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力傳遞機構,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傳統的各種動力傳遞機構用的離合器是一種多板式離合器,它是通過將與輸入側的構件一體回轉的多塊離合板和與輸出側的構件一體回轉的多塊離合板交替配置,相互壓住各離合板,利用各離合板的摩擦力,將輸入側的回轉力傳遞到輸出側。各離合板大多是在滑動狀態下使用的,各離合板之間的油膜用盡后容易磨損離合板,對耐久性不利,且維修費用較高,因此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存在易磨損、使用壽命低的不足。
并且現有的摩擦離合器通常采用的結構是軸承外環鑲入飛輪中,而內環直接固定在軸上,采用上述安裝結構存在以下問題:①因飛輪笨重,使軸的伸出端變形下垂,會造成摩擦材料的局部接觸,導致離合器接合不穩定或脫開不徹底;②各摩擦盤之間的間隙不均勻,有的位置甚至沒有間隙,致使經常處于摩擦狀態,產生較大的熱量,從而加速摩擦片磨損,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③由于飛輪懸臂支承,導致受力不均,引起離合器轉矩增大,致使接合啟動電流上升,能耗增加,重者可能燒毀電動機,造成悶車或滑車事故,因此綜上分析可知急需研發一種無飛輪的動力傳遞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1.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結構簡單,連接方便,通過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間摩擦連接來完成動力的傳遞,同時由于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間摩擦連接,因此當輸出軸的轉矩過大時,能夠使得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發生打滑,從而起到緩沖作用,另外由于潤滑油路的設計使得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前相對轉動時不會出現摩擦受損的問題,使用壽命長
2.技術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包括電機軸、柱形外摩擦盤和錐形內摩擦盤,所述的電機軸的一端通過離合器與電機的轉軸相連,電機軸的另一端通過半聯軸節固定于柱狀外摩擦盤的上端面上;所述的外摩擦盤的下端面凹陷形成有容置腔,該容置腔的底面中心位置處凹陷形成軸承安裝孔,軸承安裝孔內安裝有支撐軸承;所述的內摩擦盤內嵌于上述容置腔內;所述的輸出軸上端依次穿過連接塊、壓板和內摩擦盤后通過支撐軸承與外摩擦盤相連,其中內摩擦盤下端面上沿同一圓周均勻排布有至少兩個彈簧放置孔,每個彈簧放置孔內均設置有彈簧,壓板的兩端向上延伸有設于上述彈簧放置孔內用于擠壓彈簧的壓塊;所述的輸出軸的側壁上安裝有對稱設置的用于對連接塊施加徑向壓力的力矩調節螺母。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外摩擦盤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注油孔;所述的內摩擦盤的截面形狀為下端大上端小的等腰梯形結構,內摩擦盤的外側壁上沿內摩擦盤周向均勻設有多條上端開口的儲油凹槽;所述的儲油凹槽與容置腔的側壁之間形成有儲油孔,內摩擦盤的上端面與容置腔的底面之間形成儲油腔,上述注油孔與儲油腔連通,儲油腔與儲油孔連通。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摩擦盤的母線與下端面之間的夾角為80度至82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摩擦盤的側壁上沿內摩擦盤周向均勻設有6條上端開口的儲油凹槽,每條儲油凹槽沿著內摩擦盤母線方向設置。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儲油凹槽的寬度為4mm,儲油凹槽的深度為3mm;所述的儲油腔的高度的范圍為8mm至10mm。
3.有益效果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與已有的公知技術相比,具有如下顯著效果:
(1)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采用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間摩擦連接的方式傳遞動力,電機轉動帶動電機軸轉動,進而通過半聯軸節帶動外摩擦盤轉動,由于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間摩擦連接,因此帶動內摩擦盤轉動,而內摩擦盤與輸出軸之間固連,進而帶動輸出軸轉動,完成動力傳遞,而當電機轉動過快時即輸出軸轉矩大于由彈簧力所引起的摩擦力矩時,外摩擦盤與內摩擦盤之間發生打滑,起到緩沖作用,對電機所傳遞的動力進行限制,不會出現輸出軸轉動過快的問題,替代了現有的飛輪,使用壽命長;
(2)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需要調整輸出軸的力矩時,擰松相對設置的兩個力矩調節螺母,將移動壓板和連接塊來調整彈簧對內摩擦盤的軸向壓力,進而調整電機所能傳遞的最大動力,調節完成后再擰緊兩個力矩調節螺母使得連接塊與輸出軸之間連接穩固;
(3)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內摩擦盤下端面上沿同一圓周均勻排布有至少兩個彈簧放置孔,每個彈簧放置孔內均設置有彈簧,壓板的兩端向上延伸有設于上述彈簧放置孔內用于擠壓彈簧的壓塊,彈簧均勻分布,即能對內摩擦盤施加均勻的軸向壓力,又能防止內摩擦盤在旋轉時產生偏移;
(3)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儲油凹槽與容置腔的側壁之間形成有儲油孔,內摩擦盤的上端面與容置腔的底面之間形成儲油腔,注油孔與儲油腔連通,儲油腔與儲油孔連通,通過注油孔將潤滑油注入到外摩擦盤內,潤滑油會流到內摩擦盤與外摩擦盤的接合處,并且能將部分潤滑油儲存到儲油腔內,當內摩擦盤與外摩擦盤產生相對轉動時,潤滑油會經儲油孔下流,起到更好地潤滑作用,減少內摩擦盤與外摩擦盤之間相對轉動時的摩擦,使得內摩擦盤與外摩擦盤不易出現摩擦受損的問題,使用壽命長;
(4)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內摩擦盤的截面形狀為下端大上端小的等腰梯形結構,可以保證潤滑油在使用時下流;
(5)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其內摩擦盤的外側壁上沿內摩擦盤周向均勻設有多條上端開口的儲油凹槽,可以保證使用時注入的潤滑油均勻分布在內摩擦盤的外側壁上,不會出現內摩擦盤局部受磨損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中內摩擦盤的俯視圖。
示意圖中的標號說明:1、輸出軸;2、支撐軸承;3、半聯軸節;4、電機軸;5、外摩擦盤;51、注油孔;61、儲油孔;62、儲油腔;7、力矩調節螺母;8、內摩擦盤;81、儲油凹槽;9、彈簧放置孔;10、彈簧;11、壓板;12、壓塊;13、連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
實施例1
結合圖1,本實施例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包括電機軸4、柱形外摩擦盤5和錐形內摩擦盤8,電機軸4的一端通過離合器與電機的轉軸相連,電機軸4的另一端通過半聯軸節3固定于柱狀外摩擦盤5的上端面上,電機軸4與半聯軸節3構成聯軸器結構,電機的轉軸通過離合器與電機軸4相連,通過離合器踏板來控制電機與電機軸4之間是否傳遞動力,其中離合器為現有技術,且該離合器內沒有飛輪結構;外摩擦盤5的下端面凹陷形成有容置腔,該容置腔的底面中心位置處凹陷形成軸承安裝孔,軸承安裝孔內安裝有支撐軸承2,外摩擦盤5由支撐軸承2縱向定位,可以防止外摩擦盤5旋轉時偏移;內摩擦盤8內嵌于上述容置腔內;輸出軸1上端依次穿過連接塊13、壓板11和內摩擦盤8后通過支撐軸承2與外摩擦盤5相連,其中內摩擦盤8下端面上沿同一圓周均勻排布有至少兩個彈簧放置孔9,每個彈簧放置孔9內均設置有彈簧10,壓板11的兩端向上延伸有設于上述彈簧放置孔9內用于擠壓彈簧10的壓塊12,彈簧10均勻分布,即能對內摩擦盤8施加均勻的軸向壓力,又能防止內摩擦盤8在旋轉時產生偏移,本實施例中彈簧放置孔9設置有兩個,彈簧放置孔9為下大上小的階梯孔,壓塊12與階梯孔的大孔相配合,階梯孔對壓塊12的移動進程進行了限定;輸出軸1的側壁上安裝有對稱設置的用于對連接塊13施加徑向壓力的力矩調節螺母7;首先調整輸出軸1的力矩,擰松相對設置的兩個力矩調節螺母7,將移動壓板11和連接塊13來調整彈簧10對內摩擦盤8的軸向壓力,進而調整電機所能傳遞的最大動力,調節完成后再擰緊兩個力矩調節螺母7使得連接塊13與輸出軸1之間連接穩固,其次調整好輸出軸1的力矩后即可正常工作傳遞動力了,當電機轉動速度正常時,電機轉動帶動電機軸4轉動,進而通過半聯軸節3帶動外摩擦盤5轉動,由于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之間摩擦連接,因此帶動內摩擦盤8轉動,而內摩擦盤8與輸出軸1之間固連,進而帶動輸出軸1轉動,完成動力傳遞,而當電機轉動過快時即輸出軸1轉矩大于由彈簧力所引起的摩擦力矩時,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之間發生打滑,起到緩沖作用,對電機所傳遞的動力進行限制,不會出現輸出軸1轉動過快的問題,替代了現有的飛輪,使用壽命長;
接續上述圖1并結合圖2,外摩擦盤5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注油孔51;內摩擦盤8的截面形狀為下端大上端小的等腰梯形結構,內摩擦盤8的外側壁上沿內摩擦盤8周向均勻設有多條上端開口的儲油凹槽81,內摩擦盤8內嵌于上述容置腔內,儲油凹槽81與容置腔的側壁之間形成有儲油孔61;內摩擦盤8的上端面與容置腔的底面之間形成儲油腔62,通過注油孔51將潤滑油注入到外摩擦盤5內,潤滑油會流到內摩擦盤8與外摩擦盤5的接合處,并且能將部分潤滑油儲存到儲油腔62內,當內摩擦盤8與外摩擦盤5產生相對轉動時,潤滑油會經儲油孔61下流,起到更好地潤滑作用,減少內摩擦盤8與外摩擦盤5之間相對轉動時的摩擦,使得內摩擦盤8與外摩擦盤5不易出現摩擦受損的問題,使用壽命長;本實施例中內摩擦盤8的母線與下端面之間的夾角為80度,內摩擦盤8的側壁上沿內摩擦盤8周向均勻設有6條上端開口的儲油凹槽81,每條儲油凹槽81沿著內摩擦盤8母線方向設置,儲油凹槽81的寬度為4mm,儲油凹槽81的深度為3mm;本實施例中儲油腔62的高度的范圍為8mm。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的基本結構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內摩擦盤8的母線與下端面之間的夾角為81度,儲油腔62的高度的范圍為9mm。
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的基本結構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內摩擦盤8的母線與下端面之間的夾角為82度,儲油腔62的高度的范圍為10mm。
本發明的一種汽車用動力傳遞機構,結構簡單,連接方便,通過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之間摩擦連接來完成動力的傳遞,同時由于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之間摩擦連接,因此當輸出軸的轉矩過大時,能夠使得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發生打滑,從而起到緩沖作用,另外由于潤滑油路的設計使得外摩擦盤5與內摩擦盤8之前相對轉動時不會出現摩擦受損的問題,使用壽命長。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發明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