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液體流動的管道領域,具體為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用于整體式流量控制中。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
例如:中國專利[實用新型]整體自力式流量控制閥-201120469505.4;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整體自力式流量控制閥,屬于流體控制閥門領域,包括外殼,以及外殼內部的執行機構,外殼主要有彈簧筒、閥體、閥蓋和旋塞順序連接,閥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閥體和閥蓋為一體結構;旋塞的主體位于閥蓋的內部,并與閥蓋間隙配合。
該申請中的閥蓋與閥體為一體化結構,對結構進行了簡化,但是在對控制部分進行設計時,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結構。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包括外殼以及設置在外殼中的推桿、推桿的下端設有滑閥芯,外殼中設有勵磁線圈,推桿設于勵磁線圈的中間位置,推桿上套接的永磁體也設于勵磁線圈中,永磁體的外側邊緣與勵磁線圈之間設有間隙,外殼的下部設有通孔用于對推桿進行安裝,外殼下部設有用于套接滑閥芯的閥座。
外殼整體呈H形,沿著H形的中間位置設置通孔用于對推桿進行豎向定位。
勵磁線圈設于H形外殼的上部。
推桿以及推桿上部固定的永磁體設于H形外殼的上部中間位置。
閥座與滑閥芯之間設有復位彈簧。
外殼的上套接有絕緣套,絕緣套上的導電端子一直延伸至勵磁線圈。
外殼的內側與勵磁線圈之間形成有靜鐵芯用于對勵磁線圈進行支撐。
外殼中間上設有規則排列的定位栓。
通孔上用于安裝推桿的位置設有密封套。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勵磁線圈與滑閥芯共同安裝在一個外殼上,形成一體化結構,便于控制且極大地提高控制過程中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的結構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包括外殼6以及設置在外殼6中的推桿4、推桿4的下端設有滑閥芯10,外殼6中設有勵磁線圈5,推桿4設于勵磁線圈5的中間位置,推桿4上套接的永磁體41也設于勵磁線圈5中,永磁體41的外側邊緣與勵磁線圈5之間設有間隙3,外殼6的下部設有通孔61用于對推桿4進行安裝,外殼6下部設有用于套接滑閥芯10的閥座12;至少具有勵磁線圈與滑閥芯共同安裝在一個外殼上,形成一體化結構,便于控制且極大地提高控制過程中的穩定性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利用外殼6形成將控制部分的勵磁線圈5以及執行部分的推桿4進行一體化的安裝,進而實現控制部分與執行部分融為一體,該種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執行部分的執行性與操作過程的穩定性。
參見圖1中所示,一種整體式流量控制閥,包括外殼6以及設置在外殼6中的推桿4、推桿4的下端設有滑閥芯10,利用現有技術中的外殼6,將控制部分設置在外殼6中進行一體化處理。
其中,外殼6中固定套接有勵磁線圈5,采用套接的方式便于安裝。
并將推桿4設于勵磁線圈5的中間位置,便于推桿4進行上下運動。
推桿4上固定套接的永磁體41也設于勵磁線圈5中,通過勵磁線圈5對推桿4上的永磁體41進行推動。
永磁體41的外側邊緣與勵磁線圈5之間設有間隙3,設置環形的間隙3對兩者之間進行間隔,進而避免勵磁線圈5與永磁體41之間發生接觸,避免勵磁線圈5的接觸時短路或摩擦破損導致的斷路。
外殼6的下部設有通孔61用于對推桿4進行安裝,豎向的通孔61沿著中間位置對推桿4進行安裝,并對推桿4的上下運動進行支撐。
外殼6下部設有用于套接滑閥芯10的閥座12,閥座12用于對液體進行流通。利用推桿4下部的滑閥芯10對閥座12中的液體進行阻隔,進而對液體的流量進行控制。
本申請實施例中,
外殼6整體呈H形,利用上部對控制部分進行容納,其中間位置對執行部分進行安裝,其下部對液體流動部分的閥座12進行安裝。
沿著H形的中間位置設置通孔61用于對推桿4進行豎向定位。
通過豎向定位效果,可以實現推桿4的豎向或上下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勵磁線圈5設于H形外殼6的上部。
沿著上部進行控制,沿著下部對液體進行導流,可以避免液體向下滲透,提高控制部分的穩定性。
本申請實施例中,
推桿4以及推桿4上部固定的永磁體41設于H形外殼6的上部中間位置。
設置永磁體41可以提高勵磁線圈5通電時對推桿4的推動效果,控制勵磁線圈5中的電流方向,即控制了勵磁線圈5的磁力方向,便可以對永磁體41以及永磁體41上推桿4的上下推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閥座12與滑閥芯10之間設有復位彈簧11。
通過復位彈簧11對永磁體41與勵磁線圈5之間的位置進行回復,在勵磁線圈5調節永磁體41即勵磁線圈5調節推桿4下部滑閥芯10位置,充分的利用復位彈簧11進行初始位置的回復,避免發生滑閥芯10停留在閥座12中某一不固定位置的情形,影響閥座12中液體流通。
本申請實施例中,
外殼6的上套接有絕緣套2,利用絕緣材料設置向下開口的結構,通過絕緣套2對外殼6的上部進行套接,不僅方便外殼6對勵磁線圈5進行安裝,而且方便對外殼6上部的元件進行檢查與維修。
絕緣套2上的導電端子1一直延伸至勵磁線圈5。
通過導電端子1對勵磁線圈5的導電狀態進行連接,利用導電端子1外部電性連接的控制元件,可以對勵磁線圈5中形成的磁性以及磁力與方向進行控制。
本申請實施例中,
外殼6的內側與勵磁線圈5之間形成有靜鐵芯8用于對勵磁線圈5進行支撐。
利用靜鐵芯8對勵磁線圈5進行支撐的同時,還可以使用靜鐵芯8對勵磁線圈5中的感應磁力進行緩沖或過度,避免永磁體41發生硬性沖擊。
本申請實施例中,
外殼6中間上設有規則排列的定位栓9。
沿著外殼6的表面上或者內部,形成矩形或者圓形或者正方形排列的定位孔,并在定位孔中設置定位栓9或者螺栓等結構,將外殼6進行固定。
本申請實施例中,
通孔61上用于安裝推桿4的位置設有密封套7。
沿著推桿4的外側邊緣與通孔61之間接觸的位置設置一密封圈或密封套7,利用其密封結構,避免外殼6下部的液體滲透進入外殼6上部中。
其中,再利用環形的靜鐵芯8沿著外殼6上部的位置進行填充,形成靜鐵芯8對勵磁線圈5中磁力的傳導,并對外殼6下部中的液體進行阻隔。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