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通信設備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方法和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在家庭物理場景下,家庭人文環境中,實現物物相連,構建智能化服務的系統解決方案,傳統家庭電器產品進化為智能化產品,包括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在內的智能大家電、凈水器、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熱水器等小家電已經由此前的機械化全面向智能化消費結構升級。
在各類智能設備中均有恢復出廠設置的功能,恢復出廠設置后,各類參數包括Wi-Fi模塊均恢復到初始設置(Wi-Fi也恢復成熱點模式),用戶在實際應用時也會經常用到該功能,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Wi-Fi模塊恢復不成功,恢復后熱點功能無效,恢復后聯網功能無效等現象。現有的測試方法為手工測試,測試次數偏少且不容易復現,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重復性測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手工測試,存在測試次數偏少且不容易復現,同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重復性測試的不足,提供一種節省時間、節省人力的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方法。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Wi-Fi設備聯網;
步驟2,在PC端執行Wi-Fi設備自動恢復復出廠設置的測試腳本;所述步驟2具體為:步驟21,Wi-Fi設備執行恢復出廠設置命令并恢復出廠設置;步驟22,檢查Wi-Fi設備是否恢復到熱點模式,如果恢復則進入步驟23,如果沒有恢復則進入步驟25;步驟23,Wi-Fi設備連接到指定的路由器;步驟24,檢查是否聯網成功,如果成功則進入步驟26,如果不成功則進入步驟25;步驟25,記錄失敗結果;步驟26,檢查是否達到設置的測試次數,如果是則進入步驟27,如果不是則進入步驟21;步驟27,測試結束;
步驟3,達到測試次數后結束測試查看日志。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步驟21中通過串口命令對Wi-Fi設備執行恢復出廠設置命令,并使Wi-Fi設備各項功能恢復到出廠設置。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步驟22中通過串口讀取Wi-Fi設備的配置文件,并與Wi-Fi設備的出廠配置文件對比,是否匹配,且手機端搜索路由器并連接,檢查是否連接成功。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步驟24通過ping命令檢測Wi-Fi設備是否聯網成功。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步驟26中測試總次數為測試開始時用戶輸入的次數,每恢復一次出廠設置為一次測試。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手機端、Wi-Fi設備和PC端;PC端通過串口線與Wi-Fi設備通信,用于通過自動恢復復出廠設置的測試腳本發送恢復出廠設置命令到Wi-Fi設備,并通過串口讀取Wi-Fi設備的配置信息,檢查Wi-Fi設備是否恢復到出廠時的設置;再通過ping命令檢測Wi-Fi設備是否聯網成功;手機端通過數據線與PC端通信,用于搜索路由器,并連接路由器,進行網絡配置使Wi-Fi設備連接到指定路由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實現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自動化測試,按照用戶設定,自動通過串口發送恢復出廠設置命令進行恢復,并通過讀取配置文件對比,進行聯網操作,記錄恢復次數,恢復后Wi-Fi功能是否正確等消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Wi-Fi設備聯網;
步驟2,在PC端執行Wi-Fi設備自動恢復復出廠設置的測試腳本;所述步驟2具體為:步驟21,Wi-Fi設備執行恢復出廠設置命令并恢復出廠設置;步驟22,檢查Wi-Fi設備是否恢復到熱點模式,如果恢復則進入步驟23,如果沒有恢復則進入步驟25;步驟23,Wi-Fi設備連接到指定的路由器;步驟24,檢查是否聯網成功,如果成功則進入步驟26,如果不成功則進入步驟25;步驟25,記錄失敗結果;步驟26,檢查是否達到設置的測試次數,如果是則進入步驟27,如果不是則進入步驟21;步驟27,測試結束;
步驟3,達到測試次數后結束測試查看日志。
實施例2
一種Wi-Fi設備恢復出廠設置成功率的測試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手機端、Wi-Fi設備和PC端;PC端通過串口線與Wi-Fi設備通信,用于通過自動恢復復出廠設置的測試腳本發送恢復出廠設置命令到Wi-Fi設備,并通過串口讀取Wi-Fi設備的配置信息,檢查Wi-Fi設備是否恢復到出廠時的設置;再通過ping命令檢測Wi-Fi設備是否聯網成功;手機端通過數據線與PC端通信,用于搜索路由器,并連接路由器,進行網絡配置使Wi-Fi設備連接到指定路由器。
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實質進行詳細說明,但并不能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進行限制,顯而易見地,在本發明的啟示下,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還可以進行許多改進和修飾,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改進和修飾都落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