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風扇安裝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電風扇底座的旋扣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市場上的電風扇的底座與立柱連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方式為在立柱接頭上加工內螺紋,使用7字或其他形狀的螺桿穿過墊片和底座,旋入立柱,從而起到緊固的作用。第二種方式為在立柱接頭上加工外螺紋,立柱接頭穿過底座,旋入底座旋鈕,起到緊固的作用。但是,使用這兩種連接方式無論是拆還是裝,都必須將底座翻過來,操作過于復雜,并且底座的重量較大,用戶體驗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用于電風扇底座的旋扣結構,使電風扇便于安裝與拆卸。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用于電風扇底座的旋扣結構,包括底座和立柱,底座上設有與立柱配合的安裝孔,立柱的底部外圓周面上設有第一凸起,安裝孔的內壁設有與第一凸起配合的凸臺,凸臺對第一凸起的向上方向的運動和圓周方向的運動進行限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呈長條形,凸臺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設置在第一凸起的側面,第二限位部壓接在第一凸起的頂部。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的內壁設有防止第一凸起自行滑脫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和凸臺分別設置在第一凸起的相對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一端設有便于通過第二凸起的弧形面或楔形面。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上設有與第一凸起配合的導向面。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內設有第三凸起,第三凸起防止第一凸起自行滑脫,立柱的底部設有與第三凸起配合的缺口。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內殼和外殼,所述安裝孔設置在內殼上。
進一步地,所述內殼和外殼之間通過弧形連接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內殼上設有朝向外殼延伸的支撐塊,支撐塊用于防止內殼變形。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上設有對安裝孔進行密封的環形凸起。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一種用于電風扇底座的旋扣結構通過立柱的底部外圓周面上設有第一凸起,安裝孔的內壁設有與第一凸起配合的凸臺,實現底座與立柱的裝配,解決拆裝底座時需要將底座翻轉過來的問題,降低勞動強度,方便用戶安裝與拆卸,提高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 為本發明旋扣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本發明旋扣結構的未扣合狀態的斷面圖;
圖3 為本發明旋扣結構的扣合狀態的斷面圖;
圖4 為本發明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5 為本發明安裝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一種用于電風扇底座的旋扣結構,包括底座1和立柱2,底座1上設有與立柱2配合的安裝孔11,立柱2的底部外圓周面上設有第一凸起21,安裝孔11的內壁設有與第一凸起21配合的凸臺12,凸臺12對第一凸起21的向上方向的運動和圓周方向的運動進行限位。立柱2插入安裝孔11后,通過旋轉,凸臺12和第一凸起21相互配合,凸臺12對第一凸起21的向上方向的運動進行限位,保證底座1和立柱2相互扣合,不會脫離。凸臺12對第一凸起21的圓周方向的運動進行限位,使用戶確認底座1和立柱2已經正常扣合,立柱2已經沿圓周方向旋轉了合適的角度,不會輕易地滑動脫離底座1。圓周方向的限位可以通過凸臺12本身在圓周方向與第一凸起21接觸進行限位,也可以通過凸臺12在上下方向逐漸增大與第一凸起21的壓力,從而增大第一凸起21在圓周方向的摩擦力進行限位,或者在上下方向凸臺12和第一凸起21設有相互配合的凹凸部。
如圖2-5所示,所述第一凸起21呈長條形,凸臺12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設置在第一凸起21的側面,第二限位部壓接在第一凸起21的頂部,即凸臺12整體呈“┓”型。
所述安裝孔11的內壁設有防止第一凸起21自行滑脫的第二凸起13,第二凸起13和凸臺12分別設置在第一凸起21的相對的兩側。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凸臺12和第一凸起21可能由于磨損,導致第一凸起21會自行滑脫,這時,通過在其滑脫的方向設置第二凸起13,很好地限制了第一凸起21在圓周方向的運動,防止其自行滑脫,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電源線一般設置在底座1上,電線穿過立柱2的內部與其他電器元件連接。立柱2一般呈兩端開口、中部空心殼狀,第一凸起21在通過第二凸起13時,立柱2受壓力向內收縮產生形變,從而可以使第一凸起21通過第二凸起13。在第一凸起21想要自行滑脫時,由于立柱2未能產生足夠的形變,從而第一凸起21在不能通過第二凸起13,從而實現防止第一凸起21自行滑脫的功能。
所述第一凸起21的一端設有便于通過第二凸起13的弧形面或楔形面,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第一凸起21的一端為弧形面,另一端為楔形面。
所述第二凸起13上設有與第一凸起21配合的導向面。
針對防止第一凸起21自行滑脫的問題,本實施例中提供了外一種的技術方案。如圖2、圖3和圖5所示,所述安裝孔11內設有第三凸起14,第三凸起14防止第一凸起21自行滑脫,立柱2的底部設有與第三凸起14配合的缺口22。在第一凸起21想要自行脫離凸臺12時,缺口22的一邊抵接在第三凸起14上,從而防止第一凸起21沿脫離方向進一步運動。當用戶想要拆卸時,可以加大力度使第三凸起14和缺口22之間發生適當的形變,從而使二者脫離。為了縮短缺口22的寬度,優選第三凸起14設置在凸臺12上。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內殼15和外殼16,所述安裝孔11設置在內殼15上。內殼15外殼16的設計,一是可以減輕重量,二是可以使安裝孔11可以產生一定的形變量,方便第一凸起21通過第二凸起13。
所述內殼15和外殼16之間通過弧形連接板17連接。弧形連接板17可以提高底座1的結構強度,也可以分散壓力,提供一定的彈性變形。
所述內殼15上設有朝向外殼16延伸的支撐塊18,支撐塊18用于防止內殼15變形。支撐塊18與外殼16之間留有適當的間隙,當內殼15發生微量形變時,支撐塊18抵接在外殼16上,從而給內殼15提供支撐力,防止其進一步變形。若無支撐塊18,內殼15可能會因為長時間的使用而發生不可恢復的變形。
如圖4所示,所述立柱2上設有對安裝孔11進行密封的環形凸起23。環形凸起23可以防止灰塵等雜物進入安裝孔11內。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并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