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力設備領域,特別涉及帶有推壓式接線夾。
背景技術:
在進行電力維修作業時經常需要進行將支線連接到主干線上的操作。目前進行連線時主要依靠異形并溝線夾或C形線夾。
在使用異形并溝線夾或C形線夾必須令操作人員站在桿上或梯子上,以便能夠靠近導線進行作業。使用異形并溝線夾或C形線夾必須擰緊2個或1個螺栓,施工略繁,施工時間較長,而且對于普通異形并溝線夾來說,還無法判定螺栓是否已經擰到位。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發明提供了用于避免使用螺栓進行固定的推壓式接線夾。
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提供了推壓式接線夾,所述接線夾包括C形元件,以及與所述C形元件相配合的緊壓塊;
所述C形元件包括元件本體,在所述元件本體的邊緣延伸有主干線收納部,在所述元件本體遠離所述主干線收納部的邊緣設有門框,在所述元件本體側面還連接有彈性鉤,在所述彈性鉤上設有倒齒,在所述緊壓塊的底面設有與所述倒齒對應的楔形凸起;
其中,所述主干線收納部的橫截面呈C字形。
可選的,所述在所述元件本體側面設有第一螺孔,在所述彈性鉤的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螺孔匹配的第一螺栓。
可選的,在所述元件本體側面設有兩個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分布在所述門框兩側。
可選的,在所述緊壓塊的側面設有用于支線穿過的圓孔,在所述緊壓塊的表面設有用于固定第二螺栓的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與所述圓孔垂直且貫通。
可選的,在所述緊壓塊的前端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弧度與所述主干線收納部中C字形的弧度相同。
可選的,還包括:
步驟一,將支線穿入緊壓塊,旋緊第二螺栓,使得支線被固定在緊壓塊內;
步驟二,將固定有支線的緊壓塊從彈性鉤之間推入C型元件;
步驟三,將主干線安置在主干線收納部與凹槽之間,
步驟四,推動緊壓塊進一步向C型元件內移動,直至彈性鉤上的倒齒在發生彈性形變后將位于緊壓塊上的楔形凸起卡住為止,完成主干線與支線的固定。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在支線與主干線固定過程中使用倒齒與楔形凸起的設計,避免了使用螺栓固定無法判定是否擰緊的缺陷,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推壓式接線夾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推壓式接線夾中C形元件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推壓式接線夾中C形元件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推壓式接線夾中緊固塊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明提供的推壓式接線夾中緊固塊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結構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作進一步地描述。
實施例一
本發明提供了帶有固定孔的推壓式接線夾,所述接線夾包括C形元件,以及與所述C形元件相配合的緊壓塊;
所述C形元件包括元件本體,在所述元件本體的邊緣延伸有主干線收納部,在所述元件本體遠離所述主干線收納部的邊緣設有門框,在所述元件本體側面還連接有彈性鉤,在所述彈性鉤上設有倒齒,在所述緊壓塊的底面設有與所述倒齒對應的楔形凸起;
其中,所述主干線收納部的橫截面呈C字形。
在實施中,為了能夠簡化固定支線和主干線的操作,本發明提供了推壓式接線夾,如圖1所示,該接線夾包括C形元件1和緊壓塊2,二者相結合完成線纜中主干線與支線的固定。
具體的,如圖2所示,C形元件1中包括有元件本體11,在元件本體的邊緣設有主干線收納部12,該主干線收納部12整體為U形槽,用于對主干線進行容納及固定,主干線收納部12的橫截面誠C字形,這也是C形元件名稱的緣由。在C形元件1遠離主干線收納部12的邊緣設有門框13,門框13相對于元件本體11突起,并與元件本體11之間構成一定的空間以便對緊壓塊2的位置進行限定。為了便于理解,還提供了如圖3所示的C形元件1的側視圖。
同時,為了進一步的將緊壓塊2固定在C形元件1上,在C形元件1側面還連接有彈性鉤3,用于卡住如圖4所示設置在緊壓塊2底面的楔形凸起21。根據彈性鉤3中倒齒31的形狀,可以很容易確定,隨著楔形凸起21向元件本體1靠近,彈性鉤3首先會向外側擴張,當楔形凸起21的最高點滑過彈性鉤3中倒齒31的最高點后,彈性鉤3會在自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從而將緊壓塊2固定在C形元件1上。為了便于理解,還提供了如圖5所示的緊固塊2的側視圖。
C形元件1上的主干線收納部12用于對主干線進行固定,考慮到目前采用主干線的橫截面均為圓形,因此將主干線收納部12的橫截面設為C字形,即半圓形,這樣在使用該推壓式接線夾對主干線和支線進行固定的過程中能夠對主干線進行輔助固定,從而使得操作人員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固定支線上邊去,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選的,所述元件本體側面設有第一螺孔,在所述彈性鉤的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螺孔匹配的第一螺栓。
在實施中,為了將彈性鉤3固定在元件本體11上,在元件本體1的側面設有第一螺孔,在彈性鉤3的端面設有第一螺栓,通過第一螺栓與第一螺孔相配合,實現彈性鉤3與元件本體11的相互固定。
可選的,在所述元件本體側面設有兩個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分布在所述門框兩側。
在實施中,在元件本體11側面設有兩個第一螺孔,并且分布在門框的兩側,將緊固塊2推入C形元件1的過程中,通過兩個第一螺孔固定的兩個彈性鉤3能夠在緊固塊2的兩側為其提供均勻的壓力,并且在緊固塊2滑入目的位置時從緊固塊2的兩側將緊固塊2卡住,從而提升了對緊固塊2的固定效果。
可選的,在所述緊壓塊的側面設有用于支線穿過的圓孔,在所述緊壓塊的表面設有用于固定第二螺栓的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與所述圓孔垂直且貫通。
在實施中,從上述描述結合圖5可以看出,該推壓式接線夾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將待固定的支線穿入緊固塊2中進行固定,接著將緊固塊2通過彈性夾3固定在C形元件上,通過緊固塊2與C形元件的配合,完成支線相對于主干線的固定。為了將支線固定在緊固塊2中,在緊固塊2上設有用于支線穿過的圓孔22,并且在緊固塊2上還設有用于第二螺栓穿過的緊固螺孔23,用于支線穿過圓孔22后,使用第二螺栓旋入緊固螺孔23將支線進行固定。
可選的,在所述緊壓塊的前端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弧度與所述主干線收納部中C字形的弧度相同。
在實施中,在緊壓塊2的前端設有凹槽24,凹槽24的弧度與主干線收納部12中C字形的弧度相同,這樣當緊固塊2被推入至C形元件1內的預定位置后,凹槽24與主干線收納部12中的C字形部分相配合,完成對主干線的固定。
可選的,使用本實施例對主干線與支線進行固定的步驟,包括:
步驟一,將支線穿入緊壓塊,旋緊第二螺栓,使得支線被固定在緊壓塊內;
步驟二,將固定有支線的緊壓塊從彈性鉤之間推入C型元件;
步驟三,將主干線安置在主干線收納部與凹槽之間,
步驟四,推動緊壓塊進一步向C型元件內移動,直至彈性鉤上的倒齒在發生彈性形變后將位于緊壓塊上的楔形凸起卡住為止,完成主干線與支線的固定。
在實施中,為了使用推壓式接線夾完成對主干線和支線的固定,首先應將支線固定在緊壓塊2內,接著將緊壓塊2經由彈性鉤3推入C形元件1,在推入的過程中緊壓塊2會穿過門框13,對緊壓塊2的行進方向進行修正;同時將主干線安放在主干線收納部12與緊壓塊前端凹槽24之間,進一步推動緊壓塊2,使得彈性鉤上的倒齒在發生彈性形變后將位于緊壓塊上的楔形凸起卡住為止,此時主干線被主干線收納部12與緊壓塊前端凹槽24共同固定,完成將支線與主干線的固定。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帶有固定孔的推壓式接線夾,包括C形元件和緊壓塊;C形元件包括邊緣設有主干線收納部的元件本體,在元件本體上還連接有設有倒齒的彈性鉤,在緊壓塊的底面設有與倒齒對應的楔形凸起。通過將支線固定在緊壓塊內,將主干線安放在主干線收納部與緊壓塊前端凹槽之間,進一步推動緊壓塊,使得彈性鉤上的倒齒在發生彈性形變后將位于緊壓塊上的楔形凸起卡住為止,此時主干線被主干線收納部與緊壓塊前端凹槽共同固定,完成將支線與主干線的固定。通過在固定過程中使用倒齒與楔形凸起的設計,避免了使用螺栓固定無法判定是否擰緊的缺陷,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各部件的組裝或使用過程中的先后順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