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尤指可作為管體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
的配重,而利用基座與蓋體的配合,除可符合凹凸不平的地形外,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 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而達到穩固定位的功效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
背景技術:
按,一般于進行水下配管作業,例如汲取深層海水的管路配置時,為了使其管體 可于海床上加以定位,通常都會于管體外緣結合有配重塊,而現有的配重塊6 (如圖1所 示),其由混凝土材質的固定座61及抵壓部62所構成,可使管體7設于固定座61及抵壓部 62之間,并以螺絲63將固定座61及抵壓部62加以鎖接,使管體7緊密夾持于固定座61及 抵壓部62之間,以作為管體7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及定位。 但是,由于該配重塊6為混凝土材質所制成,且該配重塊6本身為一具有預定體
積的立方體,所以當其沉入海底使用時,不但較容易受到海水的侵蝕,更會因為其截面積較
大,使得配重塊6于入水后受水流的影響甚大,況且由于該配重塊6以固定座61的整個底
面與海床接觸,倘若海床凹凸的幅度太大,便會使配重塊6的下壓力不足,導致固定座61受
水流的影響而產生搖晃位移的現象,使該配重塊6無法穩固定位,再者由于該管體7受固定
座61及抵壓部62緊密夾持,三者之間并無任何緩沖的區域,所以當固定座61與海床接觸
后,若無法穩固定位而產生搖晃位移時,皆會造成管體7的扭曲變形甚至斷裂。 因此,如何創作出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以使其除可符合凹凸不平的地形外,
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而達到穩固定位的功效,將是本實用新型
所欲積極提供之處。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上述現有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的缺憾,本實用新型發明人有感其未臻于完 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憑其從事該項產業多年的累積經驗,進而研發出一種管體的 配重結構改良,以期可達到穩固定位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借著將基座與蓋體配合 固定組件結合于管體上,作為管體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致使基座與蓋體的配合,除 可符合凹凸不平的地形外,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進而達到穩固 定位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包含一設有限位槽及兩斜板的 基座;一與基座結合的蓋體,其至少包括有一設于中央處且與限位槽對應的凹部、及分別延 伸設于凹部兩側且抵靠于各斜板上的側板;以及多數結合于各斜板及側板上的固定組件。 借此,本實用新型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可使基座與蓋體配合固定組件結合 于管體上,作為管體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而利用基座與蓋體的配合,除可符合凹凸
不平的地形外,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而達到穩固定位的功效。
[0009]圖l為現有使用狀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下沉狀態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地形的使用狀態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現有部分)配重塊6固定座61抵壓部62螺絲63管體7(本實用新型部分)基座1限位槽11斜板12排水孔121 、221緩沖墊13蓋體2凹部21側板22緩沖墊23穿孔24固定組件3管體4吊掛部5鋼索51間隙a空間區b
具體實施方式為充分了解本實用新型目的、特征及功效,現借由下述具體的實施例,并配合所附 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2及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外觀圖。如圖所示 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至少包含一基座1、一蓋體2以及多數固定組件3所構 成。[0041] 上述所提的基座1可為金屬材質,其至少包括有一限位槽11、及分別設于限位槽 11兩側的斜板12,其中該限位槽11呈弧面狀,并于該限位槽11上設有一可為橡膠材質的 緩沖墊13,且各斜板12的兩頂角分別呈一曲弧面。 該蓋體2可為金屬材質且與基座1結合,其至少包括有一設于中央處且與限位槽 11對應的凹部21、及分別延伸設于凹部21兩側且抵靠于各斜板12上的側板22,其中該凹 部21呈弧面狀,且于該凹部21上設有一可為橡膠材質的緩沖墊23,而各側板22的兩頂角 分別呈一曲弧面,并于基座1的斜板12及蓋體2的側板22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排水孔121、 221,另該蓋體2上更進一步具有連通凹部21的穿孔24。 各固定組件3結合于基座1的斜板12及蓋體2的側板22上。 請參閱圖4、5及6,分別為本實用新型下沉狀態圖、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圖及本實 用新型另一地形的使用狀態圖。如圖所示當使用時(請同時配合參閱圖2),可將基座1及 蓋體2利用限位槽11與凹部21并配合緩沖墊13、23對應設于管體4外緣的適當處(該基 座1及蓋體2對應結合于管體4上的數量可視管體4的長度及實際運用而定),并于該基座 1的穿孔24中穿設一吊掛部5,之后再以各固定組件3鎖固于各斜板12及側板22上,并使基 座1及蓋體2利用各固定組件3結合后,且讓緩沖墊13、23與管體4之間具有適當之間隙a。 而于進行海水(或河水)下的配管作業時,可利用鋼索51(或鐵鏈)穿設該吊掛 部5,借以利用相關的機具(圖未示)對鋼索51進行懸吊,借以移動管體4至預定的位置處 并放入海洋中進行相關的配管作業,當管體4放入海洋時,則可借由基座1與蓋體2的重量 而下沉,并同時利用各斜板12及側板22上的排水孔121、221讓海水通過以減少下沉時的 阻力(如圖4所示),而當管體4下沉至海床時,便使基座1的限位槽11外側及各斜板12 的端緣抵靠于海床上,而由于該限位槽11的外側亦呈一弧面狀,且各斜板12以端緣抵靠于 海床上,故可使基座1底部與海床之間以較小的面積加以接觸,并配合各斜板12及側板22 兩頂角的曲弧面,進而可符合各種凹凸不平的海床地形(如圖5所示)、或者是坡度較大的 海床地形(如圖6所示)使用,且可同時借由水的壓力壓迫于蓋體2的各側板22上,而各 側板22再壓迫于斜板12上,讓基座1與蓋體2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以作為管體4進行水 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及定位;另于實際使用時,可借由限位槽11外側與各斜板12間的空間 區b、以及各排水孔121、221的配合讓海水通過,以減少海面下水流對基座1與蓋體2的沖 擊,進而降低水流所造成的影響,以達到穩固定位的功效,再者,由于緩沖墊13、23與管體4 間具有間隙a,因此,當水流于流動(或沖擊)而帶動管體4時,即可利用該間隙a使管體4 獲得較佳的緩沖,以避免管體4產生扭曲。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完全符合專利三要件新穎性、創造性和產業上的可利用
性。以新穎性和創造性而言,本實用新型借著將基座與蓋體配合固定組件結合于管體上,作
為管體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致使基座與蓋體的配合,除可符合凹凸不平的地形外,
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進而達到穩固定位的效用;就產業上的可
利用性而言,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衍生的產品,當可充分滿足目前市場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之是,該實
施例僅用于描繪本實用新型,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實用新型范圍。應注意之是,舉凡與該實
施例等效的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于本實用新型范疇內。因此,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當
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其至少包括有一限位槽、及分別設于該限位槽兩側的斜板;一蓋體,與該基座結合,其至少包括有一設于中央處且與該限位槽對應的凹部、及分別延伸設于凹部兩側且抵靠于各該斜板上的側板;以及多數固定組件,結合于各該斜板及側板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蓋體為金屬材質。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該限位槽及凹部呈弧面狀, 且該限位槽及凹部上分別設有一緩沖墊。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各該緩沖墊為橡膠材質。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各該斜板及側板上分別設 有相對應的排水孔。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各該斜板及側板的兩頂角 分別呈一曲弧面。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該蓋體上具有一連通凹部 的穿孔,而該穿孔中穿設有一吊掛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其包含一設有限位槽及兩斜板的基座;一與基座結合的蓋體,其至少包括有一設于中央處且與限位槽對應的凹部、及分別延伸設于凹部兩側且抵靠于各斜板上的側板;以及多數結合于各斜板及側板上的固定組件。借此,本實用新型管體的配重結構改良,可使基座與蓋體配合固定組件結合于管體上,作為管體進行水下配管作業時的配重,而利用基座與蓋體的配合,除可符合凹凸不平的地形外,更能產生較佳的下壓力,且降低水流造成的影響,而達到穩固定位的功效。
文檔編號F16L1/24GK201521713SQ20092016121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日
發明者傅佩杰 申請人:傅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