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細徑同軸電纜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多根細徑的同軸電纜捆扎并進行成端處理而獲得的細徑同軸電纜束。
背景技術:
近年,在移動終端或小型攝像機等電子設備的設備主體與液晶顯示部之間的連接或設備內的配線等中,使用極細的同軸電纜。從配線的容易性出發,使用將多根同軸電纜集束一體化而成的同軸電纜束。對于同軸電纜束,通常在末端部分連接電氣連接器等而進行成端處理,在電纜束的中間部形成將多根同軸電纜捆扎的部分。已知在對多根同軸電纜進行捆扎時,使用粘接帶等捆扎部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235690號公報
發明內容
在移動終端或小型攝像機等電子設備中,將旋轉或滑動等相對移動的框體之間電氣連接的同軸電纜束,隨著框體的相對移動而變形。如果利用粘接帶將同軸電纜束的中間部捆扎,則限制中間部的同軸電纜之間的相對移動,因此,容易在捆扎部分相對于同軸電纜束的變形而使施加的載荷增大。因此,如果由于框體之間的旋轉或滑動等相對移動,使同軸電纜束反復進行變形,則可能在被捆扎的部分使同軸電纜的中心導體斷裂。特別地,使用的同軸電纜的直徑越細(例如,AWG44、46),中心導體越容易產生斷裂。另外,在使框體移動,同軸電纜束發生變形時,同軸電纜束與框體或框體之間的鉸鏈摩擦。其結果是,如果捆扎部件磨損而斷開,則無法維持電纜束的形狀。因此,希望捆扎部件不妨礙同軸電纜之間的相對移動,具有較高的耐磨損性。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細徑同軸電纜束,該細徑同軸電纜束即使反復進行變形,中心導體也不會斷裂,且該細徑同軸電纜束的彎曲性良好,而且容易進行捆扎加工??梢越鉀Q上述課題的本發明所涉及的細徑同軸電纜束,構成為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捆扎,對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的末端進行成端處理,在設備內的彎曲、轉動或者滑動的位置處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穿過由合成纖維編織成的筒狀的編織套而被捆扎,在所述編織套中,所述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編織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編織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此外,在這里,所謂“進行成端處理”,是指“在細徑同軸電纜的末端安裝連接器或者FPC(柔性印刷基板),從而成為可間接地與基板連接的狀態”,或者“使中心導體及外部導體從細徑同軸電纜的端部階梯狀地露出而進行末端處理,成為可直接與基板連接的狀態”。
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細徑同軸電纜束,由于在編織套內多根同軸電纜之間可以相對移動,所以可以容易地將向同軸電纜施加的彎曲載荷釋放,從而難以向同軸電纜施加過度的載荷。因此,即使該電纜束反復進行變形,中心導體也極難產生斷裂。而且,由于編織套由合成纖維編織而成,所以耐磨損性、強度、以及彈性率優越,電纜束的彎曲性良好,且不會因相對于框體的滑動導致的反復摩擦而破損。因此,可以長期地維持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捆扎的狀態。另外,由于在編織套中,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編織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特別地,其編織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所以可以使編織套向周向充分地進行擴徑,從而使安裝在細徑同軸電纜上的連接器等通過。而且,可以良好地保持編織套的編織狀態,即使在將電纜束扭轉時,也不會產生使在編織套內穿過的細徑同軸電纜從編織套的孔眼向外部凸出的問題。
圖I(A)是表示本發明的細徑同軸電纜束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視圖,(B) 是其側視圖。圖2(A)是表示將上下的基板重疊后的狀態的俯視圖,(B)是其側視圖。圖3㈧是表示在細徑同軸電纜束的端部安裝有連接器的狀態的俯視圖,⑶是其側視圖,(C)是其剖面圖。圖4是表示編織套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5(A)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的細徑同軸電纜捆扎前的狀態的俯視圖,(B)是表示利用編織套將細徑同軸電纜捆扎后的狀態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使捆扎起來的細徑同軸電纜束穿過編織套時的編織套的端部的狀態的俯視圖。圖7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直接安裝在基板上的狀態的例子的俯視圖。圖8(A)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直接安裝在基板的單面上的狀態的例子的側視圖,(B)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直接安裝在基板的兩面上的狀態的例子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配置在框體進行轉動的移動電話內的例子的俯視圖。圖10是表示將細徑同軸電纜束配置在利用鉸鏈使框體轉動的移動電話內的例子的斜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細徑同軸電纜束的實施方式的例子。如圖1 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上下重疊地配置、向前后(圖1、圖2的左右方向)水平移動的兩個基板11、12之間,由包含多根OO 60根)細徑同軸電纜M的細徑同軸電纜束20 進行連接?;?1、12分別安裝在例如移動電話等設備的相對滑動的框體內。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兩個末端,通過安裝連接器25而進行成端處理,從而使與基板11、12的連接變得容易。另外,細徑同軸電纜束20除了兩端部21a、21b以外,利用編織套23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捆扎。另外,細徑同軸電纜束20與兩基板11、12連接,在基板11、12的俯視方向上作為整體形成為U字狀(或者J字狀)(參照圖I(A)及圖2(A))。由此,可以在兩基板11、 12之間對細徑同軸電纜束20進行配線。此外,圖1是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兩端部21a、21b 距離最遠的狀態,圖2是兩端部21a、21b最接近的狀態?;?1、12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距離為例如從30mm至60mm的程度。細徑同軸電纜M構成為,在與中心軸正交的徑向的剖面上,從中心向外側具有中心導體、內部絕緣體、外部導體、以及外皮,在各個端部21a、21b上實施末端處理,使外部導體、內部絕緣體、中心導體階梯狀地分別以規定長度露出。另外,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中, 除了多根細徑同軸電纜以外,也可以包含沒有外部導體的細徑絕緣電纜。此外,在附圖中, 較少地示出細徑同軸電纜M的根數而簡略化。在俯視圖中觀察,細徑同軸電纜束20向基板的寬度方向(圖I(A)中的雙箭頭W的方向)彎曲。由于基板11、12的寬度為幾cm,所以可以充分地確保該方向的彎曲直徑。例如,如圖1 (A)所示,如果在寬度方向W上觀察時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一個端部21a與上基板11的右側(在圖I(A)中為上側)連接,則在寬度方向W上觀察時另一個端部21b與下基板12的左側(在圖KA)中為下側)連接。細徑同軸電纜束20彎曲成U字狀,但為了減小用于收容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空間,使U字的寬度(直線部分的間隔)越窄越好。在圖1及圖2所示的結構中,在取代細徑同軸電纜束20而使用FPC(柔性印刷基板)的情況下,由于FPC在兩基板11、12之間,在與基板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彎曲,所以為了確保其彎曲直徑而必須增大兩基板11、12的間隙。對此,在本發明中,兩基板11、12 的間隙為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厚度程度即可,不需要如使用FPC的情況下那樣設置大間隙,可以實現設備的薄型化。作為細徑同軸電纜24,優選使用與例如AWG (American WireGauge)規格的AWG44 相比較細的極細同軸電纜,或者外徑小于0.30mm的同軸電纜。由此,細徑同軸電纜束20容易彎曲,可以減少兩基板11、12相對滑動時的阻力。另外,在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捆扎而形成細徑同軸電纜束20時,可以使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厚度Hl (參照圖3(C))形成得較薄,可以實現設備的薄型化。由于也可以將細徑同軸電纜束20利用基板11、12夾持并擠壓,而進行扁平化,所以也可以使基板11、12之間的間隙略(0. 2mm程度)小于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厚度。如上述所示,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中,也可以包含沒有外部導體的細徑絕緣電纜,但優選該細徑絕緣電纜使用外徑小于0. 30mm的電纜。細徑同軸電纜束20包含例如從40根至50根程度的細徑同軸電纜M。如果采用在形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編織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的編織套23,則可以將上述根數的電纜捆扎。在細徑同軸電纜對為々1646的細度或者外徑小于或等于0. 27mm的細度的情況下,如果作為剖面接近于圓的形狀的電纜束而形成細徑同軸電纜束20 (也可以包含細徑絕緣電纜),則包含編織套23的厚度在內的細徑同軸電纜束20 的外徑(厚度)小于或等于1.5mm。因此,可以在1.5mm高度(厚度)的收容空間內對細徑同軸電纜束20進行配線。如果將該細徑同軸電纜束20配置為U字狀,則可以使該U字的寬度落在IOmm至16mm以內。隨著芯數(細徑同軸電纜M的根數)的增加U字的寬度也變寬,但即使捆扎60根AWG44的細徑同軸電纜24,也可以使其U字的寬度落在18mm以內。如圖1至圖3所示,細徑同軸電纜束20是通過使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穿過編織套 23內而捆扎形成的,例如圖3 (C)所示,優選形成扁平的橢圓形剖面這樣使厚度尺寸Hl盡可能小的形狀。通過利用編織套23覆蓋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提高細徑同軸電纜束20相對于與基板11、12等的壁面相對滑動時的摩擦的耐久性。另外,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中,將編織套23的剖面積(也包含內側的空間)設為大于細徑同軸電纜M的剖面積的和,而較松地捆扎細徑同軸電纜,因此,細徑同軸電纜M在編織套23中易于進行排列變化等動作。即使與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兩端分別連接的基板11、12在水平方向上相對移動, 與此相伴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捆扎部分反復進行變形,也由于在編織套23內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之間可以相對移動,因此,使向細徑同軸電纜M施加的彎曲載荷容易整體地釋放,從而不向細徑同軸電纜M施加過度的載荷。因此,即使細徑同軸電纜束20反復進行變形,也可以防止細徑同軸電纜M的中心導體的斷裂。本實施方式中的編織套23是將合成纖維進行編織而形成為筒狀的編織套。作為合成纖維,優選使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形成的纖維、或由以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形成的芯成分和含有彎曲性聚合物的鞘成分構成的單絲混合纖維。將這種合成纖維如圖4所示進行編織而形成編織套23。例如,編織的方式為,準備16個單位的將合成纖維并列形成的纖維束23a(在圖4中為由圓圈包圍的位置),使用 16個紗芯編織成筒狀。如果使1個纖維束23a由6根至13根構成,并利用16個紗芯進行編織,則編織套23由大約100根至200根的合成纖維形成。例如,在使1個纖維束23a由 9根構成的情況下,合成纖維的數量為9X16 = 144根。在這里,對于1根合成纖維,其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其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較細而強度較高。例如,羊毛的拉伸強度小于1. 5cN/ dtex,人造絲的拉伸強度小于2. 5cN/dteX,但在本發明中使用的合成纖維與它們相比拉伸強度較大。另外,編織套23的編織厚度小于或等于0. 1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此外,如果在編織纖維時,使用剖面為橢圓的擬形(dummy)線芯,或者并列使用多根剖面為圓形的擬形線芯,在其周圍編織纖維,則制造出剖面為橢圓的編織套。上述結構的編織套23耐磨損性及強度優越,使用該編織套23的細徑同軸電纜束 20彎曲性良好,且不會由于與基板11、12等或電子設備的框體之間的反復摩擦而使編織套 23破損。因此,即使細徑同軸電纜M反復彎曲,也可以防止中心導體斷裂,并且,可以長期地維持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捆扎的狀態。在將例如AWG46粗細的40根細徑同軸電纜M利用粘接帶(特氟隆(注冊商標) 膠帶)捆扎并放入高度為2. 4mm的間隙中進行滑動的情況下,反復經過8萬次的彎曲及滑動,中心導體發生斷裂。另一方面,在利用本實施方式中的編織套23捆扎的情況下,即使在反復進行10萬次的彎曲及滑動后,中心導體也沒有發生斷裂。如果利用粘接帶等約束并捆扎細徑同軸電纜M,則該部分的剖面形狀較難變形 (難以扁平化),但通過使用編織套23將細徑同軸電纜M捆扎,可以使多根細徑同軸電纜 24與編織套23 —起沿剖面內方向移動,使捆扎的部分與收容空間對應地適當進行扁平化。即使例如使編織套23形成為圓筒狀時的直徑是2. 5mm,也可以通過與空間對應地進行扁平化,而成為小于或等于1.5mm的厚度(扁平后的橢圓的短徑)。也可以使用那種剖面為扁平形狀的編織套。準備40根AWG46粗細的細徑同軸電纜M,在利用直徑為2. 5mm的本實施方式中的編織套23對其進行捆扎,并放入高度為1. 5mm的間隙中彎曲成U字狀而進行滑動的情況下,即使在反復進行20萬次的彎曲及滑動后,中心導體也沒有斷裂。另一方面,在利用粘接帶捆扎的情況下,由于直徑為1. 8mm,所以無法放入1. 5mm的間隙中。在制造細徑同軸電纜束20時,如圖5(A)所示,將長度不同的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 中較短的細徑同軸電纜2 配置在中央,向端部依次配置較長的細徑同軸電纜Mb,以端部 21a、21b為等間距的方式進行排列。而且,一邊利用薄膜或夾具等保持該排列狀態,一邊使中心導體及外部導體從細徑同軸電纜M的端部階梯狀地露出,進行末端處理,并進一步與連接器25連接而進行成端處理。對于本實施方式中的編織套23,各合成纖維相對于編織套23的寬度方向的角度、 即編織角度θ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由此,可以容易地將編織套23的兩端擴大,可以從那里使連接器25以及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在這里,編織密度是指,構成編織套23的絲線(合成纖維)所覆蓋的部分的面積相對于編織套23的內表面的面積的比例。在絲線之間間隙越大,編織密度越低。在無間隙地編織的情況下,編織密度為100%。編織密度由編織角度和絲線的擁有數量及紗管數決定。如圖6所示,使編織套23在長度方向上縮緊,同時將一端的直徑向周向擴大,使連接器25通過其中。編織套23可以擴徑為大約2. 5倍程度,可以將例如2mm的直徑的編織套擴徑至直徑為5mm。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帶連接器的多根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擴徑后的編織套23內。由此,如圖5(B)所示,可以形成利用編織套23將中間部分捆扎的細徑同軸電纜束 20。另外,由于將比較短的細徑同軸電纜Ma配置在中央,將比較長的細徑同軸電纜Mb配置在側端,所以在使細徑同軸電纜束20彎曲時,不易施加彎曲時或扭轉時的張力,可以防止中心導體的斷裂。優選在使連接器25及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編織套23后,利用粘接帶等將編織套23的兩端固定,以使編織套23不會松懈開。也可以利用粘接帶等將編織套23 的端部粘帖并固定在細徑同軸電纜M上。另外,如果編織角度θ過小或者編織密度過大,則無法將編織套23向周向充分地進行擴徑,難以使安裝在細徑同軸電纜M上的連接器25通過。另外,如果編織角度θ過大或者編織密度過小,則編織成為疏松的狀態,難以保持編織套的狀態,在扭轉時,插入的細徑同軸電纜M可能從編織的合成纖維之間向外部凸出。與此相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編織套23,是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編織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的較薄且小徑的編織套,并且,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相對于彎曲、滑動及扭轉的耐受性較強。而且,由于編織套23的編織角度θ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 96%,所以可以使編織套23向周向充分地擴徑,從而使安裝在細徑同軸電纜M上的連接器 25通過,而且,可以良好地保持編織套的狀態,不會產生使穿過編織套23內的細徑同軸電纜M在扭轉時從編織的孔眼向外部凸出的問題。在將40根AWG44的細徑同軸電纜M排列成一列,安裝在進深為2mm的連接器25 上的情況下,為了使細徑同軸電纜M與連接器25 —起通過內徑為2. 5mm的編織套23,必須將編織套23的端部的口徑擴大至5mm。在將由粗細為30 μ m的聚酯線(拉伸強度為3. 8cN) 編織而成的編織套23的編織角度設為60°的情況下,無法將編織套23的端部的口徑充分地擴大,無法使帶連接器25的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編織套23。在編織角度為63°的情況下,可以使帶連接器25的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編織套23。在編織角度為77°的情況下, 也可以使帶連接器25的細徑同軸電纜M通過編織套23。在編織角度為80°的情況下,角度過大,使編織疏松,在扭轉時無法保持編織套的形狀。在扭轉時編織的孔眼張開,可能使其中的細徑同軸電纜M從編織套的孔眼中凸出。在聚酯線的粗細為60 μ m的情況下也同樣。如果聚酯線的粗細大于60 μ m,則無法將編織套23的厚度設為0. 1mm,從電纜束的細徑化方面出發,不優選。如果編織密度超過96%,則使擴大編織套端部的口徑的作業變得困難,使作業性 (所需時間以及不良率)顯著惡化。將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彎曲性聚合物構成的單絲混合纖維(拉伸強度為16cN/ dtex)以編織密度80%,制作外徑為2. 5mm的編織套,并使細徑同軸電纜通過其中,作為與上述相同的細徑同軸電纜束。該電纜束在放入高度為2. 4mm的間隙中并進行滑動的情況下,即使反復進行10萬次的彎曲及滑動,中心導體也不發生斷裂,在強度方面是充分的。利用拉伸強度為2. 5cN/dtex的人造絲,制作編織密度為90%、外徑為2. 5mm的編織套,并使細徑同軸電纜通過其中,作為與上述相同的細徑同軸電纜束。該電纜束在放入高度為2. 4mm的間隙中并進行滑動的情況下,通過反復進行10萬次的彎曲及滑動,中心導體發生斷裂,在強度方面是不充分的。此外,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彎曲方向已確定的情況下,如果在等間距地排列的細徑同軸電纜M中,在排列方向的一側配置比較短的細徑同軸電纜Ma,在另一側配置比較長的細徑同軸電纜24b而形成電纜束,并在彎曲的內側配置較短的細徑同軸電纜Ma,則可以在整體上有效地降低由彎曲引起的載荷。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端部21a、21b上安裝連接器25而進行成端處理的情況,但也可以實施其它的成端處理。例如,如圖7及圖8所示,也可以將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細徑同軸電纜M直接安裝在基板11、12上而進行成端處理。在將細徑同軸電纜M直接安裝在基板11、12上的情況下,只要利用薄膜等將并列的細徑同軸電纜M的末端臨時固定在基板11、12上,將細徑同軸電纜M的末端的中心導體通過軟釬焊而與基板11、12的連接端子進行連接即可。另外,通過使接地棒沈與外部導體連接,從其相反側配置另外的接地棒27或按壓部件27,對各細徑同軸電纜M進行夾持,也可以將間距固定。也可以直接安裝在基板11、12的單面上(參照圖8 (A)),在直接安裝在基板11、12的端部上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安裝在兩面上 (參照圖8(B))。在與上方的基板11連接時,安裝在其下表面上,在與下方的基板12連接時,安裝在其上表面上。但不限于直接安裝,在利用連接器等與基板11、12連接時,也可以與基板11、12的兩面連接。在這些情況下,在使細徑同軸電纜M穿過編織套23后,將它們的末端與基板11、12連接。
也可以取代上述說明的連接器25,使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端部與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連接,將FPC安裝在基板11、12上。即使在這些情況下,也可以將編織套23的端部的口徑擴大,使細徑同軸電纜M容易地通過編織套23。另外,在本發明的細徑同軸電纜束中,可以適當地混雜沒有外部導體的絕緣電線??梢詫⒔^緣電線作為接地線使用,或者將絕緣電線作為供電線使用。另外,細徑同軸電纜束20也可以在除了相對滑動的框體以外的設備內配線中使用。例如,如圖9所示,也可以安裝在使框體之間相對轉動的移動電話等設備中而進行使用。在圖9的例子中,在非移動側的框體32中形成直線槽3 和曲線槽32b,在這些槽32a、 32b中嵌入設置在移動側的框體31上的銷31a、31b。在框體31移動時,從圖9(A)所示的狀態,框體31伴隨銷31a的移動向上方進行位移,并且,伴隨銷31b的移動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經由圖9(B)的狀態,框體31伴隨銷31a的移動向下方進行位移,并且,伴隨銷31b的移動,進一步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成為圖9(C)的狀態。由此,框體31相對于框體32旋轉90 度。此時,對于與框體31的基板和框體32的基板連接的細徑同軸電纜束20,與框體32連接的端部21b附近沒有移動,與框體31連接的端部21a向上下進行位移并轉動90度。通過反復進行圖9(A)至(C)的動作及其反向動作,在細徑同軸電纜束20中,端部21a的附近部分被反復彎曲,并在框體31、32內滑動,但細徑同軸電纜M在編織套23內以釋放載荷的方式移動,可以防止中心導體斷裂。另外,也可以防止編織套23由于摩擦而損傷。另外,作為其它的例子,如圖10所示,細徑同軸電纜束20也可以安裝在利用鉸鏈可轉動地將框體的端部之間連結而成的移動電話等設備中而進行使用。在圖10所示的方式中,具有第ι框體41及第2框體42的移動電話終端40,利用細徑同軸電纜束20將第1 框體41及第2框體42連接。在移動電話終端40中,利用鉸鏈44可轉動地將第1框體41 及第2框體42的端部之間連結,通過開閉使位置關系變化。第1框體41及第2框體42分別在其連結側的端面上形成電纜插入孔45、46,分別從這些電纜插入孔45、46中將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兩端導入。另外,在鉸鏈44上形成連通孔44a,向該連通孔44a內插入細徑同軸電纜束20。即使第1框體41和第2框體42通過鉸鏈44反復進行相對轉動,細徑同軸電纜束20的編織套23也不會因摩擦而損傷,細徑同軸電纜M在編織套23內以釋放載荷的方式進行移動,中心導體不會發生斷裂。
權利要求
1. 一種細徑同軸電纜束,其構成為將多根細徑同軸電纜捆扎,對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的末端進行成端處理,在設備內的彎曲、轉動或者滑動的位置處使用,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穿過由合成纖維編織成的筒狀的編織套而被捆扎, 在所述編織套中,所述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編織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 5mm,編織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細徑同軸電纜束,該電纜束即使反復進行變形,中心導體也不斷裂,彎曲性良好,可以維持捆扎狀態。細徑同軸電纜束通過使捆扎的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的末端與連接器連接而進行成端處理,用在設備內的彎曲、轉動或者滑動的位置,多根細徑同軸電纜穿過由合成纖維編織成的筒狀的編織套而被捆扎,在編織套中,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大于或等于3.0cN/dtex,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大于或等于30μm而小于或等于60μm,厚度小于或等于0.1mm,在成為圓筒狀的狀態下的剖面直徑小于或等于2.5mm,編織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編織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
文檔編號H01R9/00GK102194545SQ2010101231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0日
發明者平田久志, 林下達則 申請人: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