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
背景技術:
管路傳輸技術中,通常會使用到測量儀器、接頭、閥門、存儲容器等功能組件,其中管路、接頭、閥門、水表、密閉的存儲容器等設備件腔體內都充滿液體,秋冬季節,尤其是寒冷地區,氣溫下降后水體固化后體積膨脹,導致設備外壁或測量儀器表盤玻璃爆裂,造成管路損壞測量儀器損壞,管路因凍裂而失效。
針對該問題,授權公告號 CN 202676223 U公布了一種防凍水表,包括外殼, 所述外殼內設有表盤、指針和玻璃表蓋,所述表盤上設有計量表,所述外殼內設有彈性的氣囊;且氣囊設于表盤和玻璃表蓋之間,所述氣囊與表盤的計量表和指針錯位設置。使用本實用新型時,水表內的水遇冷固化膨脹,產生的膨脹力傳遞給氣囊,氣囊受外力擠壓變形,從而避免發生水表玻璃表蓋破裂的現象,同時也避免水表內其它構件的破壞,確保水表能夠正常使用。
該種方案,氣囊裝于表盤和玻璃表蓋之間,可導致表盤的位置變動,影響測量精度,且進一步的,氣囊結構制造工藝復雜、產品使用穩定性差且減壓效果有限,不能實際解決管路凍裂失效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以解決現有管路凍裂失效的問題。
具體方案如下:
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包括一用于接入管路的殼體,該殼體內設有一用于管路內液體流通的流通腔,所述流通腔的壁面形成有一延伸區域,該延伸區域為與該流通腔貫通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內安裝有泄壓裝置,泄壓裝置具有一開口,該開口連通所述流通腔,該泄壓裝置包括一個一端開口的活塞腔,該活塞腔內依次安裝有彈性件以及活塞件,該活塞腔的開口為所述泄壓裝置的開口;該彈性件一端作用于活塞腔的內壁,另一端作用于活塞件以給該活塞件施加一朝向活塞腔的開口端的作用力,該活塞腔的內壁與該活塞件相配合設置且活動密封,該活塞腔的開口具有限制該活塞件從開口脫出的限制結構;流通腔內液體未固化狀態下,該活塞件在彈性件作用下抵靠在活塞腔的開口端的限制結構;流通腔內液體因固化而膨脹的過程中,固化的固體可推動該活塞件背離活塞腔的開口端以向活塞腔內運動,增大容置該固體的腔體體積,起到降低所述流通腔的壁面所受壓力的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活塞腔內還灌裝有壓縮氣體,該壓縮氣體作用于活塞件以給該活塞件施加一朝向活塞腔開口端的輔助作用力。
進一步的:所述的彈性件為壓力彈簧;活塞件在抵觸限制結構的位置處時,該壓力彈簧對活塞件作用力與液體壓力對活塞件作用力相平衡。用于平衡液體的傳送壓力,使泄壓盒內部壓強始終低于外部壓強。保證有足夠空間來容納液體完全結冰增加的體積。針對不同工作壓力可選擇對應的壓力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的活塞腔的開口端還設置有限位件,該限位件卡設于活塞件的頂端,形成所述限制結構,以限制該活塞件從開口脫出。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設有連通流通腔的第二容置腔,該第二容置腔內安裝有水表機芯組件,進而形成一防凍裂水表。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為貫穿的空腔,包括一與所述流通腔相貫通的第一端,以及一與所述殼體的外側相貫通的第二端;水表機芯組件安裝于該第二端,且該第一端正對所述第一容置腔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端也正對第一容置腔設置,且所述泄壓裝置的外形與該第二容置腔的內腔相配合,以使該泄壓裝置通過該第二容置腔裝入第一容置腔內。
本實用新型,首先,將泄壓裝置裝入元件或設備殼體內,與元件或設備形成一個整體,并保持原有功能,其密封性能、強度以及抗腐蝕性能等,均切實適應了管路以及測量儀器的實際使用需求;其次,殼體內設有液體流過的流通腔,確保了管路原有功能的完整,不影響管路的使用;再次,殼體內形成容置腔,且泄壓裝置作為一個獨立的功能組件安裝于該容置腔內,相較將泄壓裝置集成于殼體的技術方案,其功能穩定性強、裝配安裝方便,適應了管路、儀表等惡劣、長期的使用環境。同時,本實用新型的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可以安裝于易凍裂部位或易凍裂儀表的端口或集成于儀器儀表上,解決了管路凍裂失效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殼體剖視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泄壓裝置剖視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提供有附圖。這些附圖為本實用新型揭露內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說明實施例,并可配合說明書的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圖中的組件并未按比例繪制,而類似的組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組件。
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圖2、圖3所示,該實施例的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包括一殼體1以及一泄壓裝置2,泄壓裝置2是裝入該殼體1內的:
結合圖1,該殼體1的兩端包括第一螺紋接口13以及第二螺紋接口14,該第一、第二螺紋接口13、14相互貫通;通過該第一、第二螺紋接口13、14,殼體1可接接入管路(圖中未示出)中;該殼體1為中空結構,其內設有一連通第一、第二螺紋接口13、14以用于管路內液體流通的流通腔10;該流通腔10的底端壁面部分區域作為延伸區域,該延伸區域凸伸進而成為第一容置腔12;由圖可見,該第一容置腔12的開口端是貫通至流通腔10的底面的,進而第一容置腔12與該流通腔10相貫通。
結合圖2,該泄壓裝置2包括活塞腔20、限位件21、活塞件22以及彈性件23;該泄壓裝置2具有一開口,該開口連通至流通腔10:
活塞腔20具有一端開口的空腔,該活塞腔10的開口即為泄壓裝置2的開口;所述彈性件23、活塞件22由該活塞腔20的開口端依次裝入,而后限位件21卡設于活塞腔20的開口端,以形成一限制該活塞件22從活塞腔20的開口脫出的限制結構,實現了該泄壓裝置2的組裝。
該實施例中,活塞件22為圓柱狀,活塞腔20的內壁也呈與該活塞件22相配合的圓柱腔壁,且活塞件22上環套設置有多組密封圈24,以使活塞件22可在活塞腔20內往復滑動并活塞件22與活塞腔20的內壁密封;該彈性件23一端作用于活塞腔20的底部壁面,另一端作用于活塞件22以給該活塞件22施加一朝向活塞腔20的開口端的作用力。
在該實施例中,彈性件23是作為壓力彈簧的塔簧,其壓縮后的厚度值最低,理論上可只有塔簧原材料直徑厚度,可實現最大的泄壓效果;限位件21是環狀卡簧,該卡簧卡設于活塞腔20的開口端,且還可蓋壓活塞件22的頂部,在不影響壓力傳導的同時,起到了限位活塞件22的技術效果;同樣的,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沒有限位件21,對應的,活塞件22上形成限位凸塊,活塞腔20的壁面上成型與之配合的限位凹槽,該限位凸塊與限位凹槽配合以形成限制該活塞件22從活塞腔20的開口脫出的限制結構,同樣可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
再結合圖1、圖2以及圖3,活塞腔20的外形輪廓與第一容置腔12內形相匹配,以使泄壓裝置完全填充第一容置腔12,壁面了對流通腔10流動效果的影響。
管路內,即流通腔10內,液體未固化狀態下,該活塞件22在彈性件23作用下抵靠作為限制結構的限位件21;流通腔10內液體固化膨脹的過程中,固化的固體可推動該活塞件22背離活塞腔20的開口端以向活塞腔內運動,增大容置該固體的腔體體積,起到降低所述殼體的壁面所受壓力的作用。
該實施例中,活塞件22的回復作用力由彈性件23提供,且活塞件22在抵觸作為限制結構的限位件21時,該作為彈性件23的塔簧對活塞件22的作用力與液體壓力對活塞件22作用力相平衡;由于管路或儀器內液體壓力較大,為進一步保證回彈效果,活塞腔20內還可以灌裝有壓縮空氣,該壓縮空氣作用于活塞件22以給該活塞件22施加一朝向活塞腔20開口端的輔助作用力,此種裝置可適用于更高壓力的管路。
再結合圖1、圖2以及圖3,
殼體1上相對第一容置腔12的位置還開設有第二容置腔11,在該實施例中,該第二容置腔11內安裝有水表機芯組件(圖中未示出),進而使該實施例的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形成一防凍裂水表。
第二容置腔11為貫穿的空腔,包括一與所述流通腔10相貫通的第一端111,以及一與所述殼體1的外側相貫通的第二端112;水表機芯組件由第二端112裝入該第二容置腔11,且測量葉輪浸入流通腔10內,而后固定安裝于該第二端112;且該第一端111正對所述泄壓裝置2的活塞件22設置,固化膨脹后,活塞件22最先背離該第一端運動,以最大程度降低水表機芯組件處壓力,避免了薄弱部位,如水表機芯組件、第二端安裝結構等,受力壓壞,起到了最佳的防凍裂的技術效果。
為實現最簡化結構以及安裝作業,所述第二容置腔11的第一、第二端111、112均正對第一容置腔12設置,且所述泄壓裝置2的外形尺寸與該第二容置腔11的內腔大小相配合,以使該泄壓裝置2可通過該第二容置腔11裝入第一容置腔12內,以起到簡化結構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該液體管道傳輸和存儲設備的防凍裂裝置的殼體還可以是一個通管,如直角形彎管或更大角度、更復雜結構的通管,或存儲容器,通管內形成容置腔,該泄壓裝置裝入該容置腔內,且使泄壓裝置的活塞件正對通管固化受力集中點或薄弱點,均可實現防凍裂技術效果。
盡管結合優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