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自動換道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916173閱讀:511來源:國知局
自動換道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屬于自動駕駛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換道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自動駕駛系統是一種主動安全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控制車輛運行,包括行駛、換道、泊車等,提升駕駛體驗與舒適感,同時確保駕駛的安全性。目前自動駕駛系統主要使用安裝在車輛的傳感器,如: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和超聲波雷達等,探測和識別駕駛環境,包括車道線,周圍車輛、行人、紅綠燈、交通標志等,安全高效地自動控制車輛行駛,同時遵守交通規則。

具體來說,在駕駛的時候,利用車輛前攝像頭識別車道線,控制車輛行駛在車道正中;在換道的時候,識別車道線類型和交通標志,并結合地圖規劃路徑數據,判斷是否可以換道。

自動換道系統是自動駕駛系統的子系統,現有的自動換道系統一般使用前攝像頭來識別前方車道線,但是對環境的探測存在幾種傳感器技術方案:

第一種方案為車頂激光雷達,利用激光雷達旋轉實現360度范圍全覆蓋,實現環境探測。此方法的缺點在于激光雷達縱向探測角度小于30度,車輛周圍5米內存在盲區,換道存在安全風險,同時激光雷達成本太高,目前難以實際應用在量產車型。

第二種方案為前方毫米波雷達加車輛周圍超聲波雷達。此方案主要問題在于超聲波雷達探測距離近,只有3-4米,難以探測后方稍遠距離的車輛,存在安全風險。

第三種方案為五毫米波雷達方案,即前方毫米波雷達加四角安裝的毫米波雷達,此方法可以探測車輛周圍的環境,但是無法探測車輛后方的目標,車輛后方存在安全風險。

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新的自動換道系統及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換道系統及方法,能實時檢測換道環境是否安全,在存在安全風險時,能及時終止換道和提醒駕駛員接管。

本發明所述的自動換道系統,包括前攝像頭、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組、超聲波雷達組、中央控制器、地圖定位模塊、執行機構和HMI模塊;

所述前攝像頭、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組、超聲波雷達組、地圖定位模塊、執行機構和HMI模塊分別與中央控制器連接;

所述前攝像頭用于識別車輛前方的車道線、交通標線、交通標志和障礙物;

后攝像頭用于識別車輛后方的車道線和障礙物;

毫米波雷達組包括多個毫米波雷達,使毫米波雷達能覆蓋車輛周圍 360°的所有區域 ;

超聲波雷達組包括多個超聲波雷達,使超聲波雷達能覆蓋車輛周圍 360°的所有區域 ;

中央處理器用于駕駛環境重構、駕駛路徑規劃與駕駛決策,在判斷出換道環境安全時,控制執行機構使車輛執行換道操作,在判斷出換道環境存在安全風險時,終止換道操作,并通過HMI模塊提醒駕駛員接管。

所述前攝像頭安裝在車輛前側的中部;

所述后攝像頭安裝在車輛后側的中部;

所述毫米波雷達組包括六個毫米波雷達,安裝位置如下:

一個毫米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前方的正中間,

一個毫米波雷達在車輛后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

一個毫米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前部;

一個毫米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后部;

一個毫米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前部;

一個毫米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后部;

所述超聲波雷達組包括十二個超聲波雷達,安裝位置如下: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前方的左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前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前方的右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后方的左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后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后方的右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前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左側的中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后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前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右側的中部;

一個超聲波雷達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后部。

本發明所述的自動換道方法,采用本發明所述的自動換道系統,將車輛四周區域劃分為八個子區域,分別為車輛左前方區域、車輛正前方區域、車輛右前方區域、車輛左側區域、車輛右側區域、車輛左后方區域,車輛正后方區域和車輛右后方區域;所述毫米波雷達組和超聲波雷達組均能覆蓋這八個子區域;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換道觸發

當滿足條件1a~1c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

條件1a、自動駕駛路徑規劃與實際行駛道路方向不一致;

條件1b、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較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

條件1c、自動換道系統接收到換道指令;

步驟二、換道方向判斷

2a、根據路徑規劃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低;

2b、根據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中;

2c、根據接收到的換道指令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高;

當換道方向相互沖突時,判斷的換道方向以優先級高的方向為準;

步驟三、換道執行

當換道方向為向左換道時,且同時滿足條件3a和3b時,自動換道系統才開始執行向左換道;

條件3a、車輛左前方區域和車輛左側區域均無障礙物;

條件3b、車輛左后方區域沒有障礙物,或車輛左后方區域有障礙物但不會闖入車輛左側區域;

當換道方向為向右換道時,且同時滿足條件3c和3d時,自動換道系統才開始執行向右換道;

條件3c、車輛右前方區域和車輛右側區域均無障礙物;

條件3d、車輛右后方區域沒有障礙物,或車輛右后方區域有障礙物但不會闖入車輛右側區域;

步驟四、換道退出

在向左換道中,當滿足條件4a~4g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換道退出;

在向右換道中,當滿足條件4e~4k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換道退出;

4a、左側車道線是實線;

4b、車輛左側區域有障礙物;

4c、車輛左后方區域的障礙物在加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左側區域;

4d、車輛左前方區域的障礙物在減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左側區域;

4e、交通標線、交通標志為禁止換道;

4f、接收到終止換道指令;

4g、完成換道;

4h、車輛右側區域有障礙物;

4i、車輛右后方區域的障礙物在加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右側區域;

4j、車輛右前方區域的障礙物在減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右側區域

4k、右側車道線是實線。

所述步驟三中,在執行換道過程中,當毫米波雷達探測到車輛正后方區域有障礙物在加速運動時,則觸發后攝像頭來探測車輛正后方區域,若后攝像頭識別出障礙物是靠近換道方向側的車道線行駛,則表示存有碰撞風險,自動換道系統發出報警,以提示駕駛員是否退出換道,否則表示無碰撞風險,繼續執行換道。

所述步驟2a具體為:

當路徑規劃為向右,實際路線為直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右,實際路線為左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直行,實際路線為左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左,實際路線為直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斷向左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左,實際路線為右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直行,實際路線為右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所述2b具體為:

當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時,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所述2c具體為:

當接收的指令為向右換道,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接收的指令為向左換道,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能夠實時檢測換道環境是否安全,并在存在安全風險時,能夠及時終止換道和提醒駕駛員接管車輛,保證了換道過程中的安全。

(2)本發明中毫米波雷達組、超聲波雷達組、前攝像頭和后攝像頭的覆蓋區域相互疊加,形成了三層的覆蓋圈:包括5米,60米和160米這三個范圍,能夠涵蓋自動駕駛的安全范圍。其中5米和60米到達了360度的完全覆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原理框圖;

圖2為本發明中的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前攝像頭、后攝像頭的分布圖;

圖3為本發明中超聲波雷達覆蓋區域的分布圖;

圖4為本發明中毫米波雷達覆蓋區域的分布圖;

圖5為本發明中前攝像頭、后攝像頭覆蓋區域的分布圖;

圖6為本發明中車輛行駛區域的劃分圖;

圖7為本發明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自動換道系統,包括前攝像頭10、后攝像頭16、毫米波雷達組30、超聲波雷達組31、中央控制器12、地圖定位模塊33、執行機構32和HMI(即:人機界面)模塊34。前攝像頭10、后攝像頭16、毫米波雷達組30、超聲波雷達組31、地圖定位模塊33分別與中央控制器12連接。本發明中,執行機構32包括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子剎車系統和車輛的發動機及變速器。

所述前攝像頭10安裝在車輛前側的中部,用于識別車輛前方的車道線、交通標線、交通標志和障礙物(包括行人、車輛或其他)。后攝像頭16安裝在車輛后側的中部,用于識別車輛后方的車道線和障礙物。本發明中的前攝像頭10、后攝像頭16分別包括攝像頭和圖像處理模塊,前攝像頭10和后攝像頭16亦可共用一個圖像處理模塊。

毫米波雷達組30包括分別安裝在車輛四周的多個毫米波雷達,使毫米波雷達能覆蓋車輛周圍 360°的所有區域 。

超聲波雷達組31包括分別安裝在車輛四周的多個超聲波雷達,使超聲波雷達能覆蓋車輛周圍 360°的所有區域。

中央處理器12接收傳感器的原始信號,與地圖定位模塊33和整車CAN網絡相連,其完成駕駛環境重構、駕駛路徑規劃與駕駛決策。中央處理器12在判斷出換道環境安全時,控制執行機構32使車輛執行換道操作,在判斷出換道環境存在安全風險時,終止換道操作,并通過HMI模塊34提醒駕駛員接管。

如圖2所示,所述超聲波雷達組31包括十二個超聲波雷達,分別為超聲波雷達2、超聲波雷達3、超聲波雷達5、超聲波雷達6、超聲波雷達8、超聲波雷達9、超聲波雷達11、超聲波雷達14、超聲波雷達15、超聲波雷達18、超聲波雷達19、超聲波雷達21,其探測角度約為90度,探測距離約為5米。

以上各超聲波雷達的安裝位置及覆蓋范圍如下:

超聲波雷達2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前部,距離車輛前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15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2。

超聲波雷達3安裝在車輛前方的左部,距離車輛前端左側距離約為3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3。

超聲波雷達5安裝在車輛前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5。

超聲波雷達6安裝在車輛前方的右部,距離車輛前端右側距離約為3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6。

超聲波雷達8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前部,距離車輛前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15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8。

超聲波雷達9安裝在車輛左側的中部,即A柱下方偏后30cm處,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9。

超聲波雷達11安裝在車輛右側的中部,即A柱下方偏后30cm處,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11。

超聲波雷達14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后部,距離車輛后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5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14。

超聲波雷達15安裝在車輛后方的左部,距離車輛后端左側距離約為3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5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15。

超聲波雷達18安裝在車輛后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距離地面約為5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18。

超聲波雷達19安裝在車輛后方的右部,距離車輛后端右側距離約為3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5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19。

超聲波雷達21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后部,距離車輛后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5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2-21。

如圖2所示和圖4所示,所述毫米波雷達組30包括六個毫米波雷達,分別為毫米波雷達1、毫米波雷達4、毫米波雷達7、毫米波雷達13、毫米波雷達17、毫米波雷達20。其中:毫米波雷達1、毫米波雷達7、毫米波雷達13、毫米波雷達17和毫米波雷達20為盲區探測(BSD)的毫米波雷達,其規格為短距毫米波雷達,探測角度為120度,探測距離約為60米。毫米波雷達4為自適應巡航(ACC)的毫米波雷達,其規格為中距毫米波雷達,包括中距和短距兩種掃描模式:中距模式探測角度約為18度,探測距離為160米;短距模式探測角度為120度,探測距離約為60米。

如圖2和圖4所示,以上各毫米波雷達的安裝位置及覆蓋范圍如下:

毫米波雷達4安裝在車輛前方的正中間,位于前防撞橫梁的下方,距離地面約為2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4。

毫米波雷達17在車輛后方防撞橫梁的正中間,距離地面約為4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17。

毫米波雷達1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前部,距離車輛前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1。

毫米波雷達13安裝在車輛左側的后部,距離車輛后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4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13。

毫米波雷達7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前部,距離車輛前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3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7。

毫米波雷達20安裝在車輛右側的后部,距離車輛后端距離約為20厘米,距離地面約為40厘米,其覆蓋范圍為區域3-20。

如圖2所示,前攝像頭1010為車道保持(LKA)攝像頭,可以識別前方車道線、車輛、行人等,安裝在擋風玻璃后視鏡內,距離擋風玻璃頂部垂直距離約為15厘米,其識別角度約為50度,識別距離約為100米。其覆蓋范圍為圖5中的區域3-10。

如圖2所示,后攝像頭16為倒車輔助攝像頭,可以識別后方車道線、行人、車輛等,安裝在擋風玻璃后視鏡內,距離擋風玻璃頂部垂直距離約為15厘米,其識別角度約為90度,識別距離約為30米。其覆蓋范圍為圖5中的區域3-16所示。

毫米波雷達組30、超聲波雷達組31、前攝像頭10和后攝像頭16的覆蓋區域相互疊加,形成三層覆蓋圈:包括5米,60米和160米三種范圍,可以涵蓋自動駕駛的安全范圍。其中5米和60米可以360度完全覆蓋,由于駕駛危險主要來自于前方,故160米范圍只考慮前方,從而節約系統成本。

如圖7所示,本發明所述的自動換道方法,采用本發明所述的自動換道系統,將車輛四周區域劃分為八個子區域,分別為車輛左前方區域22、車輛正前方區域23、車輛右前方區域24、車輛左側區域25、車輛右側區域26、車輛左后方區域27,車輛正后方區域28和車輛右后方區域29;所述毫米波雷達組和超聲波雷達組31均能覆蓋這八個子區域;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換道觸發

當滿足條件1a~1c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

條件1a、自動駕駛路徑規劃與實際行駛道路方向不一致;

條件1b、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較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

條件1c、自動換道系統接收到換道指令;

步驟二、換道方向判斷

2a、根據路徑規劃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低;

當路徑規劃為向右,實際路線為直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右,實際路線為左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直行,實際路線為左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左,實際路線為直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斷向左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向左,實際路線為右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當路徑規劃為直行,實際路線為右行,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2b、根據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中;

當同一車道的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或同一車道前方有障礙物,存在碰撞風險時,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2c、根據接收到的換道指令判斷換道方向,優先級為高;

當接收的指令為向右換道,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右換道;

當接收的指令為向左換道,則換道方向判斷為向左換道。

當換道方向相互沖突時,判斷的換道方向以優先級高的方向為準。

步驟三、換道執行

當換道方向為向左換道時,且同時滿足條件3a和3b時,自動換道系統才開始執行向左換道;

條件3a、車輛左前方區域22和車輛左側區域25均無障礙物;

條件3b、車輛左后方區域27沒有障礙物,或車輛左后方區域27有障礙物但不會闖入車輛左側區域25;

當換道方向為向右換道時,且同時滿足條件3c和3d時,自動換道系統才開始執行向右換道;

條件3c、車輛右前方區域24和車輛右側區域26均無障礙物;

條件3d、車輛右后方區域29沒有障礙物,或車輛右后方區域29有障礙物但不會闖入車輛右側區域26;

在執行換道過程中,當毫米波雷達探測到車輛正后方區域有障礙物在加速運動時,則觸發后攝像頭16來探測車輛正后方區域,若后攝像頭16識別出障礙物是靠近換道方向側的車道線行駛,則表示存有碰撞風險,自動換道系統通過HMI模塊34發出報警,以提示駕駛員是否退出換道,否則表示無碰撞風險,繼續執行換道。

步驟四、換道退出

在向左換道中,當滿足條件4a~4g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換道退出;

在向右換道中,當滿足條件4e~4k中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時,換道退出;

4a、左側車道線是實線;

4b、車輛左側區域25有障礙物;

4c、車輛左后方區域27的障礙物在加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左側區域25;

4d、車輛左前方區域22的障礙物在減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左側區域25;

4e、交通標線、交通標志為禁止換道;

4f、接收到終止換道指令;

4g、完成換道;

4h、車輛右側區域26有障礙物;

4i、車輛右后方區域29的障礙物在加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右側區域26;

4j、車輛右前方區域24的障礙物在減速或有可能闖入車輛右側區域26。

4k、右側車道線是實線。

以下結合各傳感器(包括前攝像頭10、后攝像頭16、超聲波雷達組31和毫米波雷達組30中的一種或多種)的位置對本方法進行具體的說明:

一、左側換道風險判斷

向左換道啟動時,已經利用傳感器探測到車輛左前方區域22和車輛左側區域25沒有障礙物,且車輛左后方區域27內沒有車輛或者車輛行駛速度較慢(此為自動換道開啟前提條件,在換道啟動時已經探明)。利用各傳感器對車輛左前方區域22、車輛左側區域25、車輛左后方區域27和車輛正后方區域28這四個區域進行實時探測,基于各傳感器所探測的數據來判斷碰撞風險,如果存在碰撞風險,則退出自動換道,同時提醒技術員。這里的碰撞風險分為三種情況:

(1)車輛左前方區域22和車輛左側區域25這兩個區域出現碰撞危險:由于傳感器的探測能力或者目標(行人、車輛)的突然闖入,會導致車輛左前方和車輛左側區域內出現碰撞危險。毫米波雷達1和毫米波雷達13掃描車輛左前方區域22和車輛左側區域25的目標,如果目標以一定速度向左靠近,則可以及時發現。當物體靠近自身車輛5米時,此時超聲波雷達2,超聲波雷達9,超聲波雷達14可以發現,綜合兩種雷達,可以發現左側靠近車輛。如果物體是靜止的或者速度較低,毫米波雷達無法探測,超聲波雷達2,超聲波雷達9,超聲波雷達14可以在5米時發現目標,可以明確目標是否處于換道路徑上,如果是,則存在換道風險。

(2)車輛左后方區域27存在潛在碰撞風險:在換道過程中,毫米波雷達13,毫米波雷達17檢測車輛左后方區域27,如果存在車輛相對速度較快,則潛在存在換道風險。

(3)車輛正后方區域28存在潛在碰撞風險:換道過程中,車輛正后方區域28有可能存在車輛快速駛來,由于自身車輛還沒有完成換道,車輛正后方區域28的車輛很有可能向左換道,潛在存在碰撞風險。要探明此種風險情況,需要多種傳感器復合探測。首先毫米波雷達17在60米時可發現后方有車輛快速駛來且沒有減速趨勢。自動駕駛系統需要啟動后攝像頭16監測后方來車。后攝像頭16可以識別后方的車道線和車輛,識別距離大約為30米。如果識別到后向來車行駛在車道中央或者相對速度降低,則無碰撞風險,需要抓緊完成換道。如果來車靠左側車道線行駛且速度較快,則其向左換道的可能性較大,潛在存在換道風險。這時需要警示駕駛員,根據相對速度差距和當前換道的時間,判斷是否需要終止換道。

二、右側換道風險判斷

向右換道啟動時,已經利用傳感器探測到車輛右前方區域24和車輛右側區域26沒有障礙物,且車輛右后方區域29沒有車輛或者車輛行駛速度較慢(此為自動換道開啟前提條件)。在向右換道過程中,實時檢測車輛右前方區域24、車輛右側區域26、車輛右后方區域29和車輛正后方區域28這四個區域,判斷碰撞風險,如果存在碰撞風險,則退出自動換道,同時提醒駕駛員。此時的碰撞風險分三種情況:

(1)車輛右前方區域24和車輛右側區域26出現碰撞危險:由于傳感器的探測能力或者目標(行人、車輛)的突然闖入,會導致車輛右前方區域24和車輛右側區域26出現碰撞危險。毫米波雷達7和毫米波雷達20掃描車輛右前方區域24和車輛右側區域26這兩個區域的目標,如果物體以一定速度向右靠近,則可以及時發現。當物體靠近自身車輛5米時,此時超聲波雷達8,超聲波雷達11,超聲波雷達21可以發現,綜合兩種雷達,可以發現左側靠近車輛。如果物體是靜止的或者速度較低,毫米波雷達無法探測,超聲波雷達8,超聲波雷達11,超聲波雷達21可以在5米時發現目標,可以明確目標是否處于換道路徑上,如果是,則存在換道風險。

(2)車輛右后方區域29潛在碰撞風險:在換道過程中,毫米波雷達19,毫米波雷達20檢測車輛右后方區域29,如果存在車輛相對速度較快,則潛在存在換道風險。

(3)車輛正后方區域28潛在碰撞風險:換道過程中,車輛正后方區域28有可能存在車輛快速駛來,由于自身車輛還沒有完成換道,車輛正后方區域28的車輛很有可能向右換道,潛在存在碰撞風險。要探明此種風險情況,需要多種傳感器復合探測。毫米波雷達17和后攝像頭16監測后方來車。如果識別到后向來車行駛在車道中央或者相對速度降低,則無碰撞風險,需要抓緊完成換道。如果來車靠右側車道線行駛且速度較快,則其向右換道的可能性較大,潛在存在換道風險。這時需要警示駕駛員,根據相對速度差距和當前換道的時間,判斷是否需要終止換道。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手游| 同心县| 温泉县| 红原县| 南溪县| 南开区| 武胜县| 宁武县| 唐河县| 东明县| 陕西省| 仙居县| 南郑县| 昌都县| 大化| 奉化市| 宣汉县| 渝中区| 永年县| 庆元县| 仪征市| 中牟县| 宿松县| 临湘市| 资阳市| 阳新县| 新宁县| 镇江市| 潞城市| 永和县| 承德市| 张家口市| 芦溪县| 来安县| 修武县| 德州市| 莆田市| 宁都县| 南开区|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