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背壓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背壓閥,包括閥本體、調節旋鈕、止逆桿和彈簧,所述閥本體包括入口、出口和調節口,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連通,所述調節口設置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調節旋鈕、止逆桿、彈簧分別設置在所述調節口內,所述止逆桿的一端設置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止逆桿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調節旋鈕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止逆桿與所述調節旋鈕之間。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所述背壓閥為上述所述的背壓閥。采用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背壓值可調,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能夠精確調整壓力值,能夠進行同步監控,保證所需的背壓值;同時使用方便,調節快捷。
【專利說明】一種背壓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壓閥及其測試系統,具體涉及一種壓力可調的背壓閥及其測試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背壓閥的背壓值一般不可調,由于背壓值不可調,適用范圍小,在使用時,往往需要計算好管路所需的背壓值后,再進行選取;或者壓力值為無法進行精確調整的背壓閥,由于無法精確調整,會對管路正常使用造成影響,影響管路的工作精度,同時不能對背壓閥進行同步監控。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壓閥及其測試系統,背壓值可調,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能夠精確調整壓力值,能夠進行同步監控,保證所需的背壓值;同時使用方便,調節快捷。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背壓閥,包括閥本體、調節旋鈕、止逆桿和彈簧,所述閥本體包括入口、出口和調節口,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連通,所述調節口設置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調節旋鈕、止逆桿、彈簧分別設置在所述調節口內,所述止逆桿的一端設置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止逆桿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調節旋鈕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止逆桿與所述調節旋鈕之間。
[0005]優選的,所述止逆桿的一端還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為O型密封圈、V型密封圈或Y型密封圈。
[0006]優選的,所述調節旋鈕與所述調節口之間為螺紋連接結構。
[0007]—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所述背壓閥為上述所述的背壓閥,所述旋轉接頭包括與所述傳動馬達固定連接的固定部、與所述調節旋鈕連接的工作部,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傳動馬達電氣連接,所述旋轉接頭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傳動馬達的輸出軸上,所述旋轉接頭的另一端與所述背壓閥的調節旋鈕連接。
[0008]優選的,所述旋轉接頭包括與所述傳動馬達固定連接的固定部、與所述調節旋鈕連接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設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且所述工作部沿所述固定部移動,所述工作部設有與所述調節旋鈕相匹配的爪型連接結構。
[0009]優選的,所述旋轉接頭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設置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
[0010]優選的,所述爪型連接結構為三爪型、十字型或六爪型。
[0011]采用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背壓值可調,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能夠精確調整壓力值,能夠進行同步監控,保證所需的背壓值;同時使用方便,調節快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3]圖1為本發明的背壓閥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發明的測試系統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發明的連接接頭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名稱:
1.閥本體2.調節旋鈕3.止逆桿4.彈簧5.入口 6.出口 7.調節口 8.密封圈9.背壓閥10.控制裝置11.傳動馬達12.旋轉接頭13.固定部14.工作部15.爪型連接結構16.復位彈簧17.顯示屏18.調節按鍵19.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8]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種背壓閥,包括閥本體1、調節旋鈕2、止逆桿3和彈簧4,閥本體I包括入口 5、出口 6和調節口 7,入口 5與出口 6連通,調節口 7設置在入口 5與出口 6的連通處;調節旋鈕2、止逆桿3、彈簧4分別設置在調節口 7內,止逆桿3的一端設置入口 5與出口 6的連通處,止逆桿3的另一端設置在調節旋鈕2內,彈簧4設置在止逆桿3與調節旋鈕2之間。調節旋鈕2與調節口 7之間為螺紋連接結構。
[0019]止逆桿3的一端還設有密封圈8,密封圈8可以根據設計需要,選擇為O型密封圈、V型密封圈或Y型密封圈,本實施例中,密封圈8為O型密封圈。
[0020]如圖1所示,調節旋鈕2配合調節口 7的螺紋在旋轉的過程中實現上下運動,調節旋鈕2與止逆桿3之間通過設置彈簧4,將調節旋鈕2施加給彈簧4的壓力作用到止逆桿3上,從而使背壓閥產生背壓壓力,而背壓壓力的大小將會通過調節旋鈕2的位置來進行調節。
[0021]如圖2所示,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背壓閥9為上述的背壓閥,測試系統還包括控制裝置10、傳動馬達11、旋轉接頭12,控制裝置10與背壓閥9的入口 5管路連接,通過水管19連接,控制裝置10與傳動馬達11電氣連接,旋轉接頭12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傳動馬達11的輸出軸上,旋轉接頭12的另一端與背壓閥9的調節旋鈕2連接。
[0022]如圖3所示,旋轉接頭12包括與傳動馬達11固定連接的固定部13、與調節旋鈕2連接的工作部14,工作部14設置在固定部13上,并且工作部14沿固定部13移動,工作部14設有與調節旋鈕2相匹配的爪型連接結構15。旋轉接頭12還包括復位彈簧16,復位彈簧16設置在工作部14與固定部13之間。爪型連接結構15可以根據設計需要,選擇為三爪型、十字型或六爪型,本實施例中,爪型連接結構15為十字型。
[0023]旋轉接頭12的工作部14設有十字型的爪型連接結構15,其功能是與背壓閥9中的調節旋鈕2相咬合。旋轉接頭12上面設有一個復位彈簧16,此復位彈簧16 —直處在壓縮的狀態,當調節旋鈕2向前動作時,復位彈簧16會推動旋轉接頭12的爪型連接結構15同時向前并保證與調節旋鈕2緊密配合。而當調節旋鈕2向后動作時,爪型連接結構15會被頂回來,而此時復位彈簧16會被壓縮,同時保證緊密配合。
[0024]如圖2所示,控制裝置10控制傳動馬達11,傳動馬達11會根據控制裝置10給出的信號來進行正轉或者反轉的動作。控制裝置10會將內部水壓的壓力數據顯示在顯示屏17上,控制裝置10上還設有調節按鍵18,負責調節控制裝置10中壓力的設定值。
[0025]當水經過控制裝置10后從水管19進入背壓閥9后,水壓會在止逆桿3的作用下產生壓力,而壓力的大小就會通過控制裝置10上的顯示屏17顯示出來,然后控制系統會將信號進行整理,然后發給傳動馬達11,并驅動傳動馬達11進行旋轉,此時旋轉接頭12會隨著傳動馬達11 一起轉動,從而帶動背壓閥9內的調節旋鈕2進行旋轉,這樣使得調節旋鈕2與止逆桿3間彈簧4的壓縮量有所變動,從而實現背壓閥9內部壓力的調節。壓力不斷的進行著變化,而控制裝置10也會隨時感應此壓力的變化,當壓力達到所要設定的值時,傳動馬達11將會停止工作,此時背壓閥9所處的狀態就是使用者所要求的狀態。
[0026]采用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背壓值可調,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能夠精確調整壓力值,能夠進行同步監控,保證所需的背壓值;同時使用方便,調節快捷。
[0027]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壓閥,其特征在于,包括閥本體、調節旋鈕、止逆桿和彈簧,所述閥本體包括入口、出口和調節口,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連通,所述調節口設置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調節旋鈕、止逆桿、彈簧分別設置在所述調節口內,所述止逆桿的一端設置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連通處,所述止逆桿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調節旋鈕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止逆桿與所述調節旋鈕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背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逆桿的一端還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為O型密封圈、V型密封圈或Y型密封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背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旋鈕與所述調節口之間為螺紋連接結構。
4.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壓閥為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壓閥,所述測試系統還包括控制裝置、傳動馬達、旋轉接頭,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背壓閥的入口管路連接,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傳動馬達電氣連接,所述旋轉接頭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傳動馬達的輸出軸上,所述旋轉接頭的另一端與所述背壓閥的調節旋鈕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接頭包括與所述傳動馬達固定連接的固定部、與所述調節旋鈕連接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設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且所述工作部沿所述固定部移動,所述工作部設有與所述調節旋鈕相匹配的爪型連接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接頭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設置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固定部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種背壓閥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爪型連接結構為三爪型、十字型或六爪型。
【文檔編號】G01M13/00GK103807473SQ201210443344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8日
【發明者】彭成峰, 姜偉峰 申請人:蘇州工業園區咖樂美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