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熱電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
背景技術:
在煤化工等行業的工藝控制步驟中,各種反應器、轉化器以及合成器的溫度控制需要熱電偶的參與,熱電偶上的測溫點可測量轉化器合成塔內的氣流溫度,現有的熱電偶大都只設置單支測溫芯體,單支測溫芯體測量精準度低、可靠性低,雙支結構的測溫芯體就可有效規避以上缺點,如何保證兩支芯體的測溫點朝向一致是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測溫點朝向合成塔內氣流來向可進一步提高測量精準度,一種可解決以上問題、可有效提高測量精準度的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開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測量精準度高、可靠性高的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包括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測溫點,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上均設有多個測溫點,所述第一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與第二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個數相同并且一一對應設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朝向相同,均朝向被測氣流來向。
優選的,還包括柔性密封機構,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通過柔性密封機構設置在固定構件內。
優選的,所述柔性密封機構由設置在內的密封墊和設置在外的硬墊構成。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穿過固定構件,并且在端部連接有線路連接部件,所述固定構件由法蘭、法蘭管頸、管焊接頭、活絡接頭依次首尾連接構成,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分別通過卡套螺栓設置在活絡接頭內,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通過柔性密封機構設置在管焊接頭內。
優選的,所述法蘭的外周設有吊環。
優選的,所述法蘭上標記有導向箭頭。
優選的,所述熱電偶還包括支撐桿、支撐環,支撐桿、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平行設置,多個支撐環將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固定在支撐桿上,以使其保持平直,所述支撐環的邊緣位置設有導向缺口,所述支撐環上設有貫穿的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三孔的圓心位于第一孔圓心、第二孔圓心連接線的垂線上,第一孔用于固定第一鎧裝芯體,第二孔用于固定第二鎧裝芯體,第三孔用于固定支撐桿。
優選的,所述導向缺口的對稱線位于第一孔圓心、第二孔圓心連接線的垂線上。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上任一測溫點的左側和右側包覆隔熱層。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上測溫點等間距分布、所述第二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等間距分布。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均設有八個-十二個測溫點,所述測溫芯體上設有四十-六十個支撐環,相鄰兩個測溫點之間設有五個支撐環。
優選的,所述導向缺口為半圓孔。
優選的,任一測溫點的左側和右側的兩個支撐環之間包覆隔熱層。
優選的,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均設有十個測溫點,所述測溫芯體上設有五十個支撐環,相鄰兩個測溫點之間設有五個支撐環。
優選的,所述隔熱層采用陶瓷纖維。
優選的,相鄰兩個測溫點之間的間距為1210mm,任一測溫點與其左側的支撐環之間的間距為60mm,任一測溫點與其右側的支撐環之間的間距為60mm,任一測溫點左側相鄰的兩個支撐環之間的間距為100mm,任一測溫點右側相鄰的兩個支撐環之間的間距為100mm。
優選的,所述測溫芯體的末端固定設有導向端頭,導向端頭包括導向頭、加強管,加強管的一端固定在測溫芯體末端的支撐環上,另一端固定在導向頭上,
優選的,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的末端穿入到加強管內,支撐桿的末端穿入到導向頭內。
優選的,所述測溫芯體的最末端的測溫點到導向端頭末端的間距為175mm,所述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穿入到加強管內的長度為30mm。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還包括所述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在甲醇轉化器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還包括一種裝配有所述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的甲醇轉化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柔性密封機構的設置便于加工時調整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的位置,使得兩個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相對應,可測量一個位點的溫度。同時柔性密封機構相對于剛性的密封機構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延長本裝置的使用壽命。
2、本裝置設置有兩支測溫芯體,即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并且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一一對應設置,即同一位置設有兩個測溫點,提高測量精準度,同時提高本裝置運行的可靠性,一旦有一個測溫點出現故障時,不影響測溫作業。
3、支撐環既可以起到固定定位作用,保持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相互平行呈直線結構,而且可以起到防止氣流串流的作用,防止不同測溫位點處的氣流相互串流,提高測量精準度。
4、支撐環上導向缺口的設置,在組裝本裝置時,起到導向作用,保證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的測溫點朝向一致,提高生產效率,便于推廣應用。
5、隔熱層的設置,具有防止被測溫氣流將熱量傳遞到芯體上非測量點位置,杜絕這部分熱量在芯體上傳導。
6、測溫芯體外部不設置外殼,可避免外殼的分流作用,可有效保證測溫點的朝向一致,可測量同一來向的氣體的溫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導向箭頭的標記位置。
圖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1第一鎧裝芯體、第二鎧裝芯體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支撐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3中“b”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圖1-圖6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一種甲醇轉化器合成多點熱電偶,包括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法蘭8、法蘭管頸10、管焊接頭11、活絡接頭12、線路連接部件13、卡套螺栓14、密封墊15、硬墊16;
所述法蘭8、法蘭管頸10、管焊接頭11、活絡接頭12依次首尾連接構成固定構件,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穿過固定構件,并且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的端部連接有線路連接部件13,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通過線路連接部件13連接電器盒,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分別通過卡套螺栓14設置在活絡接頭12內,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通過柔性密封機構設置在管焊接頭11內。
所述柔性密封機構由設置在內的密封墊16和設置在外的硬墊15構成。
所述法蘭8的外周設有吊環9。
所述法蘭8上標記有導向箭頭17,導向箭頭17具有導向的作用,裝配時,便于對準方向,使得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的測溫點朝向一致。
【工作方式】
密封墊16、硬墊15構成柔性密封機構,柔性密封機構的設置便于加工時調整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的位置,使得兩個鎧裝芯體上的測溫點相對應,可測量一個位點的溫度。同時柔性密封機構相對于剛性的密封機構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隨溫度的變化自身發生變化,不會產生裂紋或其他故障,使得本裝置更加適于裝配在高溫環境中,延長本裝置的使用壽命。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所述支撐桿1、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平行設置,多個支撐環5將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固定在支撐桿1上,以使其保持相互平行的直線結構,防止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擰在一起,所述支撐環5的邊緣位置設有導向缺口5-2,所述支撐環5上設有貫穿的第一孔5-1、第二孔5-3、第三孔5-4,第三孔5-4的圓心位于第一孔5-1圓心、第二孔5-3圓心連接線的垂線上,所述導向缺口5-2的對稱線位于第一孔5-1圓心、第二孔5-3圓心連接線的垂線上,第一孔5-1用于固定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孔5-3用于固定第二鎧裝芯體3,第三孔5-4用于固定支撐桿1;
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均設有多個測溫點4,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的測溫點4個數相同、朝向相同并且一一對應設置,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任一測溫點4的左側和右側包覆隔熱層6。
【工作方式】
導向缺口5-2在裝配本裝置時可起到導向作用,保持所有支撐環5朝向一致,操作時,將多個朝向一致的支撐環5焊接在支撐桿1上,如此才能保證所有支撐環5上的孔一一相互對應,保證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呈直線狀態,進一步保證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的測溫點4朝向相同,(通過導向缺口5-2進行導向,裝配時,使得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的測溫點4的朝向與導向缺口5-2的朝向保持一致即可),所有測溫點4都迎面朝向待檢測溫度的氣流,可提高測溫的精準度。
支撐環5除了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外,還可以起到防止氣流串流的作用,防止氣流在不同的支撐環5之間橫向流動,提高測量的精準度。
隔熱層6的設置,防止氣流將熱量傳遞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非測量點的位置,如此使得,測量點只接受氣流的熱量,避免了沿芯體傳遞來的熱量,同時具有提高測量的精準度的作用。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上任意相鄰的兩個測溫點4之間的間距相同,均為1210mm。
所述導向缺口5-2為半圓孔。
任一測溫點4的左側和右側的兩個支撐環5之間包覆隔熱層6。
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均設有十個測溫點4,所述測溫芯體上設有五十個支撐環5,相鄰兩個測溫點4之間設有五個支撐環5。
所述隔熱層6采用陶瓷纖維。
相鄰兩個測溫點4之間的間距為1210mm,任一測溫點4與其左側的支撐環5之間的間距為60mm,任一測溫點4與其右側的支撐環5之間的間距為60mm,任一測溫點4左側相鄰的兩個支撐環5之間的間距為100mm,任一測溫點4右側相鄰的兩個支撐環5之間的間距為100mm。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所述測溫芯體的末端固定設有導向端頭7,導向端頭7包括導向頭7-2、加強管7-1,加強管7-1的一端固定在測溫芯體末端的支撐環5上,另一端固定在導向頭7-2上。
導向端頭7的設置,便于將測溫芯體插入到合成塔內,起到導向作用。
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的末端穿入到加強管7-1內,支撐桿1的末端穿入到導向頭7-2內。
所述測溫芯體的最末端的測溫點4到導向端頭7末端的間距為175mm,所述第一鎧裝芯體2、第二鎧裝芯體3穿入到加強管7-1內的長度為30mm。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