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油浸式變壓器構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蜂窩形油道片式散熱器。
背景技術:
如業界所知,為了確保油浸式變壓器得以長期穩定運行,需在油浸式變壓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兩側借助于法蘭連接方式或其它類似的連接方式配置片式散熱器,片式散熱器與油浸式變壓器內部的導熱油形成循環冷卻回路,起到對油浸式變壓器內部的鐵芯冷卻的作用,使油浸式變壓器的溫升得到控制,保障供配電系統的正常運行與安全。
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不乏關于片式散熱器的技術信息,如CN201084519Y(變壓器片式散熱器)、CN201229827Y(散熱片階梯式散熱器)、CN201185117Y(變壓器用的片式散熱器)、CN201185118Y(變壓器的散熱器)、CN201185115Y(具有風機座的散熱器)、CN201256051Y及CN101388275A(采用蒸發冷卻技術的變壓器換熱器)、CN202394651U(變壓器片式散熱器)、CN201331277Y(變壓器用片式散熱器)和CN101930829A(一種油浸式變壓器的散熱器),等等。
進而如業界所知,提高片式散熱器的傳熱性能可有效降低油浸式變壓器的油液溫度,改善工作環境并有利于延長油浸式變壓器的使用壽命。此外,片式散熱器的散熱效率以及散熱效果的改善還可減小片式散熱器的規格尺寸乃至減少片式散熱器的數量,不僅可以節省對資源的消耗,而且能夠降低油浸式變壓器的成本。
增大散熱器的油道截面積,可達到增進散熱性能的目的并且還可提高散熱器的機械強度,典型的文獻公開如上面提及的CN101930829A,但是由于該專利申請方案對于產生二次流、破壞油液熱邊界層不產生作用,因而散熱效率仍有提升之空間。在油道內設置螺旋紐帶可使油液產生二次流并且得以破壞油液邊界層,起到提高傳熱系數的作用,典型的文獻公開如CN204286154U推薦的“一種油浸式變壓器冷卻用片式散熱器”,但是由于該專利在油道的高度方向整體設置螺旋螺帶,因而會顯著增大油液的流阻,影響油液的循環流動速度,對片式散熱器的整體散熱效率和效果的改善甚為不利。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改進,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經測試(測試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使流經油道內的油液形成二次流而藉以破壞油液熱邊界層并且顯著提高傳熱系數、有利于避免增大流阻而藉以保障油液的循環流動速度、有益于增進散熱片的強度而藉以避免因運輸、安裝乃至使用過程中碰撞導致油道壁變形、有便于增大油道的橫截面積而藉以提高散熱性能的蜂窩形油道片式散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蜂窩形油道片式散熱器,括一進油管、一回油管以及一組既彼此縱向并行又相互間隔地配置在進油管與回油管之間的用于將進油管引入的高溫油液散熱后回引至回油管的散熱片,一組散熱片各由前散熱板片和后散熱板片組成,該前散熱板片和后散熱板片彼此面對面配合并且在四周邊緣部位由散熱片邊際焊道相互焊接為一體,前、后散熱板片之間的上部區域構成為一散熱片進油腔,下部區域構成為一散熱片回油腔,而中部區域構成為散熱油道,散熱油道的上部與散熱片進油腔相通,散熱油道的下部與散熱片回油腔相通,散熱片進油腔與進油管相通,而散熱片回油腔與回油管相通,其中,在所述散熱油道內設置有螺旋紐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油道的橫截面形狀呈蜂窩形,所述的螺旋紐帶分別設置在所述散熱油道的高度方向的上部或中部,并且該螺旋紐帶的長度與所述散熱油道的高度之比為3.5-4.5∶100。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螺旋紐帶的螺旋角為180°。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進油管的一端構成有一用于與油浸式變壓器的變壓器出油口配接的進油管配接法蘭,而進油管的另一端封閉。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進油管的中部并且朝向上的一側固定有散熱器吊耳。
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進油管朝向上的一側設置有一放氣螺塞。
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回油管的一端構成有一用于與油浸式變壓器的變壓器進油口配接的回油管配接法蘭,而回油管的另一端封閉。
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回油管朝向下的一側設置有一放油螺塞。
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一組散熱片的兩側各設置有散熱片連接加強筋條。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前散熱板片和后散熱板片為不銹鋼板。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螺旋紐帶由不銹鋼板帶制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之一,由于將螺旋紐帶設置在了散熱油道的高度方向的上部或中部并且其長度與散熱油道的高度之比為3.5-4.5∶100,因而既可使油液產生二次流,促使油液充分混合,以及破壞油液的熱邊界層而得以增大傳熱系數,又能避免增大油液的流阻,確保散熱效率;之二,由于散熱器的散熱效率得以顯著改善,因而有利于減小散熱器的規格尺寸以及減少散熱器在油浸式變壓器上的配置組數,十分有利于變壓器用戶降低成本以及增進對安裝空間的適應程度;之三,由于將散熱油道的橫截面形狀設計為蜂窩狀,因而強度得以顯著改善,承受正壓的能力達到200KPa,承受負壓能力達到13Pa,不會在諸如運輸、安裝以及使用之類的環節出現油道壁變形;之四,由于采用了橫截面形狀呈蜂窩狀的散熱油道,因而散熱面積顯著增大,散熱性能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圖1的正視圖暨局部剖視圖。
圖3為圖2所示的螺旋紐帶的詳細結構圖。
圖4為圖1至圖3所示的散熱片的橫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請參見圖1至圖4,示出了一進油管1、一回油管2以及一組既彼此縱向并行又相互間隔地配置在進油管1與回油管2之間的用于將進油管1引入的高溫油液散熱后回引至回油管2的散熱片3,一組散熱片3各由前散熱板片31和后散熱板片32組成,該前散熱板片31和后散熱板片32彼此面對面配合并且在四周邊緣部位由散熱片邊際焊道33相互焊接為一體,前、后散熱板片31、32之間的上部區域構成為一散熱片進油腔34,下部區域構成為一散熱片回油腔35,而中部區域構成為散熱油道36,散熱油道36的上部與散熱片進油腔34相通,散熱油道36的下部與散熱片回油腔35相通,散熱片進油腔34與進油管1相通,而散熱片回油腔35與回油管2相通,其中,在前述散熱油道36內設置有螺旋紐帶4。
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之一:前述的螺旋紐帶4通過焊接方式設置在前述散熱油道36的高度方向的上部,并且該螺旋紐帶4的長度與前述散熱油道36的高度之比為4∶100。由此可知,螺旋紐帶4自散熱油道36的上部的散熱油道進油口向下延伸4cm,例如當散熱片3在扣除上部的散熱片進油腔34的高度以及下部的散熱片回油腔35的高度后的散熱油道36的高度為100cm,那么螺旋紐帶4的長度為4cm,這一選擇結果是本申請人經過了非有限次數的實驗得到的,具體而言,這一選擇結果既滿足了使自散熱片進油腔34引入散熱油道36以及使散熱油道36引入散熱片回油腔35的油液產生二次流并破壞油液熱邊界層的要求,又滿足了避免增大油液流阻的要求。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螺旋紐帶4的螺旋角為180°。
請重點見圖1,在前述進油管1的一端構成有一用于與油浸式變壓器的變壓器出油口配接的進油管配接法蘭11,而進油管1的另一端封閉并且在進油管1的中部并且朝向上的一側固定有散熱器吊耳12以及在進油管1朝向上的一側設置有一放氣螺塞13。
在前述回油管2的一端構成有一用于與油浸式變壓器的變壓器進油口配接的回油管配接法蘭21,而回油管2的另一端封閉并且在回油管2朝向下的一側設置有一放油螺塞(圖中未示出)。
優選地,在前述的一組散熱片3的兩側各設置有散熱片連接加強筋條37。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前散熱板片31和后散熱板片32為不銹鋼板,前述的螺旋紐帶4由不銹鋼板帶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之二,將前述的散熱油道36的橫截面形狀設計為蜂窩形即“六邊形”。經測試,這種形狀的散熱油道36的耐正壓能力達到200KPa,已有技術中的圓形截面油道的耐正壓能力僅為130-150KPa,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蜂窩狀散熱油道36的耐負壓即耐真空能力達到13Pa,達到了趨于永久不變形的技術效果。
出自油浸式變壓器的高溫油液依次經進油管配接法蘭11、進油管1、散熱片進油腔34和散熱油道36并且途經上部以及下部的螺旋紐帶4后經散熱片回油腔35再經回油管2,進而經回油管配接法蘭21回引至油浸式變壓器。
實施例2:
僅將螺旋紐帶4的長度與散熱油道36的高度之比改為3.5∶100,并且螺旋紐帶4通過焊接方式設置在散熱油道36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實施例3:
僅將螺旋紐帶4的長度與散熱油道36的高度之比改為4.5∶100,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順利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如實地兌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