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光伏電池組件和設于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組件上的磁片,
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組件包括自下至上的背膜、第一交聯膜、光伏發電層、第二交聯膜和柔性前膜,以及位于所述光伏發電層的側面的電極,
所述光伏發電層包括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第二太陽能電池片,且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沿所述第一交聯膜的長度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均包括背導電層和上導電層,所述背導電層與所述第一交聯膜相貼合,所述上導電層與所述第二交聯膜相貼合,且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之間通過特定導線連接,
所述特定導線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導線、連接線和第二導線,所述第一導線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上導電層,所述連接線位于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之間,所述第二導線位于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背導電層,所述連接線為外表面絕緣的導線,
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背導電層還設有第二導線,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上導電層還設有第一導線,
所述柔性前膜的上表面設有迷彩帶,
所述電極包括正電極和負電極,所述正電極連接于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二導線,所述負電極連接于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一導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電極位于矩形光伏發電層的第一側面,所述負電極位于所述矩形光伏發電層的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相對,所述光伏發電層為所述矩形光伏發電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卡槽,位于所述光伏發電層的側面,所述電極位于所述卡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片位于所述背膜的底面和/或側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片為多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導線的連接線的第一端連接于所述特定導線的第一導線的中心,所述特定導線的連接線的第二端連接于所述特定導線的第二導線的中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前膜為柔性玻璃。
8.一種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S1,將背膜平鋪展開,在所述背膜上敷設第一交聯膜;
步驟S2,根據太陽能電池片的尺寸,截取第一導線、連接線和第二導線,所述連接線為外表面絕緣的導線;
步驟S3,將所述連接線進行絕緣處理,并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導線和所述第二導線,形成特定導線;
步驟S4,在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背導電層貼合第二導線,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上導電層貼合第一導線;
步驟S5,安放所述特定導線,使所述特定導線的第一導線貼合于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上導電層,所述特定導線的第二導線貼合于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背導電層,所述連接線貼合于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之間,將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背導電層貼附于第一交聯膜,且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和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沿所述第一交聯膜的長度方向依次排列,形成光伏發電層;
步驟S6,敷設第二交聯膜于所述光伏發電層上;
步驟S7,將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二導線引至所述光伏發電層的側面,形成正電極,將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一導線引至所述光伏發電層的側面,形成負電極;
步驟S8,將柔性前膜置于所述第二交聯膜上,并在所述柔性前膜的上表面設置迷彩帶,進行層壓與處理,形成柔性光伏電池組件,并在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組件上設置磁片。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二導線引至光伏發電層的側面,具體包括:將所述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二導線引至矩形光伏發電層的第一側面,
所述將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一導線引至光伏發電層的側面,具體包括:將所述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的第一導線引至所述矩形光伏發電層的第二側面,且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二側面相對,所述光伏發電層為所述矩形光伏發電層。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柔性光伏電池產品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柔性前膜的上表面設置迷彩帶,進行層壓與處理,具體包括:
在所述柔性前膜的上表面設置所述迷彩帶,形成多疊層結構;
將所述多疊層結構進行層壓處理;
在所述光伏發電層的側面設置卡槽,將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卡接于所述卡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