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灌裝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灌裝機。
背景技術:
食用油自動灌裝機是目前食用油灌裝常用設備,食用油自動灌裝機多為自流式液體灌裝機,自流式液體灌裝機是利用液體的液位壓力差把液體灌裝到容器里面。
授權公告號為CN2044822137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全自動數控灌裝機,包括機架、注油機構、控制器和輸送機構,機架包括支撐底架和支撐頂架,支撐底架的下部安裝有接油槽,支撐頂架下部的后端安裝有注油機構,注油機構包括流量計、氣管、氣缸、注油器、支撐桿和安裝調節機構,支撐頂架底面后端的左右兩側固定安裝有支撐塊,兩塊支撐塊間上下并排相互平行的安裝有兩根支撐桿,安裝調節機構可調節的安裝于支撐桿上,氣缸固定安裝于安裝調節機構的頂面,氣缸上連接有氣管,注油器安裝于氣缸活塞桿上,支撐頂架內安裝有流量計。
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在于,1.僅用上、下并排的支撐架固定注油機構,固定機構的重心落在支撐架外面,而為了使得注油機構可以在支撐架上調節,安裝調節機構與支撐架必然是間隙配合,也就是說在使用過程中注油機構必然會產生旋轉偏移,相應的注油機構的注油頭將和傳送帶上的灌裝瓶存在一定角度傾斜,而一般的注油器沒有自鎖能力、傾斜的注油頭更加容易引起油液滴落、甚至可能出現注油頭擠壓瓶口而引起灌裝瓶不穩的情況,同一排的注油機構油液旋轉角度不同,也就是說內部壓差存在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出油速度;以上的問題都會直接導致灌裝精度偏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灌裝機,達到了注油機構于支撐之間無角度偏移,連接更加穩定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自動灌裝機,包括灌裝機本體、注液機構和支撐架,其特征是:所述支撐架包括支撐桿和支撐板,所述支撐桿的兩端部與支撐板固定,所述支撐板固定在灌裝機本體上,所述支撐桿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支撐桿、下支撐桿和后支撐桿,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在同一豎直平面上,后支撐桿和上支撐桿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注液機構與支撐桿滑移連接,所述注液機構上設置有將注液機構鎖緊在支撐桿上的鎖緊件。
采用上述結構,以三根支撐桿的形式,處在上部的兩根支撐桿提供克服注液機構自身重力的力,并且由于注液機構的重心落在上支撐桿和后支撐桿的下方,而支撐桿對注液機構的支持力的方向始終朝上,其力的大小取決于重力,所以上支撐桿和后支撐桿的設置能使得注液機構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存在轉矩,從而保證注液機構不會產生旋轉偏移,保證了灌裝精度,減小了油液的灑落;并且下支撐桿穩定注液機構防止其晃動,之后鎖緊件進一步加固,注液機構與支撐桿滑移連接的方式,使得注液機構可以很方便的移動,從而調節注液機構之間的間距以使用不同規格的油瓶的灌裝,鎖緊機構以及三根支撐桿的設置使得注液機構迅速并且穩定的固定使用。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注液機構包括外附框架,所述外附框架包括上位板、下位板和多個立板,所述上位板的下表面靠近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與上支撐桿和后支撐桿配合的弧面,所述下位板抵觸在所述下支撐桿上,所述立板垂直固定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平行于支撐桿的所述立板上設置有帶螺紋的固定桿,所述固定桿與鎖緊件連接。
采用上述結構,使用外附框架以組合板的形式包裹注液機構里的灌裝頭,可以對灌裝頭起到保護作用,上位板上設置的弧面面可以使得注液機構在支撐桿上滑移的時候能夠有精準的導向,并且弧面相對板面來說,接觸面積從原來的線變成了面,使得注液機構在使用的時候更加穩定;立板將上位板和下位板固定連接在一起,,上位板和下位板共同形成一個夾緊的結構,將注液機構平穩的掛在支撐桿上,立板上的固定桿穿過上支撐桿和下支撐之間形成的面與鎖緊件連接,從而將注液機構穩定的固定在支撐桿上。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鎖緊包括壓鈕和旋鈕,所述壓鈕的直徑大于所述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的中心線間距,所述壓鈕的直徑小于上位板和下位板之間的間距,所述壓鈕上設置有與固定桿間隙配合的孔,所述壓鈕壓在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表面,所述旋鈕設置在壓鈕遠離支撐桿的表面,所述旋鈕上有與固定桿連接的螺紋孔。
采用上述結構,固定桿從壓鈕中心穿過,而后旋鈕與固定桿螺紋連接,并壓在壓鈕表面,使得壓鈕壓緊支撐桿;壓鈕大小的設置可以防止壓鈕與上位板和下位板產生干涉,同時壓緊支撐桿,保證注液機構與支撐桿之間的相對穩定。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注液機構還包括灌裝頭和氣缸,所述氣缸位于所述灌裝頭的頂部,所述灌裝頭內設置有溢流腔,所述溢流腔的內徑大于第一容腔直徑,所述溢流腔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與所述氣缸的塞桿連接,所述溢流腔將灌裝頭的內腔分為靠近氣缸的第一容腔和遠離灌裝頭的第二容腔,所述活塞與第一容腔配合封閉,所述第一容腔上設置有進油口,所述第二容腔的端部設置有出油口。
采用上述結構,油從進油口進入并充斥在第一容腔,在油路不導通時,活塞堵塞在第一容腔,阻止第一容腔內的油流出;需要灌裝油時,氣缸推動活塞至溢流腔中部,油道被打開,油自出油口流出,當灌裝完成后,氣缸將活塞上拉堵住第一容腔,并且隨著活塞的上拉,溢流腔和第二容腔內部產生負壓,并且由于油的粘滯性較大,空氣不易漏入負壓區,負壓將持續保持腔內的油不滴落;并且由于油路是油不斷流出的通道,在油流動的時候油路內不存在空氣,這種方式不易滋生細菌和霉菌,保障了食用油的安全性。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第二容腔的端部設置有嘴塞,所述嘴塞與所述第二容腔的內壁封閉式滑移連接,所述嘴塞中心設置有塞嘴,所述塞嘴上方設置有與塞嘴配合封閉的止塞。
采用上述結構,在活塞被上拉并在內部產生負壓時,嘴塞會隨著有粘滯力牽引以及外部的氣壓推動上移,從而和止塞緊密封閉,進一步阻止空氣進入負壓區,有效的防止油液滴落,同時由于嘴塞和止塞將油路完全封閉,可以有效防止空氣中的塵埃、漂浮的細菌以及有害氣體污染油液,保障了油液的清潔度,使得生產出來的食用油更加健康。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出油口設置有擋環,所述擋環與嘴塞之間設置有第一彈性體,所述第二容腔內無油時,所述塞嘴剛好和止塞接觸。
采用上述結構,彈性體可以平衡掉嘴塞本身的重量,從而可以使得在負壓回吸的時候不用克服嘴塞自身的重力,有效的防止嘴塞在封閉之后因為灌裝頭在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加速度而導致嘴塞脫落或者油液滴落的情況發生。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第二容腔內設置有支持架,所述支持架與第二容腔側壁固定,所述止塞遠離所述塞嘴的一側與支持架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結構,支持架將止塞固定,防止因止塞出現晃動而影響到嘴塞和止塞的密封性。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減壓閥包括閥塞和第二彈性體,所述閥塞與減壓閥內壁滑移連接,所述閥塞位于所述流道的上方,所述閥塞與減壓閥內壁的頂部之間通過第二彈性體連接。
采用上述結構,一般進油速度和出油速度相當,所以當灌裝頭處于出油的狀態時,閥塞下部存在的油液對閥塞無壓或低壓,當油瓶灌裝完成后,活塞上拉,活塞上部的固定儲油容積減少,而其內油的總量不變,并存在來自于進油口的油壓,此時閥塞隨著進入減壓閥的油液的增加上升,從而增大增大了總的儲油容腔,使得多余的油液進入到減壓閥的容腔內,從而保持了第一容腔內油壓的穩定,防止爆腔,增加機構使用壽命。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活塞的上表面設置為自塞桿到活塞側邊的錐狀斜面,所述活塞的下表面設置為向下凸起的錐狀斜面,所述側邊與第一容腔的內壁密封滑移配合。
采用上述結構,活塞上表面設置為斜面可以減少油液流動時對活塞的沖擊力,并給油液向旁邊流動的導向,防止了活塞上部產生旋渦或回流而影響出油效率,活塞下部設置錐面可以給予油液流動導向,同樣也防止活塞在下部為平面的情況下形成流動空腔,即每一處都存在流動比,下表面為平面易形成旋渦或回流影響出油效率,同時油液對下錐面可以形成橫向和豎向的壓力分力,橫向力集中至中心保持活塞穩定,豎向力抵消油液向下流動對活塞產生的沖擊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注液機構固定穩定,可以很容易的調節灌裝頭之間的間距以適應不同規格的灌裝瓶。
2.灌裝頭負壓自密封,多重防滴漏;
3.防塵、防菌,保障食用油的清潔;
4.自帶調壓,保證內部油壓穩定,防爆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自動灌裝機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本實施例的注液機構以及支撐架的結構圖;
圖3是本實施例的注液機構的機構圖;
圖4是本實施例的灌裝頭整體外結構圖;
圖5是本實施例的圖1的剖視圖,示出了灌裝頭的內部結構;
圖6是本實施例的圖5在A處的局部放大圖,示出了出油口出的結構;
圖7是本實施例的圖5在B處的局部放大圖,示出了減壓閥的結構;
圖中,1、注液機構;2、灌裝頭;3、活塞;4、減壓閥;5、嘴塞;6、止塞;7、支持架;8、支撐架;9、鎖緊件;11、氣缸;12、外附框架;111、塞桿;121、上位板;122、立板;123、下位板;1221、固定桿;21第一容腔;22、溢流腔;23、第二容腔;24、進油口;25、出油口;26、下嘴部;261、擋環;27、上嘴部;28、密封圈;281、凹孔;41、閥塞;42、第二彈性體;43、流道;51、第一彈性體;71、橫桿;72、豎桿;81、支撐板;82、支撐桿;821、后支撐桿;822、上支撐桿;823、下支撐桿;91、壓鈕;92、旋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自封閉灌裝頭2,如圖1-2所示,包括灌裝機本體、注液機構1和支撐架8,支撐架8包括支撐桿82和支撐板81,支撐桿82的兩端部與支撐板81固定,支撐板81固定在灌裝機本體上,支撐桿82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支撐桿822、下支撐桿823和后支撐桿821,上支撐桿822和下支撐桿823在同一豎直平面上,后支撐桿821和上支撐桿822在同一水平面上,注液機構1與支撐桿82滑移連接,注液機構1上設置有將注液機構1鎖緊在支撐桿82上的鎖緊件9。
鎖緊件9包括壓鈕91和旋鈕92,壓鈕91的直徑大于上支撐桿822和下支撐桿823的中心線間距,壓鈕91的直徑小于上位板121和下位板122之間的間距,壓鈕91上設置有與固定桿1221間隙配合的孔,壓鈕91壓在上支撐桿822和下支撐桿823表面,旋鈕92設置在壓鈕91遠離支撐桿82的表面,旋鈕92上有與固定桿1221連接的螺紋孔。
參照圖3:外附框架12包括上位板121、下位板122和多個立板123,上位板121的下表面靠近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與上支撐桿822和后支撐桿821配合的弧面,下位板122抵觸在下支撐桿823上,立板123垂直固定上支撐桿822和下支撐桿823,平行于支撐桿82的立板123上設置有帶螺紋的固定桿1221,固定桿1221與鎖緊件9連接。
如圖4所示,灌裝頭2主要包括提供動力和控制的氣缸11部分、實施控制的灌裝頭2及其內部結構、以及穩定油壓的減壓閥4。
參照圖5,灌裝頭2的內部區域自上而下依次分為第一容腔21、溢流腔22、第二容腔22。
第一容腔21與外殼上的進油口24和減壓閥4相連,第一容腔21的頂部與氣缸11密封連接,氣缸11的塞桿穿過第一容腔21與設置在溢流腔22的活塞3連接,活塞3的直徑與第一容腔21的直徑相同,在需要停止出油的時候,塞桿拉動活塞3上移,活塞3堵住第一容腔21,油路被堵塞。
并且在活塞3上移動的過程,會壓縮減小第一容腔21的容置空間,相應的,內部的油壓就為升高,為了防止油壓升高,在第一容腔21所在的外殼上設置了減壓閥4。
參照圖7,減壓閥4包括減壓閥殼體、閥塞41和第二彈性體42,減壓閥4殼體與第一容腔21之間通過流道連接,在油壓升高時,油液進入到閥塞41下方的容腔內,同時油液推動閥塞41上升,閥塞41下方的總體積增大;對應的活塞3上方的總體積增大,油壓減小,從而保證了第一容腔21油壓不會過大。
參照圖5,當活塞3下移,油液通道打開,油液逐漸從減壓閥4內流出,隨著進油口24的油液一同通過溢流腔22和第二容腔22從出油口24流出。
參照圖6,出油口24上設置有嘴塞5,嘴塞5呈現為開口向上的喇叭狀形狀,并且其錐狀斜面剛好和固定在其上方的止塞6密封配合。在停止出油時,上升的活塞3會在活塞3下方形成負壓,促使溢流腔22和第二容腔22的油液上升,從而帶動嘴塞5上升和止塞6配合密封。
出油口24的端部設置有擋環261,擋環261防止嘴塞5掉出,并且為了消除嘴塞5本身的重力對出油的影響,在嘴塞5與擋環261之間設置了第一彈性體51,用于平衡嘴塞5自身的重力,所以在腔內無油的情況下,止塞6和嘴塞5的位置一般為在無外部施加力的情況下,嘴塞5和止塞6剛好不碰到。
止塞6固定在豎桿72上,豎桿72固定在三根橫桿71的交匯處的下方,橫桿71連接在密封圈28的凹孔上;為了便于清洗、更換出油口24的配件,第二容腔22所在的灌裝頭2被分為上嘴部27和下嘴部26兩部分,下嘴部26設置有內螺紋,上嘴部27設置有外螺紋,下嘴部26螺紋的下端部設置有臺階,上嘴部27和下嘴部26對接后上嘴部27的端部和臺階形成預留腔,密封圈28放置在預留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