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是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控制系統及接運方法,屬于智能交通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家用車輛保有量逐年攀升,城市道路擁堵日益加劇,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出行高峰階段更為嚴重。在當前道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因此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及優化管理,提高市民出行合理性。從我國國情出發,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的最有效方法是公交優先政策。然而公交出行并未成為城市客運主體,其重要原因是短距離出行問題未能有效解決,致使小汽車出行的門到門特性仍具優勢。
以滴滴、優步、lyft為代表的網約車給居民出行帶來巨大變化,具有較好門到門出行特性,但是需要消耗較多的道路資源,不能作為市民日常出行的基本模式。因此,本發明設計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控制系統,并設計了接運出行方法。其特征是在交通街區內,接運車以準公交價格,圍繞地鐵站、快速公交站進行短距離合乘接運服務。由于可以充分利用街區內的道路,減少主次干道的使用,節省了道路交通資源,可以實現乘客快速便捷出行。對于較遠距離的公交出行,短距離接運可以實現首末一公里機動化出行,大大降低公交出行的車外時間。在出行高峰時段,短距離接運尤其具有高效便捷的特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控制系統及接運方法,該系統為短距離出行的乘客提供一個快速、便捷、經濟的服務模式。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控制系統包括若干個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服務器、數據庫,所述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均通過通信模塊與服務器連接,服務器與數據庫連接,所述服務器包括控制器、用于在司機客戶端展示地圖、位置及距離信息gis服務模塊、注冊服務模塊、用于對gps數據進行解析及轉換gps協議接口,所述gis服務模塊、注冊服務模塊、gps協議接口均分別與控制器連接,所述數據庫包括地圖數據、gps數據、用戶注冊數據。
所述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均為智能手機。
所述通信模塊為3g網絡或4g網絡或wlan。
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司機在服務街區范圍內向服務器發送接單請求,服務器根據司機發送接單請求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序;
步驟二,乘客使用乘客客戶端通過通信模塊向服務器發送接運信息;
步驟三,服務器中的gps協議接口對接運信息進行解析和轉換;
步驟四,司機根據服務器排列的先后順序進行接單,在服務器內設定每位司機接單時間為一分鐘,服務器將分配到同一接運車輛的乘客起止點信息進行解析與轉換,最后,將解析后的接運信息通過gis服務模塊顯示在對應的司機客戶端上;
步驟五,司機對上述信息進行確認,司機客戶端將運輸信息發送到被接運的每個乘客客戶端上;
步驟六,司機根據街區道路情況,參考乘客發出的接運請求順序,自主規劃接運乘客路線,實現乘客快速便捷的出行。
所述接運信息包括起點坐標位置信息、目的地坐標位置信息、乘車人數信息。
所述運輸信息包括司機當前位置信息。
本發明采用上述結構及方法后,具有以下優點:
1、短距離接運屬于小范圍接運出行,通常發生于圍繞地鐵站或快速公交站區域??梢猿浞掷媒謪^內的道路,減少道路主干道使用。在出行高峰時段街區內的短距離接運尤其具有高效便捷特點;
2、本發明基于智能手機的位置服務,可實現短距離車輛接運服務,滿足人們快捷出行的需求,降低接運雙方出行成本;
3、本發明的手機客戶端可以根據需求者的位置,按照先后順序調整車輛的行駛路線接運,為雙方接運提供高效的平臺;
4、由于服務器內設有gis服務模塊,這樣可以使地圖、位置及距離信息直觀的顯示在司機客戶端上。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系統模塊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接運路線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控制裝置,包括若干個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服務器、數據庫,所述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均通過通信模塊與服務器連接,服務器與數據庫連接,所述服務器包括控制器、用于在司機客戶端展示地圖、位置及距離信息gis服務模塊、注冊服務模塊、用于對gps數據進行解析及轉換gps協議接口,所述gis服務模塊、注冊服務模塊、gps協議接口均分別與控制器連接,所述數據庫包括地圖數據、gps數據、用戶注冊數據。
所述乘客客戶端、司機客戶端均為智能手機。
所述通信模塊為3g網絡或4g網絡或wlan。
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的短距離接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司機在服務街區范圍內向服務器發送接單請求,服務器根據司機發送接單請求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序;
步驟二,乘客使用乘客客戶端通過通信模塊向服務器發送接運信息;
步驟三,服務器中的gps協議接口對接運信息進行解析和轉換;
步驟四,司機根據服務器排列的先后順序進行接單,在服務器內設定每位司機接單時間為一分鐘,服務器將分配到同一接運車輛的乘客起止點信息進行解析與轉換,最后,將解析后的接運信息通過gis服務模塊顯示在對應的司機客戶端上;
步驟五,司機對上述信息進行確認,司機客戶端將運輸信息發送到被接運的每個乘客客戶端上;
步驟六,司機根據街區道路情況,參考乘客發出的接運請求順序,自主規劃接運乘客路線,實現乘客快速便捷的出行。
所述接運信息包括起點坐標位置信息、目的地坐標位置信息、乘車人數信息。
所述運輸信息包括司機當前位置信息。
所述短距離接運屬于小范圍接運出行,通常發生于圍繞地鐵站或快速公交站區域??梢猿浞掷媒謪^內的道路,減少道路主干道使用。在出行高峰時段街區內的短距離接運尤其具有高效便捷特點。
所述短距離接運是一種合乘出行模式。為保證乘客快速出行,乘客是按照時間段內順次分配到該街區等候服務的接運車輛上。如果該某時間段內乘客數量不足,在時間段結束時,系統要求司機繼續開始接運服務。對于不同乘客數量,該次接運費用有一定差別。例如,某時段內乘客數量為3人,則每人可能收取3元,與公交價格相當。如果某時段內乘客數量只有2人,則每人可能收取4元;如果某時段內乘客數量只有1人,則可能收取5元。
當存在多個乘客出行需求時,根據乘客的上車位置信息、目的地位置信息、請求發送時間先后順序綜合考慮,規劃出最優接運路線。
如圖2所示,圖中a、b、c指乘客的起始位置,a’、b’、c’指乘客的目的地,圖中方框指接運車輛位置。線條1指第一個向服務器發送請求的乘客路線,線條2指第二個向服務器發送請求的乘客路線,線條3指第三個向服務器發送請求的乘客路線,線條4指司機的接運路線。為了接運距離較短且出行者等待時間較短,接運車輛首先接運b點的乘客,然后去接運a點的乘客。將b點的乘客送至目的地b’點后去接運c點的乘客,然后將a點的乘客送至目的地a’點后,再將c點的乘客送至目的地c’點,整個接運過程結束。采用上述策略,可以減少或避免網約車在出行高峰時段,占用本來就嚴重不足的道路交通資源。同時,圍繞地鐵站或快速公交站的短距離合乘接運,便于實現門到站或站到門的快速移動,有助于小汽車出行向公交出行的轉移。
本申請中沒有詳細說明的技術特征為現有技術。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申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申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申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申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