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用隔膜領域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改良的PMMA陶瓷涂覆隔膜。
背景技術:
鋰離子電池通常是由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外包裝殼體組成。而電池內隔膜是指在電池正極和電池負極之間的一層隔膜材料,是電池中非常關鍵的部分,對電池安全性和成本有直接影響,其主要作用是:隔離正、負極并使電池內的電子不能自由穿過,讓電解液中的離子在正負極之間自由通過。電池隔膜的離子傳導能力直接關系到電池的整體性能,其隔離正負極的作用使電池在過度充電或者溫度升高的情況下能限制電流的升高,防止電池短路引起爆炸,具有微孔自閉保護作用,對電池使用者和設備起到安全保護的作用。
現有技術中,電池隔膜一般是在隔膜基體的表面涂覆一層陶瓷層,然后在陶瓷層的表面涂覆一層水性PMMA膠層,這種結構雖然能夠改善電池隔膜的熱收縮性能,防止電池隔膜變形,提高電池安全性。由于高功率鋰電池充放電時電流大,產生的熱量高,因此這種電池隔膜結構不適于用在高功率的鋰電池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種適用于高功率鋰電池上的改良的PMMA陶瓷涂覆隔膜,其可提高電池隔膜的耐熱性和穩定性,以及提高高功率鋰離子電池使用的安全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改良的PMMA陶瓷涂覆隔膜,包括基膜層,所述基膜層的一側涂覆有水性陶瓷層,所述水性陶瓷層的外表面進一步涂覆有第一復合涂層;所述基膜層的另一側涂覆有第二復合涂層,所述第二復合涂層的外表面進一步涂覆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膠層;所述第一復合涂層和第二復合涂層均為PMMA陶瓷復合層。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復合涂層的涂覆厚度為0.5-6μm,所述第一復合涂層的面密度為0.2-10g/m2。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復合涂層的涂覆厚度為0.5-6μm,所述第二復合涂層的面密度為0.2-10g/m2。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基膜層的厚度為3-16μm。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水性陶瓷層的涂覆厚度為0.5-6μm。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PMMA膠層的涂覆厚度為0.5-6μm。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基膜層為PP或PE膜層。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PMMA陶瓷復合層為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陶瓷材料混合形成的水性涂層;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膠層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共聚物混合得到的膠層。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通過在基膜層的兩側涂覆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陶瓷材料混合形成的水性涂層,提高了電池隔膜的熱收縮和熱穩定性,避免了電池隔膜受熱收縮的情況,提高了電芯安全性;而且混入PMMA中的陶瓷材料不易分散變形,PMMA能夠均勻的分布于隔膜上,保證了電池隔膜長時間保持結構穩定,提高了鋰電池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水性陶瓷層和PMMA均對環境無污染且成本低。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技術手段及其所達到的具體目的和功能,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識說明:
1、基膜層 2、水性陶瓷涂層 3、第一復合涂層
4、第二復合涂層 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膠層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改良的PMMA陶瓷涂覆隔膜,包括基膜層1,所述基膜層1的一側涂覆有水性陶瓷層2,所述水性陶瓷層2的外表面進一步涂覆有第一復合涂層3;所述基膜層1的另一側涂覆有第二復合涂層4,所述第二復合涂層4的外表面進一步涂覆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膠層5;所述第一復合涂層3和第二復合涂層4均為PMMA陶瓷復合層。本實用新型中,所述PMMA陶瓷復合層為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陶瓷材料混合形成的水性涂層;所述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膠層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共聚物混合得到的膠層。
其中,所述第一復合涂層3的涂覆厚度為0.5-6μm,所述第一復合涂層3 的面密度為0.2-10g/m2;所述第二復合涂層4的涂覆厚度為0.5-6μm,所述第二復合涂層4的面密度為0.2-10g/m2;所述基膜層1的厚度為3-16μm;所述水性陶瓷層2的涂覆厚度為0.5-6μm;所述PMMA膠層的涂覆厚度為0.5-6μm。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基膜層1為PP或PE膜層。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基膜層1的兩側涂覆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陶瓷材料混合形成的水性涂層,以及陶瓷層,提高了電池隔膜的熱收縮和熱穩定性,避免了電池隔膜受熱收縮的情況,提高了電芯安全性;而且混入PMMA中的陶瓷材料不易分散變形,在電池充放電過程中始終均勻覆蓋于水性陶瓷層2表面,保證了電池隔膜長時間保持結構穩定,提高了鋰電池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水性陶瓷層2和PMMA均對環境無污染且成本低。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際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