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光輻射測量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佩戴的司晨劑量測試設備。
背景技術: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人眼視網膜上只存在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這兩種傳統視覺感光細胞。2002年,美國Brown大學的Berson等人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了哺乳動物視網膜上有一種不同于傳統視覺感光細胞的神經節細胞,它對人眼視覺幾乎沒有作用,但是影響人的生物節律和強度,并且影響人眼瞳孔對光的反射效應。這種神經節細胞所引起的效應被稱為司晨效應。
過去的照明標準一直都是以滿足單一的視覺要求而建立的,主要是照度、均勻度等的數值標準。隨著對本征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司晨效應的研究愈來愈多,它們也將成為新的照明標準和人類健康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現在市場上的光測量儀器都是基于視覺光度標準設計和制造的,其并不適用于測量司晨效應的光度量。申請號201120387377.9的專利,雖然提出一種測量司晨光通量的設備,但是僅能用于測量光源的司晨光通量,不能實時地與人體生理狀態有機結合測量司晨劑量,且裝置體積大而笨重。
因此,目前缺乏實時、準確、便攜地測量一段時間內進入人眼引發司晨效應的光劑量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可佩戴的司晨劑量測試設備,以便能夠準確、實時地測量一天不同環境下進入人眼的用于司晨效應的光劑量。
本發明提供的可佩戴的司晨劑量測試設備,包括眼鏡主體、瞳孔實時檢測模塊、司晨照度測試模塊、智能處理模塊;瞳孔實時檢測模塊、司晨照度測試模塊、智能處理模塊分別安裝于眼鏡主體上(例如,瞳孔實時檢測模塊安置于眼鏡鏡框上邊緣處,對著眼睛,司晨照度測試模塊安置于眼鏡一鏡腿上,與眼睛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如圖1所示。其中,瞳孔實時檢測模塊用于實時檢測瞳孔大小;司晨照度測試模塊用于實時測試眼睛處司晨照度;智能處理模塊將瞳孔實時檢測模塊輸出的實時瞳孔大小與司晨照度測試模塊輸出的實時司晨照度相乘,并根據設備運行時間積分,最終得到該時間內的司晨劑量;所述智能處理模塊可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與移動終端進行數據傳輸,在移動終端實時更新顯示測量時間內的司晨劑量;能夠準確測量一段時間內不同環境下進入人眼的引起司晨效應的光劑量。
本發明中,所述瞳孔實時檢測模塊由紅外光源、紅外攝像頭、普通攝像頭和圖像處理子模塊組成;其中,普通攝像頭于白天啟用,紅外光源和紅外攝像頭于夜晚啟用,用于拍攝瞳孔;圖像處理子模塊用于實時處理攝像頭所拍得的瞳孔大小。
本發明中,所述司晨照度測試模塊包括光電探頭和司晨效應光譜響應修正片,光電探頭的位置與眼睛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模塊輸出實時測量的眼睛處司晨照度。
本發明中,所述司晨效應光譜響應修正片與光電探頭相匹配得到的光譜響應曲線為司晨效應的光譜響應曲線C(λ)。
本發明裝置能夠準確、實時地測量一天不同環境中進入人眼的用于司晨效應的光劑量,用于科學研究和健康監測等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司晨劑量測試裝備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瞳孔實時檢測模塊的示意圖。
圖3為司晨照度測試模塊示意圖。
圖中標號:1—眼鏡主體,2—瞳孔實時檢測模塊,3—司晨照度測試模塊,4—智能處理模塊,5—普通攝像頭,6—紅外攝像頭,7—紅外光源,8—圖像處理子模塊,9—司晨效應光譜響應修正片,10—光電探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所描述的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部分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而未作出創造性成果的其他所有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可佩戴的司晨劑量測試設備,包括眼鏡主體1,瞳孔實時檢測模塊2,司晨照度測試模塊3,智能處理模塊4組成。其中司晨照度測試模塊3固定在眼鏡主體1的側面。如圖3所示司晨照度測試模塊3上包含司晨效應光譜響應修正片9和光電探頭10,為準確測量進入人眼的光劑量,光電探頭10的位置與眼睛在同一平面上。瞳孔實時檢測模塊2和智能處理模塊4均固定在眼鏡前框上。如圖2所示,瞳孔實時檢測模塊2包含普通攝像頭5、紅外攝像頭6、紅外光源7和圖像處理子模塊8。在外界光照足夠時,采用普通攝像頭5進行瞳孔大小圖像采集;外界光照不足時,開啟紅外光源7,并采用紅外攝像頭6進行瞳孔大小圖像采集,采集的圖像經過圖像處理子模塊8處理后得到實時地瞳孔大小。智能處理模塊4和瞳孔實時檢測模塊2及司晨照度測試模塊3之間用暗線進行連接和數據傳輸,且可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與移動終端進行數據傳輸,在移動終端實時更新顯示測量時間內的司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