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種地泵管減震裝置及其減震方法。
背景技術:
1、隨著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往往采用地泵進行澆筑,但采用地泵需提前布設地泵管,在泵送混凝土過程中,地泵管會產(chǎn)生很大的沖擊震動荷載,同時產(chǎn)生很大的噪音污染,這種荷載往往會對既有結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傳統(tǒng)施工做法中采用扣件限位地泵管,再將扣件連接至既有結構,這種形式只是將地泵管與既有結構的直接接觸改為了間接接觸,但并不能起到減震效果,地泵管的振動荷載還是會通過扣件傳遞給既有機構并對既有結構造成破壞。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地泵管減震裝置及其減震方法,在地泵管和既有結構的傳遞路徑上順序設置雙彈簧,在傳遞沖擊震動的過程中,通過雙彈簧之間的交替形變和復位來吸收沖擊震動產(chǎn)生的動能,避免了對既有結構的損壞。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地泵管減震裝置,包括:
3、用于連接至既有結構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豎向連接有第一滑桿;
4、安裝箱,所述安裝箱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滑動套設在所述第一滑桿上,所述安裝箱的底部開設有供所述第一滑桿滑動插設的第一通孔;
5、第一緩震彈簧,所述第一緩震彈簧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且一端與所述第一滑桿插設在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底壁;
6、用于卡接地泵管的抱箍,所述抱箍沿水平方向設置且位于所述安裝箱的上方,所述抱箍的底部豎向連接有第二滑桿,所述第二滑桿滑動插設在所述安裝箱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滑桿正對,所述安裝箱的頂部開設有供所述第二滑桿滑動插設的第二通孔;
7、第二緩震彈簧,所述第二緩震彈簧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且一端與所述第二滑桿插設在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頂壁,在所述第二彈簧以及所述第一彈簧的復位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滑桿與所述第二滑桿之間間隔一定距離。
8、本發(fā)明地泵管減震裝置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滑桿的長度可調(diào),所述第一滑桿包括:
9、絲桿,所述絲桿豎向連接在所述底板的頂部;
10、螺紋套筒,所述螺紋套筒的一端螺合連接在所述絲桿上,另一端插設在所述第一通孔內(nèi),所述第一彈簧與所述螺紋套筒連接。
11、本發(fā)明地泵管減震裝置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底板與既有結構之間通過地腳螺栓連接,所述底板上開設有供所述地腳螺栓穿過的第三通孔。
12、本發(fā)明地泵管減震裝置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滑桿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有第一防脫板,所述第一防脫板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所述第一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一滑桿上且一端與所述第一防脫板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底壁。
13、本發(fā)明地泵管減震裝置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第二滑桿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有第二防脫板,所述第二防脫板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徑,所述第二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二滑桿上且一端與所述第二防脫板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頂壁。
14、一種地泵管的減震方法,包括步驟:
15、步驟1:提供上述的地泵管減震裝置并安裝到位;
16、步驟2:將地泵管卡接至抱箍;
17、步驟3:對所述地泵管泵送混凝土。
18、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勢在于:
19、通過設置第一彈簧以及第一滑桿配合第二彈簧以及第二滑桿,延長了地泵管沖擊震動荷載的傳遞路徑,稀釋了地泵管沖擊震動荷載,提高了減震效果。
1.一種地泵管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泵管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桿的長度可調(diào),所述第一滑桿包括: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泵管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既有結構之間通過地腳螺栓連接,所述底板上開設有供所述地腳螺栓穿過的第三通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泵管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桿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有第一防脫板,所述第一防脫板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所述第一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一滑桿上且一端與所述第一防脫板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底壁。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泵管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桿位于所述安裝箱內(nèi)的一端連接有第二防脫板,所述第二防脫板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徑,所述第二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二滑桿上且一端與所述第二防脫板連接,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安裝箱的內(nèi)頂壁。
6.一種地泵管的減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