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便攜設備和便攜鐘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53363閱讀:748來源:國知局
便攜設備和便攜鐘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便攜設備和便攜鐘表。



背景技術:

在手表或懷表等便攜鐘表、跑表、便攜電話、便攜型信息終端機等便攜設備中,例如利用了電磁感應的非接觸充電方式被不斷推廣,而不通過配線與充電器直接連接。在非接觸充電方式中,利用了在非接觸用的充電器中設置的供電線圈和在便攜設備的殼體內設置的受電線圈。

在這樣的非接觸充電方式中使用的充電器例如具備供電線圈和罩板。另外,便攜設備例如將受電線圈內置于殼體內。如果在對充電器的供電線圈通電的狀態下使便攜設備接近罩板,則在供電線圈與受電線圈之間產生電磁感應,從而在受電線圈側產生電力(自感應電動勢)。在便攜設備中,利用由受電線圈產生的電力對內置于便攜設備中的蓄電池進行充電。

在通過非接觸充電方式進行充電時,優選使供電線圈和受電線圈接近。作為提高了充電效率的電子設備(充電器),以往存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具備第2線圈(供電線圈),第2線圈與設置于手表(便攜設備)的在鐘表主體部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帶部中的第1線圈(受電線圈)磁結合。另外,該電子設備具備對手表的帶部進行定位的定位凹部,為了對設置于手表的電容器充電,在利用定位凹部對帶部進行定位并使第1線圈和第2線圈接近的狀態下進行充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60501號公報

但是,近年來,存在于自家住宅等固定的充電場所以外的場所設置有充電器的情況,關于充電器,設置有各種各樣的充電器。因此,存在如下要求:即使利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也能夠提高充電效率的便攜設備。可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電子設備中,相對于電子設備上的定位凹部來定位安裝于手表上的帶后對手表的電容器充電。因此,為了對電容器進行高效的充電,要求使用與該手表對應的電子設備。因此,對于該手表,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充電器的情況下,難以使受電線圈和供電線圈接近,從而難以提高充電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如下的便攜設備和便攜鐘表: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本發明的便攜設備的特征在于,所述便攜設備具備:外殼;受電部,其被收納于所述外殼;旁路部件,其構成為包含軟磁性材料;以及附屬部件,其被設置于所述外殼,且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設于所述附屬部件,在從充電裝置進行充電時,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電部與所述充電裝置之間。

旁路部件所含有的軟磁性材料的矯頑力小且導磁率大。因此,如果在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配置旁路部件,則對充電裝置供給電力時的電磁感應變強。因此,能夠使受電部中產生的自感應電動勢增大。從而,通過在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配置旁路部件,能夠提高充電效率。另外,旁路部件被設置于附屬部件,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因此,即使在使用了各種充電器的情況下,也能夠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在上述的便攜設備中,所述受電部具備受電線圈,所述受電線圈被設置于沿著所述外殼的與所述充電裝置對置的對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開口部,在從所述充電裝置進行充電時,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在沿與所述對置面垂直的軸向觀察時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電部不重合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攜設備中,能夠在充電時將旁路部件配置于使旁路部件和受電部不重合的位置。通過在充電時將旁路部件配置在使旁路部件和受電部不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的電磁感應。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在上述的便攜設備中,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電線圈的形成于中央的開口部和所述受電線圈的外緣部。

在上述的便攜設備中,能夠在充電時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線圈的形成于中央的開口部和受電線圈的外緣部。通過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線圈的形成于中央的開口部和受電線圈的外緣部,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的電磁感應。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本發明的便攜鐘表的特征在于,所述便攜鐘表具備:鐘表主體;受電部,其被收納于所述鐘表主體中的背面側;旁路部件,其構成為包含軟磁性材料;以及附屬部件,其安裝于所述鐘表主體,且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設于所述附屬部件,在從充電裝置進行充電時,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電部與所述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通過將含有軟磁性材料的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由此能夠提高充電效率。另外,旁路部件被設置于附屬部件,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因此,即使在使用了各種充電器的情況下,也能夠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帶,所述帶通過進行彎折而能夠在從所述充電裝置進行充電時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電部與所述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帶,所述帶被安裝于鐘表主體。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穿引帶,所述穿引帶穿過所述鐘表主體中的背面側,所述旁路部件被設置于所述穿引帶上的所述鐘表主體的背側位置處。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穿引帶,該穿引帶被安裝于鐘表主體。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套式帶,所述套式帶具備:主體收納部,其收納所述鐘表主體,且所述旁路部件被埋設于該主體收納部;和附屬帶,其被設置于所述主體收納部。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具備:埋設有旁路部件的主體收納部;和設置于主體收納部的附屬帶。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活動環,所述活動環以能夠沿安裝于所述鐘表主體的帶移動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帶。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活動環,該活動環以能夠沿安裝于鐘表主體的帶移動的方式安裝于帶。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帶扣,所述帶扣被設置于連結帶,其中,所述連結帶被安裝于所述鐘表主體,所述帶扣將所述連結帶和安裝于所述鐘表主體的被連結帶連結。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連結被連結帶和連結帶的帶扣中。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節式連結帶,其中,所述節式連結帶是連結多個帶節且在所述帶節中埋設有所述旁路部件而成的。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節式連結帶的帶節中。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設置于所述鐘表主體的表耳。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表耳,所述表耳被設置于鐘表主體。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將所述鐘表主體的背面側的開口封閉的背蓋。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堵住鐘表主體的背側的開口的背蓋中。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是附加裝飾部件,所述附加裝飾部件分別能夠相對于所述鐘表主體的背面側和所述鐘表主體的除所述背面側外的一部分進行裝卸。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旁路部件被埋設于附加裝飾部件,所述附加裝飾部件分別能夠相對于鐘表主體的背面側和鐘表主體的除背面側外的一部分進行裝卸。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部與充電裝置之間。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受電部具備受電線圈,所述受電線圈被設置于沿著所述鐘表主體的與所述充電裝置對置的對置面的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開口部,在從所述充電裝置進行充電時,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在沿與所述對置面垂直的軸向觀察時使所述旁路部件和所述受電部不重合的位置。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能夠在充電時將旁路部件配置于使旁路部件和受電部不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所述附屬部件能夠將所述旁路部件配置于所述受電線圈的形成于中央的開口部和所述受電線圈的外緣部。

在上述的便攜鐘表中,能夠在充電時將旁路部件配置于受電線圈的形成于中央的開口部和受電線圈的外緣部,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根據本發明的便攜設備和便攜鐘表,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

圖2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

圖3的(a)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a-a線的剖視圖。

圖4的(a)是用于說明未配置旁路部件的狀態下的磁力線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b)是用于說明配置有旁路部件的狀態下的磁力線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

圖5的(a)是第2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b)是第2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c)是沿(b)中的b-b線的剖視圖。

圖6的(a)是第3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b)是第3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c)是沿(b)中的c-c線的剖視圖。

圖7的(a)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

圖8的(a)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d-d線的剖視圖,(c)是沿(a)中的e-e線的剖視圖。

圖9的(a)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

圖10的(a)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側視圖,(c)是沿(a)中的g-g線的剖視圖。

圖11的(a)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

圖12的(a)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h-h線的剖視圖。

圖13是第7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

圖14是第8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

圖15的(a)是第9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b)是第9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側剖視圖。

標號說明

10a~10i:便攜鐘表(便攜設備);11a~11i:外殼;12g1~12g4:第1表耳~第4表耳(附屬部件,表耳);13h:背蓋(附屬部件);15a:第1帶(附屬部件,帶);30、30b~30i:旁路部件;40:充電裝置;19、51:穿引帶(附屬部件);52:套式帶;52a:主體收納部(附屬部件);52b:第1帶(附屬帶);52c:第2帶(附屬帶);53a:第1帶;53b:第2帶(附屬部件,帶);54:活動環(附屬部件);61a:被連結帶;61b:連結帶;62:帶扣(附屬部件);63a:第1節式連結帶(附屬部件,節式連結帶);63b:第2節式連結帶(附屬部件,節式連結帶);90:附加裝飾部件(附屬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并且,在以下的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功能相同的部件,可能標記相同的標號并省略其說明。

<第1實施方式>

首先,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1-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1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圖2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作為本發明的便攜設備的一例的便攜鐘表10a具備作為本發明的鐘表主體的一例的外殼11a。在外殼11a的正面,設置有液晶顯示面板等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顯示時刻等信息。另外,在外殼11a中內置有機芯。機芯具備驅動單元和電池(蓄電池)等,對在顯示裝置上顯示的顯示信息進行控制。

在外殼11a的兩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另外,在外殼11a的背面側形成有開口部。在開口部安裝有背蓋13。背蓋13堵住開口部。在一端的表耳12a、12c上,通過第1銷14a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和帶的一例的第1帶15a。在另一端的表耳12b、12d上,通過第2銷14b安裝有第2帶15b。在第1帶15a的安裝于外殼11a的一側的相反側的端部,設置有搭扣16。

在外殼11a的內部設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作為本發明的受電部的一例的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受電線圈21被配置在接近背蓋13的位置。在此,將背蓋13的在裝配于外殼11a時露出在外部的露出面的相反側的面定義為背蓋13的背面。受電線圈21被設置在沿著作為本發明的對置面的一例的背蓋13的背面的面上。沿著背蓋13的背面的面是與背蓋13的背面大致平行的面。

受電線圈21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形成為渦卷狀。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與背蓋13的背面垂直的軸向作為上下方向進行說明。另外,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的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作為本發明的開口部的一例的中央開口部21a。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是本發明的外緣部的一例。

電磁屏蔽件22隔著受電線圈21配置在背蓋13的相反側。電磁屏蔽件22覆蓋受電線圈21的幾乎整體。在電磁屏蔽件22上載置有內置于外殼11a中的未圖示的蓄電池。

電磁屏蔽件22抑制了穿過受電線圈21的磁力線向上方泄漏。由受電線圈21產生的電力被供給至蓄電池。蓄電池蓄積被供給的電力。蓄電池對機芯供給用于產生使機芯的驅動單元驅動的驅動力等的電力。

在第1帶15a中埋設有作為本發明的旁路部件的一例的旁路部件30。旁路部件30具備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第1旁路31~第3旁路33沿著第1帶15a的延伸方向大致配置在一條直線上。第1旁路31被配置在第2旁路32與第3旁路33之間。第2旁路32被配置于第1旁路31的搭扣16側。

第1旁路31形成為圓柱形狀,該圓柱形狀的在上下方向上觀察的形狀為圓形狀。第1旁路31配置于第1帶15a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第2旁路32的在上下方向上觀察的形狀形成為弧狀。第2旁路32沿著與第1帶15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置。第3旁路33的在上下方向上觀察的形狀形成為弧狀。第3旁路33沿著與第1帶15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置。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沿著以第1旁路31為中心的圓弧設置。

第1旁路31與第2旁路32的分離距離和第1旁路31與第3旁路33的分離距離大致相同。第2旁路32與第3旁路33之間的沿第1帶15a的延伸方向的最大分離距離與受電線圈21的直徑大致相同、或者比受電線圈21的直徑稍大。

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都構成為包含軟磁性材料。軟磁性材料是矯頑力小且導磁率大的材料。作為軟磁性材料,可以列舉出例如鐵、硅鋼、強磁性鐵鎳合金(鐵鎳合金)、鐵硅鋁磁性合金(鐵硅鋁合金)、坡明德合金(鐵鈷合金)、軟磁鐵氧體(以氧化鐵為主成分的陶瓷)、非晶態磁性合金、納米晶體磁性合金等。

1-2.充電時的形態

接下來,說明對內置于便攜鐘表10a的外殼11a中的蓄電池進行充電時的形態。圖3的(a)是第1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a-a線的剖視圖。如圖3的(a)、(b)所示,在便攜鐘表10a充電時,便攜鐘表10a被載置在充電裝置40上。此時,便攜鐘表10a的背蓋13的露出面與充電裝置40對置。

在此,對充電裝置40進行說明。充電裝置40具備箱狀的殼體41。充電裝置40具備供電線圈42。供電線圈42被內置于殼體41的內部。供電線圈42形成為與受電線圈21大致相同的形狀。供電線圈42形成為渦卷狀。在沿上下方向觀察供電線圈42時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供電線圈42沿著大致水平面形成。在供電線圈42的下方設置有屏蔽部件43。屏蔽部件43抑制了穿過供電線圈42的磁力線向下方泄漏。

在進行便攜鐘表10a的充電時,便攜鐘表10a的第1帶15a被彎折后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此時,設置有受電線圈21的面與設置有供電線圈42的面大致平行。另外,第1旁路31~第3旁路33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42的上下方向之間。在使第1帶15a彎折以從充電裝置40進行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能夠將旁路部件30配置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另外,由于供電線圈42形成為與受電線圈21大致相同的形狀,因此,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42被配置在大致重合的位置。

具體來說,第1旁路31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因此,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

當便攜鐘表10a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后,使電在充電裝置40的供電線圈42中流動,開始對便攜鐘表10a充電。當電在供電線圈42中流動時,在供電線圈42的周圍產生磁場。如果在供電線圈42的周圍產生磁場,則在供電線圈42與內置于外殼11a的受電線圈21之間產生電磁感應。通過該電磁感應,在受電線圈21中產生電流。基于該電流的電力被充入蓄電池中。

在此,設想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的上下方向之間未配置第1旁路31~第3旁路33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的(a)所示,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b較短。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難以到達受電線圈21,充電效率不怎么高。

關于這一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的上下方向之間,配置有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第3旁路33。第1旁路31~第3旁路33所含有的軟磁性材料的矯頑力小且導磁率大。因此,如圖4的(b)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如果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配置第1旁路31~第3旁路33,則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b變長。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充分地到達了受電線圈21,磁力線b充分地遍及受電線圈21。

其結果是,對充電裝置40供給電力時的電磁感應變強,從而能夠增大在受電線圈21中產生的自感應電動勢。從而,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因此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的電磁感應。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受電線圈21的上方設有電磁屏蔽件22,在供電線圈42的下方設有屏蔽部件43。因此,抑制了磁力線b向受電線圈21的上方和供電線圈42的下方的泄漏。其結果是,如圖4的(b)所示,磁力線b穿過第1旁路31和第2旁路32而在供電線圈42與受電線圈21之間被可靠地描畫。或者,磁力線b穿過第1旁路31和第3旁路33而在供電線圈42與受電線圈21之間被可靠地描畫。從而,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的電磁感應,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第3旁路33被埋設于第1帶15a。第1帶15a能夠變形,以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將第1旁路31~第3旁路33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通過調整第1帶15a的彎折位置等,能夠容易地調整第1旁路31~第3旁路33與受電線圈21的相對位置關系。

另外,充電裝置有各種各樣。例如,根據充電裝置的不同,供電線圈的大小或形狀可能與受電線圈21的大小或形狀不同。這種情況被認為是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難以接近的狀態。關于這一點,在便攜鐘表10a中,通過調整第1帶15a的彎折位置,能夠容易地調整配置第1旁路31~第3旁路33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不接近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將旁路部件30配置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之間。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另外,埋設有旁路部件30的第1帶15a被安裝于外殼11a。因此,在使用收納于外殼11a的受電線圈21進行非接觸充電時,不具有旁路部件30的情況非常少。因此,能夠對無法實現下述的高效充電的情況進行抑制: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旁路部件30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旁路部件30,設置有第1旁路31~第3旁路33這3個旁路,但旁路部件可以是1個旁路,也可以是2個或4個以上的旁路。另外,旁路部件30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和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但是,也可以僅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或者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另外,旁路部件30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但是,旁路部件30也可以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一部分與受電線圈重合的位置處。

<第2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2-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5的(a)是第2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b)是第2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c)是沿(b)中的b-b線的剖視圖。如圖5的(a)~(c)所示,便攜鐘表10b具備外殼11b。在外殼11b上設有顯示裝置。在外殼11b中內置有機芯。在外殼11b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另外,在外殼11b的兩端部形成有表耳12a~表耳12d。在外殼11b的背面側的開口部安裝有背蓋13。在外殼11b的一端的表耳12a和表耳12c上設有第1銷14a。在外殼11b的另一端的表耳12b和表耳12d上設有第2銷14b。在外殼11b的背面側,穿過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和穿引帶的一例的穿引帶51。穿引帶51被貫穿插入第1銷14a與外殼11b之間。穿引帶51也被貫穿插入第2銷14b與外殼11b之間。

穿引帶51具備第1帶部51a、第2帶部51b以及第3帶部51c。第1帶部51a是穿引帶51中的比第1銷14a靠外殼11b的相反側的部位。第2帶部51b是穿引帶51中的處于第1銷14a與第2銷14b之間的部位。第2帶部51b被配置在外殼11b的背側。第3帶部51c是穿引帶51中的比第2銷14b靠外殼11b的相反側的部位。

在第2帶部51b中埋設有旁路部件30b。旁路部件30b具備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是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大小和配置。便攜鐘表10b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2-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2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b中,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第3旁路33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因此,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第2旁路32和第3旁路33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的電磁感應。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旁路31~第3旁路33被埋設于穿引帶51的一部分、即配置于外殼11b的背側的第2帶部51b中。因此,僅通過將外殼11b載置于充電裝置40,就能夠將第1旁路31~第3旁路33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3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3-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6的(a)是第3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立體圖,(b)是第3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c)是沿(b)中的c-c線的剖視圖。如圖6的(a)~(c)所示,便攜鐘表10c具備外殼11c。在外殼11c上設有顯示裝置。在外殼11c中內置有機芯。在外殼11c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另外,外殼11c被安裝于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的一例的套式帶(ジャケットバンド)52。套式帶52具備主體收納部52a。外殼11c被收納于主體收納部52a。在主體收納部52a處,作為本發明的附屬帶的一例的第1帶52b和第2帶52c與主體收納部52a設置成一體。

在主體收納部52a的底面部埋設有旁路部件30c。旁路部件30c具備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被埋設于主體收納部52a的底面部。第1旁路31c是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大小和配置。第2旁路32c形成為環狀。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第2旁路32c沿著受電線圈21的外周配置。便攜鐘表10c的主體收納部52a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3-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3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c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因此,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被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在上下方向上觀察時,能夠進一步增強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的電磁感應。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被埋設于套式帶52的主體收納部52a的底面部。因此,僅通過將套式帶52的主體收納部52a載置于充電裝置40,就能夠將第1旁路31c和第2旁路32c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4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4-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7的(a)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圖8的(a)是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d-d線的剖視圖,(c)是沿(a)中的e-e線的剖視圖。如圖7的(a)、(b)所示,便攜鐘表10d具備箱形的外殼11d。在外殼11d上設有顯示裝置。在外殼11d中內置有機芯。在外殼11d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在外殼11d的兩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在一端的表耳12a、12c上安裝有第1帶53a。在另一端的表耳12b、12d上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帶的一例的第2帶53b。在第2帶53b上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的一例的活動環54。活動環54包裹第2帶53b的一部分。在第2帶53b的安裝有外殼11d的一側的相反側,安裝有搭扣55。搭扣55具備搭扣主體55a和搭扣針55b。在第1帶53a上,形成有沿著其延伸方向以大致等間隔分離的多個子孔56、56…。通過將第1帶53a插入搭扣55的搭扣主體55a中,由此第1帶53a和第2帶53b被連結。通過將搭扣針55b插入子孔56、56…中的任意一個,由此第1帶53a和第2帶53b被固定。

在第2帶53b和活動環54中設置有旁路部件30d。旁路部件30d具備埋設于第2帶53b的第1旁路31d1~31d8。旁路部件30d具備埋設于活動環54的第2旁路32d1~32d3和第3旁路33d1~33d3。

第1旁路31d1~31d8在第2帶53b的延伸方向上以大致等間隔分離地配置于第2帶53b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第2旁路32d1~32d3被配置于活動環54的比第2帶53b靠外側的一端部。第2旁路32d1~32d3被配置成在第2帶53b的延伸方向上隔開大致相等的間隔。第2旁路32d1~32d3的分離距離比第1旁路31d1~31d8的分離距離短。

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第3旁路33d1~33d3被配置于活動環54的比第2帶53b靠外側的另一端部。第3旁路33d1~33d3被配置成在第2帶53b的延伸方向上隔開大致相等的間隔。第3旁路33d1~33d3的分離距離與第2旁路32d1~32d3的分離距離大致相同。

如圖8的(a)~(c)所示,便攜鐘表10d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在攜鐘表10d中,在進行充電時,第2帶53b在表耳12b、12d的部分處被折返。活動環54能夠沿著第2帶53b的延伸方向移動。在將便攜鐘表10d載置于充電裝置40時,調整活動環54的位置。此時,活動環54被配置于天線20的下方。

4-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4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d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d1~31d8中的任意一個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在上下方向上觀察,第1旁路31d3、第2旁路32d1~32d3、第3旁路33d1~33d3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高效地對蓄電池充電。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旁路32d1~32d3和第3旁路33d1~33d3被埋設于活動環54。因此,能夠容易地微調充電時的第2旁路32d1~32d3和第3旁路33d1~33d3的配置位置。另外,由于第1旁路31d1~31d8被埋設于第2帶53b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第1旁路31d1~31d8中的任意一個配置于受電線圈21的內側開口部。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5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5-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9的(a)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圖10的(a)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側視圖,(c)是沿(a)中的g-g線的剖視圖。如圖9(a)、(b)所示,便攜鐘表10e具備外殼11e。在外殼11e上設有顯示裝置。在外殼11e中內置有機芯。在外殼11e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另外,在外殼11e的兩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在外殼11e的一端的表耳12a、12c上設有第1銷14a。在外殼11e的另一端的表耳12b、12d上設有第2銷14b。在外殼11e的一端的表耳12a、12c上安裝有被連結帶61a。在外殼11e的另一端的表耳12b、12d上安裝有連結帶61b。

在連結帶61b上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的一例的帶扣62。帶扣62與被連結帶61a上的連接于外殼11e的一側的相反側連接。帶扣62連結被連結帶61a和連結帶61b。在帶扣62中埋設有旁路部件30e。旁路部件30e具備第1旁路31e、第2旁路32e和第3旁路33e。第1旁路31e被配置于帶扣62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從第1旁路31e觀察,第2旁路32e被配置于帶扣62的寬度方向一端側。從第1旁路31e觀察,第3旁路33e被配置于帶扣62的寬度方向另一端側。第1旁路31e、第2旁路32e、第3旁路33e沿著帶扣62的寬度方向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如圖10的(a)~(c)所示,便攜鐘表10e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連結帶61b在中途位置彎折。由此,帶扣62中的第1旁路31e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第2旁路32e和第3旁路33e分別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

5-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5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e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e~第3旁路33e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旁路31e~第3旁路33e被埋設于帶扣62,該帶扣62安裝于連結帶61b。因此,通過使連結帶61b適當地彎折,能夠容易地將第1旁路31e~第3旁路33e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42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6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6-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11的(a)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俯視圖,(b)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視圖。圖12的(a)是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俯視圖,(b)是沿(a)中的h-h線的剖視圖。如圖11(a)、(b)所示,便攜鐘表10f具備外殼11f。在外殼11f上設有顯示裝置。在外殼11f中內置有機芯。在外殼11f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另外,在外殼11f的兩端部形成有表耳12a~12d。在一端的表耳12a、12c上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和節式連結帶的一例的第1節式連結帶63a。在另一端的表耳12b、12d上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和節式連結帶的一例的第2節式連結帶63b。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是連結多個帶節而成的節式連結帶。

在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中埋設有旁路部件30f。在第1節式連結帶63a的第1帶第1節63a1~第1帶第3節63a3中分別埋設有第1旁路31f1~第3旁路31f3。另外,在第2節式連結帶63b的第2帶第1節63b1~第2帶第5節63b5中分別埋設有第4旁路31f4~第8旁路31f8。

在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的其它帶節中也設置有旁路。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中的帶節沿著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的延伸方向配置在一條直線上。另外,第1旁路31f1~第8旁路31f8分別配置于第1帶第1節63a1~第1帶第3節63a3和第2帶第1節63b1~第2帶第5節63b5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旁路31f1~第8旁路31f8沿著第1節式連結帶63a和第2節式連結帶63b的延伸方向配置在一條直線上。便攜鐘表10f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6-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6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f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f1~第8旁路31f8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高效地對蓄電池充電。

另外,對于圖11的(a)、(b)所示的第1旁路31f1~第8旁路31f8來說,存在如下的情況:在受電線圈21的附近,旁路被配置在不與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42重合的位置和除此以外的位置。具體來說,如圖12的(b)所示,第4旁路31f4和第7旁路31f7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第5旁路31f5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與此相對,第6旁路31f6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及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以外的位置。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將第4旁路31f4和第5旁路31f5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和供電線圈42重合的位置,也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7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7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7-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13是第7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如圖13所示,便攜鐘表10g具備外殼11g。在外殼11g上設有表鏡18。在外殼11g中內置有未圖示的機芯。在外殼11g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在天線20上載置有蓄電池80。

另外,在外殼11g的背面側的四角,設置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和表耳的一例的第1表耳12g1~第4表耳12g4。第1表耳12g1~第4表耳12g4都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第1表耳12g1~第4表耳12g4都形成為同一形狀。在圖13中,第1表耳12g1處于第3表耳12g3的近前位置。第2表耳12g2處于第4表耳12g4的近前位置。在一端的第1表耳12g1與第3表耳12g3之間穿過有穿引帶19。在另一端的第2表耳12g2與第4表耳12g4之間也穿過有穿引帶19。

在穿引帶19和第1表耳12g1~第4表耳12g4中設有旁路部件30g。旁路部件30g具備第1旁路31g~第5旁路35g。第1旁路31g被埋設于穿引帶19中的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第2旁路32g~第5旁路35g分別設置于外殼11g的第1表耳12g1、第2表耳12g2、第3表耳12g3、第4表耳12g4。第2旁路32g、第3旁路33g、第4旁路34g、第5旁路35g都構成為同一形狀。在圖13中,第2旁路32g處于第4旁路34g的近前位置。第3旁路33g處于第5旁路35g的近前位置。

便攜鐘表10g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7-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7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g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g~第5旁路35g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穿引帶19上的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處,埋設有第1旁路31g。因此,僅通過將外殼11g載置于充電裝置40,就能夠將第1旁路31g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另外,第2旁路32g~第5旁路35g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被配置成遍及受電線圈21的下側和上側。即使在該情況下,由于第2旁路32g~第5旁路35g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因此,也能夠容易地使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遍及受電線圈21。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第8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8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8-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14是第8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如圖14所示,便攜鐘表10h具備外殼11h。在外殼11h上設有表鏡18。在外殼11h中內置有未圖示的機芯。在外殼11h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在天線20上載置有蓄電池80。

另外,在外殼11h的背面側的開口部,安裝有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的一例的背蓋13h。背蓋13h堵住外殼11h的背面側的開口部。在背蓋13h中埋設有旁路部件30h。旁路部件30h具備第1旁路31h、第2旁路32h和第3旁路33h。第1旁路31h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第2旁路32h和第3旁路33h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

便攜鐘表10h在充電時被載置于充電裝置40上。充電裝置40具備殼體41、供電線圈42和屏蔽部件43。充電裝置4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

8-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8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h中,在充電時,在上下方向上觀察,含有軟磁性材料的第1旁路31h~第3旁路33h被配置于受電線圈21與供電線圈42之間。因此,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旁路31h~第3旁路33h被埋設于背蓋13h。因此,僅通過將外殼11h載置于充電裝置40,就能夠將第1旁路31h~第3旁路33h配置于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不與受電線圈21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各種充電器進行充電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非接觸充電的充電效率。

<第9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9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9-1.便攜鐘表的結構

圖15的(a)是第9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側剖視圖,(b)是第9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的充電時的側剖視圖。如圖15(a)所示,便攜鐘表10i具備外殼11i。在外殼11i上設有表鏡18。在外殼11i中內置有未圖示的機芯。在外殼11i中設置有天線20。天線20具備受電線圈21和電磁屏蔽件22。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形成有中央開口部21a。在受電線圈21上形成有外緣部21b。天線20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相同。在天線20上載置有蓄電池80。

另外,在外殼11i的上表面部的四角形成于切口部,作為本發明的附屬部件的一例的附加裝飾部件90被安裝于這些切口部。附加裝飾部件90形成為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包圍表鏡18的形狀。在外殼11i的上表面部形成的切口部是能夠與附加裝飾部件90嵌合的形狀。附加裝飾部件90能夠相對于外殼11i(鐘表主體)的除背面側外的一部分、即上表面部裝卸。外殼11i的除背面側外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上表面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外殼11i的除背面側外的一部分可以是外殼11i的側面部。另外,外殼11i的除背面側外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外殼11i的遍及上表面部和側面部的部位。

在外殼11i的背側的開口部安裝有背蓋13i。在背蓋13i的下方設有第1帶91a和第2帶91b。在背蓋13i的背面側的四角設有第1表耳92a、第2表耳92b、第3表耳92c、第4表耳92d。第1表耳92a~第4表耳92d都形成為同一形狀,在圖15中,第1表耳92a處于第3表耳92c的近前位置,第2表耳92b處于第4表耳92d的近前位置。

第1帶91a被安裝于一端的第1表耳92a和第3表耳92c。第2帶91b被安裝于另一端的第2表耳92b和第4表耳92d。第1表耳92a~第4表耳92d形成為整體能夠與附加裝飾部件90嵌合的形狀。附加裝飾部件90能夠在外殼11i的背面側相對于第1表耳92a~第4表耳92d裝卸。

第2帶91b能夠以第2表耳92b和第4表耳92d為軸折疊。折疊后的第2帶91b被第1表耳92a和第3表耳92c夾入。通過將附加裝飾部件90嵌入第1表耳92a~第4表耳92d,由此,第2帶91b被固定于第1表耳92a和第3表耳92c之間。

另外,便攜鐘表10i具備旁路部件30i。旁路部件30i具備第1旁路31i和附加裝飾部件90。第1旁路31i被埋設于第2帶91b。在第2帶91b被固定于第1表耳92a和第3表耳92c之間時,第1旁路31i被配置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的下側。附加裝飾部件90由軟磁性材料構成。因此,附加裝飾部件90構成了旁路部件的一部分。

9-2.充電時的形態

在第9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i中,在充電時,附加裝飾部件90被安裝在設于外殼11i的第1表耳92a~第4表耳92d上。此時,在受電線圈21的中央開口部21a的下側,配置有埋設于第2帶91b中的第1旁路31i。另外,在受電線圈21的外緣部21b的外側的下側,配置有附加裝飾部件90。附加裝飾部件90由軟磁性材料構成,具有作為旁路部件的功能。因此,從供電線圈42產生的磁場的磁力線充分地遍及至受電線圈21,因此,能夠使受電線圈21中的基于電磁感應的電流的產生量增多。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針對蓄電池的充電效率。

另外,在附加裝飾部件90是將第2帶91b固定于第1表耳92a和第3表耳92c之間的部件的情況下,在本實施方式的便攜鐘表10i中,將該附加裝飾部件90也靈活用作旁路部件。因此,無需另行增加旁路部件就能夠提高充電效率,并且能夠有助于部件數量的削減。

在本實施方式中,附加裝飾部件90由軟磁性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其它材料、例如樹脂等形成。在這種情況下,附加裝飾部件自身無法作為旁路部件發揮功能。因此,可以在由軟磁性材料以外的材料形成的附加裝飾部件中埋設作為旁路部件的軟磁性體。

并且,本發明不受參照附圖所說明的上述實施方式限定,可以在其技術范圍內考慮各種變形例。

在各實施方式中,作為便攜設備,以便攜鐘表10a~10i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具備充電用的天線,就不限于便攜鐘表10a~10i。因此,例如也可以將本發明應用于心率計或身體成分分析儀等其它便攜設備中。

此外,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適當地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構要素替換為周知的結構要素。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调兵山市| 贞丰县| 广东省| 道真| 临邑县| 阳原县| 丽江市| 苗栗县| 镶黄旗| 罗甸县| 曲靖市| 嘉禾县| 望江县| 鞍山市| 水城县| 新沂市| 大埔区| 鄂温| 临清市| 山西省| 田东县| 清水河县| 淮阳县| 信阳市| 延长县| 叙永县| 东城区| 嘉善县| 方城县| 堆龙德庆县| 克拉玛依市| 双桥区| 乌鲁木齐县| 潞城市| 会昌县| 普格县| 额尔古纳市| 偏关县| 杭州市| 吉水县|