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機配件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智能手機的充電支座。
背景技術:
: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想要給手機充電,但位于墻體上的插座離地高度太高,而充電線又不夠長,使手機不能安裝地放置于底面之上,有時候需要在手機的下方墊高,或者直接將手機懸掛在充電線上,如此,不利于手機安全有效地充電,甚至會損壞手機的部件。
技術實現要素:
: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如下:一種智能手機的充電支座,包括底座和插頭,所述底座為盒子形、其頂部為開放狀,底座的側部設有插頭板,所述插頭板豎直設置,插頭板的中心開有插頭孔,所述插頭孔為矩形,所述插頭穿過插頭孔安裝,插頭與底座固定。
按照上述技術方案,將插頭插入墻體的插座內,底座由于與插頭固定連接而被固定,然后將手機自然地放置在底座內,這樣避免了由于插座過高或者充電線過短而造成手機不能安全放置的問題。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中的底座的說明,所述底座的側部還設有吸盤,所述吸盤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兩個吸盤分布于插頭板的兩側。所述吸盤的末端與插頭的末端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底座的側部設置了 兩個吸盤,此兩個吸盤輔助插頭與墻體的連接,使此充電支座更牢固地連接至墻體上,需要說明的是,吸盤需要與插頭平齊,即在插頭插入墻體的插座之后同時能夠使吸盤有效地吸附在墻體上,吸盤和墻體之間不會碰撞也不會有間隙。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中插頭的說明,所述插頭上設有USB端接口,所述USB端接口為矩形,USB端接口位于插頭的中心位置。此充電支座適用于目前比較流行的手機類型,目前的手機的充電線都設有USB端接口,在插座上設置了USB端接口可與手機充電線的USB端配合連接,充電線的另一端為手機端,可與手機連接。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中對手機充電線固定方式的說明,所述底座上設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豎直設置,限位板內開有限位槽。充電線的手機端可穿過此限位槽與手機連接,能夠使手機在此充電支座上充分固定。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目前比較流行的充電線的手機端設有弧形的造型,此限位槽同樣設置了相應的弧形與手機端配合。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中底座的進一步的說明,所述底座的底部還開有數個散熱孔。手機在充電的過程中會發熱,底座設計的散熱孔能使手機背部的熱量散開,防止手機背部過熱造成對手機的損害。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充電支座與手機連接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從圖2的左后方觀察所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A區域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為底座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至圖6,一種智能手機的充電支座,包括底座10和插頭20,所述底座10為盒子形、其頂部為開放狀,底座10的側部設有插頭板104,所述插頭板104豎直設置,插頭板104的中心開有插頭孔103,所述插頭孔103為矩形,所述插頭20穿過插頭孔103安裝,插頭20與底座10固定。
結合圖1至圖3,所述底座10的側部還設有吸盤30,所述吸盤30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兩個吸盤30分布于插頭板104的兩側。
結合圖1至圖3,所述吸盤30的末端與插頭20的末端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
結合圖4,所述插頭20上設有USB端接口200,所述USB端接口200為矩形,USB端接口200位于插頭200的中心位置。
結合圖2至圖6,所述底座10上設有限位板100,所述限位板100豎直設置,限位板100內開有限位槽101。
結合圖2、圖3、圖5和圖6,所述底座10的底部還開有數個散熱孔102。
實際操作中,將插頭20插入墻體的插座內,底座10由于與插頭20固定連接而被固定,然后將手機40自然地放置在底座10內,這樣避免了由于插座過高或者充電線41過短而造成手機40不能安全放 置的問題。另外,底座10的側部設置了兩個吸盤30,此兩個吸盤30輔助插頭20與墻體的連接,使此充電支座更牢固地連接至墻體上,需要說明的是,吸盤30需要與插頭20平齊,即在插頭20插入墻體的插座之后同時能夠使吸盤30有效地吸附在墻體上,吸盤30和墻體之間不會碰撞也不會有間隙。同時,此充電支座適用于目前比較流行的手機類型,目前的手機40的充電線41都設有USB端410,在插座20上設置了USB端接口200可與充電線41的USB端410配合連接,充電線41的另一端為手機端411,可與手機40連接。同樣需要說明的是,充電線41的手機端411可穿過底座10上的限位槽101與手機40連接,能夠使手機40在此充電支座上充分固定。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目前比較流行的充電線41的手機端411設有弧形的造型,此限位槽101同樣設置了相應的弧形與手機端411配合。底座10的底部還開有數個散熱孔102,手機40在充電的過程中會發熱,底座10設計的散熱孔102能使手機40背部的熱量散開,防止手機40背部過熱造成對手機40的損害。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