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支座設計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
背景技術:
在電力和石化行業中,有相當數量的管道是高溫高壓管道。這些管道上安裝有安全閥,目的是當管道內壓力超過設計壓力時泄壓,以保護管道系統或與之相連的設備,安全閥后的排汽管道要求短而直,第一個彎頭盡量靠近安全閥出口,以減少排汽反力對安全閥出口法蘭的撕扯。為了承擔安全閥排汽反力,第一個彎頭都會設置彎頭剛性支座,此彎頭剛性支座除了在正常工況下承擔排汽管重量,另外在安全閥起跳時承擔排汽管重量和排汽反力。一般的排汽管第一個彎頭剛性支座設置方式如圖1,彎頭剛性支座為管道在冷態工況下安裝就位,在冷態安裝時承擔排汽管本身重量。但管系在工作態時具有較高溫度,此時主管可能產生向上位移,帶動排汽管道也向上移動,導致彎頭剛性支座脫空,這樣彎頭剛性支座不但無法承擔排汽反力,而且承擔不了管道本身重量,與設計目的相違背;而當主管產生向下位移時,帶動排汽管道也向下移動,加大了剛性支座的載荷,且排汽管對安全閥法蘭產生撕扯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避免在工作狀態下懸空或受力不當的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包括支座及與管道外表面匹配的金屬板,所述管道上的安全閥出口沿所述管道的軸向方向設置,所述安全閥后的彎頭的一端靠近所述安全閥的出口,所述彎頭的另一端與排汽管連接,所述 支座的一端與所述彎頭固定連接,所述支座的另一端與所述金屬板連接,所述金屬板貼合在所述管道的外表面。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金屬板為彎曲的鋼板,所述支座焊接在所述鋼板上。
所述鋼板的面積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支座的底面積。
所述鋼板為呈90°至150°的弧形面。
所述鋼板為呈120°的弧形面。
所述鋼板厚度為10mm。
所述支座沿所述管道的徑向方向設置。
所述支座的中心線與所述排汽管的中心線重合。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將金屬板貼合在管道外表面,使金屬板放置在管道上保證平穩不滑動。將支座一端與彎頭連接,另一端與金屬板連接,這樣金屬板能隨管道上下移動,排汽管和彎頭、支座也隨管道上下移動,且移動距離一致,如此則支座在冷態、熱態工況下始終能承擔排汽管本身重量和排汽反力,解決了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剛性支座在工作態下懸空或受力不當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一般的排汽管第一個彎頭剛性支座設置方式;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管道,2、安全閥,3、彎頭,4、排汽管,10、支座,20、金屬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3所示,一種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結構,包括支座10及與管道1外表面匹配的金屬板20,所述管道1上的安全閥2出口沿所述管道1 的軸向方向設置,所述安全閥2后的彎頭3的一端靠近所述安全閥2的出口,所述彎頭3的另一端與排汽管4連接,所述支座10的一端與所述彎頭3固定連接,所述支座10的另一端與所述金屬板20連接,所述金屬板20貼合在所述管道1的外表面。
將金屬板20貼合在管道1外表面,使金屬板20放置在管道1上保證平穩不滑動。將支座10一端與彎頭3連接,另一端與金屬板20連接,這樣金屬板20能隨管道1上下移動,排汽管4和彎頭3、支座10也隨管道1上下移動,且移動距離一致,如此則支座10在冷態、熱態工況下始終能承擔排汽管4本身重量和排汽反力,解決了管道1安全閥2后的彎頭3剛性支座10在工作態下懸空或受力不當的問題。此時排汽管4本身重量和排汽反力將通過金屬板20傳遞給所述管道1并最終傳遞給管道1上的其他支吊架,此時其他支吊架所承擔的荷載需將這2個荷載考慮進去,所述管道1指裝有所述安全閥2的熱力管道。
本實施例所述金屬板20為彎曲的鋼板,所述支座10焊接在所述鋼板上,優選10mm左右的鋼板,確保其支撐強度。當然根據實際需求,也可以是鐵板、銅板等金屬板,也可采用鉚接等方式固定連接。
所述鋼板的面積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支座10的底面積,使所述支座10隨鋼板上下移動更穩固。所述鋼板的長度比支座10在所述管道1上的投影長度長30-80mm,優選50mm。所述鋼板為呈90°至150°的弧形面,優選120°,使鋼板與所述管道1更貼合平穩。
所述支座10沿所述管道1的徑向方向設置,不僅能將受到的排汽管4載荷更平穩地作用在所述管道1上,且當所述管道1受熱膨脹或者受冷收縮時,所述支座10隨管道1的膨脹或收縮方向移動,更有效地避免支座10在工作態下懸空或受力不當的問題。所述支座10的中心線與所述排汽管4的中心線重合,使排汽管4本身重量更好地作用在支座10上。
參照圖2、3,一種管道安全閥后的彎頭支座設置方法,包括
將支座10的一端與彎頭3連接,另一端與金屬板20連接,所述金屬板20貼合在管道1的外表面,所述支座10隨所述管道1向上或向下移動;
將所述管道1上的安全閥2出口沿所述管道1的軸向方向設置,所述彎頭3 的一端靠近所述安全閥2的出口,所述彎頭3的另一端與排汽管4連接。
該方法的步驟順序可相互更換,通過該方法設置的支座10在冷態、熱態工況下始終能承擔排汽管4本身重量和排汽反力,解決了管道1安全閥2后的彎頭3剛性支座10在工作態下懸空或受力不當的問題,且安全閥2出口沿所述管道1的軸向方向設置,也不存在排汽管4對安全閥2法蘭產生撕扯的問題。
所述金屬板20為彎曲至與所述管道1外徑匹配的鋼板,所述支座10與所述鋼板焊接,所述鋼板采用呈90°至150°的弧形面鋼板,優選120°,使鋼板與所述管道1更貼合平穩。所述支座10沿所述管道1的徑向方向設置,所述彎頭3采用L形彎頭,所述支座10的中心線與所述排汽管4的中心線重合,使排汽管4本身重量更好地作用在支座10上。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