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居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枕頭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之一,枕頭的舒適度也成為保障人們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人們體型之間的差異,不同用戶對枕頭高度的需求也存在差異,或是用戶睡眠方式的不同,如側臥或是仰臥,對枕頭的高度需求也會不同。但目前市場上的枕頭外形尺寸固定,且大多只能是整體調節枕頭的高度,無法根據用戶的睡眠參數的差別對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進行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及裝置,旨在解決現有的枕頭無法根據用戶的睡眠參數的差別對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進行調節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優選地,所述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的步驟包括:
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
若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
若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當接收到用戶觸發的調整指令時,根據所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 區域的高度;
在基于所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
優選地,所述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的步驟包括:
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舒適睡眠高度;
所述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的步驟之后還包括:
根據所述舒適睡眠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舒適睡眠高度。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包括仰臥區和側臥區,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檢測智能枕頭中各睡眠區域設置的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
根據仰臥區和側臥區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還是側臥區;
若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則調低側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若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則調高仰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包括:
睡眠參數獲取模塊,用以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適配高度獲取模塊,用以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控制模塊,用以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優選地,所述控制模塊包括:
比較單元,用以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
控制單元,用以當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
所述控制單元還用以當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還包括:
第一調整模塊,用以當接收到用戶手動觸發的調整指令時,根據所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
反饋模塊,用以在基于所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
優選地,所述睡眠參數獲取模塊還用以:
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發送的舒適睡眠高度;
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還包括:
第二調整模塊,用以根據所述舒適睡眠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舒適睡眠高度。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包括仰臥區和側臥區,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還包括:
檢測模塊,用以檢測智能枕頭中各睡眠區域設置的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
判斷模塊,用以根據仰臥區和側臥區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還是側臥區;
第三調整模塊,用以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則調低側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所述第三調整模塊還用以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則調高仰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根據所述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使得所述智能枕頭能根據當前用戶的睡眠參數而調節至適合當前用戶睡眠的適配高度,滿足了不同用戶對智能枕頭睡眠高度的不同需求,且所述智能枕頭的調節只針對當前用戶所處的睡眠區域進行高度調節,也就滿足了用戶不同睡眠方式下對枕頭不同區域高度的需求,提高用戶的睡眠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中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的細化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第三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功能模塊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第三實施例中控制模塊的細化功能模塊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第四實施例的功能模塊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及裝置中所述智能枕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參照圖1、圖7和圖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移動終端可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如藍牙或wifi模塊)與智能枕頭進行通訊,用戶可以基于移動終端上與智能枕頭對應APP應用來輸入自己的睡眠參數,所述睡眠參數可以為用戶的頭圍、頸圍、肩寬、性別、床墊軟硬度等,移動終端根據輸入的睡眠參數基于預設的算法獲取枕頭的舒適高度,并將睡眠參數經過計算所得的枕頭舒適高度通過移動終端發送給智能枕頭,智能枕頭能獲取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自身的睡眠參數,所述睡眠參數可以為用戶的頭圍、頸圍、肩寬、性別、床墊軟硬度等。睡眠參數不同,用戶對于智能枕頭最佳適配高度也對應不同,當不同用戶使用智能枕頭時,需要有針對性輸入自身的睡眠參數,智能枕頭獲取不同用戶輸入的睡眠參數,提供適應不同用戶的最佳適配高度。 不同用戶的睡眠數據存儲在對應的用戶賬號下,下次用戶再次使用時,只需在APP端登錄自己的賬號,連接上智能枕頭,相應的枕頭舒適高度會自動傳輸給枕頭控制模塊,枕頭自動調回到之前調節好的舒適高度。
步驟S20,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請具體參照圖7和圖8,所述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為根據用戶的睡眠習慣劃分為仰臥區101和側臥區102,本實施例中,所述仰臥區101為智能枕頭的中部區域,所述側臥區102為與仰臥區101相鄰的智能枕頭的兩側區域。進一步地,根據用戶的體型特征,將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劃分為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因此,智能枕頭的每一仰臥區101均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每一側臥區102也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用戶的睡眠參數不同,因此不同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也存在差異。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智能枕頭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進而也就分別能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
步驟S30,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內設有氣囊和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的真空泵,通過控制所述真空泵對氣囊充氣或放氣,進而達到調節智能枕頭高度的目的。進一步地,所述智能枕頭內設有多個氣囊,所述真空泵為一個,通過合理的管路連接及管路切換,能實現對每一氣囊的單獨控制,或者多個氣囊同時控制。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某一睡眠區域時,通過控制真空泵對該睡眠區域對應的氣囊的充氣或放氣,則能實現對該睡眠區域高度的調節,而無需調節整個智能枕頭的高度,使得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更加精準。例如,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仰臥區101時,根據獲取的適配高度,需調節仰臥區101頭部區201的高度,則只需控制對智能枕頭內對應頭部區201的氣囊進行充氣,而無需對側臥區102的氣囊高度進行調節,達到針對性地調節智能枕頭高度的目的。
例如,當用戶的睡眠姿勢為側臥時,則根據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頭圍、頸圍、肩寬和床墊軟硬度等睡眠參數,計算得出當前用戶側臥時的適配 高度為:頸部區202適配高度=肩寬/2-頸部直徑/2-H,頭部區201適配高度=肩寬/2-頭部直徑/2-H,其中,H可以根據床墊的軟硬程度取對應的值,比如當床墊軟時,則H=3cm;當床墊適中時,則H=2cm;當床墊硬時,則H=1cm。當用戶的睡眠姿勢為仰臥時,根據輸入的性別判定為女性時,控制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為8~14cm范圍內,男性時控制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為10~18cm范圍內,則頭部區201適配高度=頸部區202適配高度+頸部直徑//2-頭部直徑/2。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能根據當前用戶的睡眠參數而調節至適合當前用戶睡眠的適配高度,滿足了不同體型用戶對智能枕頭睡眠高度的不同需求,且所述智能枕頭的調節只針對當前用戶所處的睡眠區域進行高度調節,也就滿足了用戶不同睡眠方式下對枕頭不同區域高度的需求,提高用戶的睡眠舒適度。
請進一步參照圖2,基于實施例一,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包括:
步驟S31,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
步驟S32,若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若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
具體地,當根據獲取的當前用戶的睡眠參數,獲取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并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以控制真空泵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來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以達到適配高度,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氣囊包括兩相對設置的固定面,兩所述固定面的邊沿通過活動面連接以形成封閉的氣囊,且兩所述固定面面積相同,一所述固定面面對所述睡眠區域。所述真空泵的充/放氣功率為固定值。也就是說,所述真空泵充/放氣功率為常量,所述氣囊的固定面面積也為常量,因此,所述氣囊的高度的控制與真空泵充/放氣的時間成線性相關,進而,通過控制真空泵充/放氣的時間即能實現對氣囊的高度的控制,即通過氣囊活動面的活動,實現氣囊高度的升降。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的獲取為,采集與當前睡眠區域氣囊連接的壓力傳感器的當前壓力,通過特定的換算規則,即可獲取 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并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當前高度,以對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氣囊進行有針對性地調節。
在本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案中,當判定所述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時,說明此時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偏低,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以調節智能枕頭睡眠區域至適配高度。例如,當用戶在側臥時,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到頭部區201有壓力,而頸部區202壓力偏小或者沒有,說明頸部區202當前高度小于適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當前側臥區102頸部區202氣囊進行充氣,調節頸部區202高度至適配高度,以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種實施方案中,當判定所述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時,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例如,當用戶在仰臥時,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到頭部區201有壓力,而頸部區202壓力偏高,根據當前的頸部區202壓力換算得出的當前高度大于適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當前仰臥區101頸部區202氣囊進行放氣,調節頸部區202高度至適配高度。
需要說明的是,因人體生理需要,連接人體頭部和頸部的頸椎存在一定的彎曲弧度,稱為頸椎弧度。具體地,沿頸椎的齒狀突后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后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后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后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弧度的數值約為23(±4)℃,正常高度范圍大約在12(±5)mm范圍內。也就是說,智能枕頭仰臥區的頭部區201與頸部區202之間的高度差在頭部半徑加12(±5)mm的范圍內,以更好地貼合人體的生理特征,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本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比較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當前高度,來控制真空泵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使得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請參照圖3,基于實施例二,本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包括仰臥區和側臥區,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驟S10,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步驟S20,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步驟S30,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步驟S40,檢測智能枕頭各睡眠區域設置的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
步驟S50,根據仰臥區和側臥區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還是側臥區;
步驟S60,若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則調低側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若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則調高仰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智能枕頭包括側臥區和仰臥區,進而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適配高度也就包括仰臥區的適配高度和側臥區的適配高度,可以理解地,基于人體頭部和頸部的外形特征,所述仰臥區的適配高度小于所述側臥區的適配高度。
進一步地,每一所述氣囊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用以檢測與其連接的氣囊的當前氣壓。具體地,當對氣囊進行充氣時,獲取壓力傳感器的當前氣壓,判斷當前氣壓是否超過預設閾值,并當超過預設閾值時,通過提示音、振動等方式體型用戶,控制停止對氣囊的充氣;當對氣囊進行放氣時,獲取壓力傳感器的當前氣壓,判斷當前氣壓是否大于最低的預設閾值,并當當前氣壓臨近最低的預設閾值時,通過提示音、振動等方式體型用戶,控制停止對氣囊的放氣。
所述壓力傳感器能采集睡眠區域的壓力值。當智能枕頭不存在用戶睡眠時,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為一固定值,當智能枕頭存在用戶睡眠時,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會在短時間內增大,此時可以判定為所述智能枕頭存在用戶睡眠的情況。
在本實施例的一優選實施方案中,當所述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在預設單位時長內增大預設數值時,則判定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存在用戶睡眠。具體地,人的頭部重量大概為3kg至6kg的重量范圍內,因此,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頭部睡眠區域產生的壓力的預設數值也在一數值范圍內,如果當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壓力值在預設單位時長內跳躍式地增加了3-6kg所對應的壓力值,則可以判定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存在用戶睡眠。
在本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案中,根據仰臥區101和側臥區102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是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還是側臥區102。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則調低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所述預設值可以為3cm,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時,適當降低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使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二者之間的高度差小于3cm,進而當用戶的睡眠姿勢從仰臥調整為側臥時,能避免二者因高度差過大而影響用戶睡眠,使得所述智能枕頭能更加貼合用戶的體型特征,提高用戶體驗。
相應地,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102,則調高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側臥區102時,適當升高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使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二者之間的高度差小于3cm,進而當用戶的睡眠姿勢從側臥調整為仰臥時,能避免二者因高度差過大而影響用戶睡眠,提高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基于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當接收到用戶觸發的調整指令時,根據所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
在基于所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還可以是通過外部終端來實現。例如,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還能根據適配終端發送的舒適睡眠參數對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進行調整。具體地,所述適配終端可以為移動終端,例如手機。所述智能枕頭包括與移動終端建立無線連接的無線通訊模塊,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可以是基于藍牙、紅外或是wifi等技術實現。例如,用戶在睡眠時或準備睡眠前,將自身的頭圍、頸圍、性別等睡眠參數輸入移動終端,進而移動終端基于現有的計算規則能得出當前用戶的的舒適睡眠參數,并發送至智能枕頭,智能枕頭根據接收的舒適睡眠參數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案中,當接受到智能枕頭本地調整指令時,根據本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并在基于本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相關信息作為新的舒適睡眠參數。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連接有本地控制終端,如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鈕能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例如,當用戶睡眠時,可以根據當前自身的睡眠參數,直接通過對控制按鈕輸入調整指令來調節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使得對所述智能枕頭高度的調整更加直接、便捷。
基于控制按鈕的調整指令,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信息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并儲存。
進一步地,當用戶再次使用所述智能枕頭時,可從移動終端獲取用戶的舒適睡眠高度并發送至智能枕頭,進而根據所述舒適睡眠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舒適睡眠高度,則用戶無需再次輸入睡眠參數來控制智能枕頭達到適配高度,避免用戶每次睡眠都需要輸入睡眠參數,或是手動調節控制按鈕,節省了用戶的操作時間,提高用戶體驗。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請參照圖4、圖7和圖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包括:
睡眠參數獲取模塊10,用以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移動終端可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如wifi模塊)與智能枕頭進行通訊,用戶可以基于移動終端上與智能枕頭對應APP應用來輸入自己的睡眠參數,并將睡眠參數通過移動終端發送給智能枕頭,智能枕頭能獲取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自身的睡眠參數,所述睡眠參數可以為用戶的頭圍、頸圍、肩寬、性別、床墊軟硬度等。睡眠參數不同,用戶對于智能枕頭最佳適配高度也對應不同,當不同用戶使用智能枕頭時,需要有針對性輸入自身的睡眠參數,智能枕頭獲取不同用戶輸入的睡眠參數,提供適應不同用戶的最佳適配高度。
適配高度獲取模塊20,用以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請具體參照圖7和圖8,所述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為根據用戶的睡眠習慣 劃分為仰臥區101和側臥區102,本實施例中,所述仰臥區101為智能枕頭的中部區域,所述側臥區102為與仰臥區101相鄰的智能枕頭的兩側區域。進一步地,根據用戶的體型特征,將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劃分為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因此,智能枕頭的每一仰臥區101均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每一側臥區102也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用戶的睡眠參數不同,因此不同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也存在差異。
具體地,當接收到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也就是用戶的頭圍、頸圍、肩寬、床墊軟硬度等參數時,基于上述具體參數數值的獲取,根據預設的算法能得出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智能枕頭包括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進而也就分別能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頭部區201和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
控制模塊30,用以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內設有氣囊和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的真空泵,通過控制所述真空泵對氣囊充氣或放氣,進而達到調節智能枕頭高度的目的。進一步地,所述智能枕頭內設有多個氣囊,所述真空泵為一個,通過合理的管路連接及管路切換,能實現對每一氣囊的單獨控制。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某一睡眠區域時,通過控制真空泵對該睡眠區域對應的氣囊的充氣或放氣,則能實現對該睡眠區域高度的調節,而無需調節整個智能枕頭的高度,使得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更加精準。例如,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仰臥區101時,根據獲取的適配高度,需調節仰臥區101頭部區201的高度,則只需控制對智能枕頭內對應頭部區201的氣囊進行充氣,而無需對側臥區102的氣囊高度進行調節,達到針對性地調節智能枕頭高度的目的。
例如,當用戶的睡眠姿勢為側臥時,則根據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頭圍、頸圍、肩寬和床墊軟硬度等睡眠參數,計算得出當前用戶側臥時的適配高度為:頸部區202適配高度=肩寬/2-頸圍/2-H,頭部區201適配高度=肩寬/2-頭圍/2-H,其中,當床墊軟則H=3cm,當床墊硬則H=2cm。當用戶的睡眠姿勢為仰臥時,根據輸入的性別判定為女性時,控制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為10~12cm范圍內,男性時控制頸部區202的適配高度為12~15cm范圍內,則 頭部區201適配高度=頸部區202適配高度+頸圍/2-頭圍/2。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能根據當前用戶的睡眠參數而調節至適合當前用戶睡眠的適配高度,滿足了不同體型用戶對智能枕頭睡眠高度的不同需求,且所述智能枕頭的調節只針對當前用戶所處的睡眠區域進行高度調節,也就滿足了用戶不同睡眠方式下對枕頭不同區域高度的需求,提高用戶的睡眠舒適度。
請進一步參照圖5,基于上述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塊30包括:
比較單元31,用以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
控制單元32,用以當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
所述控制單元32還用以當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
具體地,當根據獲取的當前用戶的睡眠參數,獲取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并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以控制真空泵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來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以達到適配高度,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氣囊包括兩相對設置的固定面,兩所述固定面的邊沿通過活動面連接以形成封閉的氣囊,且兩所述固定面面積相同,一所述固定面面對所述睡眠區域。所述真空泵的充/放氣功率為固定值。也就是說,所述真空泵充/放氣功率為常量,所述氣囊的固定面面積也為常量,因此,所述氣囊的高度的控制與真空泵充/放氣的時間成線性相關,進而,通過控制真空泵充/放氣的時間即能實現對氣囊的高度的控制,即通過氣囊活動面的活動,實現氣囊高度的升降。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的獲取為,采集與當前睡眠區域氣囊連接的壓力傳感器的當前壓力,通過特定的換算規則,即可獲取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并比較所述適配高度與當前高度,以對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氣囊進行有針對性地調節。
在本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案中,當判定所述適配高度大于當前高度時, 說明此時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當前高度偏低,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充氣,以調節智能枕頭睡眠區域至適配高度。例如,當用戶在側臥時,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到頭部區201有壓力,而頸部區202壓力偏小或者沒有,說明頸部區202當前高度小于適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當前側臥區102頸部區202氣囊進行充氣,調節頸部區202高度至適配高度,以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種實施方案中,當判定所述適配高度小于當前高度時,則控制真空泵對睡眠區域的氣囊放氣。例如,當用戶在仰臥時,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到頭部區201有壓力,而頸部區202壓力偏高,根據當前的頸部區202壓力換算得出的當前高度大于適配高度,則控制真空泵對當前仰臥區101頸部區202氣囊進行放氣,調節頸部區202高度至適配高度。
需要說明的是,因人體生理需要,連接人體頭部和頸部的頸椎存在一定的彎曲弧度,稱為頸椎弧度。具體地,沿頸椎的齒狀突后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后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后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后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弧度的數值約為23(±4)℃,正常高度范圍大約在12(±5)mm范圍內。也就是說,智能枕頭頭部區201與頸部區202之間的高度差在12(±5)mm范圍內,以更好地貼合人體的生理特征,滿足用戶的睡眠需求。
本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比較適配高度與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當前高度,來控制真空泵對氣囊進行充氣或放氣,使得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請參照圖6,基于上述實施例,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包括:
睡眠參數獲取模塊10,用以獲取當前用戶基于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
適配高度獲取模塊20,用以根據移動終端輸入的睡眠參數進行計算,獲得當前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的適配高度;
控制模塊30,用以根據所述適配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適配高度;
檢測模塊40,用以檢測智能枕頭中各睡眠區域設置的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
判斷模塊50,用以根據仰臥區和側臥區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還是側臥區;
第三調整模塊60,用以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仰臥區,則調低側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所述第三調整模塊60還用以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則調高仰臥區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智能枕頭包括側臥區和仰臥區,進而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適配高度也就包括仰臥區的適配高度和側臥區的適配高度,可以理解地,基于人體頭部和頸部的外形特征,所述仰臥區的適配高度小于所述側臥區的適配高度。
進一步地,每一所述氣囊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用以檢測與其連接的氣囊的當前氣壓。具體地,當對氣囊進行充氣時,獲取壓力傳感器的當前氣壓,判斷當前氣壓是否超過預設閾值,并當超過預設閾值時,通過提示音、振動等方式體型用戶,控制停止對氣囊的充氣;當對氣囊進行放氣時,獲取壓力傳感器的當前氣壓,判斷當前氣壓是否大于最低的預設閾值,并當當前氣壓臨近最低的預設閾值時,通過提示音、振動等方式體型用戶,控制停止對氣囊的放氣。
所述壓力傳感器能采集睡眠區域的壓力值。當智能枕頭不存在用戶睡眠時,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為一固定值,當智能枕頭存在用戶睡眠時,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會在短時間內增大,此時可以判定為所述智能枕頭存在用戶睡眠的情況。
在本實施例的一優選實施方案中,當所述壓力傳感器采集的壓力值在預設單位時長內增大預設數值時,則判定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存在用戶睡眠。具體地,人的頭部重量大概為3kg至6kg的重量范圍內,因此,用戶睡眠時對智能枕頭頭部睡眠區域產生的壓力的預設數值也在一數值范圍內,如果當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壓力值在預設單位時長內跳躍式地增加了3-6kg所對應的壓力值,則可以判定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存在用戶睡眠。
在本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案中,根據仰臥區101和側臥區102的壓力值變化,判斷當前用戶是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還是側臥區102。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則調低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所述預設值可以為3cm,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仰臥區101時,適當降低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使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二者之間的高度差小于3cm,進而當用戶的睡眠姿勢從仰臥調整為側臥時,能避免二者因高度差過大而影響用戶睡眠,使得所述智能枕頭能更加貼合用戶的體型特征,提高用戶體驗。
相應地,當判定當前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側臥區102,則調高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以與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的高度差小于預設值。也就是說,當用戶處于智能枕頭的側臥區102時,適當升高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以使側臥區102的適配高度與仰臥區101的適配高度二者之間的高度差小于3cm,進而當用戶的睡眠姿勢從側臥調整為仰臥時,能避免二者因高度差過大而影響用戶睡眠,提高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基于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所述智能智能的控制裝置還包括:
第一調整模塊,當接收到用戶觸發的調整指令時,根據所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
反饋模塊,在基于所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還可以是通過外部終端來實現。例如,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還能根據適配終端發送的舒適睡眠參數對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進行調整。具體地,所述適配終端可以為移動終端,例如手機。所述智能枕頭包括與移動終端建立無線連接的無線通訊模塊,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可以是基于藍牙、紅外或是wifi等技術實現。例如,用戶在睡眠時或準備睡眠前,將自身的頭圍、頸圍、性別等睡眠參數輸入移動終端,進而移動終端基于現有的計算規則能得出當前用戶的的舒適睡眠參數,并發送至智能枕頭,智能枕頭根據接收的舒適睡眠參數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案中,當接受到智能枕頭本地調整指令時,根據本地調整指令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并在基于本地調整指令調整完畢后,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相關信息作為新的舒適睡眠參數。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連接有本地控制終端,如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 鈕能調整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例如,當用戶睡眠時,可以根據當前自身的睡眠參數,直接通過對控制按鈕輸入調整指令來調節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使得對所述智能枕頭高度的調整更加直接、便捷。
反饋模塊基于控制按鈕的調整指令,將調整后智能枕頭睡眠區域的高度信息作為舒適睡眠高度并反饋至移動終端并儲存。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裝置還包括:
第二調整模塊,用以根據所述舒適睡眠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調整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舒適睡眠高度。
當用戶再次使用所述智能枕頭時,第二調整模塊獲取用戶輸入的舒適睡眠高度并發送至智能枕頭,進而根據所述舒適睡眠高度,對智能枕頭內的氣囊充氣或放氣,以控制智能枕頭的睡眠區域達到舒適睡眠高度,則用戶無需再次輸入睡眠參數來控制智能枕頭達到適配高度,避免用戶每次睡眠都需要輸入睡眠參數,節省了用戶的操作時間,提高用戶體驗。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