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摩擦材料摩擦磨損性能試驗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場耦合的電模擬摩擦片慣性縮比試驗臺。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技術的進步,交通工具的載重量、速度快速提高,其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對于交通工具來講,保證其安全性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制動摩擦部件,因此制動摩擦部件的性能及其測試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我國在汽車,軌道交通工具制動摩擦部件材料的研制、應用和生產領域的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尚不能滿足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而制約制動摩擦部件材料研制開發的瓶頸因素包括材料的配方、生產工藝以及檢測設備和技術等,而其中檢測設備和技術是保證制動摩擦部件的可靠性,推動制動摩擦部件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的重要環節和決定性因素。
制動摩擦部件的性能測試主要包括摩擦材料的密度、硬度、沖擊強度、剪切強度和摩擦磨損性能等,其中對摩擦磨損性能的檢測是核心內容,摩擦磨損性能主要包括了摩擦材料在不同工作溫度下的摩擦因數穩定性和磨損率等,摩擦磨損性能測試的主要技術難點包括實驗溫度的控制、實驗載荷的確定和模擬慣量的測試與選擇,其中尤其是模擬慣量的測試與選擇。
由于汽車和軌道交通載重量和運行速度的快速增加,以往常用的制動摩擦部件1:1慣量試驗機已難以滿足實際需要,目前國際上對汽車和軌道客車制動摩擦部件測試的核心和最具權威性的測試設備為慣性臺架,慣性臺架功能齊全,控制手段先進,工況模擬性強,而縮比慣性試驗機的主要工作原理又可以分為機械模擬量慣性臺架和電模擬量慣性臺架,其中電模擬量慣性臺架有結構簡潔、慣量連續和能夠對阻力引起的慣量模擬誤差進行補償和精簡慣性臺架結構等諸多優點,可以更好的滿足摩擦材料測試對效率和精確度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進行電模擬慣量、不采用1:1實物而采用縮比式樣、具有和慣性臺架試驗臺功能相同或相似、可采用和慣性臺架試驗臺相同試驗的多場耦合的電模擬摩擦片慣性縮比試驗臺。
本實用新型由機架A、主軸驅動系統B、飛輪拆卸支架C、滑臺系統D、液壓系統E、冷卻裝置F、除塵裝置G和計算機1組成,其中:主軸驅動系統B的電機8經墊鐵32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的左部,主軸驅動系統B的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底部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的中部;滑臺系統D經其上的轉動圓盤67活動連接于機架A的頂板5右部,主軸驅動系統B的主軸線和滑臺系統D中傳感器主軸59的軸線在一條軸線上,且與機架A的頂板5距離相同;滑臺系統D通過固接于轉動圓盤67下面中心的轉動軸Ⅱ77活動連接于機架A的頂 板5上面;滑臺系統D的步進電機80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下面;計算機1、除塵裝置G、冷卻裝置F和液壓系統E自左至右固接于機架A的底板2,其中除塵裝置G、冷卻裝置F、液壓系統E、主軸驅動系統B的電機8和滑臺系統D的步進電機80由計算機1控制;飛輪拆卸支架C中前支架I的安裝板Ⅱ43和安裝板Ⅰ41經螺釘與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前側固接;飛輪拆卸支架C中后支架H的安裝板Ⅲ45和安裝板Ⅳ53經螺釘與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后側固接。
所述的機架A為框架結構,由底板2、頂板5、立柱Ⅰ3、立柱Ⅱ4、立柱Ⅲ6和立柱Ⅳ7組成,底板2四角經立柱Ⅰ3、立柱Ⅱ4、立柱Ⅲ6和立柱Ⅳ7,與頂板5四角固接。
所述的主軸驅動系統B由電機8、左聯軸節9、右聯軸節10、飛輪Ⅰ11、螺釘Ⅰ12、滾子鏈輪13、端蓋Ⅰ14、左軸承座15、左飛輪安裝器16、主軸17、右飛輪安裝器18、隔套Ⅱ19、右軸承座20、電刷21、集流環22、集流環安裝座23、絕緣層Ⅰ24、振動模塊25、飛輪Ⅴ26、飛輪Ⅳ27、飛輪Ⅲ28、飛輪Ⅱ29、隔套Ⅰ30和尼龍棒31組成,其中電機右端的輸出軸與左聯軸節9固接;左聯軸節9經6根尼龍棒31與右聯軸節10連接;右聯軸節10、飛輪Ⅰ11、滾子鏈輪13、左軸承座15、隔套Ⅱ19、飛輪Ⅱ29、左飛輪安裝器18、飛輪Ⅲ28、飛輪Ⅳ29、右飛輪安裝器18、飛輪Ⅴ26、隔套Ⅰ30、右軸承座20、振動模塊25、絕緣層Ⅰ24、集流環22、集流環安裝座23在主軸17上自左至右排列,其中右聯軸節10、滾子鏈輪13、振動模塊25和絕緣層Ⅰ24與主軸17固接;集流環22與集流環安裝座23固接;飛輪Ⅰ11經螺釘Ⅰ12固接于右聯軸節10右端;端蓋Ⅰ14固接于左軸承座15左端;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中的軸承內圈與主軸17過盈配合;隔套Ⅱ19和隔套Ⅰ30與主軸17活動連接;飛輪Ⅱ29和飛輪Ⅲ28與左飛輪安裝器16固接,飛輪Ⅳ27和飛輪Ⅴ26與右飛輪安裝器18固接,左飛輪安裝器16和右飛輪安裝器18與主軸17固接;電刷21設于主軸17上絕緣層Ⅰ24的右端。
所述的飛輪拆卸支架C由前支架I和后支架H組成,且前支架I和后支架H為對稱結構,前支架I的橫梁Ⅰ33和后支架H的橫梁Ⅱ47上設有相同的滑槽42;前支架I中立板Ⅱ44后端固接安裝板Ⅱ43,立板Ⅱ44前端固接橫梁Ⅰ33左端;立板Ⅰ40后端固接安裝板Ⅰ41,立板Ⅰ40前端固接橫梁Ⅰ33右端;滑動軸Ⅰ34、滑動軸Ⅱ35、滑動軸Ⅲ36和滑動軸Ⅳ37活動連接于橫梁Ⅰ33的滑槽中;后支架H中立板Ⅲ46前端固接安裝板Ⅲ45,中立板Ⅲ46后端固接橫梁Ⅱ47左端,立板Ⅳ52前端固接安裝板Ⅳ53,立板Ⅳ52后端固接橫梁Ⅱ47右端;滑動軸Ⅴ48、滑動軸Ⅵ49、滑動軸Ⅶ50、滑動軸Ⅷ51活動連接于橫梁Ⅱ47的滑槽中。
所述的滑臺系統D由制動鉗安裝座54、固定電極55、絕緣層Ⅱ56、端蓋Ⅱ57、加載支座立板Ⅰ58、傳感器主軸59、支臂60、滑座支撐臂調整蓋板61、加載支座立板Ⅱ62、電極彈簧63、支撐板Ⅰ64、滑臺上板65、滑臺下板66、轉動圓盤67、壓力傳感器68、Y向滑槽69、支撐板Ⅱ70、轉動軸Ⅰ71、X向滑槽72、液壓弧形伸縮板73、軸承Ⅰ74、軸承Ⅱ75、軸承Ⅲ76、轉動軸Ⅱ77、齒輪Ⅰ78、齒輪Ⅱ79、步進電機80組成,其中步進電機80、轉動圓盤67、滑臺下板66、滑臺上板65自下而上順序排列,其中步進電機80的輸出軸上固接齒輪Ⅱ79, 齒輪I78固接于轉動軸Ⅱ77下端,齒輪I78與齒輪Ⅱ79嚙合;轉動圓盤67上面經X向滑槽72與滑臺下板66下面滑動連接,滑臺下板66上面經Y向滑槽69與滑臺滑臺上板65滑動連接;支撐板I64下端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右部,支撐板Ⅱ70下端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左部,支撐板Ⅱ70上端與加載支座立板I58下端的轉動軸Ⅰ71活動連接,支撐板I64經弧形伸縮板73與加載支座立板Ⅱ62活動連接;轉動軸Ⅰ71的圓心與弧形伸縮板73的圓弧圓心重合;滑座支撐臂調整蓋板61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Ⅰ58和加載支座立板Ⅱ62上端,傳感器主軸59左部經裝于加載支座立板I58中心孔的軸承Ⅰ74,與加載支座立板I58活動連接;傳感器主軸59右部經裝于加載支座立板Ⅱ62中心孔的軸承Ⅱ75,與加載支座立板Ⅱ62活動連接;傳感器主軸59中部固接支臂60;端蓋Ⅱ57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I58中心孔上;壓力傳感器68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且壓力傳感器68上端與支臂60接觸;傳感器主軸59左端固接制動鉗安裝座54,制動鉗安裝座54上置有固定電極55;絕緣層Ⅱ56位于制動鉗安裝座54和端蓋Ⅱ57之間,與傳感器主軸59固接;電極彈簧63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Ⅱ62右側。
所述電機8的內部設有光電編碼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適合于利用小樣試件進行試驗的摩擦磨損性能檢測試驗臺,該試驗臺與克服了以往小樣試驗機慣量模擬方式單一、慣量模擬不準確、應用范圍小等缺點,該試驗臺具有模擬性好,功能齊全。應用范圍大等優點,試驗效率大為提高。
2.本實用新型可模擬在多種狀態下摩擦制動盤的工作狀態,具有模擬工況復雜度高測試結果更為準確的特點。
3.本實用新型設計原理依據相似原理,確定摩擦材料縮比試驗的試驗模擬準則、物理模擬量及其相似常數,利用模擬1:1試驗的摩擦材料縮比試驗原理,設計以一種小樣縮比試驗臺。設備外觀幾何尺寸大為減小,制造費用和試驗費用大為降低。
4.本實用新型應用電慣量模擬控制系統來提高慣量模擬精度,以減小測試誤差,使得測試更加的精確,測量范圍更兼廣泛。
附圖說明
圖1為多場耦合的電模擬摩擦片慣性縮比試驗臺主視圖
圖2為機架示意圖
圖3為主軸驅動系統主視圖
圖4為左、右聯軸器主視圖
圖5為飛輪拆卸裝置主視圖
圖6為飛輪拆卸裝置俯視圖
圖7為飛輪拆卸裝置左視圖
圖8為滑臺主視圖
圖9為滑臺左視圖
圖10為滑臺俯視圖
圖11為a部分放大圖
圖12為加載支座立板軸承示意圖
圖13為滑臺轉動系統結構圖
圖14為軸承座側視圖
圖15為滑臺旋轉示意圖
圖16為轉動圓盤旋轉示意圖
其中:A.機架 B.主軸驅動系統 C.飛輪拆卸支架 D.滑臺系統 E.液壓系統 F.冷卻裝置 G.除塵裝置 H.后支架 I.前支架 1.計算機 2.底板 3.立柱Ⅰ 4.立柱Ⅱ 5.頂板 6.立柱Ⅲ 7.立柱Ⅳ 8.電機 9.左聯軸節 10.右聯軸節 11.飛輪Ⅰ 12.螺釘Ⅰ 13.滾子鏈輪 14.端蓋Ⅰ 15.左軸承座 16.左飛輪安裝器 17.主軸 18.右飛輪安裝器 19.隔套Ⅱ 20.右軸承座 21.電刷 22.集流環 23.集流環安裝座 24.絕緣層Ⅰ 25.振動模塊 26.飛輪Ⅴ 27.飛輪Ⅳ 28.飛輪Ⅲ 29.飛輪Ⅱ 30.隔套Ⅰ 31.尼龍棒 32.墊鐵 33.橫梁 34.滑動軸Ⅰ 35.滑動軸Ⅱ 36.滑動軸Ⅲ 37.滑動軸Ⅳ 38.螺釘Ⅱ 39.螺釘Ⅲ 40.安裝板Ⅰ 41.立板Ⅰ 42.滑槽 43.立板Ⅱ 44.安裝板Ⅱ 45.安裝板Ⅲ 46.立板Ⅲ 47.橫梁Ⅱ 48.滑動軸Ⅴ 49.滑動軸Ⅵ 50.滑動軸Ⅶ 51.滑動軸Ⅷ 52.立板Ⅳ 53.安裝板Ⅳ 54.制動鉗安裝座 55.固定電極 56.絕緣層Ⅱ 57.端蓋Ⅱ 58.加載支座立板Ⅰ 59.傳感器主軸 60.支臂 61.滑座支撐臂調整蓋板 62.加載支座立板Ⅱ 63.電極彈簧 64.支撐板Ⅰ 65.滑臺上板 66.滑臺下板 67.轉動圓盤 68.壓力傳感器 69.Y向滑槽 70.支撐板Ⅱ 71.轉動軸Ⅰ 72.X向滑槽 73.液壓弧形伸縮板 74.軸承Ⅰ 75.軸承Ⅱ 76.軸承Ⅲ 77.轉動軸Ⅱ 78.齒輪Ⅰ 79.齒輪Ⅱ 80.步進電機 81.軸承內圈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由機架A、主軸驅動系統B、飛輪拆卸支架C、滑臺系統D、液壓系統E、冷卻裝置F、除塵裝置G和計算機1組成,其中主軸驅動系統B的電機8經墊鐵32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的左部,主軸驅動系統B的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底部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的中部;滑臺系統D經其上的轉動圓盤67活動連接于機架A的頂板5右部,主軸驅動系統B的主軸線和滑臺系統D中傳感器主軸59的軸線在一條軸線上,且與機架A的頂板5距離相同;滑臺系統D通過固接于轉動圓盤67下面中心的轉動軸Ⅱ77活動連接于機架A的頂板5上面;滑臺系統D的步進電機80固接于機架A的頂板5下面;計算機1、除塵裝置G、冷卻裝置F和液壓系統E自左至右固接于機架A的底板2,其中除塵裝置G、冷卻裝置F、液壓系統E、主軸驅動系統B的電機8和滑臺系統D的步進電機80由計算機1控制;飛輪拆卸支架C中前支架I的安裝板Ⅱ43和安裝板Ⅰ41經螺釘與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前側固接;飛輪拆卸支架C中后支架H的安裝板Ⅲ45和安裝板Ⅳ53經螺釘與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的后側固接。
如圖2所示,所述的機架A為框架結構,由底板2、頂板5、立柱Ⅰ3、立柱Ⅱ4、立柱Ⅲ6和立柱Ⅳ7組成,底板2四角經立柱Ⅰ3、立柱Ⅱ4、立柱Ⅲ6和立柱Ⅳ7,與頂板5四角固接。
如圖3所示,所述的主軸驅動系統B由電機8、左聯軸節9、右聯軸節10、飛輪Ⅰ11、螺釘Ⅰ12、滾子鏈輪13、端蓋Ⅰ14、左軸承座15、左飛輪安裝器16、主軸17、右飛輪安裝器18、隔套Ⅱ19、右軸承座20、電刷21、集流環22、集流環安裝座23、絕緣層Ⅰ24、振動模塊25、飛輪Ⅴ26、飛輪Ⅳ27、飛輪Ⅲ28、飛輪Ⅱ29、隔套Ⅰ30和尼龍棒31組成,其中電機右端的輸出軸與左聯軸節9固接;左聯軸節9經6根尼龍棒31與右聯軸節10連接;右聯軸節10、飛輪Ⅰ11、滾子鏈輪13、左軸承座15、隔套Ⅱ19、飛輪Ⅱ29、左飛輪安裝器18、飛輪Ⅲ28、飛輪Ⅳ29、右飛輪安裝器18、飛輪Ⅴ26、隔套Ⅰ30、右軸承座20、振動模塊25、絕緣層Ⅰ24、集流環22、集流環安裝座23在主軸17上自左至右排列,其中右聯軸節10、滾子鏈輪13、振動模塊25和絕緣層Ⅰ24與主軸17固接;集流環22與集流環安裝座23固接;飛輪Ⅰ11經螺釘Ⅰ12固接于右聯軸節10右端;端蓋Ⅰ14固接于左軸承座15左端;左軸承座15和右軸承座20中的軸承內圈與主軸17過盈配合;隔套Ⅱ19和隔套Ⅰ30與主軸17活動連接;飛輪Ⅱ29和飛輪Ⅲ28與左飛輪安裝器16固接,飛輪Ⅳ27和飛輪Ⅴ26與右飛輪安裝器18固接,左飛輪安裝器16和右飛輪安裝器18與主軸17固接;電刷21設于主軸17上絕緣層Ⅰ24的右端;所述電機8的內部設有光電編碼器。
如圖5、圖6、圖7所示,所述的飛輪拆卸支架C由前支架I和后支架H組成,且前支架I和后支架H為對稱結構,前支架I的橫梁Ⅰ33和后支架H的橫梁Ⅱ47上設有相同的滑槽42;前支架I中立板Ⅱ44后端固接安裝板Ⅱ43,立板Ⅱ44前端固接橫梁Ⅰ33左端;立板Ⅰ40后端固接安裝板Ⅰ41,立板Ⅰ40前端固接橫梁Ⅰ33右端;滑動軸Ⅰ34、滑動軸Ⅱ35、滑動軸Ⅲ36和滑動軸Ⅳ37活動連接于橫梁Ⅰ33的滑槽中;后支架H中立板Ⅲ46前端固接安裝板Ⅲ45,中立板Ⅲ46后端固接橫梁Ⅱ47左端,立板Ⅳ52前端固接安裝板Ⅳ53,立板Ⅳ52后端固接橫梁Ⅱ47右端;滑動軸Ⅴ48、滑動軸Ⅵ49、滑動軸Ⅶ50、滑動軸Ⅷ51活動連接于橫梁Ⅱ47的滑槽中。
如圖8、圖9、圖10、圖12、圖15所示,所述的滑臺系統D由制動鉗安裝座54、固定電極55、絕緣層Ⅱ56、端蓋Ⅱ57、加載支座立板Ⅰ58、傳感器主軸59、支臂60、滑座支撐臂調整蓋板61、加載支座立板Ⅱ62、電極彈簧63、支撐板Ⅰ64、滑臺上板65、滑臺下板66、轉動圓盤67、壓力傳感器68、Y向滑槽69、支撐板Ⅱ70、轉動軸Ⅰ71、X向滑槽72、液壓弧形伸縮板73、軸承Ⅰ74、軸承Ⅱ75、軸承Ⅲ76、轉動軸Ⅱ77、齒輪Ⅰ78、齒輪Ⅱ79、步進電機80組成,其中步進電機80、轉動圓盤67、滑臺下板66、滑臺上板65自下而上順序排列,其中步進電機80的輸出軸上固接齒輪Ⅱ79,齒輪I78固接于轉動軸Ⅱ77下端,齒輪I78與齒輪Ⅱ79嚙合;轉動圓盤67上面經X向滑槽72與滑臺下板66下面滑動連接,滑臺下板66上面經Y向滑槽69與滑臺滑臺上板65滑動連接;支撐板I64下端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右部,支撐板Ⅱ70下端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左部,支撐板Ⅱ70上端與加載 支座立板I58下端的轉動軸Ⅰ71活動連接,支撐板I64經弧形伸縮板73與加載支座立板Ⅱ62活動連接;轉動軸Ⅰ71的圓心與弧形伸縮板73的圓弧圓心重合;滑座支撐臂調整蓋板61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Ⅰ58和加載支座立板Ⅱ62上端,傳感器主軸59左部經裝于加載支座立板I58中心孔的軸承Ⅰ74,與加載支座立板I58活動連接;傳感器主軸59右部經裝于加載支座立板Ⅱ62中心孔的軸承Ⅱ75,與加載支座立板Ⅱ62活動連接;傳感器主軸59中部固接支臂60;端蓋Ⅱ57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I58中心孔上;壓力傳感器68固接于滑臺上板65上表面,且壓力傳感器68上端與支臂60接觸;傳感器主軸59左端固接制動鉗安裝座54,制動鉗安裝座54上置有固定電極55;絕緣層Ⅱ56位于制動鉗安裝座54和端蓋Ⅱ57之間,與傳感器主軸59固接;電極彈簧63固接于加載支座立板Ⅱ62右側。
如圖3、圖8所示,主軸驅動系統B中主軸17上的絕緣層Ⅰ24、電刷21、滑臺系統D中59上的絕緣層Ⅱ56和固定電極55等組成通電情況下摩擦材料摩擦磨損測試系統。電刷21接觸在主軸驅動系統B中主軸17右端,固定電極55固定在制動鉗安裝座54上,電刷21和固定電極55外接同一電源,絕緣層起到絕緣作用,當試驗臺工作時,摩擦盤與制動鉗接觸,形成回路,可進行在外加電場情況下摩擦材料摩擦磨損性能試驗。該通電情況下摩擦材料摩擦磨損測試系統可提供直流和交流脈沖等多種外加電場。振動模塊25安裝在主軸驅動系統主軸上絕緣層Ⅰ24的右側,可提供20Hz~2000Hz的振動頻率,用以模擬在不同振動頻率下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試驗。
如圖8、圖13、圖15、圖16所示,由滑臺上板65,滑臺下板66,轉動圓盤67,液壓弧形伸縮板73,支撐板Ⅰ64、支撐板Ⅱ70和轉動軸Ⅰ71組成摩擦接觸角度轉換系統,滑臺上板65可在滑臺下板66上延Y向滑槽69做Y軸軸線運動,滑臺下板66可在轉動圓盤67上延X向滑槽72做X軸軸線運動,轉動圓盤67可通過步進電機80控制,繞圓心旋轉,轉角范圍為θ=±5°,液壓弧形伸縮板73可調節傳感器主軸59繞轉動軸Ⅰ71轉動,轉角范圍為0°<θ<5°。
一種電模擬摩擦片慣性縮比試驗臺操縱方法
1.首先針對需要測試的摩擦片和摩擦材料選擇合適的夾具,安裝摩擦片的夾具安裝在集流環安裝安裝座23右端,安裝被測試件的制動鉗安裝在制動鉗安裝座上,通過控制滑臺上、下板調節滑臺系統D和主軸驅動系統B的相對位置,使制動鉗上摩擦材料試件與摩擦制動盤工作面滿足距離要求,為0.5mm左右,相對位置確定后,鎖緊滑臺上板65與滑臺下板66。
2.根據實驗要求選配飛輪或者啟用電模擬系統,在選配飛輪時,將飛輪拆卸支架C滑動軸34擰下,安裝合適的慣量飛輪,支架上滑動軸34可延滑槽42滑動,起到懸掛不用于實驗的飛輪的作用。并在試驗程序中對壓力、力矩、速度等試驗參數以及控制模式進行設置和調整,即完成了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3.啟動電機8,帶動主軸驅動系統B旋轉,使安裝在集流環安裝座23右端的摩擦盤旋轉。當轉速達到設定測量轉速時,控制電極彈簧63使制動鉗與摩擦盤接觸,電極彈簧63產生的壓力由計算機1控制安裝在滑臺上板65上的壓力傳感器68測量出壓力,通過計算機1計算 得出轉動扭矩,計算機1通過軟件處理數據并生成新的指令,將指令傳輸到電機8,實時控制電機轉速,達到電模擬慣量的目的。其中扭矩由壓力傳感器測量數據與壓力傳感器68距離傳感器主軸59軸線距離共同計算得出。
實驗過程中電機轉速由內置在驅動電機8中的光電編碼器測量,溫度由安裝在集流環安裝座上23的集流環22測量,所有測量數據均顯示在計算機1上,計算機控制系統能夠自動判斷溫度是否符合實驗要求,如果溫度過高不滿足試驗要求,自動啟動冷卻裝置F對摩擦制動盤給予冷卻,使之符合實驗要求。
一種電模擬摩擦片慣性縮比試驗臺根據實驗要求,可以實現不同轉速下的摩擦制動試驗,不同制動壓力下的摩擦制動試驗,恒力矩時的摩擦制動試驗,不同摩擦溫度下的摩擦制動試驗等。試驗過程中各種試驗參數,如制動壓力、制動力、轉速、溫度、制動力矩、制動時間、制動減速度、制動距離均可被計算和測量,其數據被儲存,并可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