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摩擦傳動裝置以及減速馬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660065閱讀:247來源:國知局
摩擦傳動裝置以及減速馬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摩擦傳動裝置以及具有該摩擦傳動裝置的減速馬達,該摩擦傳動裝置即使在通過使連接軸部塑性變形來將嵌合于旋轉軸的連接軸部的板狀施力部件固定的情況下,也不易在旋轉軸產生彎曲。在摩擦傳動裝置(1)中,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部分(56)通過變形部分(23a)被朝向另一側(L2)按壓,所述變形部分通過使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的連接軸部(23)的整周塑性變形而形成。在板狀施力部件(5)中供連接軸部(23)嵌入的孔(50)的內周緣形成有卡合凹部,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進入到卡合凹部的內側。
【專利說明】摩擦傳動裝置以及減速馬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摩擦機構的摩擦傳動裝置以及具有該摩擦傳動裝置的減速馬達。
【背景技術】
[0002]當借助齒輪傳遞馬達的旋轉時,如果對從動側施加過大的負荷,則會產生齒輪損傷等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了以下結構:預先在兩個旋轉部件之間設置通過摩擦來傳遞動力的摩擦機構,當施加過大的負荷時,兩個旋轉部件形成空轉(參照專利文獻I)。
[0003]例如,圖11 (a)所示的參考例所涉及的摩擦傳動裝置Ix具有旋轉軸2x、筒狀旋轉部件4x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x,在所述旋轉軸2x通過固定在軸線方向L的中途部分的環狀部件3x而設置有朝向軸線方向L的一側LI的支承面31x,所述筒狀旋轉部件4x在比支承面31x靠一側LI的位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嵌合于旋轉軸2x并與支承面31x接觸,所述板狀施力部件5x呈環狀,且在旋轉軸2x中,嵌合于位于比筒狀旋轉部件4x靠一側LI的位置的連接軸部23x。關于筒狀旋轉部件4x,在其外周面形成有齒輪45x,在其一側LI的面形成有與板狀施力部件5x接觸的一側凸部47x,在其另一側L2的面形成有與環狀部件3x接觸的另一側凸部49x。連接軸部23x的外周面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平坦面23y,如圖11 (c)、(d)所示,連接軸部23x的外周形狀,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x中供連接軸部23x嵌入的孔50x均具有D字形狀。因此,板狀施力部件5x相對于旋轉軸2x轉動被阻止,而與旋轉軸2x —體旋轉。并且,為了將板狀施力部件5x相對于旋轉軸2x固定,如圖11(b)所示,在將環狀部件3x、筒狀旋轉部件4x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x嵌合于旋轉軸2x后,進行沖壓鉚接,從而使在連接軸部23x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5x靠一側LI的位置的部分朝向另一側L2塑形變形。其結果是,如圖11(a)所示,板狀施力部件5x的內周部分通過連接軸部23x的變形部分23z被朝向另一側L2按壓,從而板狀施力部件5x的位于徑向外側的部分與筒狀旋轉部件4x的一側凸部47x彈性接觸。因此,當旋轉軸2x旋轉時,該旋轉通過板狀施力部件5x與筒狀旋轉部件4x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環狀部件3x與筒狀旋轉部件4x之間的摩擦力而傳遞到筒狀旋轉部件4x,因此筒狀旋轉部件4x旋轉。與此相對,當對筒狀旋轉部件4x —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則會在板狀施力部件5x與筒狀旋轉部件4x之間,以及在旋轉部件3x和筒狀旋轉部件4x之間產生空轉,從而阻斷動力的傳遞。因此,即使在對筒狀旋轉部件4x —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也能夠防止齒輪的損傷。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日本特開平9-107658號公報的圖8
[0007]然而,在將連接軸部23x的外周形狀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x的孔50x加工成D字形狀,并對在連接軸部23x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5x靠一側LI的位置的部分進行沖壓使其塑性變形的鉚接工序中,會產生摩擦力矩差異大、容易產生異常聲音以及容易損傷齒輪的問題。根據本申請
【發明者】對上述問題的研究結果,得到了以下新的見解:由于在連接軸部23x中不對形成有平坦面23y的一側施加沖壓的力,因此旋轉軸2x會朝向與形成有平坦面23y—側相反的一側彎曲,在旋轉軸2x和筒狀旋轉部件4x產生抖動和滑動壓力的差異。并且,發現了該抖動會成為產生異常聲音和損傷齒輪的原因,因此不甚理想。另外,圖11所示的結構是相對于本發明的參考例子,而不是公知例子。

【發明內容】

[0008]鑒于以上問題,本發明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即使在通過使連接軸部塑性變形來使嵌合于旋轉軸的連接軸部的板狀施力部件固定的情況下,也不易在旋轉軸產生彎曲的摩擦傳動裝置和具有該摩擦傳動裝置的減速馬達。
[0009]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涉及的摩擦傳動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旋轉軸、筒狀旋轉部件以及板狀施力部件,所述旋轉軸在軸線方向的中途部分設置有朝向該軸線方向的一側的支承面,所述筒狀旋轉部件在比所述支承面靠所述一側的位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轉軸并與所述支承面接觸,所述板狀施力部件呈環狀,并嵌合于所述旋轉軸中位于比所述筒狀旋轉部件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連接軸部,所述連接軸部的外側面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所述板狀施力部件中供所述連接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相對于所述軸線成旋轉對稱,并在該孔的內周緣處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部分通過變形部分被朝向另一側按壓,該變形部分通過使所述連接軸部中位于比所述板狀施力部件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部分整周朝向所述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位于比所述內周部分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與所述筒狀旋轉部件彈性接觸,同時,所述變形部分通過所述內周緣以及所述卡合部將所述旋轉軸和所述板狀施力部件固定。
[0010]在本發明中,當旋轉軸以及筒狀旋轉部件中的一方(驅動側部件)旋轉時,該旋轉通過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環狀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而傳遞到另一方(從動側部件),因此另一方旋轉。與此相對,當對從動側部件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會在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以及在環狀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產生空轉,從而阻斷動力的傳遞。因此,即使在對從動側部件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也能夠防止驅動側部件和設置在比驅動側部件靠驅動側的位置的齒輪等損傷。并且,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部分通過變形部分被朝向另一側按壓,該變形部分通過使連接軸部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靠一側的位置的部分整周朝向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其結果是,位于徑向外側的部分與筒狀旋轉部件彈性接觸。當實現該結構時,由于連接軸部的外側面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因此能夠防止使連接軸部塑性變形時的力在周向被偏移施加。因此,能夠防止旋轉軸由于使其塑性變形時的力而彎曲,所以不易在旋轉軸和筒狀旋轉部件產生抖動。并且,在板狀施力部件中供連接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但是孔的內周緣具有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的形狀。因此,在通過連接軸部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按壓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緣時,是在周向可靠地施加均等的力,因此板狀施力部件不易傾斜。
[0011]在本發明中,所述連接軸部可采用如下結構:連接軸部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且在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的內周緣形成有作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在從所述連接軸部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且供所述變形部分進入到內側。[0012]在這種情況下,優選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為圓孔,且在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根據該結構,在通過連接軸部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按壓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緣時,由于在周向施加均等的力,因此板狀施力部件不易傾斜。因此,能夠使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
[0013]在本發明中,所述卡合凹部可采用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在多處的結構。
[0014]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卡合凹部呈半圓形狀地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在這種情況下,優選所述卡合凹部以具有相當于三分之一圓的圓弧的狀態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0015]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卡合凹部呈三角形地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0016]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呈多邊形,且在該孔的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在這種情況下,在所述多邊形的孔的內周緣中,能夠采用將構成該多邊形的角作為所述卡合凹部的結構。
[0017]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變形部分中進入到所述卡合凹部的內側的部分作為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止轉用部件發揮功能。根據該結構,能夠防止板狀施力部件相對于旋轉軸空轉。
[0018]在本發明中,優選在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所述一側的面形成有一方側凸部,所述一方側凸部位于比所述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并與所述板狀施力部件接觸。根據該結構,能夠將筒狀旋轉部件與板狀施力部件的接觸面積和接觸狀態設定為穩定的狀態,因此能夠使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
[0019]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朝向所述另一側突出并與所述支承面接觸的另一側凸部形成于所述旋轉軸的周圍。根據該結構,能夠將筒狀旋轉部件與環狀部件的接觸面積和接觸狀態設定為穩定的狀態,因此,能夠使筒狀旋轉部件與環狀部件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
[0020]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支承面為嵌合于所述旋轉軸的環狀部件的朝向所述一側的面。根據該結構,如果將環狀部件的表面設定成適當的狀態,則與旋轉軸的表面粗糙度等無關,都能夠使筒狀旋轉部件與環狀部件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
[0021]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旋轉軸中的嵌合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部分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所述筒狀旋轉部件中供所述旋轉軸嵌入的孔是圓孔。根據上述結構,不對旋轉軸中的嵌合筒狀旋轉部件的部分進行用于形成平坦面等的加工。因此,不會在該部分上施加形成平坦面時的應力,因此,旋轉軸的該部分不會變形,能提高旋轉軸的平直度。
[0022]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環狀部件嵌合在所述旋轉軸中位于比所述筒狀旋轉部件更靠軸線方向上的另一側的位置的固定軸部上,所述固定軸部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所述環狀部件中供所述固定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相對于所述軸線呈旋轉對稱,在該孔的內周緣上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所述環狀部件的內周部分被變形部分朝向所述另一側按壓而固定,該變形部分是使所述固定軸部中位于比所述環狀部件更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部分整周朝所述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的。根據上述結構,不對固定軸部進行用于形成平坦面等的加工。因此,不會在固定軸部上施加形成平坦面時的應力,因此,旋轉軸的該部分不會變形,能提高旋轉軸的平直度。另外,利用因固定軸部的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按壓環狀部件的內周緣的整周,因此,在周向上施加均勻的力,環狀部件不易傾斜。
[0023]在本發明中,優選在所述環狀部件的所述孔的內周緣形成有作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從所述固定軸部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徑向外側凹陷,并且供所述變形部分進入其內側。
[0024]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環狀部件的所述孔為圓孔,且在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根據上述結構,當利用因固定軸部的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按壓環狀部件的內周緣時,在周向上施加均勻的力,因此,環狀部件不易傾斜。
[0025]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卡合凹部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于多處。
[0026]在本發明中,優選在所述旋轉軸的比所述固定軸部更靠所述另一側的位置形成有外徑比所述固定軸部的外徑大的大徑部,利用所述變形部分將所述環狀部件的靠所述另一側的面按壓到位于所述固定軸部與所述大徑部之間的臺階面。根據上述結構,當按壓環狀部件的內周緣時,用臺階面承受在軸線方向上施加的力,因此,能將環狀部件在穩定的狀態下固定于固定軸部。
[0027]本發明所涉及的摩擦傳動裝置應用在具有馬達部以及齒輪組的減速馬達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旋轉軸為所述馬達部的馬達軸,或者與所述齒輪組中的齒輪一體旋轉的旋轉軸,所述馬達軸的旋轉傳遞至所述齒輪。
[0028]發明效果
[0029]在本發明中,當旋轉軸和筒狀旋轉部件中的一方(驅動側部件)旋轉時,該旋轉通過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環狀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力而傳遞到另一方(從動側部件),因此另一方旋轉。與此相對,當對從動側部件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會在板狀施力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以及在環狀部件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產生空轉,從而阻斷動力的傳遞。因此,即使在對從動側部件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也能夠防止驅動側部件和設置在比驅動側部件靠驅動側的位置的齒輪等損傷。并且,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部分通過變形部分被朝向另一側按壓,該變形部分通過使連接軸部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靠一側位置的部分整周朝向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其結果是,位于徑向外側的部分與筒狀旋轉部件彈性接觸。在實現該結構時,由于連接軸部的外側面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因此能夠防止使連接軸部塑性變形時的力在周向被偏移施加。因此能夠防止旋轉軸因使連接軸部塑性變形時的力而彎曲,所以不易在旋轉軸或筒狀旋轉部件產生抖動。并且,在板狀施力部件中供連接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但孔的內周緣具有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的形狀。因此,在通過連接軸部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按壓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緣時,由于在周向可靠地施加均等的力,所以板狀施力部件不易傾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的說明圖。
[0031]圖2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所使用的各個部件的說明圖。
[0032]圖3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所使用的各種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
[0033]圖4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的板狀施力部件的翹曲量與旋轉軸的末端的振幅之間關系的結果的圖表。
[0034]圖5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的板狀施力部件的翹曲量與靜摩擦力矩的結果的圖表。
[0035]圖6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的板狀施力部件的翹曲量和動摩擦力矩的結果的圖表。
[0036]圖7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的可靠性的結果的圖表。
[0037]圖8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的說明圖。
[0038]圖9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中所使用的各個部件的說明圖。
[0039]圖10為裝設有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或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的減速馬達的說明圖。
[0040]圖11為本發明的參考例所涉及的摩擦傳動裝置的說明圖。
[0041](符號說明)
[0042]1、IA摩擦傳動裝置
[0043]2 旋轉軸
[0044]3、3A環狀部件
[0045]4 筒狀旋轉部件
[0046]5 板狀施力部件
[0047]23 連接軸部
[0048]23a變形部分
[0049]26 固定軸部
[0050]26a變形部分
[0051]30 孔
[0052]30c卡合凹部(卡合部)
[0053]31 支承面
[0054]47 一側凸部
[0055]49 另一側凸部
[0056]50 孔
[0057]50a卡合凹部(卡合部)
[0058]56 內周部分
[0059]L 軸線方向
[0060]LI 一側
[0061]L2 另一側
【具體實施方式】
[0062]參照附圖,對應用本發明的摩擦傳動裝置的一例進行說明。在應用本發明的摩擦傳動裝置中,當在旋轉軸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進行動力傳遞時,以旋轉軸與筒狀旋轉部件中的一方作為驅動側部件,以另一方作為從動側部件。因此,雖然在以下說明中對以旋轉軸作為驅動側部件,以筒狀旋轉部件作為從動側部件所構成的例子進行說明,但以旋轉軸作為從動側部件,以筒狀旋轉部件作為驅動側部件所構成的情況也適用本發明。[0063][實施方式一]
[0064](摩擦傳動裝置的結構)
[0065]圖1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的說明圖,圖1 (a)、(b)分別表示摩擦傳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以及將板狀施力部件固定于旋轉軸的狀態的說明圖。另外,在圖1中,以截面表示摩擦傳動裝置中的環狀部件、筒狀旋轉部件以及板狀施力部件。圖2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所使用的各個部件的說明圖,圖2(a)、(b)、(C)、(d)、(e)分別為旋轉軸的側視圖、從軸線方向的一側(末端側)觀察到的旋轉軸的俯視圖、環狀部件的俯視圖、筒狀旋轉部件的剖視圖以及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圖3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中所使用的各種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圖3(a)、(b)、(C)、(d)分別為第一例子所涉及的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第二例子所涉及的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第三例子所涉及的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以及第四例子所涉及的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
[0066]圖1 (a)所示的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大致由旋轉軸2、環狀部件3、筒狀旋轉部件4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構成。如圖l(a)、(b)以及圖2(a)、(b)所示,旋轉軸2具有大徑部21、中徑部22、連接軸部23、小徑部24以及軸端部25沿軸線方向L依次設置的結構,所述中徑部22相對于大徑部21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大徑部21小的外徑,所述連接軸部23相對于中徑部22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中徑部22小的外徑,所述小徑部24相對于連接軸部23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連接軸部23小的外徑,所述軸端部25相對于小徑部24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小徑部24小的外徑。在大徑部21的另一側L2的端部,周向的一部分為平坦面211,并利用該端部與驅動源側(動力傳遞路徑的上游側)連接。并且,中徑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為平坦面221。與此相對,連接軸部23、小徑部24以及軸端部25呈圓棒狀,且外周面以軸線為中心成旋轉對稱。
[0067]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中徑部22嵌入有環狀部件3,并由該環狀部件3的一側LI的面形成支承面31。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環狀部件3的另一側L2的面32與位于中徑部22和大徑部21之間的臺階面抵接來限制環狀部件3朝向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的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徑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為平坦面,在環狀部件3中供中徑部22嵌入的孔30具有與中徑部22的截面形狀相同的形狀。更為具體地說,中徑部22在圓棒部分的外周面中位于彼此相反一側位置的兩處形成有平坦面221,其他部分形成為圓弧狀。因此,環狀部件3的外周形狀呈圓形,但是孔30的內緣形成為互相平行延伸的兩條直線部分30a的兩端與圓弧部分30b的端部連接而成的形狀。因此,環狀部件3只要嵌合于中徑部22就不會形成空轉。
[0068]筒狀旋轉部件4具有圓盤部41和圓筒部42,所述圓盤部41在中央形成有供中徑部22中從環狀部件3朝向軸線方向L的一側LI突出的部分嵌入的孔40,所述圓筒部42從圓盤部41的外周緣朝向軸線方向L的兩側突出,在圓筒部4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齒45。在圓盤部41的兩面中、朝向軸線方向L的一側LI的一面46形成有一側凸部47,所述一側凸部47在孔的周圍以截面呈半圓形狀地朝向一側LI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側凸部47與圓筒部42為同心狀,且呈環狀地形成。并且,在圓盤部41中,在朝向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的另一面48形成有另一側凸部49,所述另一側凸部49在孔40的周圍以截面呈半圓形狀地朝向另一側L2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另一側凸部49與一側凸部47相同,與圓筒部42為同心狀,且呈環狀地形成,另一側凸部49與一側凸部47形成為在圓盤部41的兩面互相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筒狀旋轉部件4的孔40與環狀部件3的孔30不同,在從軸線方向L觀察時呈圓形。因此,筒狀旋轉部件4在嵌合于中徑部22的狀態下能夠沿周向旋轉。圓盤部41的位于比一側凸部47以及另一側凸部49靠內側位置的部分比靠外側的部分稍薄。即,在圓盤部41中,一側凸部47與另一側凸部49的內側會壓入有下文說明的板狀施力部件5,因此,為了獲得與該板狀施力部件5相對應的量的空間富裕,將比一側凸部47以及另一側凸部49靠內側的部分形成得較薄,與此相對,為了確保強度,將比一側凸部47以及另一側凸部49靠外側的部分形成得較厚。
[0069]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接軸部23嵌合有墊片狀的板狀施力部件5,并且由該板狀施力部件5的另一側L2的面形成滑動面52。并且,在板狀施力部件5中供連接軸部23嵌入的孔50的內周緣,作為止轉用的卡合部,形成有在從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更為具體地說,板狀施力部件5的外周形狀呈圓形,而孔50的內緣呈與連接軸部23的外周形狀相對應的圓形,同時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在本實施方式中,孔50為卡合凹部50a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在多處的形狀,孔50具有以軸線為中心成旋轉對稱的形狀。更為具體的說,孔50為卡合凹部50a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在三處的形狀。在這里,板狀施力部件5只是嵌合于連接軸部23的話,會形成空轉的狀態。并且,板狀施力部件5只是嵌合于連接軸部23的話,則能夠朝向軸線方向L的一側LI移動,不會在滑動面52與筒狀旋轉部件4的一側凸部47之間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并且,只是將板狀施力部件5嵌合于連接軸部23的話,則不會在筒狀旋轉部件4的另一側凸部49與環狀部件3的支承面31之間產生足夠的摩擦力。
[0070]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沖壓加工使連接軸部23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5靠一側LI位置的部分整周朝向另一側L2塑性變形,并通過由該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使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部分56成為被朝向另一側L2按壓的狀態。因此,在板狀施力部件5中,內周部分56比位于外周側的部分朝向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移位。因此,板狀施力部件5的位于比內周部分56靠徑向外側位置的部分57與筒狀旋轉部件4的一側凸部47彈性接觸而變形。并且,由于筒狀旋轉部件4被朝向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按壓,因此筒狀旋轉部件4的另一側凸部49成為與環狀部件3的支承面31彈性接觸的狀態。因此,在滑動面52與筒狀旋轉部件4的一側凸部47之間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并在筒狀旋轉部件4的另一側凸部49與環狀部件3的支承面31之間產生足夠的摩擦力。
[0071]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的內周緣形成有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連接軸部23中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進入到卡合凹部50a的內側,從而發揮防止板狀施力部件5轉動的功能。
[0072]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e)以及圖3(b)所示,卡合凹部50a呈大致半圓形狀地朝向徑向外側凹陷,但也可采用以下兩種卡合凹部50a:其一,如3(a)所示,卡合凹部50a以具有相當于大約1/3圓的圓弧的狀態朝向徑向外側凹陷,該圓具有比如圖3(b)所述的卡合凹部50a大的曲率半徑,其二,如圖3 (C)所示,卡合凹部50a呈大致三角形地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0073]并且,如果從在板狀施力部件5中供連接軸部23嵌入的孔50的內周緣形成在從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的觀點來看,則孔50也可如圖3(d)所示為多邊形。通過該形狀的孔50,能夠使角50c作為在從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發揮功能。并且,如果孔50為正多邊形,則也能夠以等角度間隔設置多個卡合凹部50a。
[0074](作用以及實施方式一的主要效果)
[0075]在以這種方式構成的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當旋轉軸2繞軸線旋轉時,該旋轉通過板狀施力部件5與筒狀旋轉部件4的一側凸部47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筒狀旋轉部件4的另一側凸部49與環狀部件3的支承面31之間的摩擦力,而傳遞到筒狀旋轉部件4,因此筒狀旋轉部件4繞軸線旋轉。與此相對,當對筒狀旋轉部件4 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會在板狀施力部件5與筒狀旋轉部件4之間,以及在環狀部件3與筒狀旋轉部件4之間產生空轉,從而阻斷動力的傳遞。因此,即使在對筒狀旋轉部件4 一側施加過大的負荷時,也能夠防止旋轉軸2和設置在比旋轉軸2靠驅動側的位置的齒輪等的損傷。
[0076]這里,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部分56通過變形部分23a被朝向另一側L2按壓,所述變形部分23a通過使連接軸部23中位于比板狀施力部件5靠一側LI位置的部分的整周朝向另一側L2塑性變形而形成。這里,由于連接軸部23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所以形成為以軸線為中心的旋轉對稱。因此,能夠防止使連接軸部23塑性變形時的力在周向被偏移施加。由此能夠防止旋轉軸2因使連接軸部23塑性變形時的力而彎曲,因此如后述的評價結果,不易在旋轉軸2和筒狀旋轉部件4產生抖動。并且,在板狀施力部件5中供連接軸部23嵌入的孔50的內周緣,形成有在從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50a,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進入到卡合凹部50a的內側。由此,即使連接軸部23呈圓棒狀,也能夠防止板狀施力部件5相對旋轉軸2空轉。
[0077]并且,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為在圓孔的內周緣形成有卡合凹部50a的形狀,但是孔50具有以軸線為中心的旋轉對稱的形狀。由此,在通過連接軸部23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按壓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緣時,由于在周向施加均等的力,因此板狀施力部件5不易傾斜。由此,能夠使板狀施力部件5與筒狀旋轉部件4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并且,由于卡合凹部50a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在多處,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板狀施力部件5相對于旋轉軸2空轉,同時,在通過連接軸部23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按壓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緣時,由于在周向可靠地施加均等的力,因此板狀施力部件5不易傾斜。并且,筒狀旋轉部件4經由一側凸部47以及另一側凸部49與板狀施力部件5的滑動面52以及環狀部件3的支承面31接觸。由此能夠將筒狀旋轉部件4與板狀施力部件5的接觸面積和接觸狀態設定為穩定的狀態,因此能夠使板狀施力部件5與筒狀旋轉部件4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而且,支承面31由嵌合于旋轉軸2的環狀部件3的朝向一側LI的面形成。因此,如果將環狀部件3的表面設定為適當的狀態,則與旋轉軸2的表面粗糙度等無關,都能夠使筒狀旋轉部件4與環狀部件3之間的摩擦力穩定在適當的水平。
[0078](評價結果I)
[0079]圖4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P(彈簧翹曲量)與旋轉軸2的末端的振幅之間的關系的結果的圖表,圖4(a)、(b)、(C)、(d)分別為表示圖11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I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b)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以及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圖5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與靜摩擦力矩的結果的圖表,圖5(a)、(b)、(c)、(d)分別為表示圖11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I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b)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以及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圖6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與動摩擦力矩的結果的圖表,圖6(a)、(b)、(c)、(d)分別為表示圖11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I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b)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以及表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的圖表。另外,在圖4、圖5以及圖6所示的評價結果中,如圖1(a)所示,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為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側與外周側在軸線方向L上的偏移量。
[0080]另外,靜摩擦力矩是指筒狀旋轉部件4和旋轉軸2中的一方相對于另一方旋轉的瞬間的摩擦力。另外,動摩擦力矩是指在筒狀旋轉部件4和旋轉軸2中的一方相對于另一方旋轉之后、就這樣持續旋轉的期間所產生的摩擦力。
[0081]圖7為評價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的可靠性的結果的圖表,圖7(a)、(b)分別為將旋轉軸2進行順時針旋轉、停止、逆時針旋轉、停止作為一個周期,表示該周期數與靜摩擦力矩之間的關系的圖表,以及表示上述周期數與動摩擦力矩之間的關系的圖表。另外,在圖7中,用長虛線LlO表示的數據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用實線L20表示的數據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b)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用短虛線L30表示的數據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的評價結果,點劃線L40所示的數據為圖11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Ix的評價結果。
[0082]如圖4(b)至(d)所示,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將板狀施力部件5的結構變更為圖3(a)至(C)所示的結構的情況下,與圖11以及圖4(a)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Ix相比,旋轉軸2的末端的振幅較小,同時即使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變化,旋轉軸2的末端的振幅也不會發生較大變化,而保持穩定。
[0083]從圖5 (b)至(d)可知,即使將板狀施力部件5的結構變更為圖3 (a)至(C)所示的結構,也能夠確認到靜摩擦力矩不超過靜摩擦力矩的上限值(例如,2500gf-cm)。并且,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與圖3(b)、(c)的結構示例相比,能夠確認到在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變化時的靜摩擦力矩的變化小,而保持穩定。并且,在使用圖3(a)至(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即使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較小,也能夠確保1600gf-cm以上的靜摩擦力矩。而且,在使用圖3(b)、(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與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相t匕,能夠確認到靜摩擦力矩隨著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變大而增大。
[0084]從圖6(b)至(d)可知,如果將板狀施力部件5的結構變更為圖3(a)至(C)所示的結構,則能夠確認到動摩擦力矩不低于下限值(例如,1300gf-cm)。并且,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I中,在使用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與圖3(b)、(c)的結構示例相比,能夠確認到在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變化時的動摩擦力矩的變化小,而保持穩定。并且,在使用圖3(a)至(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即使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較小,也能夠確保1600gf-cm以上的動摩擦力矩。特別是,在使用圖3(b)、(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情況下,與圖3(a)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相比,能夠確認到動摩擦力矩隨著板狀施力部件5的翹曲量變大而增大。
[0085]從圖7(a)、(b)可知,即使將板狀施力部件5的結構變更為圖3(a)至(C)所示的結構,也能夠確認到靜摩擦力矩以及動摩擦力矩的穩定性(耐久性能)等于或優于圖11所示的參考例的摩擦傳動裝置lx。并且,對圖3(a)至(C)所示的結構進行比較可發現,卡合凹部50a越小,就越能夠在大的范圍,通過連接軸部23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按壓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緣,并且,在周向施加均等的力,因此靜摩擦力矩以及動摩擦力矩的穩定性(耐久性能)趨于優越。具體地說,圖3(b)的卡合凹部50a小于圖3(a)的卡合凹部50a。因此,圖3(b)所示的結構與圖3(a)所示的結構相比,通過連接軸部23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能夠在較廣的范圍按壓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緣,并且,在周向施加均等的力,因此靜摩擦力矩以及動摩擦力矩的穩定性(耐久性能)趨于優越。并且,圖3(c)的卡合凹部50a小于圖3(a)以及(b)的卡合凹部50a。因此,圖3(c)所示的結構與圖3(a)以及(b)所示的結構相比,通過連接軸部23的由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3a能夠在較廣的范圍按壓板狀施力部件5的內周緣,并且,在周向施加均等的力,因此靜摩擦力矩以及動摩擦力矩的穩定性(耐久性能)趨于優越。
[0086](其他實施方式)
[0087]作為將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以及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設為旋轉對稱形狀,且在板狀施力部件5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的結構,除圖3所示的構成以外,也可采用以下兩種結構,其一,一方面在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凸部,另一方面在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以等角度間隔形成供凸部嵌入的凹部(止轉用的卡合部)的結構,其二,一方面在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凹部,另一方面在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嵌入凹部的凸部(止轉用的卡合部)的結構。并且,也可采用將連接軸部23的外周面和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設為正六邊形或正八邊形的結構。這時,板狀施力部件5的孔50也可采用使多條邊一條隔一條地朝向徑向外側凹陷從而形成間隙的結構。
[0088]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嵌合于旋轉軸2的環狀部件3的朝向一側LI的面形成支承面31,但也可為將在旋轉軸的中途部分朝向軸線方向的一側的支承面直接設置于旋轉軸的結構。
[0089][實施方式二]
[0090]圖8是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的說明圖,圖8(a)和圖8(b)分別是摩擦傳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及表示將板狀施力部件固定于旋轉軸的狀態的說明圖。另夕卜,在圖8中,以截面表示摩擦傳動裝置中的環狀部件、筒狀旋轉部件及板狀施力部件。圖9是在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中使用的各個部件的說明圖,圖9(a)是旋轉軸的側視圖,圖9(b)是從軸線方向的一側(末端側)觀察到的旋轉軸的俯視圖,圖9 (c)是環狀部件的俯視圖,圖9(d)是筒狀旋轉部件的剖視圖,圖9(e)是板狀施力部件的俯視圖。另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一的基本結構相同,因此,對共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來圖示,并省略其說明。
[0091]圖8(a)所示的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IA與實施方式一的摩擦傳動裝置相同,大致由旋轉軸2、環狀部件3A、筒狀旋轉部件4及板狀施力部件5構成。如圖8(a)、(b)和圖9(a)、(b)所示,旋轉軸2具有大徑部21、中徑部22、連接軸部23、小徑部24及軸端部25沿著軸線方向L依次設置的結構,所述中徑部22相對于大徑部21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大徑部21的外徑小的外徑,所述連接軸部23相對于中徑部22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中徑部22的外徑小的外徑,所述小徑部24相對于連接軸部23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連接軸部23的外徑小的外徑,所述軸端部25相對于小徑部24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小徑部24的外徑小的外徑。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大徑部21與中徑部22之間形成有固定軸部26,該固定軸部26相對于大徑部21在軸線方向L的一側LI具有比大徑部21的外徑小,且相對于中徑部22在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具有比中徑部22大的外徑。即,在旋轉軸2中的比固定軸部26更靠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的位置形成有大徑部21,該大徑部21具有比固定軸部26的外徑大的外徑。
[0092]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軸部26是嵌入環狀部件3A的部分。另外,中徑部22是嵌入筒狀旋轉部件4的部分,連接軸部23是嵌入板狀施力部件5的部分。
[0093]大徑部21的靠另一側L2的端部在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平坦面21,并利用所述端部與驅動源側(動力傳遞路徑的上游側)連接。與此相對,中徑部22、連接軸部23、小徑部24、軸端部25及固定軸部26呈圓棒狀,外周面以軸線為中心呈旋轉對稱。即,本實施方式的旋轉軸2僅有大徑部21的靠另一側L2的端部的一部分成為平坦面211,該平坦面211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呈圓形的圓棒狀。
[0094]在上述實施方式一中,中徑部22嵌入環狀部件3和筒狀旋轉部件4。另外,中徑部22在圓棒部分的外周面中位于彼此相反一側的兩處形成有平坦面221,其他部分成為呈圓弧狀的中徑部22。此外,環狀部件3的外周形狀為圓形,但孔30的內緣形成為互相平行延伸的兩個直線部分30a的兩端與圓弧部分30b的端部連接而成的形狀。因此,環狀部件3只要嵌合在中徑部22上就不會形成空轉。另外,筒狀旋轉部件4的孔40與環狀部件3的孔30不同,從軸線方向L觀察時呈圓形。
[0095]與此相對,在實施方式二中,環狀部件3A嵌合在外周面形成為圓形的圓棒狀的固定軸部26上,由所述環狀部件3A的靠一側LI的面形成支承面31。另外,環狀部件3A朝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的移動因環狀部件3A的靠另一側L2的面32與位于固定軸部26與大徑部21之間的臺階面抵接而被限制。另外,在環狀部件3A中,在供固定軸部26嵌入的孔30的內周緣上形成有從固定軸部26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30c。即,環狀部件3A的孔30的內周緣呈與外周面形成為圓形的圓棒狀的固定軸部26的外周形狀相對應的圓形,并在孔30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30c??ê习疾?0c是用于防止環狀部件3A相對于固定軸部26旋轉的卡合部。
[0096]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部件3A的孔30呈在周向上的多處等角度地形成有卡合凹部30c的形狀,孔30具有以軸線為中心呈旋轉對稱的形狀。更具體而言,孔30呈在周向上的三處等角度間隔地形成有卡合凹部30c的形狀。此處,環狀部件3A若只是嵌合在固定軸部26上的話,則會形成空轉的狀態。另外,環狀部件3A若只是嵌合在固定軸部26上的話,則能夠朝軸線方向L的一側LI移動。
[0097]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對固定軸部26中比環狀部件3A更靠一側LI的部分的整周進行沖壓加工來使該部分的整周朝另一側L2塑性變形,并利用因所述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6a使環狀部件3A的內周部分處于被朝另一側L2 ( S卩,使環狀部件3A的靠另一側L2的面32被朝位于固定軸部26與大徑部21之間的臺階面)按壓的狀態。另外,在環狀部件3A的孔30的內周緣形成有朝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30c,固定軸部26中因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6a進入卡合凹部30c的內側,從而發揮出防止環狀部件3A旋轉的功能。
[009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e)所示,卡合凹部30c具有大致半圓形狀并朝徑向外側凹陷,但也可采用與圖3(c)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卡合凹部50a相同地具有大致三角形并朝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另外,也可與圖3(d)所示的板狀施力部件5的卡合凹部50a相同,將孔設為多邊形。根據上述形狀的孔,能使孔的內周部分的角作為從固定軸部26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徑向外側凹陷的卡合凹部起作用。
[0099]另外,在實施方式二中,在外周面形成為圓形的圓板狀的中徑部22上嵌合筒狀旋轉部件4。在筒狀旋轉部件4中,供中徑部22嵌入的孔40的內周緣呈與外周面形成為圓形的圓棒狀的中徑部22的外周形狀相對應的圓形。另外,筒狀旋轉部件4通過壓入而嵌合在中徑部22上,但能在周向上旋轉。另外,筒狀旋轉部件4在嵌合在中徑部22上的狀態下只要嵌合到筒狀旋轉部件4不會朝徑向外側移動的程度即可。
[0100](實施方式二的主要效果)
[0101]在這樣構成的摩擦傳動裝置IA中,旋轉軸2中的供筒狀旋轉部件4嵌合的部分即中徑部22的外周面呈圓形的圓棒狀,筒狀旋轉部件4中供中徑部22嵌入的孔40是圓孔。因此,不對旋轉軸2的中徑部22進行用于形成圖11所示的旋轉軸2這樣的平坦面等的加工。因此,不會在中徑部22、旋轉軸2的其他部分上施加形成平坦面時的應力,因此,旋轉軸2不會變形,能提高旋轉軸2的平直度。另外,由于提高了旋轉軸2的加工精度,因此能將因加工精度的惡化而引起的筒狀旋轉部件4的抖動抑制得較小。因此,例如,筒狀旋轉部件4的外齒45與其他齒輪的齒部的嚙合較好,因此,能將噪聲抑制得較小。
[0102]另外,環狀部件3A嵌合在旋轉軸2中位于比筒狀旋轉部件更靠軸線方向L上的另一側L2的位置的固定軸部26上,固定軸部26為外周面呈圓形的圓棒狀,環狀部件3A中供固定軸部26嵌入的孔30的內周緣相對于軸線呈旋轉對稱,在孔30的內周緣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30c。環狀部件3A的內周部分被變形部分26a朝另一側L2按壓而固定,該變形部分26是使固定軸部26中位于比環狀部件3A更靠一側LI的位置的部分的整周朝另一側L2塑性變形而形成的,因此,不對固定軸部26進行用于形成平坦面等的加工。因此,不會在固定軸部26上施加形成平坦面時的應力,因此,固定軸部26、旋轉軸2的其他部分不會變形,能提高旋轉軸2的平直度。另外,利用因固定軸部26的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6a按壓環狀部件3A的內周緣的整周,因此,在周向上施加均勻的力,環狀部件3A不易傾斜。
[0103]另外,在環狀部件3A的孔30的內周緣形成有卡合凹部以作為卡合部30c,該卡合凹部從固定軸部26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徑向外側凹陷,并且變形部分26a進入其內側。另夕卜,環狀部件3A的孔30為圓孔,在孔30的內周緣上形成有卡合凹部30c。因此,利用因固定軸部26的塑性變形而形成的變形部分26a按壓環狀部件3A的孔30的內周緣時,在周向上施加均勻的力,環狀部件3A不易傾斜。
[0104]另外,在旋轉軸2的比固定軸部26更靠另一側L2的位置形成有外徑比固定軸部26的外徑更大的大徑部21,利用變形部分26a將環狀部件3A的靠另一側L2的面按壓到位于固定軸部26與大徑部21之間的臺階面。因此,當按壓環狀部件3A的孔30的內周緣時,以臺階面承受朝軸線方向L的另一側L2施加的力,因此,能將環狀部件3A在穩定的狀態下固定于固定軸部26。
[0105](裝設于減速馬達的例子)
[0106]圖10為裝設有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或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I的減速馬達的說明圖。
[0107]圖10所示的減速馬達100為具有定子部102、轉子部103、為減速齒輪組的齒輪傳遞機構104、輸出軸105以及端子部106的步進馬達,定子部102與齒輪傳遞機構104相鄰配置。定子部102具有以在軸向重疊的方式配置的輸出側和反輸出側兩組定子組。并且定子部102具有:兩個定子鐵芯,其構成反輸出側的定子組,所述反輸出側的定子組形成有與磁鐵114a的徑向外側對置并呈圓形配置的極齒107 ;兩個定子鐵芯,其構成輸出側的定子組,所述輸出側的定子組形成有與磁鐵114a的徑向外側對置并呈圓形配置的極齒108 ;卷繞于極齒107的外周的線圈109 ;卷繞于極齒108的外周的線圈110 ;圓筒狀外殼111,其兼用作反輸出側的定子組的兩個定子鐵芯中的一個定子鐵芯;以及上外殼112,其兼用作輸出側的定子組的兩個定子鐵芯中的一個定子鐵芯。另外,線圈109隔著繞線管109a卷繞于極齒107,線圈110隔著繞線管IlOa卷繞于極齒108。轉子部103具有轉子軸113和轉子114,該轉子114具有被所述轉子軸113支承為能夠旋轉的磁鐵114a。
[0108]齒輪傳遞機構104包括小齒輪114b、一號齒輪115、二號齒輪116、三號齒輪117、四號齒輪118以及齒輪105a,所述小齒輪114b形成于轉子軸113,所述一號齒輪115與該小齒輪114a哨合,所述二號齒輪116與該一號齒輪115哨合,所述三號齒輪117與該二號齒輪116嚙合,所述四號齒輪118與該三號齒輪117嚙合,所述齒輪105a以與該四號齒輪118嚙合的方式設置于輸出軸105。輸出軸105由比SUS(不銹鋼)等金屬輕的POM(聚甲醛)等樹脂材料制成。并且,齒輪105a與輸出軸105 —體成型。并且,輸出軸105的一端105b被圓筒部119a支承為能夠旋轉,所述圓筒部119a通過對與上殼體112相鄰配置的中地板119進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并且,輸出軸105的中央被支承圓筒部120a支承為能夠旋轉,所述支承圓筒部120a通過對平板狀的外殼120進行拉深加工而形成。輸出軸105的另一端105c與空調的百葉板驅動機構等卡合。
[0109]這里,在從外部對輸出軸105施加較強的力的情況下,例如在人通過較強的力使空調的百葉板動作的情況下,輸入軸105的旋轉被向轉子114側傳遞。但是,由于定子部102與磁鐵114a之間的磁阻轉矩,在轉子114作用有試圖保持該位置的力,如果不使用相當大的力,轉子114不會開始旋轉。因此,齒輪傳遞機構104會在某一個齒輪部分產生齒的折斷等,從而造成動作不良。
[0110]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在齒輪傳遞機構104的旋轉軸與筒狀旋轉部件之間設置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或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I。例如,在轉子軸113與小齒輪114b之間、一號齒輪115的旋轉軸與齒部之間、二號齒輪116的旋轉軸與齒部之間、三號齒輪117的旋轉軸與齒部之間、嚙合的四號齒輪118的旋轉軸與齒部之間、或者在輸出軸105與齒輪105a之間設置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或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I。
[0111]根據該結構,即使在從外部對輸出軸105施加較強的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齒輪傳遞機構104的齒輪部分損傷等不良。并且,也可在輸出軸105與空調的百葉板驅動機構側的齒輪等筒狀旋轉部件之間設置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一或實施方式二的摩擦傳動裝置I。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轉軸,其在軸線方向的中途部分設置有朝向該軸線方向的一側的支承面; 筒狀旋轉部件,其在比所述支承面靠所述一側的位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旋轉軸并與所述支承面接觸;以及 板狀施力部件,其呈環狀,并嵌合于所述旋轉軸中位于比所述筒狀旋轉部件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連接軸部, 所述連接軸部的外側面相對于軸線成旋轉對稱, 所述板狀施力部件中供所述連接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相對于所述軸線成旋轉對稱,并在該孔的內周緣處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 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內周部分通過變形部分被朝向另一側按壓,該變形部分通過使所述連接軸部中位于比所述板狀施力部件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部分整周朝向所述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位于比所述內周部分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與所述筒狀旋轉部件彈性接觸,同時,所述變形部分通過所述內周緣以及所述卡合部將所述旋轉軸與所述板狀施力部件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軸部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 在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的內周緣形成有作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從所述連接軸部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向徑向外側凹陷,且所述變形部分進入到該卡合凹部的內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為圓孔,且在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在多處。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呈半圓形狀地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以具有相當于三分之一圓的圓弧的狀態,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呈三角形地從所述孔的內周緣朝向徑向外側凹陷。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所述孔呈多邊形,且在該孔的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
9.根據權利要去8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邊形的孔的內周緣中將構成該多邊形的角作為所述卡合凹部。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形部分中進入到所述卡合凹部的內側的部分作為所述板狀施力部件的止轉用部件發揮功能。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所述一側的面形成有一側凸部,所述一側凸部位于比所述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并與所述板狀施力部件接觸。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朝向所述另一側突出并與所述支承面接觸的另一側凸部形成于所述旋轉軸的周圍。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面為嵌合于所述旋轉軸的環狀部件的朝向所述一側的面。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軸中的嵌合所述筒狀旋轉部件的部分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 所述筒狀旋轉部件中供所述旋轉軸嵌入的孔是圓孔。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狀部件嵌合在所述旋轉軸中位于比所述筒狀旋轉部件更靠軸線方向上的另一側的位置的固定軸部上, 所述固定軸部呈外周面為圓形的圓棒狀, 所述環狀部件中供所述固定軸部嵌入的孔的內周緣相對于所述軸線呈旋轉對稱,在該孔的內周緣上形成有止轉用的卡合部, 所述環狀部件的內周部分被變形部分朝向所述另一側按壓而固定,該變形部分是使所述固定軸部中位于比所述環`狀部件更靠所述一側的位置的部分整周朝所述另一側塑性變形而形成的。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環狀部件的所述孔的內周緣形成有作為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從所述固定軸部的外周面觀察時朝徑向外側凹陷,并且所述變形部分進入該卡合凹部的內側。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狀部件的所述孔為圓孔,且在內周緣形成有所述卡合凹部。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凹部在周向以等角度間隔形成于多處。
19.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轉軸的比所述固定軸部更靠所述另一側的位置形成有外徑比所述固定軸部的外徑大的大徑部, 利用所述變形部分將所述環狀部件的靠所述另一側的面按壓到位于所述固定軸部與所述大徑部之間的臺階面。
20.一種減速馬達,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傳動裝置; 馬達部;以及 齒輪組, 所述旋轉軸為所述馬達部的馬達軸,或者與所述齒輪組中的齒輪一體旋轉的旋轉軸,所述馬達軸的旋轉傳遞至所述齒輪。
【文檔編號】F16H13/02GK103671781SQ201310360115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明者】五明正人, 奧原健太郎, 覃慶國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 日本電產三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曲水县| 旬邑县| 阿勒泰市| 绥阳县| 都匀市| 庆元县| 南涧| 土默特左旗| 临桂县| 绥棱县| 铜川市| 沭阳县| 绵阳市| 枣强县| 武宁县| 文水县| 安义县| 古蔺县| 重庆市| 宁城县| 潞城市| 共和县| 金平| 哈巴河县| 宿迁市| 静乐县| 武夷山市| 庄河市| 视频| 保德县| 图木舒克市| 河津市| 延寿县| 滁州市| 井冈山市| 潢川县| 沁水县| 疏附县| 紫云|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