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鍵盤,尤其涉及薄型化的鍵盤。
背景技術:
常見的電腦周邊輸入裝置包括鼠標、鍵盤以及軌跡球等,其中鍵盤可直接鍵入文字以及符號予電腦,因此相當受到使用者以及輸入裝置廠商的重視。其中,較為常見的是一種包含有剪刀式連接元件的鍵盤。
接下來說明包含有剪刀式連接元件的鍵盤的結構,以鍵盤中的單一按鍵說明。請參閱圖1,其為現(xiàn)有鍵盤的按鍵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現(xiàn)有按鍵1包括按鍵帽11、剪刀式連接元件12、彈性橡膠體13、薄膜開關電路14以及底板15,且底板15用以承載第二按鍵帽11、剪刀式連接元件12、彈性橡膠體13以及薄膜開關電路14。其中剪刀式連接元件12用以連接底板15與按鍵帽11。
薄膜開關電路14具有多個按鍵接點(未顯示于圖中)。該按鍵接點于被觸發(fā)時輸出相對應的按鍵信號。彈性橡膠體13設置于薄膜開關電路14上且一個彈性橡膠體13對應于一個按鍵接點,當彈性橡膠體13被觸壓時,彈性橡膠體13發(fā)生形變且觸壓薄膜開關電路14中相對應的按鍵接點而產(chǎn)生按鍵信號。
剪刀式連接元件12位于底板15以及按鍵帽11之間且分別連接二者。剪刀式連接元件12包括第一框架121以及第二框架122。第一框架121的第一端連接于按鍵帽11,而第一框架121的第二端則連接于底板15。彈性橡膠體13被剪刀式連接元件12環(huán)繞。此外,第一框架121包括第一按鍵帽軸柱1211以及第一底板軸柱1212。第一框架121通過第一按鍵帽軸柱1211而連接于按鍵帽11,且利用第一底板軸柱1212而連接于底板15。而第二框架122與第一框架121結合,且第二框架122的第一端連接于底板15,第二框架122的第二端則連接于按鍵帽11。其中,第二框架122包括第二按鍵帽軸柱1221以及第二底板軸柱1222。第二框架122通過其第二按鍵帽軸柱1221 而連接于按鍵帽11,且利用第二底板軸柱1222而連接于底板15。
接下來說明使用者觸壓現(xiàn)有按鍵1的運作情形。圖1中,當使用者觸壓按鍵帽11時,按鍵帽11受力而推抵剪刀式連接元件12使其運動,故按鍵帽11可相對于底板15往下移動且觸壓相對應的彈性橡膠體13。此時,彈性橡膠體13發(fā)生形變且觸壓薄膜開關電路14以觸發(fā)薄膜開關電路14的按鍵接點,使得薄膜開關電路14輸出相對應的按鍵信號。而當使用者停止觸壓按鍵帽11時,按鍵帽11不再受力而停止觸壓彈性橡膠體13,使得彈性橡膠體13因應其彈性而恢復原狀,同時提供往上的彈性恢復力,按鍵帽11因此而被推回被觸壓之前的位置。
由于近來各種電子裝置及其周邊裝置的趨勢為輕薄外型而具有便于攜帶的特性,故鍵盤等電腦周邊輸入裝置亦必須輕薄化。其中,鍵盤輕薄化的方式有二,第一,降低按鍵中的部分或全部元件的厚度,第二,縮短按鍵移動的距離(定義為行程)。上述第一種作法會造成按鍵的結構強度減弱而容易損壞,而第二種作法則會造成按鍵結構的觸壓手感不佳。簡言之,輕薄外型與觸壓手感難以兼得。
因此,需要一種可兼具低厚度以及良好觸壓手感的鍵盤。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兼具低厚度以及良好觸壓手感的鍵盤。
于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鍵盤,包括多個按鍵帽、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一底板以及一滑動板。該多個按鍵帽顯露于該鍵盤之外,每一該剪刀式連接元件對應于一該按鍵帽且連接于相對應的該按鍵帽,該至少一剪刀式連接元件具有一凸塊,且該凸塊伸出于該至少一剪刀式連接元件的側壁。該底板連接于該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用以承載該多個按鍵帽以及該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該滑動板設置于該底板的下方,用以被推抵而相對于該底板滑動,該滑動板具有多個限位結構,每一該限位結構對應于一該凸塊,該凸塊伸入該限位結構內(nèi);其中,當該滑動板相對于該底板滑動時,該凸塊與該限位結構的相對位置改變,而改變該按鍵帽的高度。
于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該限位結構包括一第一段差部、一第二段差部以及一交界部。該第一段差部位于該限位結構的一第一側,用以容納該凸塊。 該第二段差部位于該限位結構的一第二側,用以容納該凸塊;其中該第二段差部的高度低于該第一段差部的高度。該交界部位于該第一段差部以及該第二段差部之間,用以于該滑動板相對于該底板往一第一方向滑動時,推抵該凸塊而使該凸塊進入該第二段差部。
簡言之,本發(fā)明鍵盤提供一種可變更按鍵高度的功能。當使用者欲操作時,控制剪刀式連接元件上的凸塊位于限位結構的第一段差部內(nèi),使按鍵帽位于較高的高度。由于按鍵帽的高度不受限制,故按鍵帽可移動的距離較大,而可提供使用者較佳的觸壓手感。當使用者欲收納鍵盤時,控制剪刀式連接元件上的凸塊位于限位結構的第二段差部內(nèi),使按鍵帽的高度下降,以具有較輕薄的外型。因此,本發(fā)明鍵盤確實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鍵盤的按鍵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
圖2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
圖3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側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被觸壓的局部結構側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被收納的局部結構側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
圖9a~9b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
圖10a~10b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
【符號說明】
1按鍵
2、3、4、5鍵盤
11、21、31按鍵帽
12、22、32剪刀式連接元件
13彈性橡膠體
14、24、34薄膜開關電路
15、25、35底板
20、30、40、50底座
23、33彈性元件
26、36、46、56滑動板
27、37、47、57上蓋
48轉動軸
49連桿
58驅動機構
121第一框架
122第二框架
201、371連動件
202彈性機構
211第一按鍵帽卡勾
212第二按鍵帽卡勾
221內(nèi)框架
222外框架
223凸塊
251第一底板卡勾
252第二底板卡勾
260第二導斜面
261限位結構
262第一段差部
263第二段差部
264交界部
200、300筆記本電腦
1211第一按鍵帽軸柱
1212第一底板軸柱
1221第二按鍵帽軸柱
1222第二底板軸柱
2011第一導斜面
d第一方向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a第一段差部的高度
hb第二段差部的高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給予使用者良好觸壓手感的鍵盤,且可維持輕薄外型,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問題。請同時參閱圖2以及圖3,圖2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而圖3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爆炸示意圖。于本實施例中,鍵盤2被設置于一筆記本電腦200內(nèi)。鍵盤2包括底座20、多個按鍵帽21、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22、多個彈性元件23、薄膜開關電路24、底板25以及滑動板26。底座20連接于上蓋27,且上蓋27可相對于底座20轉動而覆蓋底座20,其中,底座20與上蓋27共同形成筆記本電腦200的外殼結構。
多個按鍵帽21顯露于鍵盤22之外,其可供使用者觸壓。每一剪刀式連接元件22對應于一個按鍵帽21且連接于相對應的按鍵帽21。每一按鍵帽21包括第一按鍵帽卡勾211以及第二按鍵帽卡勾212。其中,第一按鍵帽卡勾211設置于按鍵帽21的第一側,而第二按鍵帽卡勾212設置于按鍵帽21的第二側。底板25連接于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22,其可承載多個按鍵帽21、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22、多個彈性元件23以及薄膜開關電路23,而底板25包括多個第一底板卡勾251以及多個第二底板卡勾252。
請繼續(xù)參閱圖2以及圖3,剪刀式連接元件22包括內(nèi)框架221以及外框架222,內(nèi)框架221的第一端連接于相對應的按鍵帽21的第一按鍵帽卡勾211,而內(nèi)框架221的第二端連接于底板25的第一底板卡勾251。外框架222與內(nèi)框架221結合,且外框架222可相對于內(nèi)框架221轉動,外框架222的第一端連接于底板25的第二底板卡勾252,而外框架222的第二端連接于相對應的按鍵帽21的第二按鍵帽卡勾212,其中,外框架222具有凸塊223,凸塊223設置于外框架222的側壁上且伸出于其側壁。于本較佳實施例中,凸塊223與外框架222一體成型,其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
每一彈性元件23對應于一個按鍵帽21且設置于相對應的按鍵帽21的 下方,而薄膜開關電路24設置于底板25的上方且與多個彈性元件23接觸,其可被多個彈性元件23觸發(fā)而輸出相對應的多個按鍵信號。薄膜開關電路24的結構大致上與現(xiàn)有技術中所述相同,故不再贅述。于本較佳實施例中,彈性元件23為彈性橡膠體。而滑動板26設置于底板25的下方,其可被推抵而相對于底板25滑動,滑動板26具有多個限位結構261,每一個限位結構261對應于一個凸塊223,且凸塊223伸入相對應的限位結構261內(nèi)。其中,當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滑動時,凸塊223與限位結構261的相對位置改變,而可改變按鍵帽21的高度。
請同時參閱圖4以及圖5,圖4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側視示意圖。每一限位結構261包括第一段差部262、第二段差部263以及交界部264,第一段差部262位于限位結構261的第一側,其可容納凸塊223于其中。第二段差部263位于限位結構261的第二側,其同樣可容納凸塊223于其中,其中,第二段差部263的高度hb低于第一段差部262的高度ha。交界部264位于第一段差部262以及第二段差部263之間,當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往第一方向d滑動時,交界部264推抵凸塊223而使凸塊223進入第二段差部263。
請再次參閱圖2,底座20具有多個連動件201(圖中僅顯示一個),連動件201設置于底座20內(nèi)且部分伸出于底座20之外,而連動件201中設置于底座20內(nèi)的部分與滑動板26接觸,其中,連動件201下方的第一導斜面2011與滑動板26一側的第二導斜面260接觸。當上蓋27覆蓋底座20時,上蓋27往下抵頂多個連動件201使多個連動件201的第一導斜面2011推抵滑動板26的第二導斜面260,進而推動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往第一方向d滑動。
接下來說明本發(fā)明鍵盤的按鍵被觸壓的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5以及圖6,圖6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被觸壓的局部結構側視示意圖。當使用者施力觸壓某一按鍵帽21時,按鍵帽21受力而往下推抵相對應的剪刀式連接元件22,外框架222可相對于內(nèi)框架221轉動而使剪刀式連接元件22擺動,此時,凸塊223由第一段差部262內(nèi)而往薄膜開關電路24的方向(亦即下方)移動而遠離第一段差部262。另一方面,按鍵帽21往下推抵相對應 的彈性元件23而使其發(fā)生形變且觸壓薄膜開關電路24,以觸發(fā)薄膜開關電路24中的按鍵接點(未顯示于圖中),使得薄膜開關電路24輸出相對應的按鍵信號如圖6所示。
當使用者停止觸壓按鍵帽21時,按鍵帽21不再受力而停止觸壓彈性元件23,使得彈性元件23因應其彈性而恢復原狀,同時提供往上的彈性恢復力予按鍵帽21。此時,外框架222可相對于內(nèi)框架221轉動而使剪刀式連接元件22擺動,且按鍵帽21得以恢復至被觸壓前的位置。其中,凸塊223回復至第一段差部262內(nèi)的位置,如圖5所示。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凸塊223的上下移動的距離經(jīng)過設計以可與按鍵帽21移動的行程互相配合,也就是說,凸塊223的上下移動不會影響按鍵帽21被觸壓時的運作。
接下來說明本發(fā)明鍵盤被收納的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5以及圖7,圖5中顯示出凸塊223位于第一段差部262內(nèi)時,按鍵帽21位于第一高度h1。當上蓋27覆蓋底座20時,上蓋27抵頂多個連動件201,且多個連動件201推抵滑動板26,使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往第一方向d滑動。此時,移動的交界部264推抵凸塊223,且凸塊223位于第二段差部263內(nèi),使按鍵帽21位于第二高度h2。其中,第一高度h2高于第二高度h2。
于本較佳實施例中,底座20還包括彈性機構202(例如彈簧),彈性機構202設置于底座20內(nèi)且與滑動板26接觸。當上蓋27覆蓋底座20時,滑動板26因應上述的運作而移動且壓縮彈性機構202。而當上蓋27被掀起時,彈性機構202不再被壓縮而可提供彈性力至滑動板26,使多個連動件201被滑動板26推動而恢復至被抵頂之前的位置。上述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彈性機構亦可設置于多個連動件中,其可于上蓋被掀起時,提供彈性力而使多個連動件恢復至被抵頂之前的位置,同時,由于多個連動件不再推抵滑動板,故滑動板得以滑動,使凸塊位于第一段差部內(nèi),且按鍵帽可回復至第一高度。當然,多個連動件的運作亦可通過手動方式觸壓而進行,并非限定必須以上蓋抵頂。因此,本發(fā)明鍵盤2可于被收納時提供較薄的厚度,以具有輕薄外型,而便于攜帶。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發(fā)明鍵盤2的滑動板26設置于底板25的下方,而不與薄膜開關電路24接觸,因此,當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滑動時,滑動板26不會與薄膜開關電路24發(fā)生摩擦,故不會磨損薄膜開關電路24。另 外,亦由于滑動板26設置于底板25的下方,滑動板26受按鍵帽21、剪刀式連接元件22、彈性元件23、薄膜開關電路24以及底板25的重量所壓制,故滑動板26相對于底板25滑動時,不會發(fā)生翹起的情況而可穩(wěn)定運作。
再者,本發(fā)明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8,其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鍵盤3包括底座30、多個按鍵帽31、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32、多個彈性元件33、薄膜開關電路34、底板35以及滑動板36,底座30連接于上蓋37,且上蓋37可相對于底座30轉動而覆蓋底座30,其中,底座30與上蓋37共同可形成筆記本電腦300。本較佳實施例的鍵盤3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較佳實施例的鍵盤2的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則不再贅述。至于該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上蓋37具有多個連動件371(圖中僅顯示一個),當上蓋37覆蓋底座30時,多個連動件371可伸入底座30內(nèi)部而推抵滑動板36,使滑動板36相對于底板35滑動。而本較佳實施例的鍵盤3的運作情形與前述較佳實施例的鍵盤2同理,故不再贅述。
再者,本發(fā)明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的第三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9a以及圖9b,其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圖9a以及圖9b顯示出鍵盤4的局部結構,包括底座40、滑動板46、上蓋47、轉動軸48以及連桿49,而鍵盤的多個按鍵帽、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多個彈性元件、薄膜開關電路以及底板等結構皆與前述較佳實施例的鍵盤2相同,則不顯示于圖中,且亦不再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的鍵盤4的運作情形如下:當上蓋47覆蓋底座40時,與上蓋47連接的轉動軸48隨之往逆時針方向轉動且抵頂連桿49,其中連桿49連接于滑動板46,使得滑動板46隨著連桿49而移動,且滑動板46可往第一方向d滑動。因應滑動板46與限位結構的運作,使得按鍵帽可位于較低的第二高度。反之,當于上蓋47被掀起時,轉動軸48隨之往順時針方向轉動而帶動連桿49移動,且滑動板46則隨之滑動至原來的位置,同時,可讓按鍵帽可回復至較高的第一高度。
此外,本發(fā)明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的第四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0a以及圖10b,其為本發(fā)明鍵盤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剖面?zhèn)纫暿疽鈭D。圖10a以及圖10b顯示出鍵盤5的局部結構,包括底座50、滑動板56、上蓋57以 及連接于上蓋57與滑動板56的驅動機構58,而鍵盤的多個按鍵帽、多個剪刀式連接元件、多個彈性元件、薄膜開關電路以及底板等結構皆與前述較佳實施例的鍵盤2相同,則不顯示于圖中,且亦不再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的鍵盤5的運作情形如下:當上蓋57覆蓋底座50時,與上蓋57連接的驅動機構58被觸發(fā)而往逆時針方向轉動,以往第一方向d移動滑動板56。因應滑動板56與限位結構的運作,使得按鍵帽可位于較低的第二高度。反之,當于上蓋57被掀起時,驅動機構58被觸發(fā)而往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滑動板56可滑動至原來的位置,同時,可讓按鍵帽回復至較高的第一高度。
根據(jù)上述可知,本發(fā)明鍵盤提供一種可變更按鍵高度的功能。當使用者欲操作時,控制剪刀式連接元件上的凸塊位于限位結構的第一段差部內(nèi),使按鍵帽位于較高的高度。由于按鍵帽的高度不受限制,故按鍵帽可移動的距離較大,而可提供使用者較佳的觸壓手感。當使用者欲收納鍵盤時,控制剪刀式連接元件上的凸塊位于限位結構的第二段差部內(nèi),使按鍵帽的高度下降,以具有較薄的外型。因此,本發(fā)明鍵盤確實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于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