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橋潤滑油路,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驅動橋中的潤滑系統,因其結構設計,使其無法充分潤滑對應的部件,其中電機殼體中的潤滑油路復雜,使其維修和保養難度加大,且對輸入軸的軸承無法潤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能潤滑輸入軸軸承的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所述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包括左殼體和中殼體,左殼體和中殼體固定形成輸入軸腔、中間軸腔、集油腔和存油腔,所述輸入軸腔用于安裝輸入軸,所述中間軸腔,所述存油腔和集油腔通過第一循環油道連通,所述左殼體上設有第二循環油道,所述第二循環油道將輸出軸腔和集油腔連通,所述中殼體上設有第三循環油道,所述集油腔內的潤滑油通過所述第三循環油道潤滑輸出軸軸承。
進一步的,所述左殼體上設有第一密封邊,所述第一密封邊上設有缺口,所述缺口與中殼體配合形成第一循環油道,所述第二循環油道設在第一密封邊上。
進一步的,所述中殼體設有第二密封邊,所述第三循環油道設在第二密封邊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邊上還設有排油槽。
進一步的,所述左殼體上位于輸入軸腔內設有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左殼體和中殼體固定形成輸入軸腔、中間軸腔、集油腔和存油腔,在左殼體上設有第一密封邊,在中殼體上設有第二密封邊,第一密封邊和第二密封邊配合形成密閉的集油腔,在第一密封邊上設有缺口與中殼體配合形成第一循環油道,將集油腔和存油腔連通,在第二密封邊上設有第二循環油道,使其集油腔內的潤滑油潤滑輸入軸的軸承。其設計的油路簡單,便于維護或維修方便。同時在第二密封邊上設有排油槽,可在電橋工作時對集油腔進行泄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中左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中中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B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電橋電機殼體潤滑油路的較佳實施方式包括左殼體1和中殼體2,左殼體1和中殼體2固定形成輸入軸腔5、中間軸腔6、集油腔3和存油腔4。所述輸入軸腔5用于安裝輸入軸,所述中間軸腔6,所述存油腔4內設有主減速器齒輪。所述存油腔4和集油腔3通過第一循環油道連通,所述左殼體1上設有第二循環油道,所述第二循環油道將輸出軸腔和集油腔3連通,所述中殼體2上設有第三循環油道,所述集油腔3內的潤滑油通過所述第三循環油道潤滑輸出軸軸承。
具體而言,所述左殼體1上設有第一密封邊11,所述第一密封邊11上設有缺口111和穿孔112,所述缺口111與中殼體2配合形成第一循環油道,所述穿孔112為第二循環油道,所述穿孔112將集油腔3和輸入軸腔5連通。所述左殼體1上位于輸入軸腔5內設有加強筋12,所述加強筋12用于增加輸入軸軸孔13的強度。所述中殼體2設有第二密封邊21,所述第二密封邊21與第一密封邊11配合固定形成輸入軸腔5、中間軸腔6以及存油腔4。所述第二密封邊21上設有通孔211和排油槽212,所述通孔211為第三循環油道;所述排油槽212用于在電橋工作時降低集油腔3內的壓力,以延長使用壽命。
在電橋工作時,存油腔4內的潤滑油由主減速齒輪攪動,從第一潤滑油道流入集油腔3,集油腔3內的潤滑油通過第二潤滑油道流入輸入軸腔5,同時集油腔3內的潤滑油還通過第三潤滑油道對輸入軸的軸承進行潤滑,且集油腔3通過排油槽212進行減壓,預防壓力過大。其設計的油路簡單,便于維護或維修方便。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