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熱濕交換器性能測試
技術領域:
,具體地說是一種高精確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測試儀,適用于測試熱濕交換器的保濕性。
背景技術:
:熱濕交換器(簡稱HME)是一種對人的呼吸氣體進行加濕的裝置,一般的醫用氣體缺少足夠的水分,難以適應于患者呼吸道生理需求,熱濕交換器用于提高輸送給呼吸道的氣體的水分含量和溫度,它們主要預期獨立使用或作為呼吸系統的一部分。熱濕交換器的工作原理為保留患者呼氣中的部分水分和熱量,并在吸氣過程中將其返回到呼吸道,因此,其保濕性能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在熱濕交換器投入使用前,必須要經過保濕性能的測試,避免保濕性能不合格的產品投入臨床使用時導致嚴重后果。目前,進行HME的保濕性能測試所采用的方法及原理是:制作一個模擬的肺部,按照臨床使用安裝HME,經過模擬呼吸一段時間后(通常是24小時或更長),稱量肺部水分損失的重量,再除以進出肺部的氣體體積,用商值來表征HME保濕的能力。上述測試方法能較為準確的反應HME的保濕能力,然而,現有的HME水分損失測試儀存在精確度差的缺點,其測試結果與實際投入使用時的使用結果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為了盡可能的縮小上述偏差,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做了大量的研究改良工作,使測試過程最大程度的模擬真實的患者呼吸的過程,比如,使模擬患者呼出和吸入氣體的空氣經過加熱水浴,加熱水浴的溫度恒定在37℃左右,盡可能的模擬人體環境,但是,上述偏差縮小至一定程度之后,便無法再進一步縮小。對此偏差,只能作為合理誤差來處理,導致HME水分損失測試儀的精確度差,臨床參考性差。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精確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測試儀,提高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測試結果的精確度。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高精確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測試儀,包括儲水容器,儲水容器與其開口處的蓋板形成密封連接,所述儲水容器的內部設有呼氣管路和吸氣管路;所述呼氣管路一端連接模擬人體肺部的氣囊,呼氣管路另一端通入儲水容器的水中,所述吸氣管路一端用于連接熱濕交換器,吸氣管路另一端通入儲水容器的水中;儲水容器還分別與呼氣出口和吸氣出口相連通,所述呼氣出口連通熱濕交換器,所述吸氣出口連通所述氣囊;所述儲水容器的內部設有自動補水裝置,所述自動補水裝置包括限位罩和浮子,所述限位罩固定安裝在儲水容器內,限位罩為底端開口的罩體,浮子位于限位罩內部并在限位罩內部的水面上自由移動,限位罩頂面上與浮子對應的位置設有進水孔,進水孔通過進水管連接水源。儲水容器內水的溫度在37℃±0.5℃,與人體體溫相似,氣體經過水浴之后,可模擬人體呼出或者吸入的空氣。經過對HME水分損失測試儀偏差的深入研究,發現產生偏差的原因在于,測試過程中,開始時進入HME的氣流受到的阻力大,導致每次“呼吸”進出模擬肺的氣體量較小,而隨著測試的進行,HME的進氣阻力會逐漸變小,導致每次“呼吸”進出的氣體變大。因此,在試驗過程中,無法準確的控制進氣量的多少,從而無法準確評價HME的臨床保濕功能。而患者實際使用時,其呼吸的壓力是穩定的,正是HME進氣壓力的不穩定導致了上述偏差的出現。為氣體進行加熱水浴的儲水容器內的壓力會直接影響HME的進氣阻力,儲存溫水的儲水容器是封閉的,當儲水容器內的水量較多,水位線較高時,儲水容器內容納氣體的空間小,導致容器內的氣壓大,HME的進氣阻力較大;隨著試驗的進行,容器內的水被消耗,當容器內的水位線下降時,儲水容器內容納氣體的空間變大,空氣進入容器之后,所受到的壓力變小,HME的進氣阻力也變小。上述現象導致了HME的進氣壓力很不穩定的情況。設置了自動補水裝置之后,當儲水容器內的水位下降時,浮子下降會自動打開進水孔,自動補水至原始水位高度時,浮子將進水孔封閉,停止補水,因此可將水位高度維持在穩定的高度,測試過程中,氣體進入儲水容器后,儲水容器內的氣壓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從而維持熱濕交換器進氣壓力的穩定,符合患者呼吸時的情況,與臨床使用基本一致,提高測試結果的精確度。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儲水容器的內部設有一縱向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側邊緣固定連接在儲水容器的內側壁上,隔板的上邊緣與所述蓋板緊密貼合,隔板的下邊緣延伸至儲水容器的水面以下;所述隔板上設置有呼氣通孔和吸氣通孔,呼氣通孔和吸氣通孔均位于水面以下,所述呼氣管路連接至呼氣通孔處,所述吸氣管路連接至吸氣通孔處。隔板起到固定呼氣管路和吸氣管路以及將呼氣時的氣體和吸氣時的氣體隔開的作用。設置隔板以后,呼氣管路的氣體從呼氣通孔處冒出,經過儲水容器內水的加溫加濕,模擬出人體呼出的氣體的狀態,由于氣體的密度小,其會上升至水面,氣體上升至水面之后導致該區域氣壓上升,所以氣體會從呼氣出口處流出,進入熱濕交換器,模擬了人體呼氣的過程。同樣的,干燥空氣經過熱濕交換器進入吸氣管路,進而經過吸氣通孔和吸氣出口進入氣囊,模擬人體吸氣過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儲水容器頂部對應所述隔板的兩側分別設有閥室,所述呼氣管路與氣囊的連通處和所述吸氣出口位于一個閥室內,所述吸氣管路與熱濕交換器的連通處和所述呼氣出口位于另一個閥室內;呼氣管路與氣囊的連通處設有限制氣體由氣囊流向呼氣管路的第一單向閥,吸氣出口處設有限制氣體由儲水容器流向氣囊的第二單向閥,吸氣管路與熱濕交換器的連通處設有限制氣體由熱濕交換器流向吸氣管路的第三單向閥,呼氣出口處設有限制氣體由儲水容器流向熱濕交換器的第四單向閥。在各個管路上的氣流進出口處設置單向閥,可靠的控制氣流的流動方向,避免氣流擴散到其他部位,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熱濕交換器與呼氣出口及吸氣管路之間可通過三通連接管進行連接,氣囊與吸氣出口及呼氣管路之間也可通過三通連接管進行連接,三通管的分叉部位于閥室內,以使設備的結構更加緊湊,且閥室對單向閥形成保護,避免單向閥受外界的影響,延長單向閥的使用壽命,便于后期的維護。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儲水容器的內部設有加熱元件和測量水溫的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加熱元件延伸至水面以下,加熱元件的調節器與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相連接。為了準確的模擬人體呼出和吸入的氣體,儲水容器內的水溫度應在37℃±0.5℃,測試用的氣體需要經過儲水容器的加熱水浴后進入熱濕交換器或者氣囊。設置第一溫度傳感器和加熱元件,第一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儲水容器內的水溫,當水溫下降時,第一溫度傳感器向加熱元件的調節器發送信號,加熱元件的調節器可控制加熱元件進行工作,保持儲水容器內水溫的合適和穩定。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氣囊位于儲氣容器的內部,所述儲氣容器上設有通氣孔和氣囊連接管伸出孔,所述通氣孔連接雙向氣流發生器。在氣囊的外部設置儲氣容器,同時,儲氣容器上的通氣孔連接雙向氣流發生器,通過儲氣容器內氣壓的改變,使氣囊收縮或者擴張,能夠更加真實的模擬人體肺部呼吸時的情況,可提高測試結果的臨床參考性。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的儲水容器和儲氣容器均位于一絕熱箱體內,所述絕熱箱體的一側設有門,絕熱箱體的其余側面封閉;所述絕熱箱體的側壁上設有供熱濕交換器接頭和雙向氣流發生器連接管穿過的連接孔。設置絕熱箱體,箱體內的溫度控制在37℃±1℃,且在絕熱箱體的作用下,可以維持溫度的恒定,使得測試儀進氣和出氣都能真實的模擬人體環境,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參考性。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絕熱箱體設有熱光源照明元件和檢測箱體內空氣溫度的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熱光源照明元件的調節器與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相連接。設置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熱光源照明元件,第二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絕熱箱體內的空氣溫度,當絕熱箱體內的空氣溫度下降時,第二溫度傳感器向熱光源照明元件的調節器發送信號,熱光源照明元件的調節器可控制熱光源照明元件進行工作,保持絕熱箱體內的空氣溫度的合適和穩定。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水源為設置在絕熱箱體側壁內表面上的儲水箱,儲水箱的頂部設有加水孔,儲水箱位于所述儲水容器的上方。將儲水箱設置在絕熱箱體內用于為儲水容器供水,便于縮小儲水箱內的水溫與儲水容器內的水溫的溫差,從而減小儲水箱內的水進入儲水容器時對儲水容器的水溫的影響,便于維持儲水箱及儲水容器內水溫的恒定,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也降低能耗。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的測試儀,設有自動補水裝置,當儲水容器內的水位下降時,浮子下降會自動打開進水孔,自動補水至原始水位高度時,浮子將進水孔封閉,停止補水,因此可將水位高度維持在穩定的高度,測試過程中,氣體進入儲水容器后,儲水容器內的氣壓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從而維持熱濕交換器單位時間進出氣體體積的穩定,提高測試結果的精確度。2、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補水裝置結構非常簡單,沒有設置各種閥門,易于操作和實施,且基本無需維護,使用壽命長。3、本實用新型的測試儀,在儲水容器內設有引導氣體流向的呼氣管路和吸氣管路,氣體經過儲水容器的加熱水浴之后,進入熱濕交換器或者氣囊,可以真實的模擬人體呼氣和吸氣的溫度及濕度,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的參考性。4、在儲水容器內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和加熱元件,在絕熱箱體內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熱光源照明元件,能夠維持儲水容器的水溫在37℃±0.5℃,維持絕熱箱體內的空氣溫度在37℃±1℃,真實模擬人體環境,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的參考性。5、儲水容器內設有隔板,在各個管路上的氣流進出口處設置單向閥,可靠的控制氣流的流動方向,避免氣流擴散到其他部位導致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6、在氣囊的外部設置儲氣容器,同時,儲氣容器上的通氣孔連接雙向氣流發生器,通過儲氣容器內氣壓的改變,使氣囊收縮或者擴張,能夠更加真實的模擬人體肺部呼吸時的情況,可提高測試結果的臨床參考性。7、自動補水裝置的儲水箱設置在絕熱箱體的內部,便于縮小儲水箱內的水溫與儲水容器內的水溫的溫差,從而減小儲水箱內的水進入儲水容器時對儲水容器的水溫的影響,便于維持儲水箱及儲水容器內水溫的恒定,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也降低加熱元件的工作頻率,從而能耗。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自動補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儲水容器的主視圖;圖4為圖3的左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儲水容器的隔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儲氣容器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儲水容器的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氣囊,2-絕熱箱體,3-儲氣容器,4-第一溫度傳感器,5-熱濕交換器接頭,6-熱濕交換器,7-熱濕交換器連接管,8-第二溫度傳感器,9-蓋板,10-加熱元件,11-儲水容器,12-熱光源照明元件,13-浮子,14-限位罩,15-進水管,16-儲水箱,17-呼氣管路,18-吸氣管路,19-氣囊孔,20-氣管插孔,21-隔板,22-閥室,23-呼氣通孔,24-吸氣通孔,25-通氣孔,26-氣囊連接管伸出孔,27-加熱元件插孔,28-第一溫度傳感器插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所示,高精確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測試儀,包括儲水容器11,儲水容器11與其開口處的蓋板9形成密封連接,所述儲水容器11的內部設有呼氣管路17和吸氣管路18;所述呼氣管路17一端連接模擬人體肺部的氣囊1,呼氣管路17另一端通入儲水容器11的水中,所述吸氣管路18一端用于連接熱濕交換器6,吸氣管路18另一端通入儲水容器11的水中;儲水容器11還分別與呼氣出口和吸氣出口相連通,所述呼氣出口連通熱濕交換器6,所述吸氣出口連通所述氣囊1。如圖3、圖4所示,所述儲水容器11的內部設有一縱向的隔板21,所述隔板21的側邊緣固定連接在儲水容器11的內側壁上,隔板21的上邊緣與所述蓋板9緊密貼合,隔板21的下邊緣延伸至儲水容器11的水面以下。隔板21的結構如圖5所示,隔板21上設置有呼氣通孔23和吸氣通孔24,呼氣通孔23和吸氣通孔24均位于水面以下,所述呼氣管路17連接至呼氣通孔23處,所述吸氣管路18連接至吸氣通孔24處。隔板21起到固定呼氣管路17和吸氣管路18以及將呼氣時的氣體和吸氣時的氣體隔開的作用。設置隔板21以后,呼氣管路17的氣體從呼氣通孔23處冒出,經過儲水容器11內水的加溫加濕,模擬出人體呼出的氣體的狀態,由于氣體的密度小,其會上升至水面,氣體上升至水面之后導致該區域氣壓上升,所以氣體會從呼氣出口處流出,進入熱濕交換器6,模擬了人體呼氣的過程。同樣的,干燥空氣經過熱濕交換器6進入吸氣管路,進而經過吸氣通孔24和吸氣出口進入氣囊1,模擬人體吸氣過程。儲水容器11頂部對應所述隔板21的兩側分別設有閥室22,所述呼氣管路17與氣囊1的連通處和所述吸氣出口位于一個閥室22內,所述吸氣管路18與熱濕交換器6的連通處和所述呼氣出口位于另一個閥室22內;呼氣管路17與氣囊1的連通處設有限制氣體由氣囊1流向呼氣管路17的第一單向閥,吸氣出口處設有限制氣體由儲水容器11流向氣囊1的第二單向閥,吸氣管路18與熱濕交換器6的連通處設有限制氣體由熱濕交換器6流向吸氣管路18的第三單向閥,呼氣出口處設有限制氣體由儲水容器11流向熱濕交換器6的第四單向閥。在各個管路上的氣流進出口處設置單向閥,可靠的控制氣流的流動方向,避免氣流擴散到其他部位,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熱濕交換器6與呼氣出口及吸氣管路18之間通過三通連接管進行連接,氣囊1與吸氣出口及呼氣管路17之間也通過三通連接管進行連接,三通管的分叉部位于閥室22內,以使設備的結構更加緊湊,且閥室22對單向閥形成保護,避免單向閥受外界的影響,延長單向閥的使用壽命,便于后期的維護。所述氣囊1位于儲氣容器3的內部,所述儲氣容器3的結構如圖6所示,儲氣容器3上設有通氣孔25和氣囊連接管伸出孔26,所述通氣孔25連接雙向氣流發生器,氣囊連接管伸出孔26供氣囊1與呼氣管路17和吸氣出口之間的連接管穿過。在氣囊1的外部設置儲氣容器3,同時,儲氣容器3上的通氣孔25連接雙向氣流發生器,通過儲氣容器3內氣壓的改變,使氣囊1收縮或者擴張,能夠更加真實的模擬人體肺部呼吸時的情況,可提高測試結果的臨床參考性。所述的儲水容器11和儲氣容器3均位于一絕熱箱體2內,所述絕熱箱體2的一側設有門,絕熱箱體2的其余側面封閉;所述絕熱箱體2的側壁上設有供熱濕交換器接頭5和雙向氣流發生器連接管穿過的連接孔。設置絕熱箱體2,箱體內的溫度控制在37℃±1℃,且在絕熱箱體的作用下,可以維持溫度的恒定,使得測試儀進氣和出氣都能真實的模擬人體環境,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參考性。所述儲水容器11的內部設有加熱元件10和測量水溫的第一溫度傳感器4,所述加熱元件10延伸至水面以下,加熱元件10的調節器與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4相連接。為了準確的模擬人體呼出和吸入的氣體,儲水容器11內的水溫度應在37℃±0.5℃,測試用的氣體需要經過儲水容器11的加熱水浴后進入熱濕交換器6或者氣囊1。設置第一溫度傳感器4和加熱元件10,第一溫度傳感器4實時監測儲水容器11內的水溫,當水溫下降時,第一溫度傳感器4向加熱元件10的調節器發送信號,加熱元件10的調節器可控制加熱元件10進行工作,保持儲水容器11內水溫的合適和穩定。所述絕熱箱體2設有熱光源照明元件12和檢測箱體內空氣溫度的第二溫度傳感器8,所述熱光源照明元件12的調節器與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8相連接。設置第二溫度傳感器8和熱光源照明元件12,第二溫度傳感器8實時監測絕熱箱體2內的空氣溫度,當絕熱箱體2內的空氣溫度下降時,第二溫度傳感器8向熱光源照明元件12的調節器發送信號,熱光源照明元件12的調節器可控制熱光源照明元件12進行工作,保持絕熱箱體2內的空氣溫度的合適和穩定。熱光源照明元件12安裝在絕熱箱體2的底板上。儲水容器11和蓋板9之間設置有密封圈,兩者形成密封連接,避免儲水容器11內的水受到蒸發等作用的影響,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蓋板9的結構如圖7所示,蓋板9上設有氣囊孔19、氣管插孔20、加熱元件插孔27和第一溫度傳感器插孔28。氣囊孔19供與氣囊1相連接的管路穿過,氣管插孔20供與熱濕交換器6相連接的管路穿過,加熱元件插孔27供加熱元件10穿過,第一溫度傳感器插孔28供第一溫度傳感器4穿過。所述儲水容器11的內部設有自動補水裝置,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自動補水裝置包括限位罩14和浮子13,所述限位罩14固定安裝在儲水容器11內,限位罩14為底端開口的罩體,浮子13位于限位罩14內部并在限位罩14內部的水面上自由移動,限位罩14頂面上與浮子13對應的位置設有進水孔,進水孔通過進水管15連接儲水箱16。所述儲水箱16設置在絕熱箱體2側壁內表面上,儲水箱16的頂部設有加水孔,儲水箱16位于所述儲水容器11的上方。將儲水箱16設置在絕熱箱體2內用于為儲水容器11供水,便于縮小儲水箱16內的水溫與儲水容器11內的水溫的溫差,從而減小儲水箱16內的水進入儲水容器11時對儲水容器11的水溫的影響,便于維持儲水箱16及儲水容器11內水溫的恒定,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也降低能耗。為便于觀察測試儀的工作情況,氣囊1、儲氣容器3、儲水容器11、呼氣管路17、吸氣管路18、隔板21及限位罩14等部件均為透明材料制作。本實施例中,氣囊1采用2L麻醉氣囊,儲氣容器3直徑約為150mm,最大體積為7L,儲水容器11采用2L的平底燒杯,熱光源照明元件12采用普通的15W~40W的家用照明燈,加熱元件10的功率為50W~100W,各連接管路采用PVC管,呼氣管路17和吸氣管路18采用PE-PVA波紋管,其內徑22mm~25mm、除接頭外長250mm,其余的部件采用丙烯酸酯制造。熱濕交換器接頭5為外圓錐接頭。使用本實用新型測試儀對熱濕交換器的保濕性能進行測試時,測試條件為:1、從干燥空氣源輸送給熱濕交換器6的空氣應是溫度為23℃±1℃,含水量不超過1mg/L。2、熱濕交換器應在表1中規定的條件下進行測試。測試條件潮氣量(ml)頻率(min-1)通氣(L/min)吸呼比峰值吸入流量(L/min)1100010101:131.427501291:128.33500157.51:123.642502051:115.7表1:測試條件如果潮氣量大于1L,則在熱濕交換器生產者推薦的最大潮氣量下進行,并采用呼吸頻率為10次/min,吸呼比為1:1。測試熱濕交換器的保濕性能時,測試方法如下:步驟1:將雙向氣流發生器通過通氣孔27與儲氣容器3連通,將熱濕交換器6的患者端口(熱濕交換器與患者呼吸道連接的端口)通過三通管件分別連接呼氣出口和吸氣管路18,并將熱濕交換器6通過熱濕交換器連接管7連接干燥空氣源和排氣口。步驟2:調節雙向氣流發生器,在熱濕交換器的機器端口(熱濕交換器與呼吸系統的患者端口連接的端口)測量,以得到表1中規定的并在熱濕交換器生產者規定的熱濕交換器操作范圍內的測試條件。調節干燥空氣源所輸送的空氣流量,使其大于1倍但小于1.5倍吸入熱濕交換器機器端的峰值吸入流量,將熱濕交換器6的進氣端口連接干燥空氣源。步驟3:用與供試熱濕交換器同樣類型的熱濕交換器,在37℃±0.5℃的水浴溫度和絕熱箱體2內37℃±1℃的空氣溫度下操作測試儀至少1h,該測試過程中保持該溫度。步驟4:確認熱濕交換器的機器端口流出的空氣的體積是表1所選測試條件所需的。步驟5:記錄儲水容器、氣囊及儲氣容器的總質量m0。步驟6:用一個供試熱濕交換器更換前述熱濕交換器,操作測試儀60min±5min。步驟7:記錄儲水容器、氣囊及儲氣容器的總質量m1。步驟8:持續操作測試儀至熱濕交換器生產者推薦的最大時間。步驟9:記錄儲水容器、氣囊及儲氣容器的總質量m2。步驟10:確認供試熱濕交換器的機器端口流出的空氣的體積是表1所選測試條件所需的。步驟11:用下式計算第一個小時的供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M1:M1=(m0-m1)/V1式中:V1為第一小時測試過程中從供試熱濕交換器機器端口流出空氣的總體積。步驟12:用下式計算整個測試過程中的供試熱濕交換器水分損失Mmax:Mmax=(m0-m2)/V2式中:V2為整個測試過程中從供試熱濕交換器機器端口流出空氣的總體積。上述測試方法中,測試儀的工作過程為:步驟1:雙向氣流發生器產生正壓氣流,正壓氣流進入儲氣容器3,儲氣容器3內氣壓增大,壓迫氣囊1收縮模擬人體呼氣過程,將氣體壓出,氣囊1壓出的氣體經呼氣管路17進入儲水容器11的水中,呼氣管路17內的氣體從呼氣通孔23處冒出,經過儲水容器11內水的加溫加濕,模擬出人體呼出的氣體的狀態,由于氣體的密度小,其會上升至水面,氣體上升至水面之后導致該區域氣壓上升,所以氣體會從呼氣出口處流出,進入熱濕交換器6,并最終經過熱濕交換器6的出氣端口排出,模擬了人體呼氣的過程。步驟2:雙向氣流發生器產生負壓氣流,負壓氣流進入儲氣容器3,儲氣容器3內氣壓減小,所述氣囊1擴張模擬人體吸氣過程,在氣壓的作用下,干燥空氣源提供的干燥空氣進入熱濕交換器6,并經熱濕交換器6進入吸氣管路18,在吸氣管路18的引導下,干燥空氣進入儲水容器11的水中,吸氣管路18內的氣體從吸氣通孔24處冒出,經過儲水容器11內水的加溫加濕,模擬出人體吸入的氣體的狀態,由于氣體的密度小,其會上升至水面,氣體上升至水面之后導致該區域氣壓上升,所以氣體會從吸氣出口處流出,進入氣囊1,模擬了人體吸氣的過程。該工作過程的步驟1和步驟2交替重復進行,直至測試完畢。上述工作過程中,隨著測試的進行,儲水容器11內的水會被損耗,儲水容器11內水位下降時,所述浮子13隨水面高度下降,所述進水孔打開,儲水箱16的水經進水管15和進水孔進入儲水容器11,從而使儲水容器11內水面高度上升;儲水容器11內水面高度上升時帶動浮子13上升,浮子13上升至與限位罩14頂面相接觸的高度時,浮子13將進水孔堵塞,停止進水。浮子13、限位罩14、進水管15和儲水箱16配合形成了自動補水裝置,可維持儲水容器11內水位線的穩定,測試過程中,氣體進入儲水容器11后,儲水容器11內的氣壓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從而維持熱濕交換器6進氣壓力的穩定,提高測試結果的精確度。通過測試前和測試后濕氣發生器質量的減少量,可以反映出儲水容器11內水的損耗量,表明被測熱濕交換器的保濕性能越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實用新型的全部實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除說明書所述技術特征外,其余技術特征均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技術,為了突出本實用新型的創新特點,上述技術特征在此不再贅述。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