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夾和汽車。
背景技術:
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汽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們對汽車的舒適性、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挑剔。
汽車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聲、震動與聲振粗糙度)性能開發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因為一些管路內部液體脈動,引起車內產生令人厭煩的異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汽車管路內部液體脈動造成異響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夾和汽車。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夾,包括:
底座;
卡接座,設置于所述底座上;
多條溝槽,設置于所述卡接座上;
每條所述溝槽的表面分別設置有第一隔振結構,所述第一隔振結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其中,任意兩條所述溝槽之間相互平行設置。
其中,所述第一隔振結構沿所述溝槽的深度方向的切面為多齒形。
其中,所述底座和所述卡接座之間設置有第二隔振結構;所述第二隔振結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第二隔振結構包括:
多個隔振條,相鄰兩個所述隔振條之間留有間隙。
其中,任意兩個所述隔振條之間相互平行設置。
其中,所述底座的兩端分別開設有安裝孔。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任意一項所述的管夾。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管夾,能夠有效降低管路脈動引起車身振動的影響,從而減弱由管路脈動產生的車內異響,提高了車輛的舒適性。另外,該管夾結構簡單,容易裝配。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管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管夾的側視圖;
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管夾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參照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夾,包括:底座1、卡接座2、溝槽4和第一隔振結構3。卡接座2設置于底座1上;多條溝槽4設置于卡接座2上,被夾持的管路可置于溝槽4內;第一隔振結構3設置于溝槽4的表面,第一隔振結構3位于被加持的管路和溝槽4的表面之間,第一隔振結構3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具體來說,本實用新型的管夾中,底座1起到承載和連接的作用。卡接座2設置于底座1上,并在卡接座2上設置多條溝槽4。溝槽4起到卡接管路的作用。為了防止管路的脈動產生噪音,在溝槽4的表面設置第一隔振結構3,第一隔振結構3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這樣,當管路被卡于溝槽4內的時候,第一隔振結構3隔絕管路和溝槽4的表面的接觸。柔性材料的第一隔振結構3過濾大部分管路的脈動,從而使得傳遞到卡接座2上的脈動減少,進而減少了 車身振動,減弱了由管路脈動產生的車內異響,提高了車輛的舒適性。另外,該管夾與管路的配合簡單,便于安裝管路。
進一步來說,任意兩條溝槽4之間相互平行設置,保證了卡入各個溝槽4中的管路相互之間不會產生影響,且增加了結構的整潔性和可觀性,并提高了結構的穩定性。溝槽4的斷面為圓弧形,保證了與管路的充分配合。
另外,第一隔振結構3沿溝槽4的深度方向的切面為多齒形,進一步增加了隔振效果。第一隔振結構3的多齒形可以按照齒輪齒的排列方式進行排列,也可以采用分散的方式排列,在此不一一列舉。第一隔振結構3布滿溝槽4的表面,能夠分散卡入溝槽4的管路的脈動,從而起到更好地減少振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降低傳遞到車身的脈動,底座1和卡接座2之間設置有第二隔振結構,第二隔振結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第二隔振結構阻擋了底座1和卡接座2支架的能量傳遞,第二隔振結構起到進一步減少管路向車身的振動傳遞,從而進一步減少汽車的因為管路脈動產生的噪音。
作為一種優選的方式,第二隔振結構包括多個隔振條5,相鄰兩個隔振條5之間留有間隙。任意兩個隔振條5之間相互平行設置。隔振條5實現對卡接座2的均勻支撐,能夠起到對卡接座2的緩沖作用。
第一隔振結構3和隔振條5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包括橡膠、硅膠或軟塑料等。
為了實現底座1與車身的安裝,底座1的兩端分別開設有安裝孔6,可以采用螺栓將底座1與汽車的車身進行固定,從而實現整個管夾與車身的固定。螺接的方式便于管夾的裝配,提高了裝配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管夾,能夠有效降低管路脈動引起車身振動的影響,從而減弱由管路脈動產生的車內異響,提高了車輛的舒適性。另外,該管夾結構簡單,容易裝配。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管夾。
需要說明的是,該汽車是包括上述管夾的汽車,上述管夾實施例的實現方式同樣適用于該汽車的實施例中,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徑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以上所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