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以及一種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以及一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產品已經完全滲入人們的生活。很多電子設備產品,由于其具有便攜式特點,所以成為廣為普及的通訊工具。而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觸摸屏或者觸摸板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各種電子設備上,比如筆記本、手機、PAD以及越來越多的智能遙控器。觸摸屏或者觸摸板除了被應用于直接的觸摸操作外,有時還要與直接的物理按鍵相結合,作為按鍵輸入的一種方式。隨著電子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需要處理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但是由于受到尺寸的限制,觸摸屏或者觸摸板的尺寸一般都不會太大,這樣就導致了給每一個應用或者每一個功能的觸摸區域相對較小,使得用戶在操作過程中難以區分正確的區域,造成誤操作。針對上述問題,現有技術可以有如下兩種解決方案:(I)采用電子設備的觸摸屏或者觸摸板的功能點擊或虛擬操作響應用戶對電子設備的操作;(2)將觸摸屏或者觸摸板和五向鍵集成到一起,但是只有一個物理的按鍵,當物理按鍵被有效按壓后,再通過觸摸板上的手指操作位置來判斷哪一個按鍵被觸發。在實現本申請實施例中技術方案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I)針對第一種方案,由于受到觸摸屏幕尺寸的限制,故而分配給各個物理區域的功能依然十分有限,從而存在著用戶的手指操作時就很難對準設備分配給各個功能區域,容易造成誤操作,比如用戶希望點擊功能A的圖標,由于手指面積相對觸摸屏指定區域面積來說太大,很容易誤擊為相鄰的功能B。在觸摸屏上實現的虛擬按鍵也存在相同的技術問題,比如,有很多輸入法就有誤觸的問題;(2)針對第二種方案,由于手指有一定的接觸面積而觸摸板的實際尺寸不夠大,故而存在著手指接觸面積覆蓋了多個按鍵區域,使得判斷操作區域的算法出現錯誤判斷,最后響應的觸控點并不是用戶希望的觸控點的技術問題;并且由于該方法只能響應單指操作,故而存在著當有兩只手指同時接觸觸摸板時,即使此時只有一只手指發生按壓操作,但算法無法分辨哪一個區域發生了按壓操作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以及一種電子設備,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對觸摸屏或觸控板的操作容易存在誤操作的技術問題。本申請通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方面,本申請通過本申請中的一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應用在包括有觸摸感應單元的電子設備中,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所述方法包括: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刻,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到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進一步的,所述電子設備響應位于所述觸控感應單元的操作的響應模式包括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起始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觸控點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者所述第三區域的任一區域。進一步的,所述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之后,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另一方面,本申請通過本申請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子設備,包括:觸摸感應單元,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處理器,連接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主要包括:檢測芯片:用于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判斷芯片: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獲得芯片: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亥IJ,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第二指令芯片: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第一指令芯片: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到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進一步的,所述電子設備響應位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操作的響應模式包括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進一步的,所述所述第一觸控點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者所述第三區域的任一區域。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本申請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I)由于在電子設備的觸摸感應單元中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的中間區域,設置了一第三區域,并且在獲得對第三區域的操作后,是響應對應第一區域的第一指令還是對應第二區域的第二指令,要基于對第三區域的操作前的一操作來判斷,故而對于在第三區域上的操作能夠起到一個預測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2)由于在操作電子設備采用起點模式的方式,并且結合操作區域的運動軌跡來判斷操作區域對應的具體觸控點,所以達到了在起點模式下,提高了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3)由于在操作電子設備采用終點模式的方式,并且結合操作區域的運動軌跡來判斷操作區域對應的具體觸控點,所以達到了在終點模式下,提高了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觸摸感應單元的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的示意圖;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的流程圖;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一次操作的按鍵區域示意圖;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第一觸控點位于第一區域、第二觸控點位于第三區域的示意圖;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第一觸控點位于第三區域、第二觸控點位于第三區域的示意圖;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二中電子設備的結構圖;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二中處理器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請,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申請技術方案作詳細描述。請參考圖1至圖5,本申請實施例一提供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應用在包括有觸摸感應單元的電子設備中,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電子設備可以是一包括觸摸屏的手機,如圖1所示,該手機的觸摸屏包括如下區域:第一區域101:0K鍵所在區域;第二區域102:右鍵所在區域;第三區域103:位于第一區域101和第二區域102的中間區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果響應在第一區域101,也就是OK鍵所在區域的操作,自然是響應OK鍵,而如果響應第二區域102也就是右鍵所在操作,自然也是響應右鍵所在操作,但是如果響應的區域在第三區域103,也就是既不在OK鍵所在區域,也不在右鍵所在區域,就要基于如圖2所示的方案,來確認相應哪一按鍵所在區域。當然,本申請中的第一區域101為OK鍵所在區域,第二區域102為右鍵所在區域,不過是本申請實施例中的一個例子,具體實施過程中,第一區域101指代哪一按鍵、第二區域102指代哪一按鍵所響應的區域,本申請并不作限制。另外,第一區域101、第二區域102、第三區域103可以為相交的區域也可以為不相交的區域。本申請中的電子設備也不限于手機,可以是筆記本、智能遙控器等其他包括觸摸屏、觸控板等觸摸感應單元的電子設備,本申請不作限制。如圖2所示,為本申請實施例一中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的流程圖:S201: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
占.
在上述的手機中,如果用戶編輯完一條短信,可能要按右鍵保存編輯的短信,這時候就會于手機的觸控板上按下右鍵操作,從而獲得第二觸控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用戶的手指較大,故而該手機的觸摸屏上會感應到該用戶的多個接觸點,而這些接觸點可能會落在不同的區域,如圖3所示,為一個手指在一個觸摸板上的操作的接觸點的示意圖,其中,包括四個接觸點,按照接觸時間順序分別為:第一接觸點301、第二接觸點302、第三接觸點303、第四接觸點304,其中第一接觸點301和第二接觸點302落在第一區域101,第三接觸點303、第四接觸點304落在第三區域103,那么就要確定該操作應該響應的第二觸控點為對第一區域101的操作還是第三區域103的操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基于電子終端響應位于觸摸感應單元的模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當該電子終端的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起始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如上面所列舉的手機,如果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那么就該基于該手機的第一接觸點301所在位置為第一區域101所在位置,故而確定該操作所響應的觸控點為第一區域101的操作,也就是響應OK鍵。當該電子終端的響應模式為終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如上面所列舉的手機,如果響應模式為終點判斷模式,那么就該基于該手機的第四接觸點304所在位置為第三區域103所在位置,故而確定該操作所響應的觸控點為第三區域103的操作,也就是響應右鍵。S202: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101,所述第二區域102或所述第三區域103 ;在基于步驟S201所述的觸控點的判斷方法所獲得的第二觸控點后,就要基于第二觸控點的位置的不同,響應不同的操作,主要包括如下三種情況:S203: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101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在上述手機中,如果第二觸控點位于OK鍵所在區域,響應OK鍵盤對應的第一指令,也就是OK指令即可。S204: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102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在上述手機中,如果第二觸控點位于右鍵所在區域,響應右鍵對應的第二指令即可。而如果第二觸控點既不位于第一區域101也不位于第二區域102,而位于第一區域101和第二區域102之間的中間區域103,那么就要基于如下條件判斷是響應第一區域101對應的第一指令或者第二區域102對應的第二指令了。S205: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101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亥IJ,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以及轉至S206或者S207 ;如圖4所示,如果在T2時刻,基于第二操作獲得的第二觸控點402位于第三區域103,那么就獲得第二操作之前的Tl時刻的第一操作獲得的第一觸控點401所在區域了,如圖所示,可見第一觸控點401位于第一區域101 ;S206: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由于上面獲得的第一觸控點401位于第一區域101,而第二觸控點402所在區域位于第三區域103,故而說明第一觸控點401到所述第二觸控點402的方向為從第一區域101至第二區域102的,故而響應第二指令。S207: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102到所述第一區域101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如圖5所示,其中第一觸控點501位于第三區域103,而第二觸控點502也位于第三區域103,但是由圖上可以看出,第一觸控點501到第二觸控點502的矢量方向為從右至左,也就是第一觸控點501到第二觸控點502的方向為第二區域102到第一區域101,故而
響應第一指令。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在第二觸控點402或502在第三區域101時,不管第一觸控點401或402位于第一區域101、第二區域102或第三區域103中的哪個區域,都可以基于第一觸控點401或501到第二觸控點402或502的方向來判斷響應第一指令還是第二指令。請參考圖6,本申請實施例二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如下結構:觸摸感應單元601,所述觸摸感應單元601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處理器602,連接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601 ;如圖7所示,主要包括:檢測芯片701:用于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屏601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進一步的,所述電子設備響應位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601的操作的響應模式包括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單擊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單擊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601的接觸點。進一步的,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所述第二單擊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單擊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601的接觸點。判斷芯片702: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獲得芯片703: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刻,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觸控點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者所述第三區域的任一區域。第二指令芯片704: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第一指令芯片705: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到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由于本申請實施二中的電子設備為與實施本申請實施例一中的方法所對應的電子設備,所以基于本申請實施例一中的方法,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能夠了解本申請實施二中的電子設備的具體結構以及本申請實施二的電子設備的各種變化形式。所以在此對于該電子設備不再詳細介紹。只要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基于本申請實施例一中的方法所制造的電子設備,都屬于本申請所欲保護的范圍。本申請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I)由于在電子設備的觸摸感應單元中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的中間區域,設置了一第三區域,并且在獲得對第三區域的操作后,是響應對應第一區域的第一指令還是對應第二區域的第二指令,要基于對第三區域的操作前的一操作來判斷,故而對于在第三區域上的操作能夠起到一個預測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2)由于在操作電子設備采用起點模式的方式,并且結合操作區域的運動軌跡來判斷操作區域對應的具體觸控點,所以達到了在起點模式下,提高了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3)由于在操作電子設備采用終點模式的方式,并且結合操作區域的運動軌跡來判斷操作區域對應的具體觸控點,所以達到了在終點模式下,提高了操作準確率的技術效果。盡管已描述了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請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申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申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申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申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應用在包括有觸摸感應單元的電子設備中,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 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 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刻,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 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 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到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響應位于所述觸控感應單元的操作的響應模式包括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
3.如權利要求2所述 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 所述第二操作的起始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 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控點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者所述第三區域的任一區域。
6.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之后,還包括: 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 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
7.—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觸摸感應單元,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為不同的區域,其中,響應在所述第一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一指令;響應在所述第二區域的操作,所述電子設備會生成第二指令; 處理器,連接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主要包括: 檢測芯片:用于在T2時刻,檢測在所述觸摸感應單元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 判斷芯片: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是否在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所述第三區域; 獲得芯片:在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三區域時,獲得在所述T2時刻之前的Tl時刻,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第二指令芯片: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一區域到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 第一指令芯片:在所述第一觸控點到所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所述第二區域到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響應位于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操作的響應模式包括起點判斷模式和終點判斷模式。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 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響應模式為起點判斷模式時,所述第二觸控點具體為: 所述第二操作的結束時間,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觸摸感應單元的接觸點。
11.如權利要求7-10任一項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控點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區域或者所述第三區域的任一區域。
12.如權利要求7-10任一項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一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一指令。
13.如權利要求7-10任一項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芯片還用于:在判斷所述第二觸控點在所述第二區域時,生成所述第二指令。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操作指令生成方法和一種電子設備,其中,該電子設備包括觸摸屏,觸摸屏上包括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位于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間第三區域;處理器,連接于所述觸摸屏;主要包括檢測芯片用于在T2時刻,檢測在觸摸屏上是否有第二操作而生成的第二觸控點;判斷芯片用于判斷第二觸控點在哪一區域;獲得芯片在第二觸控點在第三區域時,獲得在T2時刻之前的T1時刻,響應第一操作而生成的第一觸控點;第二指令芯片在第一觸控點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第一區域到第二區域時,生成第二指令;第一指令芯片在第一觸控點到第二觸控點的方向為從第二區域到第一區域時,生成第一指令。
文檔編號G06F3/01GK103207691SQ20121000758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1日
發明者楊胤嗣, 陳貽 , 倪煒, 鄭啟忠, 倪緒能 申請人:聯想(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