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負離子發生器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
背景技術:
現有負離子發生器的開關結構一般采用普通電器開關結構,由于其耐用性差,易于損壞,因而不能有效滿足使用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性能穩定,不會發生故障的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以解決現有負離子發生器存在的開關結構耐用性差,易于損壞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包括有負離子發生器本體,所述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安裝于半球狀上殼體內,所述上殼體安裝于半球狀下座體上;在所述上殼體底面以及下座體的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碰合機構以及回位機構;所述碰合機構使上殼體與下座體位置固定,所述回位機構使上殼體相對下座體進行旋轉;在所述上殼體及下座體的相對應位置上還設置有觸碰開關。本實用新型采用這種結構,半球狀的上殼體安裝于半球狀的下座體內,當碰合機構關合時,關合力使上殼體與下座體的位置相對固定,此時,回位機構處于拉伸狀態,上殼體及下座體的相對應位置上設置的觸碰開關處于分離狀態,負離子發生器處于斷電關閉狀態。當碰合機構分開時,關合力消失,處于拉伸狀態的回位機構將帶動上殼體在下座體內旋轉,并使所述觸碰開關處于啟動狀態,使負離子發生器處于通電開啟狀態。本實用新型的所設計的這種負離子發生器整個工作狀態的開啟與關閉過程為純機械結構,從而提高了其耐用性差,從而增加負離子發生器的耐用性而有效滿足使用需求。在上述技術方案下,本實用新型優選技術方案為所述碰合機構包括固定于上殼體底面的掛鉤以及固定于下座體內的與掛鉤配合的掛座。所述碰合機構為固定于上殼體底面和下座體內的磁碰結構。所述回位機構為回位彈簧,所述回位彈簧的一端固定于下座體內,另一端接于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連接桿的下端,在所述下座體上開有供連接桿穿行滑移的條孔。所述觸碰開關包括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觸碰桿和下座體內設置的開關本體,所述觸碰桿的下端向下穿過所述條孔并在條孔內滑移。所述上殼體的頂面開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內安裝有負離子發生器的碳纖維發射頭;所述上殼體的頂面上方安裝有頂蓋,所述頂蓋上開有出氣孔;所述碳纖維發射頭的上端與所述頂蓋的下底面平齊;所述觸碰桿的上端自上殼體的底面、頂面的安裝孔內穿出后與頂蓋相固接;所述觸碰桿的下端設置有撥臂,所述撥臂伸出于所述條孔,在所述下座體的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條孔垂直的用于使所述撥臂帶動觸碰桿轉動的限位筋、限位柱。[0013]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I為本實用新型處于關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處于開啟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觸碰桿和限位筋、限位柱之間的位置關系圖。
具體實施方式
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包括有負離子發生器本體,所述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安裝于半球狀上殼體內,所述上殼體安裝于半球狀下座體上;在所述上殼體底面以及下座體的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碰合機構以及回位機構;所述碰合機構使上殼體與下座體位置固定,所述回位機構使上殼體相對下座體進行旋轉;在所述上殼體及下座體的相對應位置上還設置有觸碰開關。圖I、圖2所示,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包括有負離子發生器本體3,所述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安裝于半球狀的上殼體9內,所述上殼體的凸面安裝于半球狀下座體13的凹面內。所述下座體13插接安裝于底座6上。在所述上殼體底面以及下座體的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碰合機構,該碰合機構可以選用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已知的可方便地實現固合與分離的結構,如可以選用廣泛應用于門扇和墻面上的相互配合的磁碰結構,即將組件分別固定于上殼體底面和下座體內的磁碰結構。所述碰合機構也可以選用圖I、圖2所示的結構固定于上殼體底面的掛鉤4以及固定于下座體內的與掛鉤配合的掛座5,所述掛鉤4安裝于滾輪7上,所述滾輪7安裝于滑臂14末端,所述滑臂14上端固定于上殼體的底面,所述滑臂14下端自下座體13的相應位置上開設的條狀滑孔內穿出并與所述滾輪7相接。采用該結構時,所述滑臂14與所述上殼體的球狀底面垂直,隨上殼體轉動至不同位置,掛鉤4的角度會發生變化,由此,使上殼體轉動時就可使得掛鉤4與掛座5之間實現掛合或分離的動作。所述回位機構使上殼體相對下座體進行旋轉。其一種簡單的實現方式即為圖I、圖2所示,所述回位機構選用回位彈簧15。所述回位彈簧的一端固定于下座體13內,另一端接于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連接桿11的下端,在所述下座體上開有供連接桿11穿行滑移的條孔20。采用這種結構,當碰合機構分離時,回位彈簧15可通過拉動連接桿11帶動上殼體9轉動。本實用新型中的觸碰開關包括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觸碰桿10和下座體內設置的開關本體12,所述觸碰桿10的下端向下穿過所述條孔并在條孔內滑移。開關本體12與電源電連接并在受到觸碰時啟動負離子發生器開始工作。采用這種結構設計,當回位彈簧15拉動上殼體9轉動時,觸碰桿10隨上殼體同步移動并觸碰開關本體12,以啟動負離子發生
器工作。本實用新型一種較好的實施方式是在所述上殼體9的頂面開有若干通孔2,所述通孔2內安裝有負離子發生器的碳纖維發射頭;所述上殼體的頂面上方安裝有可與上殼體發生水平方向的相對旋轉的頂蓋1,所述頂蓋上開有出氣孔16 ;所述碳纖維發射頭的上端、與所述頂蓋I的下底面平齊。所述觸碰桿10的上端自上殼體9的底面及頂面的安裝孔內穿出后與頂蓋I相固接;所述觸碰桿10的下端設置有撥臂101,所述撥臂101伸出于所述條孔20,在所述下座體9的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條孔垂直的用于使所述撥臂轉動的限位筋17、限位柱18。采用這種結構設計,撥臂101在隨觸碰桿10移動的過程中,受下座體9的底面上設置的限位筋17、限位柱18的限制,會帶動觸碰桿10轉動,從而帶動頂蓋I與上殼體9發生相對轉動,使得頂蓋I上的出氣孔16與通孔2 的位置相合或相錯,從而使碳纖維發射頭的位置與出氣孔16的位置相合或相錯。這樣就可以使負離子發生器處于開啟狀態時,出氣孔16與碳纖維發射頭的位置相合,使碳纖維發射頭發射的負離子直接釋放到空氣中;而當負離子發生器處于關閉狀態時,使出氣孔16與碳纖維發射頭的位置相錯,從而使碳纖維發射頭免受外界灰塵的污染。為方便用戶操控本負離子發生器,本實用新型優選在上頂蓋上設置一凸出于頂蓋I表面的按鈕8,用戶向下按壓按鈕8所在的位置,即可使頂蓋及上殼體發生轉動。由此,按鈕8的設置可以使用戶明確施力點的位置。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參考圖I、圖2,連接電源插口電源線,在圖I所示的負離子發生器處于關閉狀下,向下按動按鈕8,上殼體9受按動力驅動開始沿順時針轉動,掛鉤4脫離掛體5。回位彈簧15拉動上殼體9逆時針轉動,觸碰桿10在設定的條孔內移動,并經由撥臂101被限位筋17、限位柱18的限制而發生旋轉,帶動頂蓋I旋轉并使出氣孔16與上殼體的通孔2對齊,觸碰桿10移動至設定路徑末端時,隨即觸碰到電源開關12,由此負離子發生器開始工作。在圖2所示的開啟狀態下,向下按動按鈕8,使上殼體順時針轉動圖I所示位置時,掛鉤4鉤掛于掛體5,上殼體定位。與此同時,觸碰桿在設定的路徑上向回移動并被反方向撥動旋轉,使得頂蓋上的出氣孔錯開上殼體上的通孔,從而有效防止灰塵落于碳纖維負離子發射頭,使負離子發生器得到保護。觸碰桿在設定的路徑向回移動的同時,離開開關12,使電源開關關閉,負離子發生器同時停止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包括有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安裝于半球狀上殼體內,所述上殼體安裝于半球狀下座體上;在所述上殼體底面以及下座體的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碰合機構以及回位機構;所述碰合機構使上殼體與下座體位置固定,所述回位機構使上殼體相對下座體進行旋轉;在所述上殼體及下座體的相對應位置上還設置有觸碰開關。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碰合機構包括固定于上殼體底面的掛鉤以及固定于下座體內的與掛鉤配合的掛座。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碰合機構為固定于上殼體底面和下座體內的磁碰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機構為回位彈簧,所述回位彈簧的一端固定于下座體內,另一端接于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連接桿的下端,在所述下座體上開有供連接桿穿行滑移的條孔。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觸碰開關包括上殼體底面上設置的觸碰桿和下座體內設置的開關本體,所述觸碰桿的下端向下穿過所述條孔并在條孔內滑移。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體的頂面開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內安裝有負離子發生器的碳纖維發射頭;所述上殼體的頂面上方安裝有頂蓋,所述頂蓋上開有出氣孔;所述碳纖維發射頭的上端與所述頂蓋的下底面平齊;所述觸碰桿的上端自上殼體的底面、頂面的安裝孔內穿出后與頂蓋相固接;所述觸碰桿的下端設置有撥臂,所述撥臂伸出于所述條孔,在所述下座體的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條孔垂直的用于使所述撥臂轉動的限位筋、限位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旋控制啟閉的負離子發生器,其結構包括有負離子發生器本體,所述負離子發生器本體安裝于半球狀上殼體內,所述上殼體安裝于半球狀下座體上;在所述上殼體底面以及下座體的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碰合機構以及回位機構;所述碰合機構使上殼體與下座體位置固定,所述回位機構使上殼體相對下座體進行旋轉;在所述上殼體及下座體的相對應位置上還設置有觸碰開關。本實用新型的所設計的這種負離子發生器整個工作狀態的開啟與關閉過程為純機械結構,從而增加負離子發生器的耐用性而有效滿足使用需求。
文檔編號H01H3/16GK202513446SQ20122018635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
發明者胡耀民 申請人:胡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