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離合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控制微動的離合裝置。
背景技術:
電控瞄準儀用于為運載火箭提供射前初始方位角。為滿足瞄準需求,瞄準儀方位微動、俯仰微動需要具有電動和手動兩種驅動模式。類似所述電控瞄準儀等所需微動控制的裝置,對電動和手動這兩種操作模式能實現迅速切換,而且不能對方位角和俯仰角造成干擾是需要解決的課題。為此需要一種小體積的切換機構實現切換動作,要求操作簡單性能可靠。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微動的離合裝置,能夠實現對調整裝置軸系電動、手動兩種驅動方式的快速、平穩切換。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包括一機殼;—基座,固設于所述機殼內;—電機,固設于所述基座;一蝸桿,設置于所述基座,其一端通過一傳動裝置連接于所述電機,另一端設置有
一摩擦輪;一固定套,固設于所述機殼;一撥輪,具有一中心孔,其一端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且所述撥輪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套的內孔壁設有相配的定位結構;一導套,與所述固定套固定連接且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套內并與所述撥輪相抵,所述導套與所述撥輪相抵的端面分別設有平面部和角度相同的斜面部;一摩擦桿,貫穿所述撥輪及導套,所述摩擦桿與所述導套之間設有一彈性機構,所述彈性機構產生的彈力使所述摩擦桿的頭部與所述摩擦輪結合。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還包括一手輪,固設于所述摩擦桿的尾部。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凹槽、設置于所述凹槽內的彈簧及設置于所述彈簧上的鋼珠。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凹槽、設置于所述凹槽內的彈簧及設置于所述彈簧上的鋼珠。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凸塊。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凸塊與所述撥輪一體成型,所述凸塊為錐體或半球體。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彈性機構為,所述導套的內徑與所述摩擦桿的外徑的相對位置,分別通過變截面而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內設置一壓力彈簧。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傳動機構包括連接所述電機的小齒輪、連接所述蝸桿并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大齒輪。 上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中,所述摩擦桿的頭部具有錐度,所述摩擦輪為球面輪。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I)該裝置體積小、操作方便、切換速度快;2)不增加附加力矩,對方位角和俯仰角無干擾;3)同時具有限位保護功能,保證切換動作可靠。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I為本實用新型離合裝置位于手動控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離合裝置位于電動控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I.手輪2.撥輪211.撥輪斜面212.撥輪平面3.限位鋼珠4.限位彈簧5.固定套6.導套611.導套平面612.導套斜面7.壓力彈簧8.摩擦桿9.摩擦輪10.蝸桿11.大齒輪12.小齒輪13.電機14.基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47]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為了滿足微動控制裝置需要具有電動和手動兩種驅動模式能夠迅速切換,本實用新型揭示一種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可以針對例如電控瞄準儀等所需微動控制的裝置,實現電動和手動兩種驅動模式能夠快速切換且不對方位角和俯仰角造成干擾,確保電控瞄準儀應用于運載火箭而提供射前初始方位角的精準。圖I、圖2所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
即揭示了本實用新型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請參閱圖I本實用新型離合裝置位于手動控制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離合裝置位于電動控制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包括機殼(圖中未標示)、手輪I、撥輪2、限位鋼珠3、限位彈簧4、固定套5、導套6、壓力彈簧7、摩擦桿8、摩擦輪9、蝸桿10、大齒輪11、小齒輪12、電機13、基座14。基座14固定于所述機殼內,電機13固定于所述基座14,蝸桿10設置于所述基座14,蝸桿10的一端通過一傳動裝置連接于所述電機,摩擦輪9設置于蝸桿10的另一端。固定套5固定于所述機殼上,撥輪2具有一中心孔,其一端設置于所述固定套5內,且所述撥輪2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套5的內孔壁設有相配的定位結構。導套6與所述固定套5固定連接,導套6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套5內并與所述撥輪2相抵,所述導套6與所述撥輪2相抵的端面分別設有平面部和角度相同的斜面部,即,如圖所示的撥輪斜面211、撥輪平面212、導套平面611、導套斜面612,通過調整所述撥輪2使所述導套6與所述撥輪2不同面的接觸而達到離合裝置不同的驅動模式。摩擦桿8貫穿所述撥輪2及導套6,所述摩擦桿8與所述導套之間設有一彈性機構,所述彈性機構產生的彈力使所述摩擦桿8的頭部與所述摩擦輪9結合,所述固定套5的設置位置應該滿足,于手動位置時,所述摩擦桿8的頭部向所述導套外部延伸并能夠與所述摩擦輪9結合。手輪I固設于所述摩擦桿8的尾部,撥輪2可以以摩擦桿8為軸自由回轉,轉動手輪I可以驅動摩擦桿8轉動。進一步地,如圖I、圖2所示,于離合裝置位于手動控制位置與電動控制位置上,分別設置一定位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結構提供多種實施方式,如圖所示的實施例為,固定套5的內孔壁上設有沿軸向的V型槽,撥輪2沿徑向設有凹槽,于凹槽中設置限位彈簧4及限位鋼珠3,撥輪2轉動到相應位置時,限位鋼珠3在限位彈簧4的作用下進入V型槽而使撥輪2可
靠定位。定位結構還具有另外的實施方式,可以將V型槽設置于撥輪上,將凹槽、限位彈簧4及限位鋼珠3設置于固定套的內孔壁上,同樣的撥輪轉動到相應位置時,限位鋼珠3在限位彈簧4的作用下進入V型槽而使撥輪2可靠定位。定位結構還具有另一實施方式,所述固定套的內孔壁上設置V型槽、所述撥輪外表面上一體成型一凸塊,所述凸塊可以為錐體也可以為半球體,不作具體限定。 如圖I、圖2所示,所述摩擦桿8與所述導套之間設有一彈性機構,通過彈性機構的彈力致使所述摩擦桿8的頭部向所述導套6的外部延伸而與所述摩擦輪9結合,從而達到通過所述調整摩擦桿8來帶動所述摩擦輪9的目的。彈性機構可以有多種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以如圖所示的具體結構為較佳實施方式,但不以此實施方式為限。所述導套6的內徑與所述摩擦輪9的外徑的相對位置,分別通過變截面而形成一容置空間,將所述容置空間內設置一壓力彈簧。當轉動撥輪2使撥輪斜面211與導套斜面612接觸時,摩擦桿8沿導套6向右伸出,在壓力彈簧的作用下所述摩擦桿8的頭部與摩擦輪9結合。本實用新型電動模式中是以電機為驅動力,電機提供的驅動力通過一傳動機構來實現,所述傳動機構可以具有多種實施例,本實用新型采用如圖所示的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連接所述電機13的小齒輪12、連接所述蝸桿10并與所述小齒輪12嚙合的大齒輪11,通過電機13帶動小齒輪12,小齒輪12嚙合大齒輪11,再經過大齒輪11連接所述蝸桿10而完成動力傳遞。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為齒輪傳動方式,還可以選擇采用皮帶輪等方式傳動 均可達到目的。本實用新型摩擦桿8的頭部可以設計為錐頭,而摩擦輪可以設計為球面輪。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所述撥輪2使所述導套6與所述撥輪2不同面的接觸而達到離合裝置不同的驅動模式。撥輪斜面211與導套斜面612為角度相同的斜面,較佳的可以選擇40 50度。如圖I所示,手動驅動方式工作時,電機斷電停止轉動。轉動撥輪2至“手動”位置,撥輪斜面211與導套斜面612接觸,摩擦桿8沿導套向右伸出,在壓力彈簧的作用下摩擦桿8的頭部與摩擦輪9結合,轉動手輪I驅動蝸桿10旋轉實現手動驅動微動工作。如圖2所示,電動驅動方式工作時,轉動撥輪2至“電動”位置,撥輪平面212與導套平面611接觸,摩擦桿8沿導套向左收回與摩擦輪9脫開,電機轉動通過大、小齒輪傳動帶動蝸桿10旋轉,從而實現電動驅動微動工作。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適用于電控瞄準儀等所需微動控制的裝置,I)該裝置體積小、操作方便、切換速度快;2)不增加附加力矩,對方位角和俯仰角無干擾;3)同時具有限位保護功能,保證切換動作可靠。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ー種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機殼; 一基座,固設于所述機殼內; ー電機,固設于所述基座; 一蝸桿,設置于所述基座,其一端通過ー傳動裝置連接于所述電機,另一端設置有一摩擦輪; 一固定套,固設于所述機殼; 一撥輪,具有一中心孔,其一端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且所述撥輪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套的內孔壁設有相配的定位結構; ー導套,與所述固定套固定連接且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套內并與所述撥輪相抵,所述導套與所述撥輪相抵的端面分別設有平面部和角度相同的斜面部; 一摩擦桿,貫穿所述撥輪及導套,所述摩擦桿與所述導套之間設有一弾性機構,所述彈性機構產生的弾力使所述摩擦桿的頭部與所述摩擦輪結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手輪,固設于所述摩擦桿的尾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凹槽、設置于所述凹槽內的彈簧及設置于所述彈簧上的鋼珠。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凹槽、設置于所述凹槽內的彈簧及設置于所述彈簧上的鋼珠。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孔壁上的V型槽、設置于所述撥輪外表面的凸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塊與所述撥輪一體成型,所述凸塊為錐體或半球體。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機構為,所述導套的內徑與所述摩擦輪的外徑的相對位置,分別通過變截面而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內設置ー壓カ彈簧。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包括連接所述電機的小齒輪、連接所述蝸桿并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大齒輪。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桿的頭部具有錐度,所述摩擦輪為球面輪。
專利摘要一種微動驅動的離合裝置,包括機殼;基座,固設于所述機殼內;電機,固設于所述基座;蝸桿,設置于所述基座,一端通過一傳動裝置連接于所述電機,另一端設置有一摩擦輪;固定套,固設于所述機殼;撥輪,具有一中心孔,一端設置于所述固定套內,且所述撥輪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套的內孔壁設有相配的定位結構;導套,與所述固定套固定連接且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套內并與所述撥輪相抵,所述導套與所述撥輪相抵的端面分別設有平面部和角度相同的斜面部;摩擦桿,貫穿所述撥輪及導套,所述摩擦桿與所述導套之間設有一彈性機構,所述彈性機構產生的彈力使所述摩擦桿的頭部與所述摩擦輪結合。本實用新型能實現調整裝置軸系電動、手動方式的快速、平穩切換。
文檔編號H02K7/108GK202395598SQ20112042702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日
發明者丁爽, 任建國, 劉炳章, 孫寶林, 宋小艷, 賀長水, 陳為 申請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