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減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減振器,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高速動車組的減振器。
技術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鐵路客車的舒適度要求逐漸提高,運行平穩和降低噪音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目前鐵路客車上通常采取在車體與被連接件之間增加橡膠阻尼板來達到減振降噪的目的,如圖1所示,車內墻板2與車體鋼骨架3通過螺栓5連接,車體鋼骨架3底部焊接有墻板固定件4,該墻板固定件4呈直角狀,其水平懸置的一端與車體鋼骨架3底面焊接,墻板固定件4向下延伸的一端與車內墻板2通過螺栓5連接,為了實現減振降噪的功效,在墻板固定件4與車內墻板2之間增設橡膠阻尼板1,通過螺栓5穿設固定,但是,上述的結構只能降低車體直線方向的振動,如圖2所示,比如伸縮振動(車體沿X 軸方向的往復振動)、橫擺振動(車體沿Y軸方向的往復振動)和浮沉振動(車體沿Z軸方向的上下振動),而對側滾振動(對于車體繞X軸的回轉振動)、點頭振動(車體繞Y軸的回轉振動)和搖頭振動(車體繞Z軸的回轉振動)則沒有減振效果,對于車輛來說,由于工況復雜,其振動往往由上述幾種振動形式復合而成,現有技術中的結構減振效果明顯不足, 已遠不能滿足人們對鐵路客車內部設施的減振需求。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減振器,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減振效果不足的缺陷,解決現有技術中不能降低因車體的回轉振動而導致車體內部設施振動的問題,提高在鐵路客車高速行駛過程中其內部設施的平穩性和人體的舒適性。
本發明提供的減振器由支座、扣蓋和彈性套構成,所述支座具有一本體,該本體兩端部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本體位于兩所述第一安裝孔之間的部分具有向上凸伸的座體;所述扣蓋由頂壁和圍置在所述頂壁周圍的筒狀周壁構成,所述筒狀周壁上端與所述頂壁邊緣固定連接,所述頂壁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彈性套套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筒狀周壁套設于所述彈性套上;所述彈性套與所述座體之間及所述彈性套與所述扣蓋之間均固定連接;且所述彈性套與所述本體之間、所述筒狀周壁與所述本體之間及所述座體與所述頂壁之間均設有間隙。
上述結構的減振器,通過本體兩端的第一安裝孔可與車體固定連接,通過扣蓋上的第二安裝孔可與車體內部的設施固定連接,設于本體上的座體與扣蓋之間通過彈性套連接,彈性套自身沿周向呈封閉狀,能滿足本體與扣蓋在彈性套的彈性變形范圍內相對回轉運動、沿X軸相對左右移動和沿Y軸相對前后移動,彈性套與本體之間、筒狀周壁與本體之間及座體與頂壁之間的間隙即能滿足車體在浮沉振動時,座體與扣蓋隨彈性套的彈性變形范圍內沿Z軸產生變形而產生的相對移動,又方便車體在復合振動時,座體與扣蓋隨彈性套在其他方向產生變形而產生的相對移動,增加減振器的靈活性和各個方向的自由度;因此在車體振動帶動支座一起振動時,無論是直線往復振動、回轉振動還是直線往復振動與回轉振動的結合振動都能通過彈性套得到緩沖,從而降低扣蓋與車體內部設施的振動,以提高內部設施的平穩性和人體的舒適性。
圖1為現有技術的剖視結構示意圖2為車體振動形式的示意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三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四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四的俯視圖8為圖7中沿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9為圖7中I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10為圖7的左視圖。
附圖標記
1-橡膠阻尼板;2-車內墻板;3-車體鋼骨架;
4-墻板固定件;5-螺栓; 6-支座
7-扣蓋; 8-彈性套; 9-軸芯
10-彈性墊;61-本體; 62-第— 安裝孔
63-座體; 64-第四安裝孔;71-頂壁
72-筒狀周壁;73-第二安裝孔;81-第三安裝孔
83-底端面;91-第一臺階面;92-第二臺階面
11-緊固件;a-間隙; b-凹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減振器,減振器由支座6、扣蓋7和彈性套8構成,支座6具有一本體61,本體61兩端部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62,本體61位于兩第一安裝孔62之間的部分具有向上凸伸的座體63 ;扣蓋7由頂壁71和圍置在頂壁71周圍的筒狀周壁72構成,筒狀周壁上端與頂壁邊緣固定連接,頂壁71上設有第二安裝孔73 ;彈性套8 套設于座體63上,筒狀周壁72套設于彈性套8上;彈性套8與座體63之間及彈性套8與扣蓋7之間均固定連接;且彈性套8與本體61之間、筒狀周壁72與本體61之間及座體63 與頂壁71之間均設有間隙a。
該實施例中,支座6可通過一體沖壓形成本體和座體,且座體的形狀可為圓柱狀、 橢圓柱狀、棱柱狀、半球面狀或其他不規則曲面等,在此不限,彈性套可為筒狀;彈性套與扣蓋之間及彈性套與座體之間可采用的固定連接形式包括通過緊固件連接和粘接等,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彈性套的彈性變形,彈性套內表面與座體外表面、彈性套外表面與筒狀周壁的內表面之間的固定采用粘接方式;彈性套內表面與座體外表面相適配,彈性套外表面與扣蓋筒狀周壁內表面相適配,彈性套由橡膠制成,座體和扣蓋均采用金屬制成,彈性套與座體之間及彈性套與扣蓋之間均可采用硫化粘接(例如,首先對金屬材料的座體外表面和金屬材料的扣蓋內表面進行處理,然后在處理過的金屬表面上涂膠粘劑,再在膠粘劑上貼合橡膠材料的彈性套部分內表面和全部外表面,最后對座體、彈性套和扣蓋的粘接組合件加壓加熱使橡膠硫化將三者粘接在一起)。
通過本體兩端的第一安裝孔可實現減振器與車體固定連接,通過扣蓋上的第二安裝孔可實現減振器與車體內部設施的固定連接,本體與扣蓋之間通過彈性套連為一體,這樣,本體與扣蓋之間通過彈性套的彈性變形可以相對移動,包括直線方向的相對移動(如伸縮振動、橫擺振動和浮沉振動)、相對轉動(如側滾振動、點頭振動和搖頭振動)及直線方向的相對移動與相對轉動結合而成的不規則曲線移動,通過彈性套的壓縮彈性變形緩沖車體的伸縮振動、橫擺振動和浮沉振動,通過彈性套的彎曲彈性變形或扭曲彈性變形緩沖車體的側滾振動、點頭振動和搖頭振動;通過彈性套的壓縮彈性變形、彎曲彈性變形和扭曲彈性變形緩沖車體由伸縮振動、橫擺振動、浮沉振動、側滾振動、點頭振動和搖頭振動中幾種振動復合而成的振動,彈性套與本體之間、筒狀周壁與本體之間及座體與頂壁之間的間隙即能滿足車體在浮沉振動時,座體與扣蓋隨彈性套的彈性變形范圍內沿Z軸產生變形而產生的相對移動,又方便車體在復合振動時,座體與扣蓋隨彈性套在其他方向產生變形而產生的相對移動,增加減振器的靈活性和各個方向的自由度;因此在車體振動帶動支座本體一起振動時,無論是直線往復振動、回轉振動還是直線往復振動與回轉振動的結合振動都能通過彈性套得到緩沖,從而降低扣蓋與車體內部設施的振動,以提高內部設施的平穩性和人體的舒適性。
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座體63的結構及彈性套8的結構均與實施例一中扣蓋7的結構基本相同,均由頂壁和圍置在該頂壁周圍的筒狀周壁構成;座體63的筒狀周壁下端與本體61固定連接;彈性套8的頂壁上設有第三安裝孔81,座體63的頂壁上設有第四安裝孔64,第三安裝孔81的中心線、第四安裝孔64的中心線及第二安裝孔73的中心線均重合。扣蓋頂壁、彈性套頂壁及座體頂壁均呈圓形,扣蓋筒狀周壁、座體筒狀周壁和彈性套筒狀周壁呈圓筒狀或錐筒狀(包括三者均呈圓筒狀或錐筒狀;也包括其中一個或兩個呈圓筒狀,其余呈錐筒狀),為了增加座體及彈性套在豎直方向的承載能力,座體筒狀周壁和彈性套筒狀周壁均優選設置呈錐筒狀。
實施例三
如圖5所示,作為實施例二的進一步地改進,彈性套頂壁底端面83緊貼座體頂壁, 彈性套頂壁底端面83上設有至少一個凹陷b,凹陷b在座體頂壁與彈性套頂壁之間形成空隙,凹陷b為凹坑或環狀凹槽,本實施例中,凹陷b為一環繞第三安裝孔81 —周的環狀凹槽;該具有凹陷b的彈性套可通過利用橡膠材質一次澆注成型,第三安裝孔81可一次沖壓形成或形成彈性套時一次澆注完成,所形成的間隙b能夠增加彈性套在豎直方向的彈性變形。
實施例四
如圖6-10所示,在實施例三的基礎上,為使減振器各組成部件之間穩定連接,且實現減振器與車體及減振器與車體內部設施的穩固連接,減振器還包括設有中心孔的軸芯 9,軸芯下端設有第一臺階面91 ;該軸芯9上端依次從第四安裝孔64、第三安裝孔81和第二5安裝孔73內穿過并能使第一臺階面91抵觸在座體頂壁的下表面上;軸芯上端與扣蓋頂壁固定連接。使用時,在軸芯的中心孔(可設為內螺紋孔)內穿設螺栓或螺釘,通過該螺栓或螺釘使減振器與車體的內部設施固定連接。
為進一步增加減振器的減振效果,使軸芯與支座之間能產生彈性變形,減振器還包括環形的彈性墊10,彈性墊10穿設于軸芯上,并置于第一臺階面91與座體頂壁之間。
為使軸芯與扣蓋頂壁之間緊密配合,增加減振器結構穩定性,軸芯上設有第二臺階面92,第二臺階面92位于第一臺階面91上方并抵觸在扣蓋頂壁的下表面上,扣蓋頂壁與第二臺階面92之間通過緊固件11固定連接,緊固件11將扣蓋7與軸芯9定位,防止扣蓋 7與軸芯9相對轉動。軸芯9上端與扣蓋7頂壁固定連接。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減振器,其特征在于,由支座、扣蓋和彈性套構成,所述支座具有一本體,該本體兩端部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本體位于兩所述第一安裝孔之間的部分具有向上凸伸的座體;所述扣蓋由頂壁和圍置在所述頂壁周圍的筒狀周壁構成,所述筒狀周壁上端與所述頂壁邊緣固定連接,所述頂壁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彈性套套設于所述座體上,所述筒狀周壁套設于所述彈性套上;所述彈性套與所述座體之間及所述彈性套與所述扣蓋之間均固定連接;且所述彈性套與所述本體之間、所述筒狀周壁與所述本體之間及所述座體與所述頂壁之間均設有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套至少一部分內表面與所述座體外表面粘接,所述彈性套外表面與所述筒狀周壁的內表面粘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及所述彈性套均由頂壁和圍置在該頂壁周圍的筒狀周壁構成;所述座體的筒狀周壁下端與所述本體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套的頂壁上設有第三安裝孔,所述座體的頂壁上設有第四安裝孔,所述第三安裝孔的中心線、第四安裝孔的中心線及所述第二安裝孔的中心線均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蓋頂壁、彈性套頂壁及座體頂壁均呈圓形,所述扣蓋筒狀周壁呈圓筒狀,所述彈性套筒狀周壁和座體筒狀周壁均呈錐筒狀。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還包括設有中心孔的軸芯,所述軸芯下端設有第一臺階面;該軸芯上端依次從第四安裝孔、第三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內穿過并能使所述第一臺階面抵觸在所述座體頂壁的下表面上;所述軸芯上端與所述扣蓋頂壁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還包括環形的彈性墊,所述彈性墊穿設于所述軸芯上,并置于所述第一臺階面與所述座體頂壁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軸芯上設有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二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臺階面上方并抵觸在所述扣蓋頂壁的下表面上,所述扣蓋頂壁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臺階面上方的軸芯上端與所述扣蓋頂壁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套頂壁的底端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凹陷,且所述底端面除凹陷外的部分緊貼所述座體頂壁,所述凹陷在所述座體頂壁與彈性套頂壁之間形成間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減振器,該減振器包括支座、扣蓋和彈性套,支座具有一本體,本體兩端分別設第一安裝孔,本體中部具有向上凸伸的座體;扣蓋由頂壁和筒狀周壁構成,筒狀周壁上端與頂壁邊緣固定連接,頂壁上設第二安裝孔;彈性套套設于座體上,筒狀周壁套設于彈性套上;彈性套與座體之間及彈性套與扣蓋之間均固定連接;且彈性套與本體之間、筒狀周壁與位于本體之間及座體與頂壁之間均設有間隙。本發明實現了本體與扣蓋之間的相對移動,無論是直線往復振動、回轉振動還是直線往復振動與回轉振動的結合都能通過彈性套得到緩沖,從而降低扣蓋與車體內部設施的振動,以提高內部設施的平穩性和人體的舒適性,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減振效果不足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F16F15/04GK102506121SQ20111032393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1日
發明者丁立卿, 楊廣, 熊力, 黃少東 申請人: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