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膨脹節,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鍋爐煙道開口的大膨脹節。
背景技術:
圖1是現有技術大膨脹節的軸對稱的其中一邊的剖視圖,圖中示意的煙道呈水平方向,煙道上設有開口,煙道開口處焊接有與煙道軸向方向垂直的兩個相對的煙道法蘭1,大膨脹節就依附于鍋爐煙道開口的煙道法蘭而做,兩個法蘭(分別稱為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分別與煙道法蘭1固定,使上風、下風法蘭之間設有垂直于煙道軸線方向的兩個相對的平行面,這兩個平行面之間貼近爐墻板一側填充著外保溫層4,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覆蓋在外保溫層4外側,兩端通過上風、下風法蘭固定,在煙道內壁上固定著內保溫層,靠近上風法蘭2的一部分稱之為第一保溫層60,靠近下風法蘭3的一部分稱之為第二保溫層61,第一保溫層60和第二保溫層61沿著煙道軸向方向的之間設有一個比較小的間隙,兩個保溫層由填充著保溫棉的不銹鋼保溫盒制成,其中第一保溫層的內壁上通過耐熱釘7還固定著導流板8,導流板8延伸至下保溫層的部分離下保溫層的內壁有一定的間距。
當機組運行時,煙道內高溫煙氣流動(圖中大箭頭的標示方向),兩側煙道法蘭移位,兩保溫盒隨之移動相互擠壓縮小縫隙,以達到保溫效果,由于燃氣發電屬于調峰機組會經常啟停,金屬保溫盒經過相互不斷來回擠壓,保溫盒會發生形變,導致保溫盒間隙不斷加大,致使上風、下風法蘭直接被間隙流出的高溫輻射,致使其表面溫度超高,此外,上風、下風法蘭移位,上風、下風法蘭間的保溫層也將被壓縮,壓縮次數多了,保溫層的彈性將會下降,導致保溫層與法蘭間將產生一定的縫隙,致使固定在上風、下風法蘭上的非金屬復合隔熱層收到高溫輻射,長期在高溫狀態下容易導致破損而失去保溫作用,縮短使用壽命,增加維修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煙道編織物膨脹節。
一種煙道編織物膨脹節,包括與煙道開口上相對的兩個煙道法蘭分別固定的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填充在上風法蘭與下風法蘭之間位于煙道開口外側的外保溫層,設于外保溫層外側通過壓條分別與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固定的非金屬復合隔熱層,設于煙道內壁上的內保溫層,設于內保溫層內側的導流板,所述外保溫層包括:位于煙道開口一側的凹形保溫層,通過所述壓條固定在所述非金屬復合隔熱層內側且填充滿凹形保溫層外側的保溫層。
上風法蘭、下風法蘭具有兩種結構,第一種具體結構是分別由三條側邊朝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次垂直連接而成,且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的開口相背。第二種具體結構是分別由兩個L形的金屬件焊接而成,且兩個L形的金屬件的直角相對設置,其中一個L形金屬件的第一側邊與煙道法蘭通過螺釘固定,第二側邊與煙道的爐墻板處于同一個平面的。
優選的,所述凹形保溫層、保溫層是由保溫棉及用于包覆所述保溫棉的金屬絲網構成。所述凹形保溫層朝向所述保溫層凸出的兩側分別通過固定鉤與上風法蘭、下風法蘭的兩個相對面固定。
進一步所述內保溫層由一整體的保溫棉構成,所述導流板包括上風導流板和下風導流板,所述上風導流板與下風導流板的相向端相互重疊,且相向端的端部分別設有可相互掛接的卡鉤。
在結構固定方面,所述壓條通過螺釘將非金屬復合隔熱層及保溫層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上。所述上風導流板及下風導流板分別通過耐熱釘與所述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固定。
在材料方面,非金屬復合隔熱層由至少兩層聚四氟乙烯、至少一層玻璃纖維、至少一層陶瓷纖維排列組合層疊而成,所述非金屬復合隔熱層的邊緣設有包邊,所述包邊采用陶瓷纖維制成。
本實用新型將外保溫層設置成兩道保溫層,并且這兩道保溫層呈相互配合的凹凸形狀,可以很好地阻擋煙道內部的熱量,內保溫層則采用一體式保溫及交錯式導流板,避免了設備運行時高溫直接輻射金屬法蘭及外部非金屬復合隔熱層,保溫效果更好,而且增加了膨脹節的使用壽命,節約檢修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膨脹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膨脹節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膨脹節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非金屬復合隔熱層的部分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提出的煙道編織物膨脹節,該膨脹節固定在煙道開口處的兩個相對的煙道法蘭1上,具體的,上風法蘭2和左側的煙道法蘭固定,下風法蘭3和右側的煙道法蘭固定。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的形狀類似于由兩個L形的金屬件焊接而成,兩個L形金屬件的直角相對設置,其中第一個L形金屬件的第一側邊與煙道法蘭通過螺釘固定,第二側邊與煙道的爐墻板是處于同一個平面的。第二個L形金屬件的第一側邊與第一個L形金屬件的第二側邊垂直固定,形成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相互平行的兩個相對面,第二個L形金屬件的第二側邊分別位于兩個相對面的外側。
在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之間(兩個相對面之間)填充著外保溫層,外保溫層外側設置著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由至少兩層聚四氟乙烯、至少一層玻璃纖維、至少一層陶瓷纖維排列組合層疊而成,非金屬復合隔熱層的邊緣設有包邊,所述包邊采用陶瓷纖維制成,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的兩端分別通過壓條9壓在兩個法蘭的第二個L形金屬件的第二側邊上,并且通過螺釘10固定。
外保溫層包括一個凹形保溫層40和一個保溫層41,凹形保溫層40設置在靠近煙道開口一側,保溫層41設置在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和凹形保溫層40之間,保溫層41具有一個與煙道內壁平行的平面,該平面通過壓條9壓在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的內側,一起通過螺釘10與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固定,保溫層41的平面朝向凹形保溫層的一側填滿了平面與凹形保溫層之間的空間,形成了一個類似于一個凸形的形狀,具體見圖2。
凹形保溫層40和類凸形的保溫層41與現有技術的結構完全不同,是由保溫棉及用于包覆保溫棉的金屬絲網構成。凹形保溫層40朝向保溫層41凸出的兩側分別通過固定鉤11與上風法蘭2、下風法蘭3的兩個相對面固定。
煙道的內壁上設有內保溫層6,內保溫層是由多層保溫棉通過逐層錯位組合成的整體結構,并且內保溫層外還包覆著金屬網,不在像現有技術中那樣分成兩個部分,內保溫層6的內側通過耐熱釘7固定著導流板,導流板包括上風導流板80和下風導流板81,上風導流板80與下風導流板81的相向端相互重疊,且重疊的部分大于煙道的位移量,始終有重疊部分,且相向端的端部分別設有可增加導流板強度的折彎部。
當設備運行時,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移位,固定在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上的上風導流板和下風導流板相互靠攏或遠離,相對端相互更進一步重疊或遠離,內、外保溫層被擠壓或釋放。當設備關機以后,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之間的間隙增大或變小,上風導流板和下風導流板相互遠離或靠攏,但是當遠離時它們之間的相向端上始終都有重疊部分,不會分離,而上風法蘭與下風法蘭之間的外保溫層被釋放,由于外保溫層的凹形保溫層和保溫層均為固定在上風法蘭和下風法蘭上,會隨著法蘭的移位而移位,填充因法蘭位移產生的間隙,阻止非金屬復合隔熱層被高溫輻射,起到很好的保溫隔熱效果。
但是該第一實施例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個L形金屬件的第二側邊有部分突出且位于外保溫層的下方,將會使外保溫層的底部無法平整,當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在相互靠攏或遠離的過程中,第二側邊突出的部分會不斷摩擦外保溫層的底部,導致金屬絲網破裂。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提出的煙道編織物膨脹節,相對于第一實施例來說,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也安裝在煙道法蘭1,內保溫層6和外保溫層4的結構也相同,外保溫層的一部分同樣通過壓條9壓在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的內側,一起通過螺釘10與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固定,內保溫層6的內側同樣通過耐熱釘7固定著導流板,導流板包括上風導流板80和下風導流板81。
但是在第二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對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由三條側邊朝順時針或逆時針依次垂直連接而成,并且安裝后,上風法蘭2和下風法蘭3的開口相背,這樣使得外保溫層4的底部沒有任何法蘭的凸起,直接與內保溫層相接觸,更加平整,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實施例中存在的問題,膨脹節的壽命更加長。
如圖4所示,在上述兩個實施例中,非金屬復合隔熱層5由一層0.8mm的聚四氟乙烯布11、一層0.8mm的無堿玻璃纖維布12、一層0.3mm的聚四氟乙烯膜13、一層20mm的玻璃纖維棉14、一層0.8mm的無堿玻璃纖維布15、一層0.3mm的陶瓷纖維布16依次層疊而成,然后在邊緣處設有12mm的陶瓷纖維布包邊17。
以上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下可以做出多種變形和變化,這些變形和變化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