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木制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連接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柜子多采用螺絲、鉚釘以及三連件等方式作為組裝配件進行面板之間的連接,雖然易于拆裝,但是結構卻不夠穩定、堅固,而且長時間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中會使螺絲、鉚釘生銹,并且還會因為氣候溫度的變化導致板材彎曲、變形。
雙燕尾結構,加工復雜,因開槽深且多,強度降低。而且邊緣需要留出過多板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單燕尾榫連接機構,以解決至少一個上述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單燕尾榫連接機構,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設有一單燕尾榫槽,所述單燕尾榫槽的橫截面為一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邊靠近所述第一面板的邊沿一側,所述直角梯形的長底邊位于所述單燕尾榫槽的底部;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單燕尾榫槽相配套的單燕尾榫頭。
通過所述單燕尾榫槽,卡接住單燕尾榫頭,實現固定。安裝時可以從單燕尾榫槽的一端,插入單燕尾榫頭,進而實現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的固定。
采用單燕尾榫連接機構易于安裝,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邊沿預留距離減小,增加了應用這種單燕尾榫連接機構的柜體內部空間大小,同時更加美觀。
所述單燕尾榫頭的橫截面為一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長底邊位于第二面板的末尾端面。
使用時,所述單燕尾榫頭的直角梯形的長底邊、直角邊、斜邊,與所述單燕尾榫槽的所述直角梯形的長底邊、直角邊、斜邊分別貼合。
所述第一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端設有所述單燕尾榫頭。
所述第一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側還設有所述單燕尾榫槽。
所述第一面板,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相對的另一端還設有所述單燕尾榫頭。
所述第二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端設有所述單燕尾榫頭。
所述第二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側還設有所述單燕尾榫槽。
所述第二面板,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相對的另一端還設有所述單燕尾榫頭。
以所述第一面板作為柜體的面框。
以所述第二面板作為柜體的旁板。
至少兩個第一面板,和兩個第二面板,圍成柜體的壁。
所述單燕尾榫槽的槽深為5-9mm,優選為7mm。
所述直角梯形的斜邊與長底邊夾角為70-76度,優選為74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采用單燕尾榫連接機構,使得柜體易于安裝,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邊沿預留距離減小,增加了應用這種單燕尾榫連接機構的柜體內部空間大小,同時更加美觀。并且單燕尾榫槽的直角邊與單燕尾榫頭的直角邊貼合時,間隙小,便于刷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圖2、圖3,單燕尾榫連接機構,包括第一面板1、第二面板2,第一面板1設有一單燕尾榫槽3,單燕尾榫槽3的橫截面為一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邊靠近所述第一面板的邊沿一側,直角梯形的長底邊位于所述單燕尾榫槽的底部;第二面板2的一端設有與單燕尾榫槽3相配套的單燕尾榫頭4。通過單燕尾榫槽3,卡接住單燕尾榫頭4,實現固定。安裝時可以從單燕尾榫槽3的一端,插入單燕尾榫頭4,進而實現第一面板1、第二面板2的固定。
采用單燕尾榫連接機構易于安裝,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邊沿預留距離減小,增加了應用這種單燕尾榫連接機構的柜體內部空間大小,同時更加美觀。
單燕尾榫頭4的橫截面為一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長底邊位于第二面板2的末尾端面。使用時,單燕尾榫頭4的直角梯形的長底邊、直角邊、斜邊,與單燕尾榫槽3的直角梯形的長底邊、直角邊、斜邊分別貼合。
第一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
第一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側還設有單燕尾榫槽。
第一面板,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相對的另一端還設有單燕尾榫頭。
第二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
第二面板,一側設有單燕尾榫槽,相對的另一側還設有單燕尾榫槽。
第二面板,一端設有單燕尾榫頭,相對的另一端還設有單燕尾榫頭。
以第一面板作為柜體的面框。以第二面板作為柜體的旁板。至少兩個第一面板,和兩個第二面板,圍成柜體的壁。
單燕尾榫槽的槽深為5-9mm,優選為7mm。
直角梯形的斜邊與長底邊夾角為70-76度,優選為74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采用單燕尾榫連接機構,使得柜體易于安 裝,加工方便,而且使得面板外邊沿預留距離減小,增加了應用這種單燕尾榫連接機構的柜體內部空間大小,同時更加美觀。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