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基于gis的移動監測融合平臺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13053閱讀:727來源:國知局
基于gis的移動監測融合平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屬于網絡通信【技術領域】。包括無線連接的監控中心和移動監測站,所述移動監測站包括監測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數據采集板、數據解析模塊、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GPS定位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遠程通信模塊、中央控制器;監控中心,包括遠程通信模塊、同步解碼器、監測數據庫、數據融合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監測數據采集處理后通過無線方式發送給監控中心,監控中心接收解碼后進行GIS融合。該平臺提供有效直觀的多源監測數據融合、保存、管理及轉發等業務,支持地理信息展示和直播,適用于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區域及其他突發事件監測等領域。
【專利說明】基于GIS的移動監測融合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屬于網絡通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移動通信系統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環境和態勢的實時監測擁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技術手段,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RFID裝置、紅外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家用電器、安防設備等)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讓物與物連接起來,形成“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在此基礎上實現信息融合應用。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無線傳輸技術,可實現移動監測環境態勢如災害情況、污染情況、突發事件等,不但可遠程監控和主動上報,還可通過計算機、手機客戶端進行廣播和查詢等功能。
[0003]生態環境監測的幾種常用方法:3s技術,“3S”技術是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統稱,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3S”技術日益成熟,已成為目前對地觀測系統中空間信息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中的核心支撐技術,并廣泛應用于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評價。
[0004]遙感是利用不同的物體具有不同的電磁波特性的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并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而完成對遠距離物體的識別,具有視域廣、信息更新快的特點。將RS數據作GIS的數據源,可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在RS與GIS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實現空間和時間轉移,通過三維空間定量地預測未來。RS技術現已形成了多星種、多傳感器、多分辨率的發展趨勢,遙感衛星所獲取的遙感信息具有厘米到千米級的多種尺度,不同衛星適宜的重訪周期有利于對地表資源環境的動態監測和過程分析。利用RS技術所得到的所有影像都是地理信息系統利用的信息源,不僅可獲取生態環境變化的基本數據的圖畫資料,還可以提供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水體污染、海洋污染等發展進程的數據和資料。
[0005]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綜合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繪遙感學、環境科學、城市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為一體,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將反映現實世界(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和變遷的各類空間數據及描述這些空間數據特征的屬性,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貯、檢索、顯示和綜合分析應用的技術系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GIS軟件和應用軟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90年代,出現了 AP0GIS、APOviewGIS> Genamap> Mapinfo等許多功能強大的軟件系統。目前GIS的應用已擴展到地理、地質、水文、測繪、環境、交通、城市、農業、林業、軍事等領域,它與RS技術相結合,已開始用于全球變化與環境監測等。
[0006]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是為所獲的空間目標及屬性信息提供實時、快速的三維空間定位的一個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的導航傳遞系統,由衛星網和GPS地面控制站、GPS接收機三部分組成。現覆蓋全球的24顆GPS衛星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臺GPS接收機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位置都能接收到最少4顆GPS衛星發送的空間軌道信息,以確定該接收機的位置,從而提供高精度的三維定位導航及授時系統。目前,GPS三維定位精度已提高到6m。由于GPS提供了查找位置的最新手段,且速度快、精度高、不受氣候和通訊條件的影響,具有全天候、布點靈活、作業迅速的特點,現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水利、交通、航空、測繪、安全防范、軍事、電力、通訊、城市管理等部門。中國林科院已利用此技術進行了飛播與飛防的導航試驗。GPS所得到的所有定點定位的數據都將能為GIS所利用。
[0007]“3S”技術集成,即把RS、GIS和GPS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技術系統。其中,GPS主要是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RS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大面積地表物體及其環境的幾何與地理信息及各種變化,GIS則是多種來源時空數據的綜合處理和應用分析的平臺。3S技術的集成有多種方式,較為常見的是3S兩兩之間的集成,GPS與GIS的集成可用于環境動態監測、環境管理等;GPS與RS的集成可用于自動定時數據采集、自然災害監測、環境變化等RS與GIS的集成可用于全球環境變化監測、空間數據自動更新等;而同時集成并使用3S技術的應用實例則較少。
[0008]傳統的環境和態勢監測、應用范圍小,很難大范圍、適時地開展監測工作,而綜合整體且準確完全的監測結果必須依賴“3s”技術,利用RS和GPS獲取、管理地貌及位置信息,然后利用GIS對整個區域進行數字表達形成規劃、決策系統。目前,“3S”技術已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0009]“3S”技術較早應用于城市規劃、大氣污染監測等。利用RS資料和GIS平臺,可編繪城市大氣污染源的分布圖,同時采用航空多光譜攝影手段可監測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顆粒大小及空間區域的分布,分析城市地面輻射溫度和城市“熱島”現象形成的關系。應用衛星或機載熱紅外圖像,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可定期把熱污染的分布范圍和強度顯示出來。根據植被光譜反射率及其影像特征,可以獲得許多植被信息資料,如植被覆蓋率、葉面積指數、植被類型等,采用多光譜有關數據及其生成的植被指數,經圖像處理和定量分析,可以對植被和土地狀況進行分類,監測城市化等環境變化進程。GIS技術還用于城市生態環境調查、現狀和污染源監測、生態功能和環境影響評價等。利用“3S”技術,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已建立了環境基礎數據庫,開發了城市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環境污染應急預警預報系統等,利用GIS制作污染源分布圖、大氣質量功能區劃圖等專題圖,建立各種環境空間數據庫。
[0010]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和危害嚴重的國家,“3S”技術在洪澇、干旱、林火、森林病蟲害、沙漠化等突發性自然災害監測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森林病蟲害、沙漠化等監測主要以陸地衛星數據為主,林火、洪水、雪災、旱災等災害監測主要以NOAA數據來進行,災后的評價多采用航空遙感手段,以便更準確地制定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計劃。利用GIS和RS技術可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鹽堿化、森林和草場的退化與消失、海水入侵、河流斷流等進行監測;利用GIS和GPS技術還可以對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的地面沉降進行實時監控,利用RS可監測赤潮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范圍,并根據水文氣象資料進行赤潮的實時速報;利用RS調查與滑坡、泥石流有關的環境因素,可以推測滑坡、泥石流發育環境因素及產生條件,進行區域危險性分區及預測,可為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依據。目前,我國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的歷史數據庫和背景數據庫,從全國范圍的角度,宏觀地研究了自然災害的危險程度分區和成災規律。
[0011]車載移動測量系統MMS(Mobile Mapping System)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項測量技術,其原理主要是利用發射和接收激光束來量測被測物體與系統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衛星定位設備獲取系統的地理坐標,利用汽車的運動和掃描鏡頭的旋轉來覆蓋地物的表面,總體來說即獲取地面物體表面的三維坐標點云,以此用于獲取高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激光雷達技術突破了傳統單點測量方法的限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密度、穿透性、主動性、數字化、自動化等特性。但是目前缺少多個移動監測站同時工作采集多路多源測量數據發送至監控中心進行GIS多圖層標記和動態直觀展示的系統,多站多路移動監測數據質量與移動終端載體運動姿態相關,在許多應用場合中也需要進行監控中心與移動監測終端之間的交互。尤其是地質災害區域監測及其他突發事件臨時監測等多種領域。

【發明內容】

[0012]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提供有效直觀的環境態勢監測服務,以及多源數據融合、數據保存、管理及無線轉發等業務,并支持監測點的地理環境三維展示和視頻直播,實用性強。
[0013]本發明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包括監控中心、移動監測站;監控中心與移動監測站通過無線方式連接;
[0014](I)所述移動監測站,包括多個監測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數據采集板、數據解析模塊、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GPS定位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遠程通信模塊、中央控制器、供電模塊;
[0015]其中,多個監控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GPS定位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數據采集板上相應的輸入接口相連;數據采集板的輸出端與數據解析模塊相連;數據解析模塊的輸出端與數據處理模塊、存儲模塊相連;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相連接;同步編碼模塊的輸出端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中央控制器分別與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相連;
[0016]監測單元,用于收集監測現場的環境態勢信息;
[0017]數據采集板,用于采集監測單元的數據并發送給數據解析模塊;數據采集板具有各監測單元的接口組合;
[0018]數據解析模塊,用于解析數據采集板發送來的監測數據,并識別其類型和來源,將解析后的各類監測數據發送到數據處理模塊;
[0019]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各類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0020]存儲模塊,用于保存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結果,以及數據解析模塊發來的原始數據;
[0021]同步編碼器,用于對數據處理模塊的各輸出結果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編碼打包,包括設置校驗位、幀頭,用于標記該移動監測站編號、監測數據類別和模式、時間信息;
[0022]供電模塊,用于為移動監測站各模塊提供電源;
[0023]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的工作狀態,包括開啟/關閉、更改控制參數;
[0024]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
[0025]運動姿態傳感器,包括速度傳感器,結合GPS定位模塊采集的經緯度和高程信息獲得該移動監測站當前的運動姿態和位置;[0026](2)所述監控中心,包括遠程通信模塊、同步解碼器、監測數據庫、數據融合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供電模塊;
[0027]遠程通信模塊的輸出端與同步解碼器輸入端相連;同步解碼器輸出端與監測數據庫相連;數據融合模塊與監測數據庫、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分別相連;人機交互控制模塊與監控中心的各模塊相連;供電模塊為監控中心各模塊提供電源;
[0028]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
[0029]同步解碼器,用于對遠程通信模塊接收到的數據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識別和解碼,將解碼結果輸出給監測數據庫;
[0030]監測數據庫,用于存儲移動監測站發來的各類監測數據及移動監測站運動姿態信息、監測數據采集的時間和位置;
[0031 ] 數據融合模塊,用于將監測數據庫中的數據與GIS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中轉換成作為主題信息層的地圖形式,將監測數據標記在電子地圖上,并通過顯示模塊進行展示;
[0032]顯示模塊,用于結合地理信息展示各移動監測站的監測數據,以及各監測站位置和移動路徑;
[0033]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用于發布指令、調整系統參數和對各模塊進行控制;包括改變地圖的展示方式和圖層、向移動監測站發布指令和控制信息;因為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直接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因此可向各移動監測站發布語音指令和向其他部門進行監測數據GIS融合結果的轉發。
[0034]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還有以下進一步的說明:
[0035]所述移動監測站還包括顯示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與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端相連接;GIS地理信息系統與數據處理模塊輸入端相連;GIS地理信息系統用于供數據處理模塊對各類監測數據和分析結果進行本地數據GIS信息融合;顯示模塊用于展示GIS數據融合的結果。
[0036]所述移動監測站的多個監測單元是一組傳感器。
[0037]移動監測站的多個監測單元包括溫濕度傳感器、降水量傳感器、風力風向傳感器、空氣質量監測器。
[0038]移動監測站的監測單元包括多個拍攝不同方向的攝像頭。
[0039]移動監測站的數據采集板采用FPGA或DSP實現,數據采集板與數據解析模塊采用有線連接,連接方式采用同軸電纜、USB3.0、PC1-e、HDMI或485總線。
[0040]所述移動監測站數據處理模塊所進行的分析處理操作包括基線矯正、去噪、統計、分析、預測。
[0041]所述移動監測站的同步編碼器還包括調節單元,其與同步編碼模塊及遠程通信模塊相連,用于根據監測現場的網絡信號強度,調整現場監測的攝像頭視頻采集的分辨率。
[0042]所述移動監測站的供電模塊包括變壓器和移動電源。
[0043]所述移動監測站和監控中心的遠程通信模塊,采用3G或4G無線通信方式、或衛星通信方式工作。
[0044]所述移動監測站數量為I個或I個以上;[0045]所述移動監測站以車輛、船只或手持終端為載體;例如安裝在車輛上,如地震勘探車、森林火險檢測車、特警防暴車等。
[0046]對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移動監測站的監測模塊組進行信息采集處理后,通過無線方式發送給遠程監控中心,監控中心接收信息并解碼后結合移動監測站GPS信息與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標記在電子地圖上進行展示。該平臺提供有效直觀的環境態勢監測服務,以及多源數據融合、數據保存、管理及無線轉發等業務,并支持監測點的地理環境三維展示和視頻直播,結果直觀高效,以便監控中心根據GIS融合數據迅速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實用性強。該系統適用于生態環境監測、地質災害區域監測及其他突發事件臨時監測等多種領域,可在移動監測站無人值守的情況下,通過遠程控制實現移動監測和數據融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圖1為本發明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的工作示意圖;
[0048]圖2為本發明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的結構框圖。
[0049]圖3為本發明移動監測站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0]為使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本實施例在以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實施方式和具體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51]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見附圖1,包括監控中心、移動監測站;監控中心與移動監測站通過無線方式連接;
[0052](I)所述移動監測站,見附圖3,包括多個監測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數據采集板、數據解析模塊、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顯示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定位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遠程通信模塊、中央控制器、供電模塊;
[0053]其中,多個監控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GPS定位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數據采集板上相應的輸入接口相連;數據采集板的輸出端與數據解析模塊相連;數據解析模塊的輸出端與數據處理模塊、存儲模塊相連;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顯示模塊相連接;GIS地理信息系統與數據處理模塊相連;同步編碼模塊的輸出端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中央控制器分別與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相連;
[0054]監測單元,用于收集監測現場的環境態勢信息;作為優選,多個監測單元是一組傳感器,如溫濕度傳感器、降水量傳感器,以及當移動監測站靜止時工作的風力風向傳感器、地震勘測儀器等。監測單元還包括多個拍攝不同方向的攝像頭;可結合數據處理模塊實現人流量監測、車牌號碼監測等
[0055]數據采集板,用于采集監測單元的數據并發送給數據解析模塊;數據采集板具有各監測單元的接口組合;數據采集板采用FPGA或DSP實現,數據采集板與數據解析模塊采用有線連接,例如同軸電纜、USB3.0、PC1-e、HDM1、485總線等。當監測數據中包括視頻時,采用PC1-e、HDMI傳輸。
[0056]數據解析模塊,用于解析數據采集板發送來的監測數據,并識別其類型和來源,將解析后的各類監測數據發送到數據處理模塊;
[0057]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各類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及與GIS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本地數據融合;所進行的分析處理包括基線矯正、去噪、統計、分析、預測等;
[0058]存儲模塊,用于保存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結果,以及數據解析模塊發來的原始數據,確保在網絡不穩定的情況下重要數據不丟失;
[0059]同步編碼器,用于對數據處理模塊的各輸出結果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編碼打包,包括設置校驗位、幀頭,用于標記該移動監測站編號、監測數據類別和模式、時間信息;還包括:調節單元,其與同步編碼模塊及遠程通信模塊相連,用于根據監測現場的網絡信號強度,調整現場監測的視頻采集的分辨率。
[0060]供電模塊,用于為移動監測站各模塊提供電源,包括逆變器(用于車載12v轉220v)和移動電源(供特殊需求的設備使用);
[0061]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的工作狀態,包括開啟/關閉、更改控制參數;
[0062]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作為優選,在網絡覆蓋地區采用3G或4G無線通信、在偏遠地區采用衛星通信。
[0063]運動姿態傳感器,包括速度傳感器,結合GPS定位模塊采集的經緯度和高程信息獲得該移動監測站當前的運動姿態和位置;
[0064](2)所述監控中心,見附圖3,包括遠程通信模塊、同步解碼器、監測數據庫、數據融合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供電模塊;
[0065]遠程通信模塊的輸出端與同步解碼器輸入端相連;同步解碼器輸出端與監測數據庫相連;數據融合模塊與監測數據庫、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分別相連;人機交互控制模塊與監控中心的各模塊相連;供電模塊為監控中心各模塊提供電源;
[0066]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作為優選,在網絡覆蓋地區采用3G或4G無線通信方式、在偏遠地區采用衛星通信方式;
[0067]同步解碼器,用于對遠程通信模塊接收到的數據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識別和解碼,將解碼結果輸出給監測數據庫;
[0068]監測數據庫,用于存儲移動監測站發來的各類監測數據及移動監測站運動姿態信息、監測數據采集的時間和位置;
[0069]數據融合模塊,用于將監測數據庫中的數據與GIS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中轉換成作為主題信息層的地圖形式,將監測數據標記在電子地圖上,并通過顯示模塊進行展示;
[0070]顯示模塊,用于結合地理信息展示各移動監測站的監測數據,以及各監測站位置和移動路徑;
[0071]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用于發布指令、調整系統參數和對各模塊進行控制;包括改變地圖的展示方式和圖層、向移動監測站發布指令和控制信息;因為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直接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因此可向各移動監測站發布語音指令和向其他部門進行監測數據GIS融合結果的轉發;
[0072]所述移動監測站以車輛、船只或手持終端為載體;例如安裝在車輛上,如地震勘探車、森林火險檢測車、特警防暴車等。使用時移動監測站置于待觀測區域,見附圖2,例如可實現特定車牌號提示、人流密度提醒、毒氣傳播探測等,因為本平臺中的監測結果直接顯示在地圖圖層上,結果直觀高效,以便監控中心根據GIS融合數據迅速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0073]車輛、船舶等交通運輸或作業平臺需要利用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在陸地上可以使用費用較低、速率較高的3G移動通信網絡,當作業平臺進入信號盲區,如汽車進入隧道或偏遠地區,導致網絡鏈接丟失,或者海船和飛機利用衛星進行數據通信出現數據傳輸中斷時,所述監控系統提供了監測信息存儲和時間同步信息,可在信號恢復后續傳。
[0074]以上所述的具體描述,對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監控中心、移動監測站;監控中心與移動監測站通過無線方式連接; (1)所述移動監測站,包括多個監測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數據采集板、數據解析模塊、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GPS定位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遠程通信模塊、中央控制器、供電模塊; 其中,多個監控單元、運動姿態傳感器、GPS定位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數據采集板上相應的輸入接口相連;數據采集板的輸出端與數據解析模塊相連;數據解析模塊的輸出端與數據處理模塊、存儲模塊相連;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端分別與同步編碼模塊、存儲模塊相連接;同步編碼模塊的輸出端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中央控制器分別與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相連; 監測單元,用于收集監測現場的環境態勢信息; 數據采集板,用于采集監測單元的數據并發送給數據解析模塊;數據采集板具有各監測單元的接口組合; 數據解析模塊,用于解析數據采集板發送來的監測數據,并識別其類型和來源,將解析后的各類監測數據發送到數據處理模塊; 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各類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存儲模塊,用于保存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結果,以及數據解析模塊發來的原始數據; 同步編碼器,用于對數據處理模塊的各輸出結果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編碼打包,包括設置校驗位、幀頭,用于標記該移動監測站編號、監測數據類別和模式、時間信息; 供電模塊,用于為移動監測站各模塊提供電源; 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移動監測站各模塊的工作狀態,包括開啟/關閉、更改控制參數; 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 運動姿態傳感器,包括速度傳感器,結合GPS定位模塊采集的經緯度和高程信息獲得該移動監測站當前的運動姿態和位置; (2)所述監控中心,包括遠程通信模塊、同步解碼器、監測數據庫、數據融合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供電模塊; 遠程通信模塊的輸出端與同步解碼器輸入端相連;同步解碼器輸出端與監測數據庫相連;數據融合模塊與監測數據庫、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人機交互控制模塊分別相連;人機交互控制模塊與監控中心的各模塊相連;供電模塊為監控中心各模塊提供電源; 遠程通信模塊,用于遠程無線傳輸信息; 同步解碼器,用于對遠程通信模塊接收到的數據按照預設的協議和幀格式進行識別和解碼,將解碼結果輸出給監測數據庫; 監測數據庫,用于存儲移動監測站發來的各類監測數據及移動監測站運動姿態信息、監測數據采集的時間和位置; 數據融合模塊,用于將監測數據庫中的數據與GIS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中轉換成作為主題信息層的地圖形式,將監測數據標記在電子地圖上,并通過顯示模塊進行展示; 顯示模塊,用于結合地理信息展示各移動監測站的監測數據,以及各監測站位置和移動路徑; 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用于發布指令、調整系統參數和對各模塊進行控制;包括改變地圖的展示方式和圖層、向移動監測站發布指令和控制信息;因為人機交互控制模塊直接與遠程通信模塊相連,因此可向各移動監測站發布語音指令和向其他部門進行監測數據GIS融合結果的轉發。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還包括顯示模塊、GIS地理信息系統;顯示模塊與數據處理模塊的輸出端相連接;GIS地理信息系統與數據處理模塊輸入端相連;GIS地理信息系統用于供數據處理模塊對各類監測數據和分析結果進行本地數據GIS信息融合;顯示模塊用于展示GIS數據融合的結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的多個監測單元是一組傳感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移動監測站的多個監測單元包括溫濕度傳感器、降水量傳感器、風力風向傳感器、空氣質量監測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移動監測站的監測單元包括多個拍攝不同方向的攝像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 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數據采集板采用FPGA或DSP實現,數據采集板與數據解析模塊采用有線連接,連接方式采用同軸電纜、USB3.0、PCI_e、HDMI 或 485 總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數據處理模塊所進行的分析處理操作包括基線矯正、去噪、統計、分析、預測。
8.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的同步編碼器還包括調節單元,其與同步編碼模塊及遠程通信模塊相連,用于根據監測現場的網絡信號強度,調整現場監測的攝像頭視頻采集的分辨率。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的供電模塊包括變壓器和移動電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GIS技術的移動無線監測融合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監測站和監控中心的遠程通信模塊,采用3G或4G無線通信方式、或衛星通信方式工作。
【文檔編號】G08C17/02GK103942941SQ201410147104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1日
【發明者】陳明, 李鴻飛, 夏愛民, 閆麗麗, 曾熠, 趙彥慶, 楊偉鋒, 李國佺, 王立新, 王曉峰, 李嘉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61139部隊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商河县| 秀山| 涪陵区| 闽清县| 永城市| 滦平县| 宝山区| 龙海市| 林西县| 伊金霍洛旗| 湟中县| 司法| 石台县| 廊坊市| 玉林市| 曲靖市| 黄石市| 东港市| 共和县| 彝良县| 信宜市| 墨脱县| 沛县| 措勤县| 平谷区| 永康市| 武城县| 大邑县| 墨玉县| 宁晋县| 尚义县| 神池县| 湖南省| 曲靖市| 阆中市| 民县| 白朗县| 宝坻区| 庆阳市| 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