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降低CP值的電感結構,屬于電感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電感器(Inductor)為被動電子元件的一種,在電子產品中時常運用,其在電子電路里面具抗拒電流變化,從而可過濾電路的雜訊、穩定電路中的電流值、降低電磁干擾、功率轉換等功能,但是目前電感器為單一繞組的設置以對應現代化電子產品已達不到需求標準而不敷使用,從而演變出多繞組以及多繞組繞線方式的不同形式的電感器。
對此,中國專利授權公告第CN203746604U號揭露了一種「共模濾波器」,其CN203746604U號該案中圖1所示的大致結構,尤其共模濾波器以內、外層疊繞,并且內、外層個別分成三個繞線區域之15匝、1匝和15匝之繞線,而致使形成共模濾波器。
這一技術方案中,雖可形成多接腳的共模濾波器,但此內、外層的繞設方式及特定此匝數且又彼此接觸,固然共模濾波器設有空間區域,此整體繞設方式容易形成大的寄生電容(parasitic capacitance),或稱雜散電容、并聯電容,此電容容易引起電路干擾,因此并聯等效電容值CP,其值愈小愈好。故當共模濾波器或電感器產生高的CP值,尤其運作于高頻率時,將會失去高頻濾波的能力。因此,如何針對上述所言而降低等效并聯電容值CP,是解決的技術困難點所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一種可降低CP值的電感結構,一種能降低等效并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響應的可降低CP值的電感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降低CP值的電感結構,包括芯柱體、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所述的芯柱體上依序設有第一繞線區域、第二繞線區域和第三繞線區域,芯柱體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法蘭和第二法蘭,第一法蘭上設有第一端電極和一第三端電極,且該第二法蘭上設有第二端電極和第四端電極。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線圈,和與之對應的第一繞線區域、第二繞線區域以及第三繞線區域上分別依序繞設固定m1匝的第一繞線部、m2匝的第二繞線部和m3匝的第三繞線部; 所述的第二線圈,和與之對應的第一繞線區域、第二繞線區域以及第三繞線區域上分別依序繞設固定n1匝的第四繞線部、n2匝的第五繞線部和n3匝的第六繞線部,該m1匝等于n1匝、該n2匝等于m2+1匝和該n3匝等于m3-1匝;其中,該第一繞線區域的第一繞線部和第四繞線部與該第二繞線區域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之間設有第一隔離區,該第二繞線區域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與該第三繞線區域的第三繞線部和第六繞線部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區和第三隔離區,該第一隔離區和第二隔離區與該第三隔離區分別形成于該芯柱體上的相對側。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繞線區域的第一繞線部和第四繞線部形成為相互層疊繞設,所述第二繞線區域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形成為相互水平繞設,且所述的第三繞線區域的第三繞線部和第六繞線部形成為相互層疊繞設。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繞線區域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形成為相互交替配置水平繞設。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m1匝等于19匝、m2匝等于1匝、m3匝等于11匝、n1匝等于19匝、n2匝等于2匝和n3匝等于10匝。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設置的第一隔離區、第二隔離區和第三隔離區,大幅減少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的繞設于芯柱體上后的整體的接觸面積,以及該第二繞線區域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形成為相互水平繞設,進一步使得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形成為相互交替配置水平繞設的形式,更能進一步的減少等效并聯電容值的產生,能夠達到降低等效并聯電容值(CP)而提升高頻濾波能力響應的功效。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繞線部和第五繞線部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隔離區、第二隔離區和第三隔離區的示意圖。
圖中:3.芯柱體;31.第一繞線區域;32.第二繞線區域;33.第三繞線區域;34.第一法蘭;35.第二法蘭;4.第一線圈;41.第一繞線部;42.第二繞線部;43. 第三繞線部;5.第二線圈;51.第四繞線部;52.第五繞線部;53.第六繞線部;6.第一隔離區;7.第二隔離區;8.第三隔離區;91.第一端電極;92.第二端電極;93.第三端電極;94.第四端電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所示,一種可降低CP值的電感結構,包括芯柱體3、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該芯柱體3可為方柱或圓柱形狀,但不以此為限制。該芯柱體3上依序設有第一繞線區域31、第二繞線區域32和第三繞線區域33,該芯柱體3的兩端分別延伸設有第一法蘭34和第二法蘭35。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法蘭34上設有第一端電極91和第三端電極93,且該第二法蘭35上設有第二端電極92和第四端電極94。第一線圈4和與之對應的第一繞線區域31、第二繞線區域32和第三繞線區域33分別依序繞設固定m1匝的第一繞線部41、m2匝的第二繞線部42和m3匝的第三繞線部43。同時,第二線圈5和與之對應的第一繞線區域31、第二繞線區域32和第三繞線區域33的相鄰第一線圈4分別依序繞設固定n1匝的第四繞線部51、n2匝的第五繞線部52和n3匝的第六繞線部53。
其中,該第一繞線區域31的第一繞線部41和第四繞線部51形成為相互層疊繞設,以縮小芯柱體3的(使用)體積,該第二繞線區域32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形成為相互水平繞設(如圖2所示)。較佳的是,該第二繞線區域32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形成為相互交替配置水平繞設,其第一線圈4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二線圈5的第五繞線部52的交替配置的方式如圖1所示,但不以此為限制。除了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本身以水平排列繞設以降低兩者之間的繞線接觸面積,更能讓橫跨第一繞線部41和第四繞線部51與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之間產生的等效并聯電容因相對于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之兩者而均勻的產生,所以能夠抑制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的阻抗不平衡,因此能有效降低整體的等效并聯電容值CP,故能有效提升高頻濾波響應,且低頻濾波響應也是相同的,使得本實用新型成為高品質的共模濾波器或電感器。又第三繞線區域33的第三繞線部43和第六繞線部53形成為相互層疊繞設,也為縮小芯柱體3的(使用)體積。
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繞線區域31的第一繞線部41和第四繞線部51與該第二繞線區域32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之間設有第一隔離區6,所述第二繞線區域32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與第三繞線區域33的第三繞線部43和第六繞線部53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區7和第三隔離區8,第一隔離區6和第二隔離區7與該第三隔離區8分別形成于該芯柱體3上的相對側。所述第一隔離區6、第二隔離區7及第三隔離區8的設置能明顯有效的大幅減少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兩者之間繞設于芯柱體3上后的接觸面積,避免產生額外的等效并聯電容,能有效降低整體的等效并聯電容值CP。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m1匝等于n1匝,所述的n2匝等于m2+1匝和所述的n3匝等于m3-1匝,且,當m1匝等于19匝、m2匝等于1匝、m3匝等于11匝、n1匝等于19匝、n2匝等于2匝和n3匝等于10匝(如圖1中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而獲得最佳狀態的降低整體的等效并聯電容值,但不以此為限制。
綜上所述,因此本實用新型設置第一隔離區6、第二隔離區7和第三隔離區8,大幅減少第一線圈4和第二線圈5的繞設于芯柱體3上后的整體的接觸面積,以及第二繞線區域32的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形成為相互水平繞設,或進一步使得第二繞線部42和第五繞線部52形成為相互交替配置水平繞設的形式,更能進一步的有效減少等效并聯電容值的產生。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