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智能表領域,具體涉及智能表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智能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比如智能水表、智能氣表等等,智能表相對于傳統的機械表而言,具有測量精度高的優點,并且便于數據的后續處理分析;但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智能的電路模塊,其防水性要求較高,對于在水下環境中使用的智能表更是如此。
比如,對于現有的智能表而言,需要將電路模塊與外界通過導線相連,以實現智能表的電源供應、信號傳輸等功能,智能表的殼體的穿線孔處的防水就顯得非常重要,現有的密封結構的缺點是:密封結構容易受到外力干擾而脫落或松動,影響到密封效果;并且現有的密封結構是使其保持一定的應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后,會在密封結構處出現應力的消失而喪失密封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表密封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密封結構不會受到外力干擾,減少由于外力影響而失去密封效果的可能;且在長時間使用之后仍然能保持好的密封效果。
其技術方案如下:
智能表密封結構,包括殼體、密封圈及限位件,在殼體上設有穿線孔,所述穿線孔為沉孔,該穿線孔朝向殼體內側的一端為內端、朝向殼體外側的一端為外端,該穿線孔內端的直徑大于其外端的直徑,密封圈放置于該穿線孔內并與該穿線孔呈過盈配合,限位件位于殼體內并與殼體連接,且該限位件靠近于穿線孔的內端。
進一步的,所述穿線孔為多個,多個穿線孔形成至少一排,所述限位件呈條狀,沿多個所述穿線孔形成的縱向方向。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下部設有多個頂壓部,各頂壓部朝向所述穿線孔且與各所述穿線孔配合。
進一步的,各所述頂壓部為圓柱狀凸起,其端部插入所述穿線孔的內端。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件的兩端及中部各設有安裝孔,連接件穿過安裝孔后與所述殼體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包括第一半殼、第二半殼,第一半殼與第二半殼相對連接;所述穿線孔設于所述第一半殼上,且其內端朝向第二半殼。
進一步的,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表面設有導線限位部,該導線限位部具有過線位,過線位相對于所述穿線孔向側部偏離。
進一步的,在所述穿線孔的外端兩側各設有卡腳,兩個卡腳相對,所述導線限位部為該兩個卡腳,兩個卡腳之間形成所述過線位。
進一步的,兩個卡腳相對的一側設有卡入斜面,兩個卡入斜面的外端向兩側展開、內端收攏;卡入斜面的內端形成卡緊臺。
進一步的,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靠近其中一個側邊位置設有凹部,所述卡腳位于凹部內,兩個卡腳相背的一側設有讓位槽。
需要說明的是:
前述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體的數量或順序,僅僅是用于對名稱的區分。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1、在使用時,密封圈位于穿線孔內并與穿線孔呈過盈配合,電路模塊置于殼體內,與電路模塊相連的導線穿入密封圈,并與密封圈呈過盈配合,直接保證密封效果,穿線孔為沉孔,其外端直徑小,可以對密封圈進行限位,限位件位于殼體內部,并將密封圈限位,避免限位件受外力影響出現脫落或松動,在通常情況下是通過密封圈與穿線孔及導線的過盈配合達到密封,也就是說,限位件在通常情況下與密封圈沒有受力,在長期使用之后,也不會出現限位件由于長時間受力而松動的情況,可靠性更高。
2、所述穿線孔為多個,方便各個導線分別穿入并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時將限位件設置為條狀,可以通過一個限位件即可對多個穿線孔進行限位,也減少了零件的數量,安裝更簡單。
3、限位件下部的頂壓部可以凸出,直接與穿線孔的位置對應,限位更精確,盡可能的保證密封圈的密封位置,進一步降低了密封圈移位的可能,優選的,頂壓部的端部插入所述穿線孔的內端。
4、所述限位件的兩端及中部各設有安裝孔,進一步提高限位件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其脫落、松動或變形。
5、所述穿線孔設于所述第一半殼上,且其內端朝向第二半殼,在安裝時,可以直接在第一半殼上進行,即將第一半殼置于操作臺面,此時所有安裝孔、穿線孔均朝上,方便操作。
6、在導線穿過穿線孔后,再穿過導線限位部的過線位,并且由于導線出現彎折,外力對導線進行拉扯的時候,導線不易移位,優選的,穿線孔與過線位之間最好呈60-120度。
7、兩個卡腳之間形成所述過線位,導線通過該兩個卡腳卡緊,卡腳的卡入斜面方便導線順暢的卡入,導線卡入后可以通過卡緊臺限位,導線不易脫出。
8、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設有凹部,卡腳位于凹部內,使整個結構緊湊,并且不出凸出于殼體而影響美觀;該凹部靠近殼體的側邊,導線從殼體內部穿出后直接在殼體的側邊位置接出,減少導線的不必要浪費。
9、兩個卡腳的背側具有讓位槽,可以為卡腳的輕微變形留出變形的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智能表密封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第一半殼與限位件的位置結構圖;
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第一半殼在第一方向的結構圖;
圖5是第一半殼在第二方向的結構圖;
圖6是圖4的局部放大圖;
圖7是第一半殼的剖視圖;
圖8是限位件在第一方向的結構圖;
圖9是限位件在第二方向的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1、第一半殼,111、穿線孔,112、卡腳,1121、卡入斜面,1122、卡緊臺,113、過線位,114、凹部,115、讓位槽,12、第二半殼,20、限位件,21、頂壓部,22、安裝孔,30、密封圈,40、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9所示,智能表密封結構,包括殼體、密封圈30及限位件20,所述殼體包括第一半殼11、第二半殼12,第一半殼11與第二半殼12相對連接;在殼體的第一半殼11上設有多個穿線孔111,多個穿線孔111形成一排,所述穿線孔111為沉孔,該穿線孔111朝向殼體內側的一端為內端、朝向殼體外側的一端為外端,穿線孔111內端朝向第二半殼12,該穿線孔111內端的直徑大于其外端的直徑,密封圈30放置于該穿線孔111內并與該穿線孔111呈過盈配合,限位件20呈條狀,沿多個所述穿線孔111形成的縱向方向;限位件20位于殼體內并與第一半殼11連接,且該限位件20靠近于穿線孔111的內端。
所述限位件20下部設有多個頂壓部21,頂壓部21為圓柱狀凸起,各頂壓部21朝向所述穿線孔111,且其端部插入所述穿線孔111的內端。所述限位件20的兩端及中部各設有安裝孔22,連接件穿過安裝孔22后與所述第一半殼11上的安裝孔22連接。
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表面設有多個卡腳112(即導線限位部),兩個相對設置的卡腳112之間形成過線位113,過線位113相對于所述穿線孔111向側部彎折90度。兩個卡腳112相對的一側設有卡入斜面1121,兩個卡入斜面1121的外端向兩側展開、內端收攏;卡入斜面1121的內端形成卡緊臺1122。在第一半殼11的外表面靠近其中一個側邊位置設有凹部114,所述卡腳112位于凹部114內,兩個卡腳112相背的一側設有讓位槽115。
本實施例中,穿線孔111內端的大孔直徑為8.4毫米,外端的小孔直徑為4.4毫米,密封圈30的內徑為2.7-3.2毫米,外徑為9-9.2毫米,兩個相對的卡腳112的外端的距離為6毫米,內端的距離為3毫米。本實施例中,密封圈30采用硅膠材料,前述尺寸可以保證密封圈的良好密封效果;第一半殼11及第二半殼12采用PC(或ABS)材料,前述尺寸可以在保證卡腳112強度的同時,也保證其變形,并能將導線40卡緊。
本實施例具有如下優點:
1、在使用時,密封圈30位于穿線孔111內并與穿線孔111呈過盈配合,電路模塊置于殼體內,與電路模塊相連的導線40穿入密封圈30,并與密封圈30呈過盈配合,直接保證密封效果,穿線孔111為沉孔,其外端直徑小,可以對密封圈30進行限位,限位件20位于殼體內部,并將密封圈30限位,避免限位件20受外力影響出現脫落或松動,在通常情況下是通過密封圈30與穿線孔111及導線40的過盈配合達到密封,也就是說,限位件20在通常情況下與密封圈30沒有受力,在長期使用之后,也不會出現限位件20由于長時間受力而松動的情況,可靠性更高,本實施例所述密封結構至少可以達到IP5的防水等級。
2、所述穿線孔111為多個,方便各個導線40分別穿入并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時將限位件20設置為條狀,可以通過一個限位件20即可對多個穿線孔111進行限位,也減少了零件的數量,安裝更簡單。
3、限位件20下部的頂壓部21可以凸出,直接與穿線孔111的位置對應,限位更精確,盡可能的保證密封圈30的密封位置,進一步降低了密封圈30移位的可能,優選的,頂壓部21的端部插入所述穿線孔111的內端。
4、所述限位件20的兩端及中部各設有安裝孔22,進一步提高限位件20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其脫落、松動或變形。
5、所述穿線孔111設于所述第一半殼11上,且其內端朝向第二半殼12,在安裝時,可以直接在第一半殼11上進行,即將第一半殼11置于操作臺面,此時所有安裝孔22、穿線孔111均朝上,方便操作。
6、在導線40穿過穿線孔111后,再穿過導線限位部的過線位113,并且由于導線40出現彎折,外力對導線40進行拉扯的時候,導線40不易移位,本實施例中,穿線孔111與過線位113之間呈90度。
7、兩個卡腳112之間形成所述過線位113,導線40通過該兩個卡腳112卡緊,卡腳112的卡入斜面1121方便導線40順暢的卡入,導線40卡入后可以通過卡緊臺1122限位,導線40不易脫出。
8、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設有凹部114,卡腳112位于凹部114內,使整個結構緊湊,并且不出凸出于殼體而影響美觀;該凹部114靠近殼體的側邊,導線40從殼體內部穿出后直接在殼體的側邊位置接出,減少導線40的不必要浪費。
9、兩個卡腳112的背側具有讓位槽115,可以為卡腳112的輕微變形留出變形的空間。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不違反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替換與改進,均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