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用途技術領域
本發明所屬醫藥產品研究開發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用途。
背景技術:
美漢草為唇形科(Labiatae)龍頭草屬(Meehania)植物芝麻花Meehania urticifolia(Miq.)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別名蕁麻葉龍頭草,芝麻花(遼寧)、美漢花, 異名水升麻(四川),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通化、渾江、柳河、集安、撫松、靖宇、蛟河、 舒蘭、安圖、敦化、長白朝鮮族自治區、通化縣等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美漢草味辛、苦、性微寒,全草入藥,可作為民間藥,具有清熱解表,利水消腫等功效。用于感冒發熱,瀉痢腹痛, 肝炎,膽囊炎,小便不利,蛇咬傷等癥。在民間作美漢草藥用,全草可入藥,作為寒藥,具有發表清熱,利濕解毒等功效,其天然資源極為豐富,且蘊含量大。
目前,關于美漢草揮發油的研究鮮見報道,未對美漢草揮發油做過抑菌研究。因此,本發明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對藥用植物美漢草揮發油進行了提取,利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器分離和鑒定,并對美漢草發油進行了抑菌試驗。
本發明的美漢草揮發油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具有抑制作用,這種抑菌作用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發明內容
1、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稱取干燥的美漢草粗粉100g,經粉碎后置玻璃容器中,加500ml-600ml 蒸餾水浸泡后超聲lh,溫度為30°C,功率為80W ;
步驟O)將(1)中美漢草粗粉與浸泡液一同倒入揮發油提取器中,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4_5h,獲得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
步驟(3)將( 中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放出水層,用乙醚反復洗揮發油提取器,使美漢草揮發油充分溶解到乙醚中,將溶有揮發油的乙醚溶液倒入燒杯中,再向燒杯中加無水硫酸鈉吸干水分,回收乙醚后即得到純凈的揮發油,放入冰箱4°C保存備用;
步驟將步驟(3)中所得美漢草揮發油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9. 922%的石竹烯、8. 018%的蓽澄茄油萜、6. 179%的α -杜松醇、6. 173%的籃桉醇和5. 191%的石竹烯。
2、美漢草揮發油抑制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根據本發明,本發明中的“ %,,是重量百分比。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用途包括以下實施例,下面的實施例可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3
實施例1
1、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稱取干燥的美漢草粗粉100g,經粉碎后置玻璃容器中,加500ml蒸餾水浸泡Mi后超聲lh,溫度為30°C,功率為80W;
步驟O)將(1)中美漢草粗粉與浸泡液一同倒入揮發油提取器中,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4-5h,獲得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
步驟(3)將( 中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放出水層,用乙醚反復洗揮發油提取器,使美漢草揮發油充分溶解到乙醚中,將溶有揮發油的乙醚溶液倒入燒杯中,再向燒杯中加無水硫酸鈉吸干水分,回收乙醚后即得到純凈的揮發油,放入冰箱4°C保存備用;
步驟將步驟(3)中所得美漢草揮發油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9. 922%的石竹烯、8. 018%的蓽澄茄油萜、6. 179%的α -杜松醇、6. 173%的籃桉醇和5. 191%的石竹烯。
步驟(5)將(3)中美漢草揮發油進行抑菌試驗,美漢草揮發油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實施例2
1、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稱取干燥的美漢草粗粉100g,經粉碎后置玻璃容器中,加600ml蒸餾水浸泡他后超聲lh,溫度為30°C,功率為80W;
步驟O)將(1)中美漢草粗粉與浸泡液一同倒入揮發油提取器中,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4-5h,獲得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
步驟(3)將( 中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放出水層,用乙醚反復洗揮發油提取器,使美漢草揮發油充分溶解到乙醚中,將溶有揮發油的乙醚溶液倒入燒杯中,再向燒杯中加無水硫酸鈉吸干水分,回收乙醚后即得到純凈的揮發油,放入冰箱4°C保存備用;
步驟(4):將步驟(3)中所得美漢草揮發油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9. 922%的石竹烯、8. 018%的蓽澄茄油萜、6. 179%的α -杜松醇、6. 173%的籃桉醇和5. 191%的石竹烯。
步驟(5)將(3)中美漢草揮發油進行抑菌試驗,美漢草揮發油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藥理試驗美漢草揮發油的抑菌作用
1實驗材料
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來自于美國菌種保藏中心(ATCC),37°C在蛋白胨牛肉湯中培養12h。
培養基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菌的活化與培養時用液體培養基,組成為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鈉蒸餾水(3 10 5 1000)。菌的保存及抑菌實驗時用固體培養基,組成為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鈉瓊脂蒸餾水(3 10 5 22 1000)。
2實驗方法
2. 1培養基的配制
取牛肉膏0. 6g、蛋白胨2g、氯化鈉lg、蒸餾水200ml,混合并攪拌使其完全溶解,配成液體培養基。用量筒量取液體培養基,將其平均分裝在10個50ml的三角瓶內,每瓶20ml。取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鈉5g、瓊脂22g、蒸餾水1000ml,混合后將其置于電爐子上加熱,使瓊脂完全溶解,配成固體培養基。用量筒量取固體培養基,將其平均分裝在5個150ml 的三角瓶內,每瓶100ml。三角瓶瓶口均用棉塞塞緊并用牛皮紙包扎。
2. 2 滅菌
將配好的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均放入高壓滅菌鍋中滅菌,溫度上升到121°C 時,開始計時20min。培養皿、量筒、鑷子、剪刀、6mm濾紙片(放在小燒杯中)、滴管、氨瓶等實驗器材均放入烘箱中170°C滅菌池。實驗前用75%乙醇擦拭超凈工作臺并紫外滅菌20min。 37°C恒溫培養箱在使用前需用75%乙醇擦拭滅菌。
2. 3菌的培養與查菌
將5個菌種在超凈工作臺上、酒精燈環境下倒入裝有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中,每種菌培養兩份。將這10個三角瓶放入搖床37°C搖菌他。顯微鏡做鏡檢后開始查菌,記錄數據并計算菌濃度,若5個中方格總菌數為A,菌液稀釋倍數為B,則Iml菌液中總菌數= A/5 X 25 X 10000 X 13 = 50000AB
2. 4樣品液及濾紙片的制備
將美漢草揮發油配制成5mg/ml的溶液(可加0 4 μ L 二甲基亞砜助容),按 1 2η 稀釋成 2.5mg/ml、1.25mg/ml、0.625mg/ml、0.3125mg/ml 的溶液。將濾紙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徑為6mm的圓片,在超凈工作臺將濾紙片放進各梯度樣品中浸泡池。
2. 5有菌瓊脂平板的制備
將稀釋好的菌液與固體培養基混合并搖晃均勻,此時菌的濃度應達到 3. 6X 108CFU/ml。將有菌培養基依次倒入各培養皿中,晃動培養皿使培養基均勻地鋪在培養皿底部,冷卻至凝固。
2. 6抑菌實驗方法
用記號筆在有菌瓊脂平板上標號,將浸泡好的濾紙片用鑷子夾出,放入寫相應對照編號的培養皿中,每個樣品做三個平行,放入37。C恒溫培養箱培養。
記錄。
3實驗結果抑菌效果用抑菌圈直徑DD表示(單位mm)。在抑菌實驗結束后的第1^^2413^^4 觀察菌的生長情況,測量抑菌圈直徑并表1美漢草揮發油的抑菌活性菌種揮發油鏈霉素大腸桿菌932鏈球菌1230沙門氏菌935巴氏菌1031金黃色葡萄球菌1330結果表明美漢草揮發油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通過具體實施實例說明美漢草揮發油可作為天然抗菌劑用于食品、藥品行業,代替有毒副作用的合成抗菌劑。5
表2美漢草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分析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稱取干燥的美漢草粗粉100g,經粉碎后置玻璃容器中,加500ml-600ml蒸餾水浸泡后超聲lh,溫度為30°C,功率為80W ;步驟O)將(1)中美漢草粗粉與浸泡液一同倒入揮發油提取器中,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4-5h,獲得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步驟(3)將O)中上面浮有揮發油的水溶液放出水層,用乙醚反復洗揮發油提取器, 使美漢草揮發油充分溶解到乙醚中,將溶有揮發油的乙醚溶液倒入燒杯中,再向燒杯中加無水硫酸鈉吸干水分,回收乙醚后即得到純凈的揮發油,放入冰箱4°C保存備用;步驟將步驟(3)中所得美漢草揮發油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9. 922%的石竹烯、8. 018%的蓽澄茄油萜、6. 179%的α-杜松醇、 6. 173%的籃桉醇和5. 191%的石竹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美漢草揮發油在制備抑制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劑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所屬醫藥產品研究開發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美漢草揮發油成分的分離鑒定和用途。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美漢草揮發油,所得美漢草揮發油用6890/5973N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儀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19.922%的石竹烯、8.018%的蓽澄茄油萜、6.179%的α-杜松醇、6.173%的籃桉醇和5.191%的石竹烯。本發明美漢草揮發油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開發為天然抗菌劑應用于食品、藥品行業,制備出具有抑菌作用的各種形式的產品。
文檔編號G01N30/12GK102520096SQ20121000990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日
發明者侯欣池, 張崇禧, 張成城, 李小葉, 鄭友蘭 申請人:山東大學威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