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市政道路工程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建筑物越來越密集,對應的城市地下管線的設置也越來越多;現有市政道路施工過程中導線地下管線損壞的情況時有發生。
如在修建城市道路時,常常存在道路與地下管線交錯的情況,這樣使得待道路修建完畢后,交錯部位的地下管線就不得不承受道路上的行車載荷;當地下管線埋設較淺時,在長期受到路面行車壓迫的情況下,地下管線容易破裂、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的施工方法,以解決現有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道路下方管線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的施工方法,采用逐段施工的方法進行施工, 每段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挖去已有管線上的覆土,使得管線四周形成溝渠結構;每段開挖長度為3米;同時挖走溝渠兩側上層土壤,使得溝渠兩側形成臺階面;
步驟二,在管線下方安放與開挖長度相同的第一承載板,第一承載板于管線兩側設有沿管線長度方向延伸的插槽,再在插槽中插入高于管線頂部的支撐板;管線兩側的支撐板與第一承載板形成槽狀結構;第一承載板、支撐板與管線間均留有間隙;
步驟三,在步驟二所述間隙中填補壓實粘土,壓實粘土的填充高度在管線軸心高度以下;再于上述間隙填補細沙土,細沙土的填補高度與支撐板上端平齊或低于支撐板上端高度;
步驟四,回填支撐板與溝渠側壁土壤并壓實;回填高度為與臺階面平齊;
步驟五,壓實臺階面土壤,并于臺階面安放第二承載板,第二承載板上設有沿管線軸向延伸的限位凸條;
步驟六,安放拱形承載板,拱形承載板下側設有與支撐板適配的插接部,通過吊裝拱形承載板,使得支撐板與插接部插接,并使得拱形承載板兩側端面抵觸至限位凸條內側;
步驟七,回填臺階面、拱形承載板上側的土壤;完成該段長度的管線保護結構施工;
步驟八,下一段施工重復上述操作;最終完成管線保護結構的施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能夠實現快速施工、施工時管線可正常使用,且對管線有效保護,結構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具體體現在,采用上述方案,管線阻隔在拱形承載板、支撐板、第一承載板形成的封閉空間內,避免周圍土壤直接對管線本體產生擠壓;管線下側的間隙填補壓實粘土,通過壓實粘土對管線提供有效的支撐,使得管線在長期具有行車載荷的環境下結構更加穩定。壓實粘土的填充高度低于管線軸心的高度,使得管線上側均被細沙土填補,細沙土至少填補至管線軸心高度以下的位置;使得管線側面通過細沙土與支撐板接觸;當兩塊支撐板的外側受到不均勻擠壓時,由于細沙土具有一定流動性,使得支撐板不會與管線形成剛性接觸,避免管線直接承受支撐板施加的徑向載荷;通過填充細沙土,還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使得管線抗載荷能力更強,不易損壞。
另外,通過在管線兩側安裝第二承載板,并在第二承載板上安裝位于管線上方的拱形承載板。通過拱形承載板可以最大程度分擔直接施加于管線垂直方向的載荷,從而對管線起到有效的保護。支撐板與第一承載板以及拱形承載板之間均為插接結構,具有可快速施工,便于位置調整等效果。
兩塊支撐板以及兩塊第二承載板均與拱形承載板抵觸,具有四處支撐點,對拱形承載板產生穩定的豎向支撐的同時,通過支撐板與插接部的插接結構以及拱形承載板與限位凸條的抵觸結構,還對拱形承載板具有穩定的橫向定位作用;使得該保護結構更加結實耐用,使用壽命長。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承載板、第二承載板、支撐板、拱形承載板為鋼材構件或鋼筋混凝土預制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鋼材構件或鋼筋混凝土預制件具有承載強度高的特點,使用壽命長,性能穩定。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拱形承載板的中心位于管線的正上方。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拱形承載板承受載荷時,可以將載荷均勻分擔至兩側的第二承載板,使得管線得到更好的保護。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步驟六安放拱形承載板之前還包括預算拱形承載板、支撐板、臺階面之間形成的空隙體積,并對該空隙回填土方。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填補拱形承載板、支撐板、臺階面之間的空隙,使得土方也可以對拱形承載板進行支撐,從而分擔一部分拱形承載板受到的行車載荷,使得該管線保護結構更加穩定。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包括設置在管線下方的第一承載板,第一承載板于管線兩側設有沿管線長度方向延伸的插槽,插槽中插接有高于管線頂部的支撐板;管線兩側的支撐板與第一承載板形成槽狀結構;第一承載板、支撐板與管線間均留有間隙;所述間隙中填補壓實粘土,壓實粘土的填充高度在管線軸心高度以下;壓實粘土上側填補細沙土,細沙土的填補高度與支撐板上端平齊或低于支撐板上端高度;還包括設置的管線兩側的臺階面,臺階面上設有第二承載;第二承載板上設有沿管線軸向延伸的限位凸條;還包括設置在管線上方且兩端抵觸支撐于第二承載板上的拱形承載板,拱形承載板下側設有與支撐板適配的插接部,支撐板上端與插接部插接,并使得拱形承載板兩側端面抵觸至限位凸條內側。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可對橫跨道路下方的管線進行有效的保護,使用壽命長,性能穩定;且方便快速施工,縮短工期,不影響管線的正常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中市政管線保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基礎土層;2、臺階面;3、溝渠;4、第一承載板;5、支撐板;6、第二承載板;7、拱形承載板;8、管線本體;9、壓實粘土;10、細沙土;11、插槽;12、插接部;13、限位條;14、路面基礎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市政道路管線保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包括基礎土層1,基礎土層1于管線本體8兩側開挖有溝渠3以及臺階面2;溝渠3底部安放有20cm厚的第一承載板4,第一承載板4在管線本體8的正下方;第一承載板4在管線本體8的兩側開設有沿管線本體8長度方向延伸的插槽11,插槽11中插接有15cm厚的支撐板5,支撐板5的上端插接有20cm厚度的拱形承載板7,拱形承載板7的中心在管線本體8正上方;拱形承載板7的下側設有槽狀的插接部12與支撐板5插接固定。
在臺階面2上安放有20cm厚度的第二承載板6,第二承載板6的上側一體設置有凸起的限位條13,限位條13朝向管線本體8的一側與拱形承載板7的端部抵觸;管線本體8被第一承載板4、支撐板5、拱形承載板7包圍。
如圖1所示,管線本體8與拱形承載板7、支撐板5、第一承載板4之間均不接觸,第一承載板4的上側填補有壓實粘土9對管線本體8進行支撐,壓實粘土9的填充高度在管線本體8的軸心水平線以下10cm位置;壓實粘土9的上側填充有細沙土10,細沙土10的填充高度與支撐板5上端平齊。
如圖1所示,拱形承載板7、支撐板5、第一承載板4的外側均由基礎土層1填補;道路基礎層設置在拱形承載板7上側基礎土層1的上側。
本實施例中,拱形承載板7、支撐板5、第二承載板6、第一承載板4為鋼材預制件或者鋼筋混凝土預制件,優選采用表面做防腐處理的鋼材預制件。
本實施例的施工步驟如下:采用逐段施工的方法進行施工, 每段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挖去已有管線本體8上的覆土,使得管線本體8四周形成溝渠3結構;每段開挖長度為3米;同時挖走溝渠3兩側上層土壤,使得溝渠3兩側形成臺階面2;
步驟二,在管線本體8下方安放與開挖長度相同的第一承載板4,再在插槽11中插入支撐板5;
步驟三,在步驟二間隙中填補壓實粘土9,壓實粘土9的填充高度在管線軸心高度以下;再于上述間隙填補細沙土10,細沙土10的填補高度與支撐板5上端平齊或低于支撐板5上端高度;
步驟四,回填支撐板5與溝渠3側壁土壤并壓實;回填高度為與臺階面2平齊;
步驟五,壓實臺階面2土壤,并于臺階面2安放第二承載板6;
步驟六,預算拱形承載板7、支撐板5、臺階面2之間形成的空隙體積,并對該空隙回填土方;
步驟七,安放拱形承載板7,通過吊裝拱形承載板7,使得支撐板5與插接部12插接,并使得拱形承載板7兩側端面抵觸至限位凸條內側;
步驟八,回填臺階面2、拱形承載板7上側的土壤;完成該段長度的管線保護結構施工;
步驟九,下一段施工重復上述操作;最終完成管線保護結構的施工;
需要說明的是,該管線保護結構施工完畢后,該管線保護結構的首尾兩端距離道路均達到3m以上,即施工時,從距離道路3m以上開始施工,并超過道路邊沿3m以上停止;以減輕該管線保護結構首尾銜接處受行車載荷的影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設計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