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野外定點采集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屬于生態環境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河流、湖泊是底棲生物生存的重要場所,而底棲生物的存在能夠有效的指示上述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目前,針對底棲生物的野外采集,市面上多采用索伯(Surber)網、D形網具(淺水區域)或彼得森采泥器(深水區域),對河流、湖泊進行底棲生物采集。這些采集方式存在問題包括:(1)底棲生物大多具有運動性,因此單次采樣難免會造成底棲生物的采集不全,存在底棲生物多樣性有所缺失的問題;(2)目前市面上采用的工具大多是單一化(深水、淺水區采集裝置不同),不具有通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該裝置可長期定點放置,造價低廉,采樣、監測方便,省時省力,對非采樣區基質干擾小,解決了因單次短時取樣,造成的底棲生物樣品采集不全,無法準確反映取樣地點生態環境質量的問題,同時該裝置作為一種通用型裝置,可針對任一區域(淺水區、深水區)開展定點采樣工作,解決了上述底棲生物野外采集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它包括外筒和內筒,外筒套在內筒上,外筒上對稱布置有兩長圓孔,定位螺栓穿過長圓孔固定在內筒的定位孔上,外筒和內筒的側壁上布置有孔。
所述外筒和內筒上的孔徑為10~20 mm。
所述的孔均布于外筒和內筒上,上下層孔之間的中心距比孔直徑大1~2mm。
所述外筒頂端敞口,底端有底板,底板上有定位釘。
所述內筒底端有底板,頂端有手柄。
所述外筒和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為1~2mm。
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它包括外筒和內筒,外筒套在內筒上,外筒上對稱布置有兩長圓孔,定位螺栓穿過長圓孔固定在內筒的定位孔上,外筒和內筒的側壁上布置有孔,當定位螺栓處于長圓孔的底端時,外筒與內筒側壁上的孔是相通的,這樣內筒與外部環境一致,保證了水體的順暢流動,所采集的生物多樣性能保證,數據真實有效;當需要采集樣本時,提起手柄,這時定位螺栓處于長圓孔的頂端,外筒與內筒側壁上的孔通道是封閉的,這樣的好處是水流環境對內筒樣本的干擾最小,保證了采集生物的多樣性。
本實用新型所述外筒和內筒上的孔徑為10~20 mm,在這范圍內,可以充分的采集底棲生物樣本,適用范圍廣。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孔均布于外筒和內筒上,上下層孔之間的中心距比孔直徑大1~2mm,當定位螺栓處于長圓孔的頂端時,外筒與內筒側壁上的孔是封閉的,這樣的好處是水流環境對內筒的干擾最小,保證了采集生物的多樣性。
本實用新型所述外筒頂端敞口,底端有底板,底板上有定位釘。外筒頂端敞口,方便內筒的取出和回裝;底板上的定位釘能使采集器牢固定位于河床中,避免倒塌,保證實驗效果真實有效。
本實用新型所述內筒底端有底板,頂端有手柄。用底板封閉內筒底端,在采樣時能保證所采集的生物樣本齊全,頂端的手柄方便采集操作,在采集工作結束后,只需將定位螺栓擰下,則可將內筒從外筒中取出。
本實用新型所述外筒和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為1~2mm,采用窄間隙,既能保證內筒的取出和回裝方便,也能保證在取樣時水流環境對樣本的干擾較小。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改變了本領域長久以來的設計思想,將短時采集變為中長期(1天-1周)駐留采集,使底棲生物能夠很好的在采集筒內進行分布,通過采集底棲生物更好的反映采樣地點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且裝置在提升時能夠有效的隔離采樣區和非采樣區的基質,采樣或監測時對非采樣區基質擾動小,基于本實用新型裝置,對河流、湖泊的采樣、監測方便,省時省力,對非采樣區基質干擾小。
本實用新型裝置針對各種類型(河流、湖泊)、各種區域(淺水區、深水區)均具有較好的適用性,所述裝置分為兩層,外層起到支撐與保護作用,內層通過提升,封閉外層開孔,能夠有效的將采樣區和非采樣區的基質進行隔離,采樣和檢測時僅需將內筒提出,即可實現對監測地點底棲生物樣品的原位采樣。所述裝置具有設計簡潔、使用方便、可長期貯留、對非采樣區基質擾動小,造價便宜等優點,非常適合應用于對河流、湖泊等區域底棲生物進行原位采樣。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的A向視圖;
圖3為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的俯視圖。
圖中標識為:1、定位釘,2、外筒,3、定位螺栓,4、手柄,5、內筒,6、長圓孔,7、定位孔,8、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參照本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附圖1~3所示,一種底棲生物野外定點采集裝置,它包括外筒2和內筒5,外筒2套在內筒5上,外筒2上對稱布置有兩長圓孔6,定位螺栓3穿過長圓孔6固定在內筒5的定位孔7上,外筒2和內筒5的側壁上布置有孔8,當定位螺栓3處于長圓孔6的底端時,外筒2與內筒5側壁上的孔8是相通的,這樣內筒5與外部環境一致,保證了水體的順暢流動,所采集的生物多樣性能保證,數據真實有效;當手工取樣時,提起手柄4,這時定位螺栓3處于長圓孔6的頂端時,外筒2與內筒5側壁上的孔8是封閉的,這樣的好處是水流環境對內筒5的干擾最小,保證了采集生物的多樣性。
進一步的,所述外筒2和內筒5上的孔8孔徑取12 mm,本實施例中,外筒2和內筒5分別采用Φ219 mm×3 mm和Φ210 mm×3 mm的不銹鋼鋼管加工,長度為800mm,在其側壁上鉆孔8。
進一步的,所述的孔8均布于外筒2和內筒5上,上下層孔之間的中心距比孔直徑大2mm,當定位螺栓3處于長圓孔6的頂端時,外筒2與內筒5側壁上的孔8是封閉的,這樣的好處是水流環境對內筒的干擾最小,保證了采集生物的多樣性。
進一步的,所述外筒2頂端敞口,底端有底板,底板上有定位釘1,底板與外筒2、底板和定位釘1之間采用焊接連接。外筒2頂端敞口,方便內筒5的取出和回裝;底板上的定位釘1能使采集器牢固定位于河床中,避免倒塌,保證實驗效果真實有效。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5底端有底板,頂端有手柄4,內筒5與底板、內筒5與手柄4間采用焊接連接,用底板封閉內筒5底端,在采樣時能保證所采集的生物樣本齊全,頂端的手柄4方便操作,在采集工作結束后,只需將定位螺栓3擰下,則可將內筒5從外筒2中取出。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中,所有材料均采用不銹鋼材料加工制作,可長期適用于不同的野外環境中工作,也不會生銹,從而保證了實驗的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外筒2和內筒5側壁之間的間隙為1.5mm,采用窄間隙,既能保證內筒5的取出和回裝方便,也能保證在取樣時水流環境對樣本的干擾較小。
本實用新型所述內筒有效容積為0.03125m3,便于底棲生物定量采集所用。
綜上所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針對各種類型(河流、湖泊)、各種區域(淺水區、深水區)均具有較好的適用性,所述裝置分為兩層,外層起到支撐與保護作用,內層通過提升,封閉外層開孔,能夠有效的將采樣區和非采樣區的基質進行隔離,采樣和檢測時僅需將內筒提出,即可實現對監測地點底棲生物樣品的原位采樣。所述裝置具有設計簡潔、使用方便、可長期貯留、對非采樣區基質擾動小,造價便宜等優點,非常適合應用于對河流、湖泊等區域底棲生物進行原位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