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塊化智能插座,屬于電器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的插座,尤其是壁式插座,一般均包括取電用的金屬插片,電器的插頭插接到金屬插片上實現取電,而隨著科技發展,很多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插座領域也在日益更新,插座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其內部結構越來越復雜,很多插座內部會加裝一些電子功能,比如wifi模塊、USB輸出模塊等,這種電子元件的加入對插座的內部空間提出一定的要求,傳統的插座內部結構、導線排布等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這些要求,而且現在的插座,功能基本是固定不變的,一旦組裝完成后,無法在其上面增加新的功能模塊,如果想要新增加功能模塊,只能重新設計產品,研發投入較大,尤其是模具之類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模塊化智能插座,結構緊湊,也方便后續功能擴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模塊化智能插座,包括與市電連接的電輸出端,所述電輸出端包括金屬插片,還包括: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第一電路板與市電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通過插接連接;所述金屬插片部分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并與所述第一電路板電接觸;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或第二電路板上設有為擴展模塊預留的擴展接口。
本實用新型的智能插座,電輸出端包括金屬插片,金屬插片用于連接取電的電器,輸出為交流電,為了合理布局智能插座的內部空間,本實用新型中智能插座的內部結構采用層疊結構,所述金屬插片部分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并與所述第一電路板電接觸,即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金屬插片三個層次堆疊,結構緊湊,內部空間利用率高,且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是插接連接,首先插接方便,快速插拔,另外插接的結構省去了導線,避免了導線在內部空間凌亂的問題,減少短路問題。
而且,金屬插片與第一電路板也是通過接觸導電,也省去了導線,同樣避免了導線在內部空間凌亂的問題,減少短路問題,整個智能插座內部基本沒有導線,組裝基本利用插接完成,實現了模塊化組裝,這種設計方便將這些獨立零件組裝到其他型號的產品上,而不用重新開模,節約成本,而且內部結構緊湊,安全度較高。
最后,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或第二電路板上設有為擴展模塊預留的擴展接口,本實施例中的擴展模塊泛指市面上一些即插式的功能性模塊,例如wifi模塊、音頻模塊、插座模塊等,擴展接口為用戶或廠家提供后續擴展的便利,例如原有的插座上沒有wifi模塊,而廠家在根據市場或客戶需要時需要加入該模塊,此時無需重新開模設計產品,只需要將單獨的wifi模塊插接到擴展接口即可,大幅度減少研發投入,而對于用戶來說,如果可以單買到wifi模塊,則可以自行將該模塊插接到擴展接口上就可實現新的功能,非常方便。
作為優選,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之間設有襯板。
作為優選,所述襯板上設有用于容置擴展模塊用的擴展槽,擴展槽與所述擴展接口位置對應。
作為優選,所述智能插座還包括底殼和面板,所述面板上設有與所述擴展槽位置對應的插口。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電路板通過緊固件固定在第一電路板上,所述襯板夾裝在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路板通過緊固件安裝在襯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通過緊固件安裝在襯板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路板上設有觸針插槽,所述第二電路板上設有插入所述觸針插槽的電觸針。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路板上設有第一導電觸片,所述金屬插片朝向所述第一電路板設有第二導電觸片,所述第一導電觸片與第二導電觸片接觸;或,所述第一電路板和金屬插片其中之一設有第一導電觸片,另一個上設有供所述第一導電觸片插入用的第二導電插槽。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路板包括用于與市電連接的第三導電觸片。
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智能插座的爆炸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趯嵤┓绞街械膶嵤├?,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智能插座,本實施例主要安裝在墻體上,包括底殼與面板,底殼與面板在圖中未示出,底殼內設有與市電連接的電輸出端,所述電輸出端包括金屬插片1、USB接口21,電器插裝到金屬插片1用于取電,金屬插片輸出為交流電,金屬插片1一般為三腳插片或者USB接口,USB接口一般連接的普通的電子設備,為弱電,USB接口21與市電之間設有穩壓元件22,穩壓元件22將市電轉換成直流弱電,穩壓元件在電器領域是較為常用的電子元件,這里不作過多闡述。
本實施例中,底殼內部還包括第一電路板4和第二電路板2,以圖1為例,第一電路板4位于最下方,所述第一電路板4與市電連接,具體的,所述第一電路板4的底部包括第三導電觸片41,第三導電觸片41與市電直接連接,所述USB接口21設在所述第二電路板2上,所述第一電路板4和第二電路板2通過插接連接,首先插接方便,快速插拔,另外插接的結構省去了導線,避免了導線在內部空間凌亂的問題,減少短路問題。
本實施例中具體的插接結構:所述第一電路板4的頂部設有第一導電插槽42,所述第二電路板2的底部設有插入所述第一導電插槽42用的插接部23,本實施例中,所述插接部23為電觸針,所述第一導電插槽42為觸針插槽,利用電觸針與觸針插槽的插接結構,插裝較為穩定,不容易脫離。
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插片1部分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2并與所述第一電路板4電接觸,即第一電路板4、第二電路板2、金屬插片1三個層次堆疊,結構緊湊,內部空間利用率高,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4的頂部設有第一導電觸片43,所述金屬插片1朝向所述第一電路板4設有第二導電觸片11,第二導電觸片11設在金屬插片1的底部,且往下方延伸有一定距離,以方便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2,第二電路板2上設有供第二導電觸片11穿過的穿孔,也可以用避讓缺口替代,所述第二導電觸片11穿過第二電路板2后與第一導電觸片43接觸,兩者為接觸導電,同樣沒有導線。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或第二電路板上設有為擴展模塊預留的擴展接口,擴展接口優選設置在第一電路板4上,為用戶或廠家提供后續擴展的便利,例如原有的插座上沒有wifi模塊,而廠家在根據市場或客戶需要時需要加入該模塊,此時無需重新開模設計產品,只需要將單獨的wifi模塊插接到擴展接口即可,大幅度減少研發投入,而對于用戶來說,如果可以單買到wifi模塊,則可以自行將該模塊插接到擴展接口上就可實現新的功能,非常方便。
為了插座整體結構更穩定,所述第一電路板4和第二電路板2之間設有襯板3,襯板3設在兩個電路板之間,起到分隔作用,能避免兩個電路板之間發生短路現象,同時,襯板3也一定程度上能對第一電路板4和第二電路板2起到定位固定作用,安裝較為穩定,發生晃動等幾率變小。
為了更好地利用好襯板3,所述襯板3上設有用于容置擴展模塊用的擴展槽31,擴展槽31內可插接其他功能類型的模塊,例如照明模塊、新增插腳模塊、wifi模塊等,第一電路板4上的擴展接口在擴展槽31的對應下方,擴展接口的結構優選與第一導電插槽42類似,以實現即插即用,擴展接口在圖1中未示出,同時,所述面板上設有與所述擴展槽31位置對應的插口,以備不時之需,需要時直接將擴展模塊從插口插入即可,非常方便,整體上而言,整個插座基本不存在導線,全部是插接方式,能減少導線引起的線路問題,安心性更好。
本實施例中,所述穩壓元件22設在所述第二電路板2上,對接入第二電路板2上的電壓進行穩壓,空間利用更合理,因為金屬插片1自身結構的原因,金屬插片1那一層預留有較多的內部空間,將USB接口21、穩壓元件22等設置在該空間內,使得插座的整體體積變小,在其他實施例中,穩壓元件22也可設置在第一電路板4上,靠近第一導電插槽42并與第一導電插槽42電連,使得第一導電插槽42輸出為弱電。
本實施例在固定時,第二電路板2通過緊固件固定在第一電路板4上,本實施例中緊固件優選為螺釘,螺釘依次穿過第二電路板2、襯板3,最終固定在第一電路板4上,所述襯板3夾裝在第一電路板4和第二電路板2之間,安裝方便,緊固件也較少,減少了成本。
本實施例的智能插座的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先將第一電路板通過緊固件固定在底殼上;
第二步,將襯板置于第一電路板上方,然后將第二電路板置于襯板上方,第二電路板部分穿過襯板并與第一電路板插接,襯板被夾裝在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之間;
第三步,將金屬插片置于第二電路板上方,并依次穿過第二電路板、襯板后,與第一電路板接觸連接;
第四步,將面板安裝到底殼上實現覆蓋;
第五步,當需要安裝擴展模塊時,擴展模塊通過設置在面板上的插口,將擴展模塊插裝到第二電路板上;或穿過襯板上的擴展槽,插裝到第一電路板上。
這種組裝方法,組裝步驟簡單,整個步驟中沒有導線連接,全部是通過插接過直接接觸連接,而且必要時還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安裝擴展模塊,安裝擴展模塊時同樣不需要連接導線,直接插接即可,非常方便。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金屬插片與第一電路板之間是通過插接以實現電連接,即在所述第一電路板和金屬插片其中之一設有第一導電觸片,另一個上供所述第一導電觸片插入用的第二導電插槽,該實施例的優點在于金屬插片與第一電路板之間通過插接的方式實現電接觸,連接穩定性更好,而且插裝較為方便。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分別通過緊固件安裝在襯板上,即第一電路板通過緊固件與襯板固定連接,第二電路板通過緊固件與襯板固定連接,襯板再與插座的底殼或面板固定連接,緊固件可以是螺釘,也可以是卡扣,這種連接方式更穩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