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屏幕支撐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多屏幕支撐架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架,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多屏幕支撐架。
背景技術:
[0002]習用的雙屏幕顯示裝置,如美國專利證書號第Re36978號“雙顯示器系統”的專利案所揭示。請參閱上述美國專利案的圖4和圖5所示,習用雙顯示器系統包含一基座12、 一直立柱20、一樞轉件18、及兩個顯示器14、16。上述直立柱20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基座12 與樞轉件18,而上述兩個顯示器14、16分別樞設于樞轉件18的兩端。因兩個顯示器14、16 皆設于同一樞轉件18上,所以當雙顯示器系統被調整時,所述兩個顯示器14、16將同時作動。[0003]然而這樣的設計,將使雙顯示器系統的顯示意使用狀態受到局限(也即須同步作動),進而造成使用者于操作上受到限制而產生諸多不便。[0004]于是,本發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實用新型。實用新型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于提供一種多屏幕支撐架,其所裝設的兩個屏幕各為獨立操作而互不干擾。[000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多屏幕支撐架,包括一支架,該支架設置在一工作面上,且該支架形成有一軌道模塊,該軌道模塊包含兩個軌道座,該兩個軌道座的其中之一具有一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面,該兩個軌道座的其中另一具有一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面;以及一活動模塊,該活動模塊具有與該兩個軌道座相對應的兩個活動單元,且該活動單元分別用以裝設一屏幕,每一個活動單元具有一滑動件,該滑動件分別形成有一抵接面, 該滑動件的抵接面形狀分別與該軌道座的限位面形狀相對應,且該滑動件的抵接面分別抵接于該軌道座的限位面,以使該滑動件的抵接面分別沿著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往復移動。[0007]優選地,每一個活動單元進一步具有一固定件,且每一個活動單元中的固定件抵接于滑動件及與滑動件相對應的軌道座,以使該滑動件分別選擇性地固定在一預定位置。[0008]優選地,每一個軌道座上形成有多個間隔排列的定位孔,每一個固定件選擇性地穿過每一軌道座的其中一定位孔。[0009]優選地,每一個滑動件形成有一固定板,且每一個固定板形成有一貫穿的固定孔, 而該固定件分別穿過該固定板的固定孔。[0010]優選地,該兩個軌道座的定位孔分別沿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間隔地排列,且這些定位孔分別形成在該兩個軌道座的鄰接該滑動件的表面上。[0011]優選地,每一個滑動件具有至少一滑塊,且該滑動件的滑塊的移動方向分別平行于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0012]優選地,每一個軌道座的限位面包圍界定出一限位槽,且分別平行于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的該滑動件的滑塊的外表面界定為該抵接面,該滑動件的滑塊分別可移動地設于該兩個軌道座的限位槽。[0013]優選地,該兩個軌道座的限位槽與設于限位槽上的滑塊的分別垂直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的截面的形狀相同且均呈T形。[0014]優選地,該兩個軌道座的限位槽為鳩尾槽,該滑動件的滑塊為鳩尾滑塊。[0015]優選地,該兩個軌道座分別具有一側表面,且該兩個軌道座的側表面分別沿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凹設形成該限位面,該滑動件分別具有一側面,該滑動件的滑塊分別形成在滑動件側面上,而分別平行于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的該滑動件的滑塊外表面定義為該抵接面,且該滑動件的側面形狀分別與該軌道座的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應。[0016]優選地,該滑動件的側面及該兩個軌道座的側表面均呈平面狀且彼此貼合。[0017]優選地,每一個軌道座的限位面分別自限位面的側表面向內依序界定有一對第一限位區及一第二限位區,且上述該對第一限位區連接于該側表面與該第二限位區之間,而該滑塊的抵接面分別界定為一對第一抵接區與一第二抵接區,該對第一抵接區對應抵接于該對第一限位區,該第二抵接區對應抵接于該第二限位區。[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多屏幕支撐架通過抵接區搭配于限位區, 以使兩個滑動件可沿著兩個軌道座分別形成的往復移動,藉以符合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0019]圖I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裝設有兩屏幕時的立體示意圖;[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滑動件與支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支架剖視示意圖;[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滑動件與支架的剖視示意圖;[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滑動件與支架另一實施方式的剖視示意圖;[0025]圖7為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的滑動件與支架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及[0026]圖8本實用新型多屏幕支撐架可用于裝設三個屏幕時的立體示意圖。[0027]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28]100多屏幕支撐架[0029]I 支架[0030]10軌道模塊[0031]11 板體[0032]12、12’ 軌道座[0033]121側表面[0034]1211 定位孔[0035]122、122’ 限位面[0036]1221第一限位區[0037]1222第二限位區[0038]1223 限位槽[0039]2活動模塊[0040]20、20’活動單元[0041]21、21’滑動件[0042]211樞接座[0043]2111 樞接孔[0044]2112 側面[0045]212 滑塊[0046]2121、2121,抵接面[0047]2122第一抵接區[0048]2123第二抵接區[0049]213固定板[0050]2131 固定孔[0051]22樞轉組件[0052]221樞轉件[0053]23固定件(螺栓)[0054]200工作面[0055]300 屏幕[0056]C長軸方向具體實施方式
[0057]為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作任何的限制。[0058]〔優選實施例〕[0059]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屏幕支撐架100,包括一支架I及一活動模塊2。其中,上述支架I用以設置于一工作面200 (如壁面或推車主干)上,活動模塊2用以供兩個屏幕300裝設。[0060]請同時參閱圖2所示,所述支架I呈長形且界定有一長軸方向C,所述支架I形成有一板體11及一軌道模塊10,所述軌道模塊10包含兩個軌道座12,上述兩個軌道座12分別自板體11的相對兩個側緣延伸所形成。而活動模塊2具有對應上述兩個軌道座12的兩個活動單元20。[0061]其中,所述兩個軌道座12分別具有一側表面121及自側表面121向內延伸的兩個限位面122。也即,上述兩個軌道座12的側表面121分別為兩個軌道座12彼此遠離的表面。再者,所述兩個限位面122分別自其側表面121沿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即圖I中左側箭頭與右側箭頭所指的方向)延伸所形成。[0062]需說明的是,由于本實施例中的長軸方向C、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互平行,因此,需通過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界定的連結關系,下述皆以長軸方向C來做描述與界定。[0063]再者,所述兩個軌道座12分別裝設有一個活動單元20,而由于兩個軌道座12及其裝設的活動單元20于結構上相同且為對稱于板體11的構造。因此,下述主要以一個軌道6座12及其裝設的活動單元20進行說明。[0064]請參閱圖3和圖4所不,每一個限位面122自側表面121依序界定有一對第一限位區1221及一第二限位區1222。上述該對第一限位區1221連接于側表面121與第二限位區1222之間,且該對第一限位區1221彼此平行,而上述第二限位區1222于垂直長軸方向 C的截面形狀呈C形。[0065]更詳細地說,于垂直板體11板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區1222中兩點間的最大距離大于該對第一限位區1221間的最大距離。換言之,所述限位面122包圍界定出一限位槽1223,且上述限位槽1223于垂直長軸方向C的截面形狀呈T形(如圖4),但不以此為限。 例如限位槽1223也可如圖6所示為鳩尾槽。[0066]再者,所述軌道座12于上述兩個限位槽1223之間的部位自其側表面121凹設形成有多個定位孔1211,且上述定位孔1211沿長軸方向C間隔地排成一列。[0067]如圖2所示,所述每一個活動單元20具有一滑動件21、一樞轉組件22、及一固定件23。上述固定件23于本實施例中以螺栓為例,但不受限于此。[0068]請參閱圖3所示,上述滑動件21形成有一樞接座211、兩個滑塊212、及一固定板 213。所述樞接座211沿長軸方向C形成有一樞接孔2111,而樞接座211的側面2112形狀對應(貼合)于軌道座12的側表面121 (于本實施例中,側面2112與側表面121皆呈平面狀,但不受限于此),且所述兩個滑塊212形成于側面2112上。[0069]其中,每一個滑塊212于垂直長軸方向C的截面形狀呈T形(如圖5)且大致等同于限位槽1223的截面形狀(或者滑塊212也可如圖6所示為鳩尾滑塊),且滑塊212平行于長軸方向C的外表面界定為一抵接面2121。更詳細地說,滑塊212自所述側面2112向外依序界定有一對第一抵接區2122及一第二抵接區2123。[0070]再者,所述樞接座211底緣延伸形成有一固定板213,且固定板213于兩個滑塊 212延伸區域之間形成有一貫穿的固定孔2131。[0071]如圖2所示,上述樞轉組件22包含多個相互樞接的樞轉件221。樞轉組件22中位于最外側的兩個樞轉件221,其中之一樞設于滑動件21樞接座211的樞接孔2111,而其中另一用以供屏幕300裝設。[0072]綜上所述,當所述兩個活動單元20裝設于支架I時,上述兩個滑動件21的滑塊 212分別穿設于兩個軌道座12的限位槽1223中,且兩個滑動件21的抵接面2121分別抵接于兩軌道座12的限位面122。也即,第一抵接區2122抵接于第一限位區1221,第二抵接區 2123抵接于第二限位區1222。藉以使兩個滑動件21的抵接面2121沿著兩個軌道座12的限位面122,使其分別沿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往復移動。[0073]其后,當所述兩個活動單元20分別被調整至所需的預定位置且滑動件21的固定孔2131對應于軌道座12的其中之一定位孔1211時,得以固定件23穿過滑動件21的固定孔2131及其所對應的定位孔1211,藉以使兩個活動單元20分別位于其所預定的位置;此外,固定件23也可直接抵靠于軌道座12的側表面121,以使滑動件21與軌道座12相互迫緊而達到固定的效果。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兩個活動單元20可位于支架I上不同的高度(如圖7所示)。[0074]此外,所述多屏幕支撐架100也可用以供三個屏幕300裝設,也即,軌道模塊10除上述兩個軌道座12外,可進一步包含又一軌道座12’(如圖8所示)。更詳細地說,軌道座12’的結構設計大致如同上述軌道座12,而差異在于,軌道座12’設于板體11的大致中央部位,且具有一沿第三方向(即圖8中由上至下的方向)延伸的限位面122’。[0075]再者,活動模塊2除上述兩個活動單元20外,也進一步包含對應上述軌道座12’ 的又一活動單元20’。須說明的是,活動單元20’于圖8中以活動件21’呈現,但非局限于此。[0076]更詳細地說,活動單元20’的結構設計大致如同上述活動單元20,且活動單元20’ 的活動件21’具有一對應上述限位面122’的抵接面2121’。[0077]藉此,活動單元21’的活動件21’可通過其抵接面2121’抵接于軌道座12’的限位面122’,以沿著第三方向往復移動。其中,本實施例中的長軸方向C、第一方向、第二方向、 及第三方向彼此相互平行,但不受限于此。[0078]綜合來說,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多屏幕支撐架通過滑塊的抵接面搭配于軌道座的限位面,以使活動模塊的滑動件抵接面可分別沿著軌道模塊的軌道座限位面往復移動,藉以利于活動模塊的活動單元分別停在所需的預定位置,以符合使用者的不同需求。[0079]再者,經由固定件與軌道座定位孔的搭配,可使活動模塊的活動單元分別被固定在所需的預定位置,以利于配合不同操作情形。[008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8
權利要求1.一種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屏幕支撐架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設置在一工作面上,且所述支架形成有一軌道模塊,所述軌道模塊包含兩個軌道座,所述兩個軌道座的其中之一具有一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面,所述兩個軌道座的其中另一個具有一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面;以及一活動模塊,所述活動模塊具有與所述兩個軌道座相對應的兩個活動單元,且所述活動單元分別用以裝設一屏幕,每一個所述活動單元具有一滑動件,所述滑動件分別形成有一抵接面,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抵接面的形狀分別與所述兩個軌道座的限位面的形狀相對應,且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抵接面分別抵接于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限位面,以使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抵接面分別沿著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往復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活動單元進一步具有一固定件,且每一個所述活動單元中的所述固定件抵接于所述滑動件及與所述滑動件相對應的所述軌道座,以使所述滑動件分別選擇性地固定在一預定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軌道座上形成有多個間隔排列的定位孔,每一個所述固定件選擇性地穿過每一個所述軌道座的其中一所述定位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滑動件形成有一固定板,且每一個所述固定板形成有一貫穿的固定孔,而所述固定件分別穿過所述固定板的所述固定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定位孔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間隔地排列,且所述定位孔分別形成在所述兩個軌道座的鄰接所述滑動件的表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滑動件具有至少一滑塊,且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的移動方向分別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軌道座的所述限位面包圍界定出一限位槽,而分別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的外表面界定為所述抵接面,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分別可移動地設于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限位槽。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限位槽與設于所述限位槽上的所述滑塊的分別垂直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的形狀相同且均呈T形。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限位槽為鳩尾槽,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為鳩尾滑塊。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軌道座分別具有一側表面,且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側表面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凹設形成所述限位面,所述滑動件分別具有一側面,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分別形成在所述滑動件的所述側面上,而分別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滑動件的所述滑塊的外表面定義為所述抵接面,且所述滑動件的所述側面形狀分別與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應。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件的所述側面及所述兩個軌道座的所述側表面均呈平面狀且彼此貼合。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屏幕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軌道座的所述限位面分別自所述限位面的所述側表面向內依序界定有一對第一限位區及一第二限位區,且所述對第一限位區連接于所述限位面的所述側表面與所述第二限位區之間,而所述滑塊的所述抵接面分別界定為一對第一抵接區與一第二抵接區,所述對第一抵接區對應抵接于所述對第一限位區,所述第二抵接區對應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區。
專利摘要一種多屏幕支撐架,包括支架及兩個活動模塊。支架設置在工作面上,且支架形成有軌道模塊,軌道模塊包含兩個軌道座,兩個軌道座的其中之一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面,另一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面。活動模塊具有對應兩個軌道座的兩個活動單元,分別用以裝設屏幕,且每一活動單元具有滑動件。兩個滑動件分別形成有抵接面,且兩個滑動件的抵接面形狀分別對應于兩軌道座的限位面形狀。其中,兩個滑動件的抵接面分別抵接于兩個軌道座的限位面,以使兩個滑動件的抵接面分別沿著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往復移動。本實用新型的多屏幕支撐架通過抵接區搭配于限位區,使兩個滑動件可沿著兩個軌道座分別形成往復移動,藉以符合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文檔編號F16M11/04GK202733350SQ20122023252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陳耀麟, 顏清輝, 盧德維, 胡仲誠 申請人: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