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動張緊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可以根據需要保持皮帶張力的自動張緊設備,特別是一種自動張緊輪。
技術背景:目前,汽車發動機中不僅廣泛使用了帶傳動驅動發電機、空調壓縮機、水泵等附件,連需要和曲軸保持嚴格相位關系的凸輪軸也采用了帶輪傳動;皮帶傳動的附件系統通常安裝在發動機的前表面上,其中每個附件都安裝在軸上的皮帶輪上,用于接收來自某種形式的皮帶傳動的動力。在早期系統中,每個附件都由在附件系統和曲軸之間運行的單根皮帶驅動,但由于皮帶技術的改進,現在則大多應用單根多楔帶,每個附件都由在各附屬部件之間迂回的單根多楔帶所驅動。因為多楔帶必須迂回到所有的附件,所以,它通常比以前使用的皮帶要長,單根多楔帶的使用使得發動機系統布置比以前更加緊湊,而且成本也大為減少,且效率更高;同時,皮帶運轉時稍被拉長就會導致張力下降,可能造成打滑,因此在皮帶正常工作時要求具有預定的張力,而使用單根多楔帶傳動時,則可能由于其長度更長造成打滑更加嚴重。所以,在皮帶工作過程中,自動張緊輪是必不可少的皮帶輪系部件,它能使皮帶保持適當的張力。自動張緊輪運轉時皮帶的抖動可能在張緊彈簧中激起振動,這種振動是應該盡量避免的,由于它會導致皮帶和張緊輪過早磨損,因此,自動張緊輪被添加了阻尼機構,以抑制運轉中產生的振動。為了避免皮帶打滑,補償皮帶磨損和老化后的伸長量,必須要保持適當的皮帶張力,因此,在機械傳動場合,張緊輪成為必不可少的部件;現有的張緊輪工況都比較惡劣,工作環境溫度范圍在-30 150 ;泥漿、水、沙塵、腐蝕物從自動張緊輪的外殼與搖臂組立后的縫隙進入到張緊器內部,使涂在阻尼套內的耐高溫潤滑脂失效,阻尼摩擦副磨損加速縮短自動張緊輪的使用壽命,腐蝕物還能破壞扭轉彈簧和滑動軸承套;安裝扭轉彈簧的兩轉臂的擋口處直接暴露,較大的砂粒直接從擋口進入到自動張緊器內部,塞入阻尼組件中的摩擦副表面,會使摩擦副直接發生抱死,從而發生自動張緊輪搖臂抱死,導致自動張緊輪失效,整個附件輪系出現故障,細小的硬顆粒物進入自動張緊輪內滑動軸承套后,會破壞滑動軸承套內表面的耐磨涂層,使滑動軸承套磨損、失效,縮短自動張緊輪的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尋求設計制備一種新型結構的張緊輪,實現在工況惡劣的環境中防護功效,阻止泥沙、水、灰塵等異物或腐蝕污物進入到自動張緊輪內,排除異物進入阻尼系統,導致自動張緊輪失效,增強自動張緊輪運行的可靠性,延長自動張緊輪在系統中的使用壽命,同時在軸承端面增加防水環,保護軸承,使之避免進水,進一步增加自動張緊輪的使用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結構包括張緊臂、張緊輪外殼、滑動軸承套、阻尼襯套、彈簧保持架、扭轉彈簧、防污罩、深溝球軸承、皮帶輪、前擋水環、緊固螺栓、密封圈、密封塞、密封塞和高溫潤滑脂;阻尼襯套內徑表面制有貯油孔,高溫潤滑脂涂在阻尼襯套的內徑表面和貯油孔內,彈簧保持架緊固在阻尼襯套外徑上,套在張緊輪外殼的內軸外徑上,扭轉彈簧套制在彈簧保持架外徑上,扭轉彈簧一端與阻尼襯套底端溝槽接觸,扭轉彈簧另一端的掛鉤臂伸入到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中,固定扭轉彈簧的一端;滑動軸承套嵌入在張緊臂內孔中;張緊臂與張緊輪外殼為組合結構,其中張緊臂內軸的外徑與阻尼襯套內徑配合,張緊器輪外殼內軸的外徑與滑動軸承套配合;扭轉彈簧的另一端的旋轉臂伸入到張緊臂側面的方口內,然后把防污罩的內孔和張緊輪外殼內軸外徑鉚合在一起;張緊臂繞張緊輪外殼轉動,帶動扭轉彈簧的兩臂夾角變化,使張緊臂和張緊輪外殼之間產生扭矩;扭轉彈簧內徑變化,擠壓阻尼襯套,使阻尼襯套與張緊臂內軸外徑之間的摩擦力變化,產生阻尼,阻止張緊臂與張緊輪外殼相對旋轉,與扭轉彈簧產生的扭轉力矩共同構成系統扭矩,高溫潤滑脂起到阻尼油的作用,減小阻尼套的磨損;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處安裝有密封塞,張緊臂的側壁方口處安裝有密封塞,張緊臂外徑端口與張緊輪外殼外徑端口之間加裝密封圈,防止泥沙和水等異物進入到張緊輪內;皮帶輪與深溝球軸承組合固定安裝在張緊臂上,前擋水環安裝在深溝球軸承的端面上,用緊固螺栓把深溝球軸承與前擋水環固定在張緊臂上,防止張緊輪在惡劣的工況時,水濺在軸承密封處,導致滲水失效;皮帶輪隨張緊臂繞張緊輪外殼轉動;各部件組合構成防水防污式自動張緊輪,安裝在輪系自動張緊皮帶,實現降低振動的功效;所用的密封塞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輪外殼的側面上;密封塞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臂的側面上。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整體結構緊湊,制備加工工藝簡單,成本低,增加可靠性,使用壽命長。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體剖面結構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面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本實施例的主體結構包括張緊臂1、張緊輪外殼2、滑動軸承套3、阻尼襯套4、彈簧保持架5、扭轉彈簧6、防污罩7、深溝球軸承8、皮帶輪9、前擋水環10、緊固螺栓11、密封圈
12、密封塞13、密封塞14和高溫潤滑脂15 ;阻尼襯套4內徑表面制有貯油孔,高溫潤滑脂15涂在阻尼襯套4的內徑表面和貯油孔內,彈簧保持架5緊固在阻尼襯套4外徑上,套在張緊輪外殼2的內軸外徑上,扭轉彈簧6套制在彈簧保持架5外徑上,扭轉彈簧6 —端與阻尼襯套4底端溝槽接觸,扭轉彈簧6另一端的掛鉤臂伸入到張緊輪外殼2側面的三角口中,固定扭轉彈簧6的一端;滑動軸承套3嵌入在張緊臂I內孔中;張緊臂I與張緊輪外殼2為組合結構,其中張緊臂I內軸的外徑與阻尼襯套4內徑配合,張緊器輪外殼2內軸的外徑與滑動軸承套3配合;扭轉彈簧6的另一端的旋轉臂伸入到張緊臂I側面的方口內,然后把防污罩7的內孔和張緊輪外殼2內軸外徑鉚合在一起;張緊臂I繞張緊輪外殼2轉動,帶動扭轉彈簧6的兩臂夾角變化,使張緊臂I和張緊輪外殼2之間產生扭矩;扭轉彈簧6內徑變化,擠壓阻尼襯套4,使阻尼襯套4與張緊臂I內軸外徑之間的摩擦力變化,產生阻尼,阻止張緊臂I與張緊輪外殼2相對旋轉,與扭轉彈簧6產生的扭轉力矩共同構成系統扭矩,高溫潤滑脂15起到阻尼油的作用,減小阻尼套的磨損;張緊輪外殼2側面的三角口處安裝有密封塞13,張緊臂I的側壁方口處安裝有密封塞14,張緊臂I外徑端口與張緊輪外殼2外徑端口之間加裝密封圈12,防止泥沙和水等異物進入到張緊輪內;皮帶輪9與深溝球軸承8組合固定安裝在張緊臂I上,前擋水環10安裝在深溝球軸承8的端面上,用緊固螺栓11把深溝球軸承8與前擋水環10固定在張緊臂I上,防止張緊輪在惡劣的工況時,水濺在軸承密封處,導致滲水失效;皮帶輪9隨張緊臂I繞張緊輪外殼2轉動;各部件組合構成防水防污式自動張緊輪,安裝在輪系自動張緊皮帶,實現降低振動的功效;所用的密封塞13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輪外殼2的側面上;密封塞14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臂I的側面上。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張緊輪,其特征在于主體結構包括張緊臂、張緊輪外殼、滑動軸承套、阻尼襯套、彈簧保持架、扭轉彈簧、防污罩、深溝球軸承、皮帶輪、前擋水環、緊固螺栓、密封圈、密封塞、密封塞和高溫潤滑脂;阻尼襯套內徑表面制有貯油孔,高溫潤滑脂涂在阻尼襯套的內徑表面和貯油孔內,彈簧保持架緊固在阻尼襯套外徑上,套在張緊輪外殼的內軸外徑上,扭轉彈簧套制在彈簧保持架外徑上,扭轉彈簧一端與阻尼襯套底端溝槽接觸,扭轉彈簧另一端的掛鉤臂伸入到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中,固定扭轉彈簧的一端;滑動軸承套嵌入在張緊臂內孔中;張緊臂與張緊輪外殼為組合結構,其中張緊臂內軸的外徑與阻尼襯套內徑配合,張緊器輪外殼內軸的外徑與滑動軸承套配合;扭轉彈簧的另一端的旋轉臂伸入到張緊臂側面的方口內,然后把防污罩的內孔和張緊輪外殼內軸外徑鉚合在一起;張緊臂繞張緊輪外殼轉動,帶動扭轉彈簧的兩臂夾角變化,使張緊臂和張緊輪外殼之間產生扭矩;扭轉彈簧內徑變化,擠壓阻尼襯套,使阻尼襯套與張緊臂內軸外徑之間的摩擦力變化,產生阻尼,阻止張緊臂與張緊輪外殼相對旋轉,與扭轉彈簧產生的扭轉力矩共同構成系統扭矩,高溫潤滑脂起到阻尼油的作用,減小阻尼套的磨損;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處安裝有密封塞,張緊臂的側壁方口處安裝有密封塞,張緊臂外徑端口與張緊輪外殼外徑端口之間加裝密封圈;皮帶輪與深溝球軸承組合固定安裝在張緊臂上,前擋水環安裝在深溝球軸承的端面上,用緊固螺栓把深溝球軸承與前擋水環固定在張緊臂上,防止張緊輪在惡劣的工況時,水濺在軸承密封處,導致滲水失效;皮帶輪隨張緊臂繞張緊輪外殼轉動;各部件組合構成防水防污式自動張緊輪,安裝在輪系自動張緊皮帶,實現降低振動的功效;所用的密封塞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輪外殼的側面上;密封塞采用橡膠、塑料或固化粘結劑固定安裝,或采用金屬片通過螺釘緊固在張緊臂的側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自動張緊輪,阻尼襯套內徑表面制有貯油孔,高溫潤滑脂涂在阻尼襯套的內徑表面和貯油孔內,彈簧保持架緊固在阻尼襯套外徑上,扭轉彈簧的一端與阻尼襯套底端溝槽接觸,另一端的掛鉤臂伸入到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中,旋轉臂伸入到張緊臂側面的方口內;滑動軸承套嵌入在張緊臂內孔中;防污罩的內孔和張緊輪外殼內軸外徑鉚合在一起;張緊臂繞張緊輪外殼轉動,張緊輪外殼側面的三角口處和張緊臂的側壁方口處安裝有密封塞,皮帶輪與深溝球軸承固定安裝在張緊臂上,前擋水環安裝在深溝球軸承的端面上,深溝球軸承與前擋水環固定在張緊臂上;其整體結構緊湊,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F16H7/08GK202955189SQ201220702989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姜仕虎, 陳升儒, 司利敏, 胡西佔 申請人:青島泰德汽車軸承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