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通調節閥。
背景技術:
市場上現有的三通流體控制閥,結構相對復雜,價格相對昂貴。且由于流體壓差大,造成閥芯、閥座等結構受到的沖擊力大而變形,嚴重影響了控制閥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三通調節閥,有效減小流體對控制閥部件造成的沖擊力,解決閥芯等結構受到流體的沖擊力而變形造成的控制閥壽命降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三通調節閥,包括上閥體、下閥體和連接在所述上閥體頂部的上閥蓋,所述上閥體與所述下閥體之間安裝有下閥座,在所述上閥體內位于所述下閥座上方安裝有上閥座,所述下閥座上安裝有下閥芯,所述上閥座上安裝有上閥芯,所述上閥芯和所述下閥芯之間連接有閥桿,所述閥桿的上端與所述上閥芯連接,所述閥桿的下端與所述下閥芯連接,所述上閥芯上端設有光桿,所述光桿穿入所述上閥蓋內,所述上閥蓋與所述光桿之間設有填料。
優選地,所述上閥芯和所述下閥芯均為筒狀結構。
優選地,所述上閥芯和所述下閥芯側面均設有篩孔。
進一步地,所述上閥芯外設有套筒和導向套。
進一步地,所述下閥座與所述下閥體和所述上閥體之間均設有第一石墨纏繞墊;所述上閥座與所述上閥體之間設有第二石墨纏繞墊。
進一步地,所述上閥芯上的光桿與所述上閥蓋之間設有填料套,所述填料套底部與所述上閥蓋之間設有第三石墨纏繞墊,所述填料套側面與所述上閥蓋之間設有O型圈,所述光桿與所述填料套之間設有所述填料,所述填料下方設有填料底墊,所述填料上方設有填料壓蓋,所述填料壓蓋頂部設有防塵圈。
優選地,所述填料包括兩塊第一填料和三塊第二填料,所述三塊第二填料位于所述兩塊第一填料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加工簡單;不需要另配特殊工具就可以方便的安裝、拆卸。閥座及閥體的特殊設計,降低了流體沖擊力,有效的避免了三通調節閥需要經常更換閥芯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實施例所述的三通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三通調節閥與執行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中:
1、M20螺母,2、M20雙頭螺栓,3、第一石墨纏繞墊,4、下閥座,5、上閥體,6、上閥座,7、套筒,8、光桿,9、上閥蓋,10、填料底墊,11、鎖緊螺母,12、防塵圈,13、填料壓蓋,14、第一填料,15、填料套,16、第二填料,17、O型圈,18、第三石墨纏繞墊,19、導向套,20、錐銷,21、第二石墨纏繞墊,22、上閥芯,23、閥桿,24、下閥芯,25、下閥體,26、鋼球,27、六角螺母,28、鎖緊螺母,29、執行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三通調節閥,包括上閥體5、下閥體25和連接在所述上閥體5頂部的上閥蓋9,所述上閥體5與所述下閥體25之間安裝有下閥座4,在所述上閥體5內位于所述下閥座4上方安裝有上閥座6,所述下閥座4上安裝有下閥芯24,所述上閥座6上安裝有上閥芯22,所述上閥芯22和所述下閥芯24之間連接有閥桿23,所述閥桿23的上端與所述上閥芯22連接,所述閥桿23的下端與所述下閥芯24連接,所述上閥芯22上端設有光桿8,所述光桿8穿入所述上閥蓋9內,所述上閥蓋9與所述光桿8之間設有填料。
本例中,所述上閥芯22和所述下閥芯24均為筒狀結構。
本例中,所述上閥芯22和所述下閥芯24側面均設有篩孔。
閥芯的采用下端篩孔式筒狀結構,從而避免了流體直接對閥桿的沖擊力。且閥芯采用兩個筒狀對稱安裝的設計方式(上閥芯和下閥芯),當流體沖擊一個筒狀閥芯會產生一種發作用力作用在另一個筒狀閥芯上,兩個閥芯上的力方向相反,使整個閥芯的力相互抵消,再次降低了流體對閥體的沖擊力。這種閥桿在閥芯內部調節流量的設計,結構簡單,且有效的避免了流體的沖擊力,從而大大提高了高壓差閥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本例中,所述上閥芯22外設有套筒7和導向套19。導向套起導向和潤滑作用。
進一步地,本例中,所述下閥座4與所述下閥體25和所述上閥體5之間均設有第一石墨纏繞墊3;所述上閥座6與所述上閥體5之間設有第二石墨纏繞墊21。
進一步地,本例中,所述上閥芯22上的光桿8與所述上閥蓋9之間設有填料套15,所述填料套15底部與所述上閥蓋9之間設有第三石墨纏繞墊18,所述填料套15側面與所述上閥蓋9之間設有O型圈17,所述光桿8與所述填料套15之間設有所述填料,所述填料下方設有填料底墊10,所述填料上方設有填料壓蓋13,所述填料壓蓋13頂部設有防塵圈12,所述填料包括兩塊第一填料14和三塊第二填料16,所述三塊第二填16料位于所述兩塊第一填料14之間。填料能起到良好的潤滑和密封作用。
具體裝配順序如下:
工序一:
拿起上閥芯,把閥桿擰入上閥芯內部。
工序二:
根據上閥芯上預留的孔配打閥桿上的圓柱銷孔,打完孔后,把圓柱銷砸入孔內后,把圓柱銷焊入到上閥芯內,從而保證上閥芯和閥桿長時間工作后不會出現松動的情況。上閥芯和閥桿裝配完后,放到一邊,留作后續使用。
工序三:
將上閥體側放,讓左右法蘭置于安裝平臺上,上閥體內部放入第二石墨纏繞墊,再放入上閥座。
工序四:
在上閥體的另一側內,放入第一石墨纏繞墊,再放入下閥座。
工序五:
放入下閥芯,并穿過之前安裝好的上閥芯和閥桿,擰緊鎖緊螺母。
工序六:
放入第一石墨纏繞墊后,放上下閥體,擰緊雙頭螺栓。使下閥座壓緊第一石墨纏繞墊,及下閥體。
工序七:
把安裝好的閥體(上閥體和下閥體)轉45°后豎直安放,放入套筒。
工序八:
拿起上閥蓋,砸入導向套,安裝完后,把上閥蓋,放在上閥體上,用鎖緊螺母擰緊,使上閥蓋,壓緊套筒上。
工序七:
沿著上閥芯上的光桿,放入第三石墨纏繞墊,填料套上放入O型圈后擰入上閥蓋內。
工序八:
依次放入5塊填料,兩端為2塊第一填料,中間為3塊第二填料。擰入填料壓蓋,使填料壓蓋壓緊5塊填料。
工序九:
填料壓蓋上放入防塵圈,并擰緊鎖緊螺母,裝配完成。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采用筒狀多孔閥芯設計,降低了流體對閥芯的沖擊力,采用對稱閥芯的設計,借用流體的沖擊力,抵消了部分流體對整個閥體的沖擊力,從而提高了閥體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