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互聯網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啟動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一個社交賬號,如一個微信或者是QQ賬號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工作生活的需求,但市面上大部分終端不允許同時運行兩個一樣的應用,這樣造成了用戶使用同一應用的兩個賬戶時,需要從當前賬戶切換到另一個賬戶,或者從當前賬戶退出登錄到另一個賬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應用分身技術應運而生。應用分身技術是指,同一終端能夠同時運行兩個一樣的應用,例如雙開微信、雙開QQ。其中,一個應用稱為原生應用,另一個應用稱為分身應用。原生應用是原先下載在終端的應用程序,分身應用是與原生應用對應的相同應用程序。用戶可以使用其中一個應用登陸一個賬號以滿足日常需求,使用另一個應用登陸其他賬號以滿足隱私需求。
現有技術中,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如圖1所示,終端界面會顯示一個原生應用圖標和一個分身應用圖標。但同時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身應用圖標會暴露用戶擁有兩個賬戶的情況,尤其是在用戶想隱藏其中一個賬戶的時候,不利于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例如:用戶啟動應用分身技術,同時使用兩個微信賬戶,其中一個微信賬戶是隱私賬戶,但當其他人使用該用戶的終端時,很容易通過點擊微信的原生應用圖標或微信的分身應用圖標,啟動微信,發現隱私賬戶,泄露用戶的隱私信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啟動方法及裝置,能夠保護個人隱私。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應用啟動方法,所述方法應用于終端,所述終端中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對應同一應用圖標,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
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
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應用啟動裝置,所述裝置應用于終端,所述終端中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對應同一應用圖標,所述裝置包括:
多點觸控模塊,用于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
安全策略模塊,用于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與現有技術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終端界面會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生應用圖標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應用啟動方法及裝置,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均對應同一應用圖標,通過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產生的按壓信息,判斷按壓信息中的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來啟動分身應用,但啟動后終端不會新增分身應用圖標,其他用戶無法僅通過應用圖標獲知當前用戶是否開啟了分身應用;此外,還能夠避免用戶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被他人通過點擊原生應用圖標或分身應用圖標,發現隱私賬戶,進而能夠較好的保護個人隱私。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啟動應用分身技術后,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身應用圖標的終端界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應用啟動方法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應用啟動方法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應用啟動方法流程圖;
圖5為圖4中步驟401的細化流程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應用啟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應用啟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啟動方法,可以適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便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終端。如圖2所示,該方法包括:
201、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
其中,終端中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對應同一應用圖標。
本發明實施例中,不對原生應用和分身應用的圖標進行區分,無論運行原生應用還是分身應用,均顯示相同的應用圖標,進而僅根據應用圖標而言,其他用戶無法區分當前用戶是否雙開應用。也即無法知曉當前用戶是否登陸了多個賬戶,進而能夠保護用戶隱私。
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所述按壓信息通過檢測按壓信號獲取,檢測按壓信號的電路結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例如終端內設置壓力傳感器,通過該壓力傳感器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的按壓力度。
202、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
其中,所述預設力度可以是系統默認設定,也可以是用戶設定。
可選地,用戶可以設置第一次按壓應用圖標時記錄的力度為預設力度;或者,可以將用戶多次按壓應用圖標時的按壓力度取平均值設置為預設力度。
可選地,用戶在按壓應用圖標時,顯示按壓力度指示框。所述按壓力度指示框中的數字表示用戶的按壓力度,以使用戶直觀感受到按壓力度的大小,輔助用戶了解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
203、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示例性的,用戶可以使用分身應用登錄隱私賬戶。
一般情況下,是通過點擊應用圖標的方式啟動手機應用,而本發明的分身應用的啟動條件是用戶按壓應用圖標的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僅僅通過點擊的方式不能啟動分身應用,從而減少了隱私賬戶被發現的可能性。
與現有技術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終端界面會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生應用圖標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應用啟動方法,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均對應同一應用圖標,通過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產生的按壓信息,判斷按壓信息中的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來啟動分身應用,但啟動后終端不會新增分身應用圖標,其他用戶無法僅通過應用圖標獲知當前用戶是否開啟了分身應用;此外,還能夠避免用戶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被他人通過點擊原生應用圖標或分身應用圖標,發現隱私賬戶,進而能夠較好的保護個人隱私。
可選地,當所述按壓力度小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原生應用。
通過不同的力度按壓一個應用圖標來分別啟動原生應用和分身應用,用戶可以在一個終端同時運行兩個一樣的應用,方便快捷的使用同一應用的兩個賬戶,而無需頻繁的從一個賬戶切換到另一個賬戶,同時不會因為終端界面上顯示有原生應用圖標和分身應用圖標,暴露隱私賬戶。
另外,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在終端界面上只顯示原生應用圖標,不顯示分身應用圖標,進而減少了顯示在終端界面上應用圖標的數量,使得終端界面更加整潔。
為了解決用戶誤按應用圖標,且按壓應用圖標的力度大于預設力度的情況下,分身應用被啟動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另一種應用啟動方法,對分身應用的啟動條件做出進一步地限定,使得用戶在分身應用上登陸的是隱私賬戶時,不會因誤按而暴露隱私賬戶,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如圖3所示,該方法包括:
301、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
其中,終端中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對應同一應用圖標,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按壓時長。
302、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
其中,步驟301、302的具體實現過程可參考前述步驟201、202,此處不再贅述。
303、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判斷所述按壓時長是否大于預設時長。
其中,所述預設時長可以是系統默認設定,也可以是用戶設定。可選地,用戶可以設置第一次按壓應用圖標時記錄的時長為預設時長;或者,用戶可以將多次按壓應用圖標的按壓時長取平均值設置為預設時長。
可選地,用戶在按壓應用圖標時,顯示按壓時長指示框。所述按壓時長指示框中的數字表示用戶的按壓時長,以使用戶直觀感受到按壓時長的大小,輔助用戶了解按壓時長是否大于預設時長。
304、當所述按壓時長大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305、當所述按壓力度小于預設力度時,或者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但所述按壓時長小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原生應用。
與現有技術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終端界面會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生應用圖標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應用啟動方法,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均對應同一應用圖標,避免了用戶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被他人通過點擊原生應用圖標或分身應用圖標,發現隱私賬戶的問題,保護了個人隱私。同時,在啟動分身應用的時候,需要滿足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和按壓時長大于預設時長的條件,降低了誤按情況下啟動分身應用的可能性,從而避免隱私賬戶的暴露,進一步保護了用戶的個人隱私。
當用戶終端中存在惡意軟件或者病毒程序的時候,惡意軟件或者病毒程序可能會篡改用戶按壓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導致按壓信息錯誤,而錯誤的按壓信息可能會使用戶在啟動原生應用的時候,錯誤啟動成分身應用;或者,錯誤的按壓信息會使用戶在啟動分身應用的時候,錯誤啟動成原生應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另一種應用啟動方法。如圖4所示,具體步驟如下:
401、開啟安全模式。
402、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按壓時長。
403、對所述按壓信息進行加密。
在獲取按壓信息之后,對所述按壓信息進行加密,得到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防止終端內的其他程序修改按壓信息,導致按壓信息錯誤。
404、對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進行解密。
在需要判斷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之前,才對所述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進行解密,得到解密后的按壓信息。
通過步驟403、404,可以防止終端中其他應用對按壓信息進行修改,使得按壓信息能夠準確無誤,避免按壓信息的錯誤導致的分身應用或原生應用被錯誤啟動。
405、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
406、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判斷所述按壓時長是否大于預設時長。
407、當所述按壓時長大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408、當所述按壓力度小于預設力度時,或者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但所述按壓時長小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原生應用。
其中,步驟405至408的具體實現過程可參考前述步驟302至305,在此不再贅述。
參照圖5,步驟401包括如下細化流程:
4011、判斷是否支持多點觸控技術。
其中,多點觸控技術(Multitouch或Multi-Touch),又稱多重觸控、多點感應、多重感應,是采用人機交互技術與硬件設備共同實現的技術,能在沒有傳統輸入設備(如:鼠標、鍵盤等。)下進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操作。與單點觸控技術對應,多點觸控技術能夠同時接受來自屏幕上多個點進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操作,且能夠將人機交互操作方式擴展至三層維度。
4012、判斷是否支持應用分身技術。
4013、判斷是否支持多點觸控開啟應用分身的功能。
終端支持多點觸控開啟應用分身的功能,是實現以不同力度按壓同一應用圖標分別打開原生應用和分身應用這一方案的技術基礎。
4014、開啟安全模式。
4015、結束。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應用啟動方法,通過在獲取信息之后對按壓信息進行加密,在需要判斷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之前,才將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進行解密,可以防止終端中其他應用對按壓信息的修改,導致按壓信息錯誤,從而防止分身應用或者原生應用被錯誤啟動,避免分身應用被錯誤啟動導致的隱私賬戶暴露,進而更好地保護了個人隱私。
如圖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啟動裝置,用于實現圖2、圖3實施例所述應用啟動方法,所述裝置應用于終端,所述終端中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對應同一應用圖標,所述裝置包括:
多點觸控模塊61,用于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所述按壓信息包括按壓力度。
安全策略模塊62,用于接收所述多點觸控模塊61傳送的按壓信息,判斷按壓信息中的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當所述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與現有技術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終端界面會顯示原生應用圖標和分生應用圖標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應用啟動裝置,同一應用的原生應用與分身應用均對應同一應用圖標,通過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產生的按壓信息,判斷按壓信息中的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來啟動分身應用,但啟動后終端不會新增分身應用圖標,其他用戶無法僅通過應用圖標獲知當前用戶是否開啟了分身應用;此外,還能夠避免用戶在啟動應用分身技術的時候,被他人通過點擊原生應用圖標或分身應用圖標,發現隱私賬戶,進而能夠較好的保護個人隱私。
在該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安全策略模塊62,還用于當按壓力度小于預設力度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原生應用。
在該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按壓信息還包括:按壓時長。所述安全策略模塊62,還用于當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時,在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之前,判斷所述按壓時長是否大于預設時長;當所述按壓時長大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分身應用。
在該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安全策略模塊62,還用于當所述按壓時長小于預設時長時,啟動與所述應用圖標對應的原生應用。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應用啟動裝置,在啟動分身應用的時候,需要滿足按壓力度大于預設力度和按壓時長大于預設時長的條件,降低了誤按情況下啟動分身應用的可能性,進一步保護了用戶的個人隱私。
如圖7所示,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應用啟動裝置,該裝置在圖6的基礎上,還包括數據處理模塊63。
所述數據處理模塊63,用于在多點觸控模塊61獲取用戶按壓應用圖標時產生的按壓信息之后,對所述按壓信息進行加密。
安全策略模塊62,還用于在判斷所述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之前,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63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進行解密,得到解密后的按壓信息。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應用啟動裝置,通過在獲取信息之后對按壓信息進行加密,在需要判斷按壓力度是否大于預設力度之前,才將加密后的按壓信息進行解密,可以防止終端中其他應用對按壓信息的修改,導致按壓信息錯誤,從而防止分身應用或者原生應用被錯誤啟動,避免分身應用被錯誤啟動導致的隱私賬戶暴露,進而更好地保護了個人隱私。
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尤其,對于設備實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實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實施例的部分說明即可。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實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儲于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該程序在執行時,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實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儲介質可為磁碟、光盤、只讀存儲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或隨機存儲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