凸輪環40使得高壓側排放凹部433經由兩個高壓側排放通孔45而與高壓側排放凹部443連通。兩個低壓側排放通孔46被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凸輪環40使得低壓側排放凹部434經由兩個低壓側排放通孔46而與低壓側排放凹部444連通。

第一通孔47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凸輪環40使得在高壓側吸入凹部431與低壓側排放凹部434之間的內端表面43經由第一通孔47而與高壓側吸入凹部441與低壓側排放凹部444之間的外端表面44連通。此外,第二通孔48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通過凸輪環40使得在低壓側吸入凹部432與高壓側排放凹部433之間的內端表面43經由第二通孔48而與低壓側吸入凹部442與高壓側排放凹部443之間的外端表面44連通。

<內板50的構造>

圖8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內板50的視圖。圖8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內板50的視圖。

內板50基本上為圓盤形構件,其在中心部分包括通孔。內板50包括:內板外周向表面51;內板內周向表面52;內板凸輪環側端表面53,即,定位成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朝向凸輪環40的端表面;以及,內板非凸輪環側端表面54,即,定位成在旋轉軸線方向上不朝向凸輪環40的端表面。

如在圖8a和圖8b中所示的那樣,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內板外周向表面51具有圓形形狀,并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外周向表面51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凸輪環40的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的距離基本上相同。

如在圖8a和圖8b中所示的那樣,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內板內周向表面52具有圓形形狀,并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內周向表面52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形成于轉子20的內周向表面上的花鍵21的凹槽底部的距離基本上相同。

內板50包括: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其由從內板凸輪環側端表面53凹進的多個凹部組成;以及,內板非凸輪環側凹部540,其由從內板非凸輪環側端表面54凹進的多個凹部組成。

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高壓側吸入凹部531,高壓側吸入凹部531被形成為朝向凸輪環40的高壓側吸入凹部431并且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此外,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低壓側吸入凹部532,低壓側吸入凹部532被形成為朝向凸輪環40的低壓側吸入凹部432并且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高壓側吸入凹部531和低壓側吸入凹部532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

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低壓側排放凹部533,低壓側排放凹部533被形成為朝向凸輪環4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434。

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板低壓側凹部534被定位成對應于從低壓側吸入凹部532到低壓側排放凹部533的周向范圍,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包括: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其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低壓側吸入凹部532;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其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低壓側排放凹部533;以及,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通過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連接到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

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高壓側排放凹部433,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

內板凸輪環側凹部530包括:第一凹部536,其形成為朝向凸輪環40的第一通孔47;以及,第二凹部537,其形成為朝向第二通孔48。

內板非凸輪環側凹部540包括外周向凹槽541,外周向凹槽541形成于內板非凸輪環側端表面54的外周向部分中并且外周向o形環57裝配于外周向凹槽541內。此外,內板非凸輪環側凹部540包括內周向凹槽542,內周向凹槽542形成于內板非凸輪環側端表面54的內周向部分中并且內周向o形環58裝配于內周向凹槽542內。外周向o形環57和內周向o形環58密封在內板50與殼110之間的間隙。

高壓側排放通孔55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內板50,并且定位成朝向凸輪環40的高壓側排放凹部443。高壓側排放通孔55的凸輪環40側開口和低壓側排放凹部533的開口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

內板高壓側通孔56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內板50使得內板高壓側通孔56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高壓側吸入凹部531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

<外板60的構造>

圖9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外板60的視圖。圖9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外板60的視圖。

外板60基本上為板狀構件,其在中心部分包括通孔。外板60包括:外板外周向表面61;外板內周向表面62;外板凸輪環側端表面63,即,定位成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朝向凸輪環40的端表面;以及,外板非凸輪環側端表面64,即,定位成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朝向凸輪環40的端表面。

如在圖9a和圖9b中所示的那樣,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外板外周向表面61具有特定形狀,其中,從外板外周向表面61的圓形基部切下兩部分。從旋轉中心c到圓形基部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凸輪環40的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的距離基本上相同。兩個切口包括:高壓側吸入切口611,其形成為朝向高壓側吸入凹部441并且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以及,低壓側吸入切口612,其形成為朝向低壓側吸入凹部442并且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外板外周向表面61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高壓側吸入切口611和低壓側吸入切口612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

如在圖9a和圖9b中所示的那樣,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外板內周向表面62具有圓形形狀,并且從旋轉中心c到外板內周向表面62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形成于轉子20的內周向表面上的花鍵21的凹槽底部的距離基本上相同。

外板60包括:外板凸輪環側凹部630,其由從外板凸輪環側端表面63凹進的多個凹部組成。

外板凸輪環側凹部630包括高壓側排放凹部631,高壓側排放凹部631被形成為朝向凸輪環40的高壓側排放凹部443。

外板凸輪環側凹部630包括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被定位成對應于從高壓側吸入切口611到高壓側排放凹部631的周向范圍,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包括: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其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高壓側吸入切口611;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其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高壓側排放凹部631;以及,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通過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連接到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

外板凸輪環側凹部630包括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被定位成對應于周向方向上凸輪環4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444,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

低壓側排放通孔65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外板60,并且定位成朝向凸輪環4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444。低壓側排放通孔65的凸輪環40側開口和高壓側排放凹部631的開口形成為關于旋轉中心c彼此成點對稱。

外板低壓側通孔66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外板60使得外板低壓側通孔66被定位成在周向方向上對應于低壓側吸入切口612并且在徑向旋轉方向上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

第一通孔67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外板60,并且定位成朝向凸輪環40的第一通孔47。第二通孔68形成為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穿過外板60,并且定位成朝向凸輪環40的第二通孔48。

<外殼100的構造>

外殼100容納:轉子20;葉片30;凸輪環40;內板50;以及,外板60。旋轉軸10的一端部容納于外殼100中,并且旋轉軸10的另一端部從外殼100突伸出來。

殼110和殼覆蓋物120利用螺栓擰緊在一起。

<殼110的構造>

圖10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殼110的視圖。

殼110是底部圓柱形構件。殼軸承111設置于殼110底部的中心部分中并且旋轉地支承旋轉軸10的一個端部。

殼110包括內板裝配部112,內板50裝配到內板裝配部112上。內板裝配部112包括內徑側裝配部113和外徑側裝配部114,內徑側裝配部113定位成靠近旋轉中心c(內徑側),外徑側裝配部114定位成與旋轉中心c分開(外徑側)。

如圖4所示,內徑側裝配部113設置于殼軸承111的外徑側上。內徑側裝配部113包括內徑側覆蓋部113a和內徑側防止部113b,內徑側覆蓋部113a覆蓋內板50的內板內周向表面52的一部分附近,內徑側防止部113b防止內板50移動到底部。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內徑側覆蓋部113a具有圓形形狀,其中,從旋轉中心c到內徑側覆蓋部113a的距離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內周向表面52的距離更短。內徑側防止部113b為垂直于旋轉軸線方向的甜甜圈形表面。從旋轉中心c到內徑側防止部113b的內圓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內徑側覆蓋部113a的距離相同。從旋轉中心c到內徑側防止部113b的外圓的距離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內周向表面52的距離更短。

如圖4所示,外徑側裝配部114包括外徑側覆蓋部114a和外徑側防止部114b,外徑側覆蓋部114a覆蓋內板50的內板外周向表面51的一部分附近,外徑側防止部114b防止內板50移動到底部。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外徑側覆蓋部114a具有圓形形狀,其中,從旋轉中心c到外徑側覆蓋部114a的距離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外周向表面51的距離更長。外徑側防止部114b為垂直于旋轉軸線方向的甜甜圈形表面。從旋轉中心c到外徑側防止部114b的內圓的距離與從旋轉中心c到外徑側覆蓋部114a的距離相同。從旋轉中心c到外徑側防止部114b的內圓的距離比從旋轉中心c到內板外周向表面51的距離更短。

內板50插入于底部內直到裝配于內板50的內周向凹槽542內的內周向o形環58與內徑側防止部113b接觸,并且,裝配于外周向凹槽541內的外周向o形環57與外徑側防止部114b接觸。內周向o形環58與內板50的內周向凹槽542以及殼110的內徑側覆蓋部113a和內徑側防止部113b接觸。外周向o形環57與內板50的外周向凹槽541以及殼110的外徑側覆蓋部114a和外徑側防止部114b接觸。因此,密封在殼110與內板50之間的間隙。因此,殼110的內部空間被分成在內板裝配部112的開口側上更遠的空間s1和在內板裝配部112下方定位的底部側空間s2。定位于內板裝配部112上方的開口側空間s1形成油吸入通路r1,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和低壓側吸入端口3吸入油。定位于內板裝配部112下方的底部側空間s2形成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的油的高壓側排放通路r2。

單獨于其中容納轉子20、葉片30、凸輪環40、內板50和外板60的容納空間,殼110包括殼外凹部115,殼外凹部115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定位于容納空間外并且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開口側凹進。殼外凹部115朝向形成于殼覆蓋物120中的殼覆蓋物外凹部123(將在下文中描述)并且形成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的殼低壓側排放通路r3。

如圖1和圖2所示,殼110包括吸入端口116,吸入端口116與定位于內板裝配部112上方的開口側空間s1和與殼110外側連通。吸入端口116被構造成包括形成于殼110一側壁中的柱狀孔,其中,柱狀方向垂直于旋轉軸線方向。吸入端口116形成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和低壓側吸入端口3吸入的油的吸入通路r1。

如圖1和圖2所示,殼110包括高壓側排放口117,高壓側排放端口117與定位于內板裝配部112下方的底部側空間s2以及殼110外側連通。高壓側排放口117被構造成包括形成于殼110的該側壁中的柱狀孔,其中,柱狀方向垂直于旋轉軸線方向。高壓側排放口117形成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的油的高壓側排放通路r2。

如圖1和圖2所示,殼110包括低壓側排放端口118,低壓側排放端口118與殼外凹部115和殼110外側連通。低壓側排放端口118被構造成包括形成于殼110的殼外凹部115的一側壁中的柱狀孔,柱狀孔的柱狀方向垂直于旋轉軸線方向。低壓側排放端口118形成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的低壓側排放通路r3。

吸入端口116、高壓側排放口117、低壓側排放口118形成為朝向同一方向。即,當從垂直于旋轉軸10的旋轉軸線方向觀看時,吸入端口116、高壓側排放端口117和低壓側排放端口118形成為使得其開口示出在與圖1中所示的相同附圖頁上。換言之,吸入端口116、高壓側排放端口117、低壓側排放端口118形成為在殼110的同一側表面110a上。吸入端口116、高壓側排放端口117和低壓側排放端口118的相應柱狀孔的方向(柱狀方向)相同。

<殼覆蓋物120的構造>

圖11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殼覆蓋物120的視圖。

殼覆蓋物120包括在中心部分的殼覆蓋物軸承121,該殼覆蓋物軸承可旋轉地支承該旋轉軸10。

殼覆蓋物120包括殼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該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定位成朝向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并且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殼覆蓋物120的殼110側端表面凹進。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包括:第一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a,其形成為朝向低壓側排放通孔65;第二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b,其形成為朝向外板低壓側排放通孔66;以及,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第一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a通過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連接到第二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b。

殼覆蓋物120包括殼覆蓋物外凹部123,該殼覆蓋物外凹部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定位于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外側,并且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殼110側端表面凹進。此外,殼覆蓋物120包括殼覆蓋物凹部連接部124,殼覆蓋物外凹部123通過該殼覆蓋物凹部連接部連接到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在另一側上比殼110側端表面更遠的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的第一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a。殼覆蓋物外凹部123被形成為使得殼覆蓋物外凹部123的開口定位成不朝向殼110中形成的前述容納空間,而是朝向殼外凹部115。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殼覆蓋物凹部連接部124和殼覆蓋物外凹部123形成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的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通路r4(參考圖5)。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經由殼覆蓋物凹部連接部124流入到殼低壓側排放通路r3并且經由第二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b和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流入到外板低壓側通孔66內。

第二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b和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形成為具有比第一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a的深度和寬度更小的深度和寬度。流入到外板低壓側通孔66內的油量少于流入到殼低壓側排放通路r3內的油量。

殼覆蓋物吸入凹部125形成于殼覆蓋物120朝向外板60的高壓側吸入切口611和低壓側吸入切口612的部分和殼覆蓋物120朝向在殼110的內板裝配部112的開放側上更遠的空間s1的部分和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在凸輪環40的外周向凸輪環表面41外側的空間。殼覆蓋物吸入凹部125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殼110側端表面凹進。

殼覆蓋物吸入凹部125形成從吸入口116吸入并且然后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和低壓側吸入端口3吸入到泵腔室內的油的吸入通路r1。

殼覆蓋物120包括第一殼覆蓋物凹部127和第二殼覆蓋物凹部128,第一殼覆蓋物凹部127和第二殼覆蓋物凹部128分別定位成朝向外板60的第一通孔67和第二通孔68并且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殼110側端表面凹進。

<組裝葉片泵1的方法>

在實施例中,葉片泵1以如下方式組裝。

內板50裝配于殼110的內板裝配部112內。殼110和殼覆蓋物120利用多個(在實施例中是五個)螺栓而連接到彼此使得內板50的內板凸輪環側端表面53與凸輪環40的內端表面43接觸,并且凸輪環40的外端表面44與外板60的外板凸輪環側端表面63接觸。

內板50的第一凹部536容納圓柱形或柱狀定位銷的一端部,圓柱形或柱狀定位銷穿過形成于凸輪環40中的第一通孔47和形成于外板60中的第一通孔67。殼覆蓋物120的第一殼覆蓋物凹部127容納定位銷的另一端部。此外,內板50的第二凹部537容納圓柱形或柱狀定位銷的一端部,圓柱形或柱狀定位銷穿過形成于凸輪環40中的第二通孔48和形成于外板60中的第二通孔68。殼覆蓋物120的第二殼覆蓋物凹部128容納定位銷的另一端部。因此,確定了在內板50、凸輪環40、外板60與殼覆蓋物120之間的相對位置。

轉子20和葉片30容納于凸輪環40內。旋轉軸10的一個端部由殼110的殼軸承111可旋轉地支承。在一個端部與另一端部之間的旋轉軸10的一部分由殼覆蓋物120的殼覆蓋物軸承121可旋轉地支承,從外殼100暴露另一端部。

<葉片泵1的操作>

在該實施例中的葉片泵1包括十個葉片30和十個泵腔室,當十個葉片30與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時,其中的每一個由兩個相鄰葉片30、在兩個相鄰葉片30之間的轉子20的外周向表面、在兩個相鄰葉片30之間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內板50的內板凸輪環側端表面53以及外板60的外板凸輪環側端表面63形成。在其中將僅關注一個泵腔室的情況下,當旋轉軸10旋轉一轉,并且轉子20旋轉一轉時,泵腔室繞旋轉軸10旋轉一轉。在泵腔室的一轉期間,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吸入的油被壓縮使得油壓增加,并且然后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油。從低壓側吸入端口3吸入的油被壓縮使得油壓升高,并且然后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油。如圖7所示,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的形狀形成為使得在每個旋轉角位置從旋轉中心c到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的第一突起42a比從旋轉中心c到第二突起42b的距離更長。因此,在該實施例中的葉片泵1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一定量的低壓油,其大于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的油量。由于第二突起42b的基部比第一突起42a的基部更平滑,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的油的排放壓力高于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的排放壓力。

圖12是示出高壓油流動的視圖。

從高壓側排放端口4排放的油(下文中簡稱為“高壓油”)經由內板50的高壓側排放通孔55流入到空間s2內(在內板裝配部112的底部側上更遠)并且然后從高壓側排放端口117排放。經由內板50的高壓側排放通孔55流入到空間s2(在內板裝配部112的底部側上更遠)的高壓油的一部分經由內板高壓側通孔56流入到轉子20的朝向空間s2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內。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經由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參考圖9a)流入到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內。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朝向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并且然后流入到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內。由于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被設置成對應于從高壓側吸入端口2到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范圍內,高壓油流入到對應于高壓側泵腔室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因此,由于高壓油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即使由高壓側泵腔室中的增加的壓力油使朝向旋轉中心的力施加到葉片30上,葉片30的頂端易于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

圖13是示出低壓油流動的視圖。

相比而言,從低壓側排放端口5排放的油(下文中簡稱為“低壓油”)經由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流入到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并且然后從低壓側排放口118排放。經由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流入到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的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經由第二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b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流入到朝向第三殼覆蓋物低壓側排放凹部122c的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內。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經由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參考圖8a)流入到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內。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朝向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并且然后流入到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內。由于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被設置成對應于從低壓側吸入端口3到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范圍內,低壓油流入到對應于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因此,由于低壓油流入到對應于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3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與其中高壓油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相比,在葉片30頂端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之間的接觸壓力較低。

<關于形成于內板50中并且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油通路>

在下文中,將描述形成于內板50中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即,高壓油通路)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即,低壓油通路)。此外,將描述形成于內板50中的內板高壓側通孔56(即,高壓油通路)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即,低壓油通路)。

圖14a和圖14b是示出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關系,并且在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關系的視圖。圖14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內板50的視圖。圖14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凸輪環40和內板50的視圖。

(關于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關系)

高壓油從內板高壓側凹部535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高壓側泵腔室,高壓側泵腔室排放高壓油。相比而言,低壓油從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低壓側泵腔室排放低壓油。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由在下文中(1)和(2)中描述的構造來實現這種油供應。(1)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旋轉方向(周向方向)上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彼此分隔。(2)在旋轉方向(周向方向)上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分隔部大小被設置成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葉片凹槽23定位于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

即,如圖14a所示,在(1)中所描述的構造中,在旋轉方向上為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下游端部(下文中簡稱為“下游端”)的內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535f與在旋轉方向上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上游端部(下文中簡稱為“上游端”)的內板低壓側凹部上游端534e不連續。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內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535f與內板低壓側凹部上游端534e之間。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通孔下游端55f與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532e之間,高壓側排放通孔下游端55f為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內板50的高壓側排放通孔55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532e為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低壓側吸入凹部(朝向泵腔室的一部分)532的上游端。如圖14b所示,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33f(443f)與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32e(442e)之間,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33f(443f)為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凸輪環40的高壓側排放凹部433(443)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32e(442e)為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低壓側吸入凹部432(442)的上游端。

圖15是示出在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的視圖。

在(2)中描述的實施例中,例如,如圖15所示,在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的大小538w大于旋轉方向上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大小232w。換言之,例如,在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的大小538w被設置成使得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并不延伸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例如,在其中旋轉方向上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的大小538w小于旋轉方向上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大小232w并且大小538w被設置成使得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延伸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情況下,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葉片凹槽23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在其中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葉片凹槽23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的情況下,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中的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并且高壓油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在其中高壓油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情況下,其中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其中葉片30的后端(靠近旋轉中心的端部)所定位的葉片凹槽23變得高于其中葉片30的頂端定位的低壓側泵腔室的油的壓力。因此,與其中低壓油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的情況相比,在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30的頂端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之間的接觸壓力增加。因此,可能發生扭矩損失,或者油可能從柱狀凹槽232泄漏到葉片30頂端側上的低壓側泵腔室。在該實施例的構造中,由于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那么防止發生扭矩損失或油泄漏。此外,由于在內板高壓側凹部535中的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其中葉片30的后端(靠近旋轉中心點端部)定位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中的油壓變得低于其中葉片30的頂端所定位的高壓側泵腔室中的油壓,這是一個問題。在其中葉片30的后端定位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油壓變得低于其中葉片30頂端定位的泵腔室中的油壓的情況下,油可能從泵腔室向柱狀凹槽232泄漏。在該實施例的構造中,由于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那么防止油從高壓側泵腔室泄漏到柱狀凹槽232內。

關于在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關系

高壓油從內板高壓側通孔56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高壓側泵腔室,高壓側泵腔室排放高壓油。相比而言,低壓油從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低壓側泵腔室排放低壓油。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由在下文中(3)和(4)中描述的構造來實現這種油供應。(3)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旋轉方向(周向)上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彼此分隔。(4)在旋轉方向(周向)在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的分隔部大小被設置成內板高壓側通孔56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葉片凹槽23定位于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之間。

即,如圖14a所示,在(3)中描述的構造中,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內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534f并不與為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上游端的內板高壓側通孔上游端56e連續。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內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534f與內板高壓側凹部上游端56e之間。在內板低壓側凹部534與內板高壓側通孔56之間的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533f與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531e之間,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533f為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內板5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533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531e為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高壓側吸入凹部531(朝向泵腔室的一部分)的上游端。如圖14b所示,在內板低壓側凹部534與內板高壓側通孔56之間的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34f(444f)與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31e(441e)之間,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34f(444f)為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凸輪環4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434(444)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31e(441e)為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高壓側吸入凹部431(441)的上游端。

在(4)中描述的實施例中,例如,如圖所示在旋轉方向上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的大小大于旋轉方向上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大小232w。換言之,在旋轉方向上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的大小被設置成使得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并不延伸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此構造中,能防止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和高壓油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這是由于在內板低壓側凹部534與內板高壓側通孔56經由葉片凹槽23之間的連通造成。因此,與高壓油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的情況相比,在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30的頂端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之間的接觸壓力減小。因此,防止發生扭矩損失。防止油從柱狀凹槽232泄漏到葉片30的頂端側上的低壓側泵腔室內。此外,能防止油從高壓側泵腔室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這是由于在內板高壓側通孔56中的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造成。

關于形成于外板60中并且朝向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油通路

在下文中,將描述形成于外板60中的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即,高壓油通路)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即,低壓油通路)。此外,將描述形成于外板60中的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即,高壓油通路)與內板低壓側凹部633(即,低壓油通路)。

圖16a和圖16b是示出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關系,在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與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之間關系的視圖。圖16a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外板60的視圖。圖16b是在旋轉軸線方向上從另一側觀看的凸輪環40和外板60的視圖。

(關于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的關系)

高壓油從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高壓側泵腔室,高壓側泵腔室排放高壓油。相比而言,低壓油從外板低壓側通孔66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低壓側泵腔室排放低壓油。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由在下文中(5)和(6)中描述的構造來實現這種油供應。(5)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在旋轉方向上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彼此分隔。(6)在旋轉方向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的分隔部大小被設置成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連通,葉片凹槽23定位于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

即,如圖16a所示,在(5)中描述的構造中,為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下游端的外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632f并不與為外板低壓側通孔66的上游端的外板低壓側通孔上游端66e連續。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外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632f與外板低壓側通孔上游端66e之間。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的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631f與低壓側吸入切口上游端612e之間,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631f為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外板60的高壓側排放凹部631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切口上游端612e為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低壓側吸入切口(朝向泵腔室的一部分)612的上游端。如圖16b所示,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的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43f(433f)與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42e(432e)之間,高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43f(433f)為形成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凸輪環40的高壓側排放凹部443(433)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42e(432e)為形成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低壓側吸入凹部442(432)的上游端。

在(6)中描述的構造中,例如,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大于葉片凹槽23在旋轉方向上的柱狀凹槽232的大小232w。換言之,例如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被設置成使得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和內板低壓側通孔66并不延伸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此構造中,能防止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外板低壓側通孔66內,和高壓油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這是由于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之間經由葉片凹槽23連通造成。因此,與高壓油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的情況相比,在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30的頂端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之間的接觸壓力減小。因此,防止發生扭矩損失。防止油從柱狀凹槽232泄漏到葉片30的頂端側上的低壓側泵腔室內。此外,能防止油從高壓側泵腔室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這是由于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中的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外板低壓側通孔66內造成。

關于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之間的關系

高壓油從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高壓側泵腔室,高壓側泵腔室排放高壓油。相比而言,低壓油從外板低壓側凹部633供應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低壓側泵腔室排放低壓油。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由在下文中(7)和(8)中描述的構造來實現這種油供應。(7)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在旋轉方向上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彼此分隔。(8)在旋轉方向上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之間的分隔部大小被設置成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經由葉片凹槽23不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連通,葉片凹槽23定位于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之間。

即,如圖16a所示,在(7)中描述的構造中,為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外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633f并不與為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上游端的外板高壓側凹部上游端632e連續。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外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633f與外板高壓側凹部上游端632e之間。在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與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之間的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排放通孔下游端65f與高壓側吸入切口上游端611e之間,低壓側排放通孔下游端65f為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切口上游端611e為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高壓側吸入切口(朝向泵腔室的部分)611的上游端。如圖16b所示,在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與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之間的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44f(434f)與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41e(431e)之間,低壓側排放凹部下游端444f(434f)為形成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凸輪環40的低壓側排放凹部444(434)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凹部上游端441e(431e)為形成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高壓側吸入凹部441(431)的上游端。

在(8)中描述的構造中,例如,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大于葉片凹槽23在旋轉方向上的柱狀凹槽232的大小232w。換言之,例如,在旋轉方向上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的大小被設置成使得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和內板高壓側凹部632并不延伸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此構造中,能防止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內,和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葉片凹槽23支承葉片30,形成低壓側泵腔室,這是由于在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與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之間經由葉片凹槽23連通造成。因此,與高壓油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的情況相比,在低壓側泵腔室的葉片30的頂端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之間的接觸壓力減小。因此,防止發生扭矩損失。防止油從柱狀凹槽232泄漏到葉片30的頂端側上的低壓側泵腔室內。此外,能防止油從高壓側泵腔室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柱狀凹槽232內,這是由于在外板高壓側凹部632中的高壓油經由葉片凹槽23流入到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內造成。

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8和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的上限值。

圖17a和圖17b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的上限值的視圖。

如圖17a所示,當為葉片30下游端的葉片下游端30f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高壓側排放凹部433(高壓側排放凹部443)的開口的最下游點,高壓側排放凹部433的開口被定位成朝向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高壓排放端口下游端4f理想地為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下游端,支承葉片30的葉片凹槽23的所有柱狀凹槽232與內板高壓側凹部535連通。即,需要內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535f(即,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下游端)定位于該距離(通過從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減去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而獲得)的一半((232w-30w)/2)處或者在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的更下游,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為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下游端。在此構造中,在徑向旋轉方向中定位于高壓側泵腔室中的葉片30的外端部由引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高壓油推動,并且因此,葉片30的頂端易于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在其中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與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基本上相同的情況下,為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下游端的內板高壓側凹部下游端535f可以基本上定位于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處,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為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下游端。

如圖17b所示,當為葉片30的上游端的葉片上游端30e在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低壓側吸入凹部432(低壓側吸入凹部442)的開口的最上游點,低壓側吸入凹部432的開口被定位成朝向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理想地為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上游端,支承葉片30的葉片凹槽23的所有柱狀凹槽232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即,需要內板低壓側凹部上游端534e(即,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上游端)定位于該距離(通過從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減去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而獲得)的一半((232w-30w)/2)處或者在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的更上游,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為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上游端。在此構造中,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定位于低壓側泵腔室中的葉片30的外端部由低壓油推動,并且因此,葉片30的頂端易于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在其中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與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基本上相同的情況下,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上游端的內板低壓側凹部上游端534e可以基本上定位于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處,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為低壓側排放端口3的上游端。

圖18是示出在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高壓側排放端口4和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關系的視圖。

從上文提到的描述,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理想地,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的分隔角538a小于或等于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的端口與端口角34a。換言之,理想地,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538w被設置為在旋轉方向上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的端口與端口角34a。更具體而言,理想地,內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8的分隔角538a小于或等于在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與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之間的端口與端口角34a,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為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為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上游端。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在旋轉方向上在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與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之間的端口與端口角度34a是由連接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與旋轉中心c的線與連接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與旋轉中心c的線之間所形成的銳角。

由于相同原因,當在旋轉軸線觀看時,理想地,外板低壓側吸入上游分隔器638的旋轉角小于或等于在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與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之間的角度,高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4f為高壓側排放端口4的下游端,低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3e為低壓側吸入端口3的上游端。

當為葉片30的下游端的葉片下游端30f定位于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未圖示)(低壓側排放凹部434(低壓側排放凹部444)的開口的最下游點,低壓側排放凹部434的開口被定位成朝向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低壓排放端口下游端理想地為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下游端,支承葉片30的葉片凹槽23的所有柱狀凹槽232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連通。即,需要內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534f(參考圖14a和圖14b)(即,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下游端)定位于該距離(通過從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減去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而獲得)的一半((232w-30w)/2)處或者在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的更下游,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為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下游端。在此構造中,在徑向旋轉方向中定位于低壓側泵腔室中的葉片30的外端部由引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低壓油推動,并且因此,葉片30的頂端易于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在其中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與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基本上相同的情況下,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下游端的內板低壓側凹部下游端534f可以基本上定位于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處,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為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下游端。

當為葉片30的上游端的葉片上游端30e定位于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未圖示)(高壓側吸入凹部431(高壓側吸入凹部441)的開口的最上游點,高壓側吸入凹部431的開口被定位成朝向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理想地為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上游端,支承葉片30的葉片凹槽23的所有柱狀凹槽232與內板高壓側通孔56連通。即,需要內板高壓側通孔上游端56e(參考圖14a和圖14b)(即,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上游端)定位于該距離(通過從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減去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而獲得)的一半((232w-30w)/2)處或者在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的更上游,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為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上游端。在此構造中,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定位于高壓側泵腔室中的葉片30的外端部由高壓油推動,并且因此,葉片30頂端易于與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接觸。在其中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232w與葉片30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30w基本上相同的情況下,為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上游端的內板高壓側通孔上游端56e可以基本上定位于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處,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為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上游端。

從上文提到的描述,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理想地,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上的旋轉角小于或等于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的角度。換言之,理想地,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在旋轉方向上的大小被設置為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的角度范圍的值。更具體而言,理想地,內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539的旋轉角小于或等于在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與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之間的角度,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為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為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上游端。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觀看時,在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與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之間的角度是由連接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與旋轉中心c的線與連接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與旋轉中心c的線之間所形成的銳角。

由于相同原因,當在旋轉軸線方向觀看時,理想地,外板高壓側吸入上游分隔件639的旋轉角小于或等于在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與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之間的角度,低壓側排放端口下游端為低壓側排放端口5的下游端,高壓側吸入端口上游端為高壓側吸入端口2的上游端。

在實施例中,(1)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前述分開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排放端口3之間、(3)內板高壓側通孔56與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彼此分隔、(5)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通孔66在高壓側排放端口4與低壓側吸入端口3之間彼此分隔、以及(7)外板高壓側凹部632與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在低壓側排放端口5與高壓側吸入端口2之間彼此分隔.應用于一種泵,其中,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的形狀變為將油壓增大到兩個不同壓力,而不是在高和低壓側設置不同的吸入端口和排放端口。然而,本發明的應用并不具體限于這種類型的泵。例如,本發明可以應用于一種泵,其中,從泵腔室排放的油的通路阻力(例如排放端口的形狀)變為將油壓增大到兩個不同壓力,而不是改變凸輪環40的內周向凸輪環表面42的形狀。

<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等的寬度>

圖19a至圖19d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等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

更具體地,圖19a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圖19b是示出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圖19c是示出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圖19d是示出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

圖19a至圖19d示出在內板50和外板60設置在圖4等所示出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狀態下在該旋轉軸線方向上從一側觀看的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等。

下文中,將參考圖19a至圖19d描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等在徑向旋轉方向上的長度(以下簡稱為“寬度”)。

首先,將參考圖19a至圖19b描述低壓油通過其供應給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參考圖6a)的區域(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之后,將參考圖19c和圖19d描述高壓油通過其供應給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區域(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外板高壓側通孔56和外板高壓側凹部632)。

如上所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包括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具有小于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與旋轉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橫截面積)。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用作所謂的孔口。

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在旋轉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大小。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被布置為在轉子20(參考圖2)插入其間的狀態下朝向彼此。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在旋轉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大小。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33被布置為在轉子20插入其間的狀態下朝向彼此。

如圖19a中所示,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具有寬度w11,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具有寬度w12,并且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具有寬度w13。如圖19b中所示,外板低壓側通孔66具有寬度w14,并且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具有寬度w15。

下文中,這些寬度彼此相互比較。

如圖19a中所示,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w12小于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的w11(該寬度更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寬度w13等于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寬度w12。

如圖19b中所示,外板低壓側通孔66的寬度w14等于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寬度w15。

在所示示例中,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的寬度w11等于外板低壓側通孔66的寬度w14。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寬度w12小于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寬度w15。

在該實施例的示例中,設置在內板50中的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面積(開口面積)等于設置在外板60上的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面積的和。此外,通過經由使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寬度w12變窄來減小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面積,從而確保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面積。這種構造減小了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內的低壓油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內的低壓油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施加于葉片30的端部的力之間的大小差異。其結果是,防止葉片30在旋轉時從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偏離。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面積等于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面積的和的事實意味著可以允許面積之間的差異,并且在范圍內的面積差異不引起葉片30傾斜,這些面積可以彼此不同。

在所示示例中,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寬度隨著在旋轉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更具體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旋轉方向上在下游側的寬度小于在上游側的。在另外的描述中,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內輪廓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布置在同一位置上,并且相比之下,其外輪廓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布置在不同位置上。其結果是,低壓油穩定地供應給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中心側空間)232(參考圖6a)。

下文中,將參考圖19c和圖19d描述高壓油通過其供應給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區域(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內板高壓側通孔56和外板高壓側凹部632)。

如上所述,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包括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和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具有小于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用作所謂的孔口。

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在旋轉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大小。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被布置為在轉子20(參考圖2)插入其間的狀態下朝向彼此。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和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在旋轉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大小。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和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被布置為在轉子20插入其間的狀態下朝向彼此。

如圖19c中所示,內板高壓側通孔56具有寬度w16,并且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具有寬度w17。如圖19d中所示,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具有寬度w18,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具有寬度w19,并且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具有寬度w20。

下文中,這些寬度彼此相互比較。

如圖19c中所示,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寬度w17等于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寬度w16。

如圖19d中所示,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w19小于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的w18(該寬度更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的寬度w20等于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寬度w19。

在所示示例中,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的寬度w18等于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寬度w16。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寬度w19小于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寬度w17。

在該實施例的示例中,設置在內板50上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面積的和等于設置在外板60上的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面積。此外,通過經由使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寬度w19變窄來減小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面積,從而確保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的面積。這種構造減小了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內的高壓油和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內的高壓油在旋轉軸線方向上施加于葉片30的端部的力之間的大小差異。其結果是,防止葉片30在旋轉時從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偏離(葉片傾斜)。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面積的和等于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面積的事實意味著可以允許面積之間的差異,并且范圍內的面積差異不引起葉片30傾斜,這些面積可以彼此不同。

在所示示例中,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寬度隨著在旋轉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更具體地,外板高壓側凹部632在旋轉方向上在下游側的寬度小于在上游側的。在另外的描述中,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和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的內輪廓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布置在同一位置上,并且相比之下,其外輪廓在徑向旋轉方向上布置在不同位置上。其結果是,高壓油穩定地供應給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參考圖6a)。

<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深度>

圖20a至圖20c是示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長度的視圖。

圖20a是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沿圖19a中的線xxa-xxa截取的截面圖。圖20b是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沿圖19a中的線xxb-xxb截取的截面圖。圖20c是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沿圖19a中的線xxc-xxc截取的截面圖。

下文中,將參考圖20a至圖20c描述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長度(以下簡稱為“深度”)。

如圖20a至圖20c中所示,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具有深度d11,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具有深度d12,并且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具有深度d13。

在所示示例中,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深度隨著在旋轉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具體地,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深度d12等于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的深度d11。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深度d13比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的深度d11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深度d12更小(更淺)。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深度d13小于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寬度w13。

如圖20a至圖20c中所示,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具有基本上呈梯形的橫截面。在另外的構造中,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分別包括是其最深部并且是基本上平坦表面的底部534g、534i和534m、以及分別連接至底部534g、534i和534m的傾斜表面534h、534j和534n。

類似于內板低壓側凹部534,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深度(參考圖19d)隨著在旋轉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將省略其詳細描述。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具有相同的深度。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具有比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深度更淺的深度。

圖21a是示出低壓油到達柱狀凹槽232的過程的流程圖。圖21b是示出高壓油到達柱狀凹槽232的過程的流程圖。圖21a是泵單元70沿圖19a和圖19b的線xxia-xxia截取的截面圖。圖21b是泵單元70沿圖19c和圖19d的線xxib-xxib截取的截面圖。

如圖21a中所示,已經經由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從泵單元70排放的低壓油的一部分經由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通孔66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的柱狀凹槽232。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內。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經由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流入到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內。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內的低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朝向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并且然后流入到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凹部633內。已經流入內板50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中的低壓油的一部分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面柱狀凹槽232中。

如圖21b中所示,已經經由內板50的高壓側排放通孔55從泵單元70排放的高壓油的一部分經由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通孔56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的柱狀凹槽232。流入到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內。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經由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流入到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內。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內的高壓油的一部分流入到朝向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內并且然后流入到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內。已經流入內板60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中的高壓油的一部分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柱狀凹槽232中。

內板50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沿垂直于旋轉方向的平面切割的切割表面的面積小于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沿著垂直于旋轉方向的平面切割的切割表面的面積(參考圖20c和圖20b)。換言之,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通路面積小于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通路面積。相應地,已經流入到內板50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內的低壓油容易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面柱狀凹槽232內,而不是流入具有小通路面積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其結果是,低壓油容易供應給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內板50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柱狀凹槽232,或者供應給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凹部633。

外板60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沿垂直于旋轉方向的平面切割的切割表面的面積小于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沿著垂直于旋轉方向的平面切割的切割表面的面積。換言之,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的通路面積小于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通路面積。相應地,已經流入到外板60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內的高壓油容易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的面對面柱狀凹槽232內,而不是流入具有小通路面積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其結果是,高壓油容易供應給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外板60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柱狀凹槽232,或者供應給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

圖22a是示出在對比示例的構造下低壓油到達柱狀凹槽232的過程的流程圖。圖22b是示出在對比示例的構造下高壓油到達柱狀凹槽232的過程的流程圖。

圖22a和圖22b中所示的構造被認為是對比示例的構造。

在圖22a中所示的構造中,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通孔66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經由連接凹部633c彼此連接,并且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彼此不連接。

即,沒有提供內板50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連接凹部633c的通路面積被設定為小于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通路面積,使得已經流入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低壓油容易流入柱狀凹槽232。

在圖22a所示的對比示例的構造中,經由外板60的外板低壓側通孔66從外界流入泵單元70的低壓油容易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外板低壓側通孔66的柱狀凹槽232,并且流入內板50的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內。相比之下,由于連接凹部633c的通路面積較小,所以低壓油難以流入連接凹部633c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由于這個原因,低壓油難以流入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連接凹部633c和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柱狀凹槽232。

在圖22b中所示的構造中,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通孔56和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經由連接凹部535c彼此連接,并且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彼此不連接。

即,沒有提供外板60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連接凹部535c的通路面積被設定為小于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通路面積,使得已經流入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高壓油容易流入柱狀凹槽232。

在圖22b所示的對比示例的構造中,經由內板50的內板高壓側通孔56從外界流入泵單元70的高壓油容易流入轉子20的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柱狀凹槽232,并且流入外板60的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內。相比之下,由于連接凹部535c的通路面積較小,所以高壓油難以流入連接凹部535c和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由于這個原因,高壓油難以流入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連接凹部535c和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柱狀凹槽232。

如上所述,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的外板60包括低壓側排放通孔65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該低壓側排放通孔是通過其從泵腔室排放低壓油的另一側第一通孔的示例,該外板低壓側通孔是通過其從低壓側排放通孔65排放的低壓油被引導至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另一側第二通孔的示例。外板60包括外板低壓側凹部633,該外板低壓側凹部是另一側凹槽的示例并且是與多個柱狀凹槽232當中的、與和外板低壓側通孔66連通的柱狀凹槽232不同的柱狀凹槽232連通的凹部。

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的內板50包括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該低壓側上游凹部是朝向外板低壓側通孔66的一側第一凹部的示例,該低壓側下游凹部是朝向外板低壓側凹部633的一側第二凹部的示例。內板50包括是一側第三凹部的示例的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低壓側上游凹部534a和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通過該一側第三凹部彼此連接并且具有小于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

在這個構造中,如圖21a中所示,經由外板60的低壓側排放通孔65排放的低壓油流入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內板50的低壓側下游凹部534b和低壓側連接凹部534c的柱狀凹槽232。其結果是,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足夠量的低壓油可以準確供應給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內板低壓側凹部534的柱狀凹槽232。

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的內板50包括高壓側排放通孔55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該高壓側排放通孔是通過其從泵腔室排放高壓油的一側第一通孔的示例,該內板高壓側通孔是通過其從高壓側排放通孔55排放的高壓油被引導至葉片凹槽23的柱狀凹槽232的一側第二通孔的示例。內板50包括內板高壓側凹部535,該內板高壓側凹部是一側凹槽的示例并且是與多個柱狀凹槽232當中的、與和內板高壓側通孔56連通的柱狀凹槽232不同的柱狀凹槽232連通的凹部。

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的外板60包括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該高壓側上游凹部是朝向內板高壓側通孔56的另一側第一凹部的示例,該高壓側下游凹部是朝向內板高壓側凹部535的另一側第二凹部的示例。外板60包括是另一側第三凹部的示例的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高壓側上游凹部632a和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通過該另一側第三凹部彼此連接并且具有小于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的通路面積的通路面積。

在這個構造中,如圖21b中所示,經由內板50的高壓側排放通孔55排放的高壓油流入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外板60的高壓側下游凹部632b和高壓側連接凹部632c的柱狀凹槽232。其結果是,在該實施例的葉片泵1中,足夠量的高壓油可以準確供應給葉片凹槽23中的朝向外板高壓側凹部632的柱狀凹槽232。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漠河县| 吉林省| 新余市| 凤庆县| 尼玛县| 南昌市| 内丘县| 延安市| 怀集县| 吴桥县| 栾城县| 久治县| 高青县| 高台县| 古田县| 镇安县| 望奎县| 平安县| 加查县| 长丰县| 肃南| 玉溪市| 怀来县| 张家港市| 凯里市| 平凉市| 宁强县| 香河县| 霍州市| 永福县| 大厂| 咸丰县| 延安市| 易门县| 贡嘎县| 玛多县| 肇源县| 卢湾区| 论坛|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