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的電連接領域,尤其是一種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電弧是一種氣體放電現象,電流通過某些絕緣介質(例如空氣)所產生的瞬間火花。觸頭金屬表面因一次電子發射(熱離子發射、場致發射或光電發射)導致電子逸出,間隙中氣體原子或分子會因電離(碰撞電離、光電離和熱電離)而產生電子和離子。另外,電子或離子轟擊發射表面又會引起二次電子發射。當間隙中離子濃度足夠大時,間隙被電擊穿而就產生了電弧。它不僅對觸頭有很大的破壞作用,而且使斷開電路的時間延長。
在現實的電器連接的過程中,兩電連接端在初次電連接之前,兩電連接端相互靠近從而產生的電弧,被稱為一次電弧;而兩電連接端在初次電連接之后,由于電連接過程中電連接器帶有動能,在此電接觸面發生碰撞而分離,并產生的電弧,稱為二次電弧。二次電弧由于往往產生在兩電連接端的間隙之間,因此容易被人們忽視,但是二次電弧往往會造成電接觸端的損壞,造成設備使用壽命更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 本設計簡單,推廣性好,克服了流動性介質無法在電連接領域推廣的偏見,能夠保證兩電連接器在第一次電連通后,不再發生推脫,保證電連接的可靠性,并防止二次電弧的產生。本設計的并不對導電介質的形狀進行限制,能夠保證設備的可用性和推廣性,采用導電介質填充電連接面的方式,使電通電面積始終能夠導電接觸,實現解決電接觸面分離或脫落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在兩電連接端連接時,將具有流動性的導電介質填充到兩電連接端之間的間隙中。兩電連接端在連接過程中,由于電連接端的電接觸面往往凹凸不平,并形成許多的放電尖端,而且連接過程中,由于兩電連接端之間具有動能差,使電接觸面初次接觸后,在沖量作用下,引起電接觸面的分離,此時,將在分離產生的間隙產生二次電弧,而采用具有流動性的導電介質后,不僅能緩沖兩電連接端接觸使產生的沖量,而且能夠保證電接觸面的分離時,保證導電性,從而防止二次電弧。
進一步,所述導電介質包括膏狀、膠狀、液狀、粉末狀、或氣體狀,所述導電介質的電阻率符合電連接的需要。采用這些特性的導電介質,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而選擇不同的類型,從而提高可選范圍。可以根據電連接環形選擇導電介質的流動性強弱。
進一步,所述導電介質為膏狀、膠狀、液狀、粉末狀、或氣體狀的多個組合。采用多種類型的組合,同樣能夠提高導電介質的可選范圍。
進一步,所述導電介質的厚度不小于D;D為在電連接機構的兩電連接端第一次電連通后,兩電連接端之間的最大間隙寬度。該厚度能夠保證兩電連接端初次接觸,導電介質就填充到間隙中,保證初次電連接后,接觸的面積越來越大,保證導電性和防二次電弧的特性。
進一步,兩電連接端分別為第一連接端和第二連接端,導電介質設置在第一連接端的電接觸面上,當第一連接端與第二連接端在第一次電連通后,導電介質始終填充在第一連接端與第二連接端之間的間隙中。
進一步,導電介質的形狀隨間隙的形狀變化。由于導電介質具有流動性,因此,導電介質在連接件過程中逐漸被擠壓到間隙中從而包含保證間隙處的導電性。
一種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在電連接器的電接觸面上設置可流動的導電介質層。導電介質層能夠在壓力性變形,從而填充到電連接器連接時之間的間隙處,從而保證始終電接觸面的通電面積始終升高。
進一步,電連接器包括第一連接端和第二連接端,導電介質層(14)設置在第一連接端或/和第二連接端的電接觸面上。可以在一個連接面或者兩個連接面上同時設置導電介質層,從而提高導電性和防脫落性。
進一步,第一連接端與第二連接端的連接方式為插接式、卡接式、面接觸式或點接觸式。
進一步,第一連接端包括第一絕緣層及第一導體,第一絕緣層包裹在第一導體外側,導電介質層位于第一導體的電連接面上.
進一步,第二連接端包括第二絕緣層及第二導體,第二絕緣層包裹在第二導體外側。
進一步,第一導體的連接側設有連接槽,導電介質層設在連接槽的內表面,第二導體的連接側設置有與連接槽配合的連接部。
進一步,連接部上設有導電介質層。
進一步,第一導體的電連接面上具有導電介質層。
該插接式的結構能夠保證連接過程中,電接觸的穩定性,提高連接的穩固性,同時也是常用的一種電連接方式。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設計簡單,推廣性好,克服了流動性介質無法在電連接領域推廣的偏見,能夠保證兩電連接器在第一次電連通后,不再發生推脫,保證電連接的可靠性,并防止二次電弧的產生。
2.本設計的并不對導電介質的形狀進行限制,能夠保證設備的可用性和推廣性,采用導電介質填充電連接面的方式,使電通電面積始終能夠導電接觸,實現解決電接觸面分離或脫落問題。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插入式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結構圖;
圖2是接觸式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結構圖;
圖3是電接觸面的間隙狀態圖;
圖4是插入式電連接器連接時通電面積的有無導電介質的對比增長圖;
圖5是接觸式電連接器連接時通電面積的有無導電介質的對比增長圖。
附圖標記:1-第一連接端,11-第一絕緣層,12-第一導體,13-連接槽,14-導電介質層,2-第二連接端,21-第二絕緣層,22-第二導體,23-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包括第一連接端1和第二連接端2。
第一連接端1包括第一絕緣層11及第一導體12,第一絕緣層11包裹在第一導體12外側,第一導體12的連接側設置有連接槽13,具有流動性的導電介質層14設置連接槽13的內表面。
第二連接端2包括第二絕緣層21及第二導體22,第二絕緣層21包裹在第二導體22外側,第二導體22的連接側設置有與連接槽13配合的連接部23。
如圖3、4所示,第一連接端1與第二連接端2的電連接過程中,連接部23先嵌入到連接部23中,由于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之間的動能差,使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相互碰撞,并使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之間分離產生間隙,導電介質層14在碰撞的過程中發生變形,并填充到間隙中,保證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之間具有足夠的通電面積,使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之間始終導通,不產生能夠形成電弧的電勢差;隨著連接部23繼續插入連接槽13 ,當連接部23與連接槽13上凹凸不平或者局部不匹配并產生間隙時,具有流動性的導電介質能夠填充到間隙中,能夠防止連接部23與連接槽13的實際通電面積降低。當連接部23完全插入連接槽13中后,由于導電介質填充到連接槽13與連接部23之間的間隙中,從而增大了連接部23與連接槽13的通電面積。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防二次電弧的電連接器,包括第一連接端1和第二連接端2。
第一連接端1包括第一絕緣層11及第一導體12,第二連接端2包括第二絕緣層21及第二導體22;第一導體12前側的電接觸面上設置了導電介質層14。導電介質層14具有流動性。
如圖3、5所示,當第一連接端1與第二連接端2電連接時,第一導體12及第二導體22以一定速度相互靠近,并由于第一導體12及第二導體22的動能差,在第一導體12與第二導體22撞擊且第一次導電后,其撞擊分離所產生的間隙由變形后的導電介質層14迅速填充,使第一導體12與第二導體22之間,從而不形成足以產生電弧的電勢差;當第一導體12與第二導體22連接完成后,其第一導體12與第二導體22電接觸面之間的間隙填充了導電介質,從而提高通電面積。
在導電介質的電阻率符合電連接的需要的前提下,導電介質可以膏狀、膠狀、液狀、粉末狀、或氣體狀, 或者其中兩種以上的組合。導電介質層14的厚度一般不小于D;D為在電連接機構的兩電連接端第一次電連通后,兩電連接端之間的最大間隙寬度。第一連接端1與第二連接端2在第一次電連通后,導電介質始終填充在第一連接端1與第二連接端2之間的間隙中。導電介質的形狀隨間隙的形狀變化。導電介質層14可以設置在第一連接端1或/和第二連接端2的電接觸面上。第一連接端1與第二連接端2的連接方式還可以為插接式、卡接式、面接觸式或點接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